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
只见炊烟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内功尽显。色,香,味,俱全,才能算一顿满意的饭食。
大多数 美食 ,少了调料,就像少了灵魂。我们调料大家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 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书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古人有关调味的讨论,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了。翻开古籍,发现“调味”,总是与“和”这个语汇一起出现,比如枚乘的《七发》里就说:“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叫伊尹。这个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厨子们的祖师爷,人称烹饪之圣。他是古代一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专家,擅长烹饪还有调味。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汤,帮助他成就大业,却苦于没有门路。后来成汤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陪嫁佣人,顺利成为了成汤的奴隶,在厨房里帮忙。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砧板和一口大锅来见成汤,还呈上了提前做好的一份天鹅羹,结果大受欢迎。见成汤享用美味很高兴,伊尹趁热打铁,借烹饪的事情讲了一大通治国的道理,说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成汤听完惊讶地发现,这个厨子很不简单,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封他为宰相。
厨子一跃成为了宰相,原来的业务能力就丢弃了吗?并没有。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伊尹有关调味的论断。
伊尹认为,烹调首先要认识原料的天然属性,水产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美味的主要来源;烹饪的火候要适度,要注意鼎中的变化;最后的美味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样一系列理论成果,使得伊尹成为了中国调味的创始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篇烹饪理论名著。
我们调料家族最先出现的三个成员,是盐、梅、酒。
先说盐,它是家族里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海水里提炼盐了。盐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继海盐之后,历代还出现了池盐、井盐、岩盐等等。西周时期,山西运城的池盐非常有名。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开始提倡使用井盐。岩盐在新疆、云南、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产量最为丰富。
虽然盐的种类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最终的成品都透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穷苦人家只能皱着眉头下咽,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相对新鲜一点的产品。
咸、苦、酸、辛、甘“五味”,咸排在了首位。对于盐这个老大哥,就多介绍几句。
由于盐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汉武帝以后,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盐,贩卖私盐是重罪。
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军人需要食盐才有力气作战,所以通过管控食盐,可以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垄断买卖,老百姓又不得不买,因此利润空间巨大。在唐宋时期,食盐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么,遇到贩卖私盐的,该怎么打击呢?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私盐。因为官盐虽然很贵,但是质量根本配不上它的价格,掺杂了很多的泥沙,垄断产品的客户意识都差。
但是私盐不同,完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了精心提炼,纯净度高,加之少了税收这道环节以后,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比官盐便宜,但私盐还是很赚钱。因为食盐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润极其可观,有人专门计算过,倒卖一次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两白银。这么暴利的行业,想发财的人自然就铤而走险了。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规定,食盐不得跨境贩卖。因为各个地方的食盐品种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发觉是不是私盐。
从唐代开始,在各个产盐的地方设置了府衙,专门监管食盐的生产和买卖。如果越境贩卖私盐,判处死刑。如此严厉的刑罚,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则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军三年。
说完盐,再来说梅,它是家族里的二姐。注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岁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称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适。人们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鱼骨,缝隙里面发现了一颗梅子。这里的梅子显然是调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去除鱼的腥味。
