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槟榔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槟榔的别名 7 槟榔的处方用名 8 来源 9 原植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槟榔的炮制 131 槟榔的炮制方法 1311 槟榔 1312 炒槟榔 1313 焦槟榔 132 成品性状 133 炮制作用 134 炮制研究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2 工艺研究 135 贮存方法 14 性味归经 15 槟榔的功效与主治 16 槟榔的用法用量 17 槟榔的化学成分 18 槟榔的药理作用 19 槟榔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6 含量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64 测定法 197 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槟榔 197111 鉴别 197112 鉴别 19712 炒槟榔 197121 鉴别 197122 鉴别 1972 性味与归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1974 用法与用量 1975 贮藏 198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槟榔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槟榔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槟榔 槟榔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īng láng

2 英文参考

areca [朗道汉英字典]

pinang [朗道汉英字典]

arecanut [朗道汉英字典]

betel nut [朗道汉英字典]

pinang [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arecae [朗道汉英字典]

areca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ecae,seme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etel nu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ECAE SEMEN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Semen Arec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eca see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槟榔

槟榔为中药名,出魏·李当之《药录》。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种子[1]。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炒槟榔表面呈浅**[2]。焦槟榔表面焦**[2]。

槟榔味苦、辛,性温[2]。归胃、大肠经[2]。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2]。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2]。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2]。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emen Arec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areca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槟榔的别名

榔玉、宾门、橄榄子、青仔、国马。

大腹子、榔玉[3]。

7 槟榔的处方用名

槟榔、大白、焦槟榔、槟榔炭[2]。

8 来源

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2]。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种子[3]。

9 原植物形态

槟榔为常绿乔木,高达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叶长13~2m,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0~70cm,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多分枝,成圆锥形,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菜,红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常栽培在阳光较充足的林间或林边。

10 产地

槟榔主产海南;福建、台湾、广西及云南有栽培[3]。

槟榔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有栽培。

11 采收与初加工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12 生药性状

槟榔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槟榔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雷公炮炙论》)[2]。

唐代有“捣末服”及煮熟蒸干后用(《新修本草》)[2]。

宋代炮制方法较多[2]。有炒(《太平圣惠方》)、炮(《博济方》)、烧灰存性(《旅舍备要方》)、面裹煨、吴茱萸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火煅(《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2]。

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并增加了麸炒法(《普济方》)[2]。

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晒(《幼幼集成》)、酒浸(《叶天士秘方大全》)等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等[2]。

131 槟榔的炮制方法 1311 槟榔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捞出,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2]。

1312 炒槟榔

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取出晾凉,筛去碎屑[2]。

1313 焦槟榔

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取出晾凉,筛去碎屑[2]。

132 成品性状

槟榔为类圆形薄片[2]。表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2]。周边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2]。质坚脆易碎[2]。气微,味涩微苦[2]。

炒槟榔表面呈浅**[2]。

焦槟榔表面焦**[2]。

133 炮制作用

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2]。如治积腹痛,大便秘结的万应丸(《医学正传》);治水肿实证的疏凿饮子(《严氏济生方》);治脚气肿痛的鸡鸣散(《证治准绳》);治疟疾的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2]。

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2]。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2]。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2]。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2]。如治饮食停滞、腹中胀痛的开胸顺气丸(《中成药制剂手册》)[2]。

134 炮制研究

槟榔含生物堿、鞣质、脂肪油及槟榔红色素、氨基酸等[2]。生物堿主要为槟榔堿,其余有槟榔次堿、去甲基槟榔次堿、去甲基槟榔堿、槟榔副堿、高槟榔堿等[2]。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多以槟榔堿及醚溶性生物堿为指标[2]。槟榔经浸泡后切片,醚溶性生物堿损失很大;在水浸泡过程中,其生物堿含量,换水比不换水的方法损失大[2]。加热对槟榔的成分也有影响,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槟榔的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槟榔堿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是随着受热时间的增加,槟榔堿的含量逐渐降低[2]。槟榔饮片的干燥方法对生物堿含量也有影响[2]。切片后曝干其生物堿损失比阴干大得多,晒干也比阴干的含量低,烘干则与阴干含量接近[2]。

1342 工艺研究

(1)槟榔质地坚硬,传统方法加工饮片,浸泡时间长(夏季7天,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甚至腐烂,影响饮片质量[2]。采用减压冷浸软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法能提高软化效率,缩短浸泡时间,保证饮片质量[2]。

(2)比较槟榔传统浸润法、减压冷浸法、粉碎颗粒法、减压蒸汽焖润法[2]。结果表明,减压蒸汽焖润法,槟榔堿损失少,软化时间短[2]。

(3)比较冷浸法、热浸法、蒸制法、轧碎法制备的槟榔饮片,结果表明:蒸制法和轧碎法薄层层析比冷浸法和热浸法多一个斑点;通过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堿测定,证明蒸法切片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且饮片平整光滑,外观美观,容易干燥[2]。

