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私人藏书有哪些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明代的私人藏书有哪些特点?,第1张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东汉蔡伦造纸最大的功劳就是把纸做成可以写字的、比较精细的纸张,纸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逐渐普及开来。这促进了图书生产,进而给藏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时期私人藏书的收集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藏书家靠抄书来收集自己的图书。

发展期的私人藏书,藏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藏书这种文化现象已经推广到官僚士大夫阶层。此外,古代私家藏书的一些保护手段和方法,包括藏书的意识,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藏书楼、藏书印的出现。藏书家知道藏书要分等级,把书按照书品的好坏分为上、中、下三等。另外,出现了私人的藏书目录,这说明藏书数量已积累到一定程度,若不编目就会查找困难了。现在从史书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私人藏书目是南朝梁的任昉。到唐朝时,私人藏书目更多了,藏书的意识和观念也出现了分化,或开放,或私密,这是两种对立的图书收藏观念。

山西太原发现国内规模最大明代中晚期藩王墓

据悉,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山发现了中国明朝中后期最大的诸侯王墓————金段王墓。摘要:《太原县志》《阳曲县志》0101《榆次县志》记载的岗头、端王墓地的位置,通过金代端王陵的确定得到了证实,为金范其他陵寝位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坐标。

金端王陵遗址位于太原东山南端的缓坡地带。金端王陵楼呈“工”字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8米,在明朝中后期诸侯王墓中排名第一。此次发掘也是山西第一次对明朝封臣王的墓葬和墓地进行系统的考古工作。

此次发掘的端王、公主、姬妃、夫人墓(一号、二号、三号墓)位于陵园中部。三座墓虽然被盗,但埋藏的种类还是很多的,最难得的是多保留漆木俑和纺织品。

那么,在此次墓坑中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呢?

其中,在M1和M3的中央房间出土了90个涂漆木俑,包括文官、卫兵和礼仪。同时,M1和M3出土了40件各种纺织品,其中M3保存了4件基本完整的丝织品,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的重要实物。M1同时出土墓志铭和碑文,这是极其罕见的。墓志铭记载了端王之死以及他死后在晋王府建立后嗣过程中发生的政Z事件,与《南宫奏稿定亲王继封并行查勘疏》 记载的内容一致。

为了提升新时期山西考古的发掘理念,实现考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金代端王墓及墓地的考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鉴于墓葬和墓地的重要价值,考古工作完成后,原址将得到保护和利用。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在折扇上作书画,明代洪武年间已开其端,在永乐朝以后成为风尚。与其他文房器玩一样,又出现了搭配折扇的扇坠。宋代朱翌《生查子》“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玉连环”指的就是扇坠。扇坠是扇子的装饰件,又是把玩物。精致的扇坠在工艺和价值方面,甚至不低于它所装饰的扇子, 所以成为专项收藏的一个品类。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提到扇坠:“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如笛管、凤钗……器皿、杖头、杯盂、扇坠、梳背、玉冠珥……种种玩物,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毫末逾矩,极尽工致。”明人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云:“扇之有坠,唐前未 闻,宋高宗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则当时有之矣。”

明代中期,扇坠已是时兴玩物,不仅在文人雅士间流行,也进入了宫廷,御赐之物中的扇坠极尽精巧。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载:“世庙(嘉靖)初年,勋辅诸臣同游。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矍坠子。可汁许,空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示天下绝巧也。”

扇坠亦是朋友和恋人之间相赠的信物。《桃花扇》中李香君浑名“香扇坠”,柳敬亭打趣道: “她那香扇坠,能值几文?怎比得我这琥珀猫儿坠。” 琥珀猫儿坠指用琥珀色猫眼宝石做成的扇坠。《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女以紫金碧甸指环赠生,生解水晶双鱼扇坠酬之。”