因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盐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候梅的“酸”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毕竟在食用醋出现之前,梅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一种网红调味品。《尚书》中武丁曾说:如果想做肉羹,就选盐和梅子。此外,秦人还特别喜欢喝酸酸的汤水。
酒,是家族里的老三。在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里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已经开始用酒来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发酵的。《世本》里记载:夏朝人仪狄,酿出了酒,作为调味品,于是他就被称为“酿酒第一人”。
到了商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还用桃、李、枣这些食材来酿制果酒。后来甚至出现了浓香型白酒,和食物一起混合烹饪,用来提鲜。
其实盐、梅、酒,只是古代三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家族里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成员。
糖,家族里的老四,诞生在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一种糖是蜜,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原料。在周代,人们用蜜来泡水果吃,贵族之间将蜜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到了东汉,开始人工养殖蜜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蜜饯。宋代以后,做菜、做糕点,都喜欢使用蜂蜜。在黄州,还曾经用蜜来酿酒。
后来出现的第一种人工糖,是麦芽糖。它有块状的,叫作“场”;还有稀状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作为原料,只是因为从大麦芽里提炼出来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称作了“麦芽糖”。
在西周时期,麦芽糖已经成为了宫廷中常见的调味品。《诗经》里甚至夸张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为了更好地调味,厨师们还想办法利用蜜枣、栗子和甘蔗来做菜。《楚辞》里有记载,说在做鳖肉和烤羊肉食物时,用浓缩的甘蔗浆刷在上面,可以调味和上色。
当古人从甘蔗里面提取了白糖以后,普通百姓终于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时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当地。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生产蔗糖的工厂。江浙地区的人们做菜,最喜欢放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起初最爱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里说过,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调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夸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以后,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在四川内江出现,内江也被称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独爱甜味,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家族里的老五,是酱。《礼记·曲礼》里记载,在周朝时期,已经把酱当作调味品了。有经验的吃货,只要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能猜到会吃什么食物。
那时,“酱”是“醢”和“醯”的总称,前者指用鱼、肉制成的酱,后者指带酸味的酱和酱汁。后来,除了用鱼、肉,还用水果和蔬菜制酱。
到了汉代,“醯”独立出来,专指醋。那时,人们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艺,酱大军也进一步扩员,把豆类原料招纳了进来,发明了人工调味品:酱油和豆豉。一直到明代,豆酱的应用更加普遍,而鱼、肉酱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国酱香,是古人钟爱的调味方式,餐桌上的灵魂滋味之一。以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和这种神奇的调味品结合,比如蘸着酱吃,或者浇上酱汁,口感立马大幅度改善,颜值也瞬间提升档次,真正实现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调味品中间,最让人过瘾的是辣。辣这一味,和孙悟空一样,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带“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带“椒”字的茱萸、姜。
先说花椒,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辛辣味调料,为“三香”之首。其实“椒”这个字,最早就是专指花椒。
花椒出现在商代,在《诗经》里多次提到过它。在战国时期,花椒用来增加肉类的美味,楚人还用它来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时候,也和现代人不一样,一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鱼做肉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川椒。元代宫廷的羊肚羮,也喜欢用川椒,甚至专门发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当时宫廷从四川采办花椒,一年就能达到8000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香”的另一个成员是茱萸,它的 历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它。西汉时期的川菜里,开始出现茱萸。平时腌鱼,同样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经成为川菜调味的主力军。《本草纲目》里记载,四川人经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体做法是: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个成员是姜,传说神农发现了它,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姜”。