(4)正交设计法筛选最佳软化切制工艺,最佳工艺为先减压后加水,25℃~26℃水浸泡,切05mm以下极薄片,阴干[2]。

(5)对槟榔不同工艺炮制品(清炒、炒焦、微波炮制)中醚溶性生物堿、鞣质、脂肪类成分进行了测定,对小鼠急性毒性进行了比较[2]。结果微波炮制的槟榔与炒品、焦品相比,槟榔堿的损失最少,其他各类成分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药材无损失,收得率最高[2]。同时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毒性都有所降低,各炮制品之间无明显差异[2]。微波法炮制槟榔是通过药材本身水分子间的振动产生热能而达到炮制目的,该法炮制时应用的温度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染,药材损失少,药材炮制程度均匀一致,饮片完整美观,有效地解决了加热温度高引起槟榔堿大量损失的问题[2]。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4 性味归经

槟榔味苦、辛,温;归胃、大肠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2]。

槟榔味苦、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3]。

15 槟榔的功效与主治

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槟榔具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3]:

槟榔治绛虫病,姜片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食积气滞,痢疾,疟疾,水肿,脚气,乳糜尿[3]。

近年试用槟榔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

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2]。如治积腹痛,大便秘结的万应丸(《医学正传》);治水肿实证的疏凿饮子(《严氏济生方》);治脚气肿痛的鸡鸣散(《证治准绳》);治疟疾的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2]。

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2]。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2]。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2]。如治饮食停滞、腹中胀痛的开胸顺气丸(《中成药制剂手册》)[2]。

16 槟榔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单用槟榔杀虫,用量可增至30~50g[3]。

17 槟榔的化学成分

槟榔含槟榔堿(arecoline)、槟榔次堿(arecaine)、去甲槟榔堿(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堿(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堿(isoguvacine)等,并含鞣革、脂肪油。

槟榔含槟榔堿、槟榔次堿、槟榔副堿、缩合鞣质等[3]。还含甘露、儿茶精、多种原矢车菊素的二、三聚体、肉豆蔻酸、月桂酸、脯氨酸等[3]。

18 槟榔的药理作用

槟榔堿驱除猪肉绛虫效果好,使全虫各部都瘫痪[3]。

槟榔对牛肉绛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影响不大,可与南瓜子合用[3]。

槟榔对姜片虫亦有效[3]。

槟榔煎剂在体外对某些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

槟榔堿尚有拟胆堿作用,可增强肠蠕动,缩小瞳孔[3]。

槟榔成分可抗高血压[3]。

槟榔长期应用于动物,有诱变、促肝癌发生的作用[3]。

19 槟榔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槟榔

Binglang

ARECAE SEMEN

192 来源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193 性状

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19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离心管中,静置1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槟榔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氢溴酸槟榔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 H一法)。

19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强阳离子交换键合硅胶为填充剂(SCX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以乙腈磷酸溶液(2→1000,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38)(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理论板数按槟榔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氢溴酸槟榔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槟榔堿重量氢溴酸槟榔堿重量/15214)。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五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3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加入盛有磷酸溶液(5→1000)1ml的蒸发皿中;残渣加乙醚加热回流提取2次(30ml、20ml),每次15分钟,合并乙醚液置同一蒸发皿中,挥去乙醚,残渣加50%乙腈溶液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50%乙腈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槟榔堿(C8H13NO2),不得少于020%。

197 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槟榔

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197111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至棕色。内胚乳细胞极多,多破碎,完整者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56~112um,纹孔较多,甚大,类圆形或矩圆形,外胚乳细胞呈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作长条状,胞腔内大多数充满红棕色至深棕色物。种皮石细胞呈纺钟形,多角形或长条形,淡黄棕色。纹孔少数,裂缝状,有的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

197112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19712 炒槟榔

取槟榔片,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

本品形如槟榔片,表面微**,可见大理石样花纹。

197121 鉴别

(1)同槟榔片

197122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1972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1974 用法与用量

3~10g;驱绛虫、姜片虫30~60g。

19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9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

槟榔最早由印度传入,从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即开始流行,鼎盛于太公王朝时代,当时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热衷此道。在宫廷里,吃槟榔是一项高雅的活动,有专门的各种精致器皿和“侍槟榔官”一职,服侍王公后妃吃槟榔。我想这有些类似于今天有钱人抽雪茄吧。

(附)---

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也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嚼槟榔的历史亦应是相当悠久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红潮登颊醉槟榔”之句。明代李时珍对槟榔则有详尽的描述:“槟榔子既非常,木亦特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但性不耐霜寒,故不得北植。”性不耐霜寒,不得北植,所以,海南及岭南是槟榔的发源地。古书《山海经》中还曾有“黑齿国”的记载,即因槟榔的汁液呈紫红色,嚼槟榔日久会使人牙齿变黑。

海南的槟榔果皮薄,果肉饱满。

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

海南槟榔介绍

海南槟榔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其它三种为益智、砂仁、巴戟)。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很早之前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所以又有“槟榔”的美誉。

根据海南当地人介绍和古书记载,海南一带很早就有槟榔待客的风俗。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旅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稻谷撰著,成书于304年,是我国最早植物学专著。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海南人一直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800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见海南人爱槟榔、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广为流传。