扇坠多加雕工,形状多种多样,如鸟兽昆虫等状。扇坠用丝线串合,系于扇柄,可以多块组合,又可打上缨络,富有情趣。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这样描述扇坠的用料:“扇坠宜用伽南、沉香为之,或汉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缅茄之属,断不可用。”扇坠用伽南、沉香,取其香气幽清可闻,汉玉及琥珀,取其色彩明丽可看,然而香串、缅茄香得重浊,所以不可用,区别仍在于雅俗。文震亨还写道:伽南“小者以制扇坠、数珠,夏日佩之,可以辟秽”。

1962年,上海松江地区明晚期河南府推官诸纯臣墓内,发现随葬有4把折扇,泥金笺扇面。其中一把竹质扇骨泥金笺几何图折扇,扇骨底部系有一沉香木球形扇坠,直径3厘米。此扇出土于诸纯臣妻杨氏袖内。

1962年,上海宝山地区朱守城墓内发现23把折扇,其中有一枚白玉螭云纹牌饰扇坠,长方形,上部半圆环已残。残高54厘米,宽26厘米,厚075厘米。正、背面均饰内剔地浅浮雕螭云纹,两面不同。正面螭龙曲身,在云海翻滚。背面螭龙双耳向上耸立,螭发一束侧向弯转。玉牌侧面均刻S形纹,间隙处作毛地处理,是明代后期的一种新工艺。玉质洁白滋润,精细光洁。从题材设定和雕琢技艺两方面来看,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1984年,江苏无锡县甘露乡彩桥村发现的明晚期华师伊夫妇墓中,有两把折扇和与之相随的扇坠。一把为洒金竹骨,大骨透雕葵瓣花草纹。扇头穿丝线,系结一沉香木扇坠,雕琢为豆荚和豆叶,其上一只蚱蜢,十分精细。另一把素竹折扇,扇头穿丝线,系一块长方形螭纹玉牌扇坠,正面阴刻螭龙,瞪目竖耳曲身,背面正中阴刻一篆字“戒”。

1993年,上海打浦桥地区明代晚期御医顾东川夫妇墓出土了两把折扇,扇骨、扇面已腐朽,遗存的玉质扇坠却完好。一件为白玉执荷童子扇坠,高52厘米。童子头较大,身穿对襟长衫,宽短脚裤,浅刻衣纹。左手举握一柄荷花。童子头顶中部贯天地孔,出土时有丝线同折扇轴头相连。另一件白玉双体鸟扇坠,长36厘米,宽15厘米。双鸟对称连体,鸟颈粗短,躯体丰满,翅膀作椭圆形,羽毛雕刻成直线菱格,简练明朗。造型饱满,圆润光泽,洁白无瑕。躯体穿一金链,与折扇轴头相连。

在打浦桥地区又一座“明痒生顾□□妻陆孺人墓”内,发现一把几何形折扇,已残朽,惟有扇上系一白玉双体鱼形扇坠完好,长48厘米,宽2厘米,厚14厘米,圆雕并体双鱼,素身无鳞,吻前凸,背鳍呈锯齿状,鱼尾分短叉,胸鳍、臀鳍、尾鳍均有细的阴刻线。双背上贯天地孔,穿金链,与折扇轴头相连。此扇坠曾被定为明代中晚期,也有学者认为是宋元时期:圆凹点眼,背部中央开大椭圆形天地孔,这些特征多见于宋代玉器,小圆孔则流行于元明时期,锯齿状背鳍也是宋代玉鱼流行的工艺。

历史上风行的器物,随着朝代更迭、后世习俗的改变而逐渐消失于岁月悠悠的长河中。据目前全国出土的折扇情况,最早是明代墓葬。上海明墓出土的折扇和扇坠,是研究明代折扇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明代沉香木、白玉扇坠,也是极少见的文物珍品,由此,我们或可略微体会扇坠摇荡之间的清香幽古。

(来自  孙维昌《怀袖雅物:上海明墓出土折扇和扇坠珍赏》,蒋炳昌、黄玄龙《明代扇坠的迷失》)

明代的私人藏书有哪些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东汉蔡伦造纸最大的功劳就是把纸做成可以写字的、比较精细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