先秦人吃饭,离不开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姜对饭菜进行调味。《吕氏春秋》中说,调味最好的,是产自阳朴,也就是巴蜀地区的姜。后来同样出色的姜,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时,也会放一些生姜。比如东汉的张衡曾经提到,汉代人做肉菜就特别喜欢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干的重要材料,将姜、桂切成碎末,洒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质紧实,然后浸上盐,自然风干,是广受欢迎的美味。
姜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三香”中最强的一位。当另外两个成员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后,姜依然流行到现在屹立不倒。
那么,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么呢?是辣椒。辣椒是一个混血儿,祖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来到中国,和丝绸之路有关,从中亚和南亚进口。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在明代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里面,介绍它是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的。
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把辣椒作为调味品。康熙年间《花镜》记载,民间一些地区已经食用辣椒了,但是还不普遍。直到光绪时期,川菜的菜谱里大量出现了辣椒。紧接着,四川人更是脑洞大开,利用辣椒发明了豆瓣酱。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来源,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罕见食材,相当贵重。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往汤碗里放上几粒。
唐代有一个巨贪宰相元载,他被抄家时,人们就从赃物中发现了八百石胡椒,超过了六十吨。原来,元载囤积这些胡椒,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可见当时胡椒之珍贵。
一直到明代,胡椒的价格才降下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时的胡椒,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日常调味品了。
原先并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传入以后,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无辣不成席了。
还有一些成员,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么有存在感,甚至拥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先秦时期出现的葱、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唐代,蒜被当作了荤菜,出家人是不允许食用的。
从明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酱和腐乳。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调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纪初期,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开始风靡中国。
南北朝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复合型调料,叫八和齑。据说这是一道非常浓郁的调味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的配方和具体制作方法,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 美食 文化,从寡淡走向丰富,发展到现在,俘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这其中,我们调料家族功不可没。
烹饪技术在不断进步,调味品类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五味杂陈的调和,背后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无穷智慧。那是兼容并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古代的调味品》、《“炎黄子孙”称谓因盐而起,古代“得盐者得天下”》
盐、梅、糖、酒、醋是最先出现的五大烹饪调味品。
>>>>
盐
在我国古代日常调味品中,盐要居首位。
食盐的历史,大约起于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并于此时开始煮海水为盐。此后人们认识盐在饮食调味品中的作用,并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
此后人们认识盐在饮食调味品中的作用,并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历代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海盐是用铁锅煎煮海水,亦可在海边滩地蒸发海水所得。古代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各地盛产海盐。
池盐历史也很悠久,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此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亦产池盐。四川开凿井盐,始约于战国时秦国蜀郡宁李冰的倡导,东汉时的画像砖上有制盐的完整而生动的图像。
汉代四川有盐井的有十六县,唐代达六十四县;明洪武时期产井盐约一亿斤,弘治间增加两亿斤,至清代雍正九年,四川盐井有六千余口,年产量达到九亿余斤。岩盐也名矿盐、石盐,系取地层中盐硔而炼成之,盛产于新疆、云南、西藏,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所产岩盐,为见于古书的最早记载。几种盐中,海盐产量最多,其次井矿盐,再次是池盐,这些盐品质优良,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及其他工业原料。