槟榔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与台湾地区,云南与广西有少量种植。

海南槟榔全岛都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万宁、陵水、定安、乐东等县市,尤其是在海南街道,随处可见卖槟榔的摊点。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二十八味槟榔丸 1 拼音

èr shí bā wèi bīn láng wán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Ershibawei Binglang Wan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WS3BC013895

24 处方

槟榔   100g 蒲桃 40g 石榴子 80g 大托叶云实 40g 肉桂 40g 芒果核 40g 荜茇 30g 刀豆 50g 豆蔻 30g 金礞石 20g 干姜 50g 螃蟹 20g 诃子 100g 蒺藜 50g 菥{冥}子 50g 姜黄 50g 波棱瓜子 20g 渣驯膏 50g 圆柏膏 60g 绿绒蒿 50g 巴夏嘎 50g 小檗皮 50g 冬葵 50g 甘青青兰 50g 紫草茸 50g 藏茜草 50g 山矾叶 50g 麝香 1g

25 制法

以上二十八味,除麝香、渣驯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 麝香、渣驯膏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棕**水丸;味苦,微酸、涩。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温肾,通淋。用于寒性腰髋关节痛及脓血尿,睾丸肿胀等。

29 用法与用量

一次4~5丸,一日2~3次。

210 规格

每丸重0 3g。

2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处。

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二十八味槟榔丸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大饱、劳力、行房胁痛,肠胃燥涩,一切火热等证。槟榔丸槟榔、黄芩、大黄、白芷、枳壳、羌活、牵牛、麻仁

《张聿青医案》:[卷一]风温

泻(二钱)范志曲(二钱)莱菔子(炒研三钱)木香槟榔丸(三钱先服)恩(左)温邪将及两候,发热有汗不解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便秘涩

去木)枳壳李仁(去皮双仁研)生干上二十一味,捣罗十八味为末,与麻仁龙齿郁李仁膏,同研令匀,炼蜜和杵,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粗皮各三分)五味子(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去瓤)陈皮(去白)商枳壳(麸炒去

《圣济总录》:[卷第十]风腰脚疼痛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槟榔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槟榔附子汤 1 拼音

bīn láng fù zǐ tāng

2 处方

槟榔(大者)47枚,附子1枚,甘草、柴胡3两,生姜、橘皮、半夏1升,桂心2两,当归2两,枳实2两。

3 功能主治

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肠胃有虫。

4 槟榔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5日1剂,服3剂。

5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二

古籍中的槟榔附子汤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二诸气门]一切气

七次去滑)菖蒲穿山甲(炮熟)栝蒌末。每服二钱槟榔附子汤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潮热,加四君子汤,去祛邪之药;若欲截疟,加常山、槟榔、青皮、贝母各一钱。桂附二陈汤方在热阵。治寒疟厥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呕哕痰涎,手足麻痹。搜风顺气丸车前子、郁李仁、白槟榔、火麻仁,菟丝子、牛膝、山药、山茱萸各二两,枳壳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槟榔

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

《普济方》:[卷三十九大肠腑门]大便秘涩不通(附论)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膈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隔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饮酒过度,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用法用量每服6克,人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1分,鹿茸(去毛,酥炙)半两,阳起石(研)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木香半两,白龙骨(研)半两,钟乳粉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荜澄茄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脾脏虚冷,泄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圣惠》卷四十六: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半两,汉防己3分,木香3分,泽泻1两,紫苏茎叶1两,桑根白皮2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羌活半两,槟榔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息促急。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四十六《传家秘宝》卷中:鸡舌香散处方高良姜半两,天台乌药半两,赤芍药半两,香附子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补虚。主一切冷气,及水泻心痛。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用酒或水煎服,如泻,米饮调下

详见百科词条:鸡舌香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58:10 共24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槟榔树的长相与椰子树很相近,有干无枝,婷婷玉立。只是它的腰身窈窕,仪态尤为秀丽,与那高大粗壮的椰树同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果树,好似一对孪生姊妹一样,陌生之人还真难得将它们加以区别。

《本草纲目》上说:宾与郎皆贵客之称谓。以其果实而从木,即为槟榔。槟榔树为棕桐科槟榔属,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0余米,种植5年—7年便可开花、结果。每当阳春三月,便是槟榔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幽香迷人。槟榔树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种、极富热带的风光和情趣。它的果实是成串成串地结在树叶的腋部,呈长椭圆形,橙**,里面包着胡桃般大小的种仁,产地的人们管它叫“槟榔子”,每株树能结果实数百颗。槟榔树长成后,可连续结果20余年,此后便逐渐地萎谢了。果实的采收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十月份。

关于“槟榔”,还有个神话传说。古时候炎帝有个女儿叫宾,她的郎君聪明英俊,在同妖魔相斗中不幸被杀死,葬于昆仑石下,化成为一片树林,结出果实。宾将果实装在茶包里,带在身旁,以示纪念。据说人们吃了这种果实就不怕妖魔作恶了。在古代将槟榔视为两种外形不同的槟和榔,其实就一种。

槟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槟榔的别名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