在古代,因盐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且获利丰厚,国家有关盐制历代不一,制盐与销盐的方式亦有多种,有民办、官办,民制民销、民制官销,民制官卖,国家专卖等。
>>>>
糖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饴是麦芽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适量食之,能补气血,养阴和中,解除疲劳。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
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用蔗汁。公元前,即推广至中原地带,已懂得将蔗汁加工成固体糖块。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中炼制糖。
七世纪初,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蔗糖,因其原料、工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味和形态,在古籍中又称作石蜜、糖霜、蔗霜、蔗冰等。古代除食用外,还常用于医药。
唐天宝十二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两三分,献给东大寺,同时,也把制糖的方法传到了日本。
>>>>
梅
梅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有梅核。安阳出土的商代铜鼎中,曾发现盛有已炭化梅核。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
酒
酒的出现,可上推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
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
《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
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麹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试,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是为浓郁型香酒。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出土的铜卣中,也盛有白色透明液体,内含植物纤维状杂质,估计是酒。总之文献提到的盐、梅、酒三大古代调味品,至少在夏商时代已用之于烹饪。
>>>>
醋
一种酸性调味料。
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在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已发现文物中,未见有关谷物醋的记载。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时期,调味用盐与梅。至周代,制作肉酱,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至汉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朝,始从“酢”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除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古代,又称女子善妒为“吃醋”、“醋娘子食杨梅”,以为调侃。
《食珍录》
《清异录》
《食经》
《本心斋食谱》
《饮膳正要》
《饮食须知》
《易牙遗意》
《随园食单》
在仙剑七中,玩家随着游戏的进程,会收集到形形色色的菜谱,烹饪出的料理不但能强化属性,更是赏心悦目,下面就一起来和我看看这份 仙剑奇侠传7 食谱图鉴汇总吧。
仙剑奇侠传7食谱食物图鉴汇总
三蒸仙宝
烹饪所需食材:谷物,肉。
食物介绍
由粉蒸肉、珍珠双色丸子、太极双蔬三道菜组合而成,以清淡适口、肉质肥而不腻而著名。
一品竹香
烹饪所需食材:蔬菜,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使用竹筒和竹签将各类蔬莱串制,放入油汤汁中煮沸,竹香沁入汤汁中,辛辣中别有一番滋味。
臭豆腐
烹饪所需食材:豆粉,调味酱。
食物介绍
闻着臭,吃着香的特色小吃,据说是卢龙府厨师的家乡莱,深受老板喜爱。看似其貌不扬,实则外焦里嫩,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它特别的味道。
使用竹筒和竹签将各类蔬莱串制,放入油汤汁中煮沸,竹香沁入汤汁中,辛辣中别有一番滋味。
凤之玉
烹饪所需食材:羽嘉蛋。
食物介绍
该莱谱曾是一位神女所得,因神族只需喝风饮露无需进食,故未曾有人翻阅。后来随着她一起来到了天魔国,上面依稀留存着神女的气息。
天星百味锦
烹饪所需食材:神秘万能粉。
食物介绍
天下美食不过酸、甜、苦、辣、咸五味,做法不出煎、炒、烹、炸、煮五种,却可以组合出各式不同的美味。这道美食是把各地搜罗来的食谱,在一个神秘领域研制而成。传说食用后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打油拌面
烹饪所需食材:面粉。
食物介绍
色泽油润,配上一些葱花、肉沫和碎豇豆,面条口感劲道,酱汁味道独特。
美味春饼
烹饪所需食材:面粉,蔬菜。
食物介绍
将一些新鲜蔬菜切丝与肉、酱料卷在薄饼中,虽都是常见食材,但一口吃下去满嘴流香。
烤包子
烹饪所需食材:面粉,肉。
食物介绍
从西域流传到中原的食物,通过高温将包子烤熟,形状和做法都和普通包子不同,表皮油光劲道,馅料汁多味美。
粘豆包
烹饪所需食材:谷物,雪晶。
食物介绍
用长白山附近的凝冰雪人所化雪晶,撒在黄米面和豆馅制成的豆包上,香甜软糯,老少咸宜。
香喷喷蘑菇饭
烹饪所需食材:谷物,菌菇。
食物介绍
西南地区生长的菌类,和米一起蒸煮后食用,虽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却会给人温暖之感。
迦楼魔面
烹饪所需食材:龙眼,香辛料。
食物介绍
从色泽到口感和人界的食物有着天壤之别,深受迦楼罗族的喜爱,故上贡给天魔国,用料多来自魔界,传闻吃过后能激发勇士的斗志。大家都对其赞不绝口,除了天魔女。
清蒸团头鲂
烹饪所需食材:蔬菜,鱼。
食物介绍
五花肉片配上鱼肉,蒸出后鲜美无比,鱼肉嫩滑,肉片中也浸入了鱼的鲜味,回味无穷。
酱烧兽骨
烹饪所需食材: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经过秘料腌制的棒骨,肉质软烂,香气腾腾,令人大快朵颐,冬天食用还可驱寒暖胃。
鬼城白砍鸡
烹饪所需食材:鸡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选用肉质鲜嫩、肥瘦相间的土鸡肉制成,吃起来麻辣鲜香,十分刺激味蕾,使人食欲大增。
竹筒烤鱼
烹饪所需食材:鱼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将鱼腌制之后,塞到竹筒里放在火上烤熟,为了入味,通常还会在侧切的鱼肉中塞上葱姜辅料。
汽锅双鸡汤
烹饪所需食材:鸡肉,菌菇,香辛料。
食物介绍
苗疆独具特色的汽锅煮制而成,鸡肉鲜嫩多汁,汤底浓郁飘香,是一道滋补家宴。
百宴烧烤
烹饪所需食材:蔬菜,菌菇。
食物介绍
食材淋上了油脂,烟熏烤制后焦香四溢,沾上酱料,再平凡的食物瞬间也变得美味十足。
巨蟹螯
烹饪所需食材:蟹螯,香辛料。
食物介绍
深海中巨王蟹的钳,有寻常人小臂大小,蒸后肉质非常肥美。据说蟹螫在攻击时如果被打折,过不久还会长出新螫。
烤腿肉
烹饪所需食材:腿肉,调味酱。
食物介绍
用最古朴的方式经过烧烤后,肉汁从内渗出,表皮金黄油亮,加上香叶的熏蒸,吃起来外酥里嫩,肥瘦相间。
魔焰魄冰盏
烹饪所需食材:腿肉。
食物介绍
炎波之火与天魔之冰的共存,肉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了天魔秘术,肉质更加紧实。吃上一口,能同时感觉到冰的爽口和肉的鲜嫩,只有在天魔国才能品尝到这一美味。
踏雪寻梅
食物介绍
萍溪村的特产,是村里茶坊邀请月寒山所制,绝无仅有,因此店中存量较少,色泽澄亮,饮之绵软,味甘甜。
煞香沁饮
食物介绍
春分时,百姓取植物叶片浸泡饮用,色泽自然碧绿清透见底,叶片清晰可见古香古色。因其香味扑鼻,饮后回味无穷,故得此名。
苦露仙泉
食物介绍
传世千年的古法所制,色泽明亮呈红褐色、味微苦。听闻饮用后有通血脉、驱寒气之效,因受修仙习武之人喜爱,老板特意从商会采买,供给天师门。
九韵忘忧
食物介绍
只能在春季制作,因所用材料需要分为九次放入,故而得名,光闻其香,便使人无法拒绝,无论是富人还是平民都很喜欢。
桂花汤
食物介绍
金桂入引,清香扑鼻,听说还深受前朝某位贵妃娘娘的喜爱。如果再掺点水的话……
霜华春
食物介绍
相传原产自云州的折剑山庄,口感十分独特,在寒风腊月饮上一杯,很快全身都会暖和起来。
十里飘香
食物介绍
听闻开坛时,方圆十里飘满香气,引得无数过往商旅驻足登门,因此得名,入口绵柔,饮用后口留余香。
倾国
食物介绍
采成熟饱满的离枝果,在秋天制成果浆,放入地窖,历经五年后方可品尝,颜色淡,饮用时偶有果肉,食之味美。
暖玉春绵
食物介绍
以春季花苞制成,呈淡红清透色,香气宜人,具有美容养颜之功效,是仙霞派弟子根据典籍加以研制而成。
杞红露
食物介绍
发源自川黔之地,以构树果实聚花果制成,饮之绵软,多喝几杯也无妨。
苏台茹
食物介绍
牧民迁徙时途径卢龙府,用小锅特制的一种饮品。将茶砖煮沸,加上谷物、干酪和盐巴熬制,味微咸,食后能快速回复体力不惧寒风。好学的年轻厨师向牧民首领讨教,并学会了制法。
柳林杯
食物介绍
卢龙府的商会与其他字号互通有无,将柳林杯传到了本地,馥郁芬芳的同时带有清透爽滑的口感,双重感官于一体,很受客人们喜欢。
青仙饮
食物介绍
原是江南青荷镇的特产,制作时日简短,是款待宾客的上品。起初只在江南贩售,后生意兴隆,其他城镇的货商都慕名而来。
千古情
食物介绍
水呈淡绿透亮状,是村人依照先人古籍,用天然的山泉水加入竹叶制成,清凉适口,老少咸宜。
筮云雷
食物介绍
拥有最古朴的香气,是别的饮品无法比拟的,故很多文人墨客借此抒情,吟诗作赋。
冰莲饮
食物介绍
世间最珍贵的食物,不是最昂贵的,而是最适口的。昔日古人恍憾中误喝了家中隔夜的菜汤,却发现异常美味,马上清醒,并把其记载在册,传于后世。
黄华果饮
食物介绍
春夏时节,将山涧中盛开的黄菊采摘,晾晒后搭配茱萸、枸杞等放入坛中,藏于地窖之中,隔年启坛品尝,常饮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琼玉浆
食物介绍
三族大战前,兽族在人界品尝过的特饮。色泽奶白,略带酸味,有驱寒活血等功效。后魔族加以效仿,加入魔界特制秘料,使口感更清新。
怡情
食物介绍
在人界未曾见过的奇异之水,一饮而尽让人倍感畅快,杯中火焰会慢慢在口中散开,芬芳交织。天魔国更有传言只要能喝三杯,便可拥有向倾心的人表明心意的勇气。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仙剑奇侠传7食物食谱收集汇总,希望能帮到大家。
首先是一些适用面较广的书籍与视频资料: 《食物与厨艺》 《现代主义烹调》 《饮食文明论》 《用科学的方式了解热的为什么》 《肉制品加工技术与配方》 《烹饪科学与加工技术》 《烹饪学基本原理》 《料理图鉴》 《烹饪调味学》 《烹饪工艺学》 《公用厨房系统工程设计》
还有戈登拉姆齐、杰米奥利弗、保罗大厨等国外明星厨师与阿基师、屈浩、王刚等国内大厨的专业烹饪教程视频。
哈佛大学曾开过一档名为“科学与烹饪”的公开课,在b站与网易公开课上都能免费收看。
扬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具备高等食育机构的院校也有相关的公开课,其中,浙江工商大学赵荣光教授的饮食文化专题与扬州大学周晓燕教授的烹饪史专题、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科学烹饪专题、bbc食物的秘密等几项公开课和纪录片非常适合初接触烹饪学术的人观看。
然后是中餐方面: 《吕氏春秋本味篇》 《随园食单》 这两部是学习中餐必需通读甚至背诵的经典,一部有中餐厨师的祖师爷伊尹提出的两个明确中餐根本哲学的论点, 另一部是第一部系统性论述中式烹调技艺的著作。
如果研究再深一些,涉及药膳研究,那么《黄帝内经素问》《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这几部经典一定要读一下。 接着是一些食谱和内容比较好的论述书: 《中国名菜谱》 《粤厨宝典》 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名师川菜厨艺百问 《日料的故事》 《饮食人类学》 《饮食文明论》
中国的八大菜系为: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以辣、酸、麻脍炙人口,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
川菜代表: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东坡肘子。鲁菜的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名菜有: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红烧大虾、四喜丸子、坛子肉、糖醋鲤鱼等。
你好。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权力比你大,吃得也要比你好。
天下最大的官是皇帝——其实官儿也不过是皇帝的奴仆而已,最大的官儿也跟皇帝有本质性的等级差别,权力最大的也是皇帝,所以,中国的食文化悠久与精美也在皇帝那张嘴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孙中山先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此言极是。孙先生同时又指出,这饮食文化之成熟表明了中华文明之成熟。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峰,正如中国的”性文化“达到的高峰一样,都是极权制度。
何以见得?当年齐桓公吃厌了珍馐美食,就想换个口味——直接说吧,他齐桓公想吃人肉了。他手下有个臣子叫易牙,此人的厨艺非常出色,齐桓公就把自己的这个意思对易牙说了,易牙就马上回家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做成婴儿汤给齐桓公喝了。
中国的君王有如此权力,想吃什么就是什么,吃了山珍要吃海味,吃了“常味”要吃野味,吃了野味要吃人味,这吃美食的欲望无限放大,如此,则中国的美食想不称霸全寰也难啊!
在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而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
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那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
连那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那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那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着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那宫菜鸳鸯五珍烩。
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很是能遵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
周代宫廷中,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其中包括负责食源的机构,负责屠宰及烹饪的机构等六种机构,六种机构又包括22个单位,计2307人。
在《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中国烹饪史上有“八珍”之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不过,那时的八珍没有后世那样的奢侈与“穷凶极恶”。(根据注疏,这八珍是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当然比周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
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节的变化对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汉末人徐干说:“在炎气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贵族也感到“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然而季节对饮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却被降至当时的最低程度。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黄等蔬菜,而这些蔬菜是耗费大量钱财,太官“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与后妃则是“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一大盛世,烧尾宴正是此中的代表。何谓“烧尾宴”?据《旧唐书。苏瓌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
烧尾宴奢侈到什么程度呢?
《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食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
例如宴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其中有一道看菜叫“素蒸音声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你看,一个工艺菜,就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如一糕点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又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烧尾宴中的羹汤也是非常精致的,如“冷蟾儿羹”,即蛤蛎羹,但要冷却后凉食,如清凉臛碎,是用狸肉做成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对菜肴只能稍做介绍。
这58种菜点,还不是“烧尾宴”的全部食单,只是其中的奇异者。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烧尾宴确切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是我们今天所无法真正确知的。
宋代的宫廷饮食,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至于宴会,更是奢侈到了惊人的程度。如神宗,晚年沉溺于深宫宴饮享乐,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史载,仁宗有一次内宴,“十閤分各进馔”,仅蛤蜊一品二十八枚。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这样仁宗“一下箸二十八千”。
明代的宫廷饮食也是奢靡无度的。如正月十五日宫中的元宵节,其元宵制作十分精细——将糯米磨成细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馅,然后用酒水滚成,大小如核桃般。十六日,宫中赏灯活动更盛,据《明宫史》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这一时节,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zong(土+从),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实是难以一一例举。
以上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虽然已极其奢华,但和清朝帝宫美食相比,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几千来的美食到清朝始臻颠峰。
清朝的御膳,积历代之经验,集全国之精华,美乎极乎。
据记载,清宫膳食,归内府管辖,具体由总管太监三员、首领太监十名、太监一百名,“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注解18)当时,紫禁城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膳房。这个伺候皇帝吃喝的御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准确统计,只知道“养心殿御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
“御膳房”菜点的原料,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天上地下,有渤海的对虾、黄河的鲤鱼、镇江的鲥鱼、阳澄湖的大蟹、南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
宫廷膳食的工序要求是特别高的,如有一道“清汤虎丹”的菜,是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作成,其形状如小茶碗口大小,制作时需要微开不沸的上好鸡汤炖煮三小时,然后剥去皮膜,放在调有佐料的汁水中渍透,再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
皇帝们不仅在宫里吃得好,出去吃得也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如乾隆南巡时,河北怀柔县一个姓郝的地主接待乾隆,一天的酒食费就达白银十多万两。
慈禧,中国的事实上的最后皇帝,生活奢侈,爱搞排场,食肠发达,胃口巨大,美食是她最大的爱好。她的私厨“西膳房”比光绪皇帝的“御膳房”还大,这“西膳房”能制作菜肴4000余种,点心400余种。慈禧的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要摆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在百种以上。她老人家虽说胃口很好,但面对百种菜肴实在也令她为难,所以大多数的菜她大多只瞟了一眼,就原封不动地从她眼前自动消失了。
慈禧夏天还爱吃西瓜,但只吃瓢中心的一点,一天竟可用去350个。
更值得一书的是:当年她老人家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被八国联军赶着屁颠屁颠地往西安跑。跑到西安后,仍是不知俭约,硬从各地调集燕窝鱼翅,仍要吃那百种佳肴,日耗伙食费200两银子。逃难结束后,回京的路上,1900年10月11日到达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时,曲沃县令王廷英在高显报马两镇办好皇差,在高显设三个行宫,在侯马改驿馆为行宫,另还备有45处公馆,招待的宴席上有八珍、八八席、六六席,支银数万两。
接上所述,清朝的帝王们平时一餐就得用去百余种菜点,当碰到节日或款待亲王大臣时,其宴席之盛况又当如何?
这就可以重点谈谈上文提到的满汉全席了。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如蒙古亲潘宴即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如廷臣宴则是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也皆参加。皇帝则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可说是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至今仍无物能逾越。——去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 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那么,也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人民币了。
当年香港金鹰皇冠酒店倾情推出法国宫廷大菜,共九道,每位客官698元。地球人都知道,法国菜是欧美国家中最食不厌精的菜系,但法国的宫廷大菜跟中国的满汉全席一比,那豪华奢靡程度是差得远了!
从商朝的酒池肉林到清朝的满汉全席,中国人民可说是为统治者端出了一道道惊人的盛宴。
从皇帝的御女一千二百到明清的三千后宫,中国百姓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为统治者做到了鞠躬尽瘁,连爱女也都尽献出来,奉王之*乐。
鲁迅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此言是也!只不过把阔人用统治者用皇帝用权臣套进去就更恰当了!
我翻阅整部中国饮食史及各类有关的笔记野史,看到了不少有关权臣豪贵的暴殄珍物的记载,而却很少看到古代的富豪在饮食方面是怎样的一个奢华的场面。或者说,富豪的奢华还是远远比不上权贵的奢华。有关权贵在饮食上的奢华与暴殄珍物,以下可举几例:
如《世说新语》上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所以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令皇帝也大感惊讶。
如明代宰相,当时的首号权臣张居正奉旨归葬,封疆大吏“皆跪迎。”他所经之处,供奉的“牙盘上食,味逾百品,犹以为无下箸处。盖无锡人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曰:”吾至此,始得一饱。‘于是吴人之能庖者,招募殆尽。可见这张先生对味觉的要求比起皇帝来也差不了多少。
而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有一个山西一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他要吃炒驴肉丝的时候,要求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刲取一块腴肉,刲得驴儿身上鲜血直流,然后用烧红的铁板烙之,血即止。此时,驴活崩乱跳,痛得死去活来,则不顾也。
清薛福成《庸斋笔记》记载了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的奢侈残暴食俗。书中道:总督家炒烧的里脊肉,比起他人家的,都要鲜美得多。但众人都不知其原因。后筵席期间有一客人为解手而走到后院时,竟看见了有数十只死猪暴露于庭院中。经询问得知,总督家的里脊肉之所以如此鲜美,是因为其制作方法与众不同。其制法如下:选中猪后,就把猪关在室内,众仆人以竹竿打猪之背部,猪奔窜不已,直至其血液聚集在背脊上,于是杀猪得其里脊,其余则不用。一顿里脊下来,要杀个几十只猪。总督厨师言:才来数月,而杀猪数千。
又据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为吃到所谓的鲜美绝伦之鹅掌,先把鹅关在一小铁笼里,鹅下堆炭火,旁放酱醋,鹅受热跳腾不已,自饮酱醋,至死时掌厚数寸,脂膏尽在其中。于是吃其掌。也是这个总督,另有一残忍吃驼峰法:沸水浇其背,烫死骆驼,使全身精华集中到背部。然后割下驼峰,烹制成佳肴。
此为权贵的残忍吃法。
为什么中国的权贵在饮食上的要求比富豪还要高,而其古怪的想法也要比富豪多呢?这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个权力社会,富豪在这样的社会岂敢嚣张至此?还因为富豪得钱不易,自然会加以珍惜。另外,我也深信,古代的当官人,诸侯、王侯与霸占一方的军阀才是真正的有钱人,没权的有钱人的财富是绝难与权势者相媲美的。
所以说,把鲁迅说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改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其权贵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更为恰当。说到底,中国一直都是个权力社会,而非商业社会啊!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垄断了暴力手段,所谓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是也。又采取了愚民政策,所谓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是也。——这两项政策是秦始皇所开创的,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毛氏也有诗云:百代皆行秦政治。又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业犹在。在哪里?就在这套做法上。
问题一:季节食谱大全,季节吃什么,季节菜谱 最好的营养菜谱,就是吃当季的蔬菜和果蔬。不一定非要按照食谱去吃。早春饮食取温避凉。早春应适当吃些春笋、香椿、菠菜、柳芽、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早餐可以选择皮蛋瘦肉粥,玉米粥。吃一些不油腻的点心,酥饼等。午餐可以选择鲫鱼,芦笋,菠菜,蒜黄,荤菜以鱼类为主。晚餐以小米金桔粥,银耳红枣粥。有位资深养生人说过,人特别先吃什么的时候,就说明什么缺少这种东西所含的物质。所以,除了多食一些当季有益的食材意外,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二:秋天适合吃什么蔬菜? 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
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最好搭配:黑白木耳。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秋季果实丰收,这其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当属有“长寿果”之称的花生。“常吃花生能”,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医疗保健作用。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可治疗血小板减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壳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古籍认为,花生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最好搭配:红枣。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止血。对脾虚血少、贫血有一定疗效,对女性尤为有益。
山药
上榜理由:每个季节都讲补,但进补方式不一样,春天温补、夏天清补、秋天要润补。秋季最佳的进补食物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好搭配: 枸杞。如果不单独吃山药,可以和枸杞搭配来熬枸杞山药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效果。
问题三:冬季食谱大全,冬季吃什么,冬季菜谱 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适当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过多。到了冬季, 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季、夏季、秋季均为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这反映了冬季机体对热能需要的增加。当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平衡,就必须增加体内的代谢率,从而增加对食物的需要量,特别对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较好,摄食适量的脂肪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但不宜过多,以防发生高血脂症和肥胖病。
冬季饮食的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主要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矿物质应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增加热量可选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维生素的供给,应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可多食萝卜、胡萝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苹果、香蕉等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瘦肉、鲜鱼、蛋类、豆类等以保证身体对维生素的需要。
调好冬季“饮食钟” ----冬季寒冷,人们食欲多有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体在冬季所需的能量与其他季节的差距并不大,因为人体的“激素钟”在寒冷气候下,运转有所改变。
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食辛热之品,使肺气直达,固实肾气。冬季虽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勿多食葱,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冬季切忌吃较硬和生冷的食物,此类食物多属阴,易伤脾胃之阳,如肾阳虚者,常易造成中气下陷、形寒肢冷、下痢清谷等病症。
饮食调养有三宜:一宜粥糜,古代养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喝些热粥。《饮膳正要》中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如若在粳米粥中加点红枣、赤豆可使人感觉周身温暖,精力倍增。民间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饭)”的习惯。冬日宜食养心除烦的麦片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补肺益胃的山药粥、养阴固精的核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调中开胃的玉米粥、滋补肝肾的红薯粥等。二宜温热之品,以取阳生阴长之义。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冬季每日晚餐喝一小杯酒,对中、老年人养阴大有裨益。三宜坚果之品,冬日多吃点核桃、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须注意体肥胖者忌肥甘温热厚味。
冬季,偏于阳虚的食补以羊肉、鸡肉等温热品为宜。偏于气阴不足的食补以鸭肉、鹅肉为好。《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问题四:秋天这个季节吃什么好,有哪些养生食谱 很多地方都有咬春、吃秋的说法。时下,深秋将至,我们最该吃的是什么介绍秋季食物榜上的各类食物状元。 第一菜:莲藕 上榜理由: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 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最好搭配:黑白木耳。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第一坚果:花生 上榜理由:秋季果实丰收,这其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当属有长寿果之称的花生。常吃花生能,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医疗保健作用。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可治疗血小板减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壳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古籍认为,花生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最好搭配:红枣。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止血。对脾虚血少、贫血有一定疗效,对女性尤为有益。 第一补:山药 上榜理由:每个季节都讲补,但进补方式不一样,春天温补、夏天清补、秋天要润补。秋季最佳的进补食物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好搭配:枸杞。如果不单独吃山药,可以和枸杞搭配来熬枸杞山药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效果。 第一饮:黄酒 上榜理由:菊花开,饮黄酒。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全面的饮料酒,含有18种氨基酸,这在世界营养类酒中是少见的。黄酒还含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是葡萄酒、啤酒无法比拟的。 黄酒的功能根基深厚。中医认为,黄酒性热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黄酒的传统饮法是放在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热后饮用,以35℃-45℃为佳。在黄酒烫热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减轻对身体的伤害。 最好搭配:乌梅。秋季讲究饮食以收为主,搭配乌梅恰恰符合收的理念,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第一肉:墨鱼 上榜理由>>
问题五:春季吃什么菜最好菜谱的最新相关信息 春天吃什么菜好?
1、韭菜
春天特别适合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而韭菜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尤其适合初春,春天吃韭菜能够健脾养胃,补充和保护人的阳气,还可以杀菌消炎,提高抵抗力。
韭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但它也不易消化。胃溃疡患
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本文2023-10-03 10:23: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