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的这些经典的故事
辽沈战役中的这些经典的故事,你知道么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且装备大为改变,攻坚能力有了提高 。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则有战争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用在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且被我军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华中、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困守重要城镇,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卫立煌集团总兵力虽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内,处境非常困难 。与其相反,东北我军已达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特别是加强了炮兵、坦克、骑兵和铁道兵能特种兵的建设,使东北我军的攻坚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解放区的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使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 。
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是我军经济力和军力超过敌军的唯一战场,已经具备了与敌人惊醒战略决战的条件。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以大城市为主的战略要点的守备,确定东北作战要“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利巩固华北 。卫立煌依据这一战略企图,采取“重点守备”的方针,将兵力仍集结在沈阳、锦州、长春三点,求得吸引、牵制东北我军不能迅速入关作战,伺机扭转战局。
1948年9月,中共中央于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从 1946年7月起,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任务,决定我军第三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9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 :必须集中主力于北宁线作战,“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并强调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既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9月12日,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调动主力从长春、四平等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下面是我分享的辽沈战役的始末是怎样的。
辽沈战役的始末
辽沈战役始末具体是这样的:辽沈战役是中国在 抗日战争 结束后的又一重大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的一场内战,是国民党和***之间的较量。
之所以会发生辽沈战役是因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都看到了东北地区的优势,都想在此建立自己的政权,通过谈判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便引发了辽沈战役。
在战斗爆发后,双方的指挥员便开始部署策略,***的总指挥员是林彪和罗荣桓。国民党总指挥员是蒋介石和卫立煌。紧接着辽沈战役便打响了,锦州会战是战争开始的标志,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处于不利地位,还将国民党分布在锦州的军队孤立起来,在锦州会战中,以***胜利而结束,而且还标志着长春和平解放。
紧接着进行了辽西会战,这场会战队辽沈战役的胜败可以说起着 决定 性的作用。在会战结束后,国民党的十万兵力被消灭,其中还包括司令员都被俘虏了。战争至此,已经可以预料到胜利属于***了。之后东北地区便接连都解放了,先从沈阳解放开始,直至东北全部解放。于是这场耗时将近一个月的战斗以***胜利而结束通过对辽沈战役始末的一个分析,对辽沈战役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有了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简单的说就是国民党和***为了争夺在中国的领导权而进行的一场对决,在长达50多天的战斗后才分出了胜负,***在辽沈战役中获胜。
辽沈战役的简介
国共两党内战开始,各大战役也随之开始打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辽沈战役了,这场战役虽时间不长,内部关系却也是错综复杂的,通过辽沈战役借鉴也可以看出它复杂的过程。辽沈战役简介也对这场战争进行了介绍。
战役起始于1948年9月12日,同年11月2日结束,这场战争共打了整整五十二天。“辽沈战役”这个代词是中国***所称呼的,而中国国民党却称之为辽西会战,因为两党不对头的缘故,故不愿意用相同的话来概述这场战争。1948年9月12日,林彪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了辽宁和山海关等众多地区。蒋介石慌忙急调华北的军队,开始猛攻塔山,帮助锦州摆脱围困,却以失败告终。最终*** 成功 占领锦州。
蒋介石内心不甘想要夺回锦州,便打通内外联络,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解放军主力最后在大熊山成功围剿第九军队,激战整整两天两夜后,成功歼灭敌军近十万人万人,国民党多名高级将领被俘。11月2日解放了东营,又成功歼敌近二十万人。最后中国***的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对沈阳等四个地区发动进攻。最后以伤亡近七万人的代价,收编了国民党军队以卫立煌所率领的众多军队,军队人数共达到四十七万多人万人。而且成功攻占了东北全境,东北解放军取得完美的胜利。
辽沈战役后,中国***的人数首次到达顶峰,并高 出国 民党人数的两倍还多,所以这场战役的转折性成为无人突破的 历史 。这便是辽沈战役的简介了。
辽沈战役的地位
辽沈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辽沈战役的主战场是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影响到东北的控制权归谁所有,而东北在当时不仅是国家粮食生产大省,以及工业重地,这对于 中国经济 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东北还是中国的北大门,是一个战略要地。因此仅凭东北的重要性就决定了辽沈战役的重要性。那么辽沈战役地位如何呢
辽沈战役地位在三大战役中非常高,以***胜利而结束了此场战役后,中国东北地区就获得了解放,这意味着中国离胜利更近一步。除此之外,辽沈战役还为平津战役提供了典范作用。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而言是一个新的转折点,东北地区不仅可以由***管理发展经济为之后的战争提供后援力量,而且解放军也有了战略后台,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辽沈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第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 国际 而言,给与美蒋介石以及美国沉重的打击,他们借着东北战争挑起国际战争的目的不能达成,而且对于世界上被束缚的人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辽沈战役在战略计划中要持续十个月,而实际战斗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而且国民党军队在失败后,大批武器都被***缴获了,而且这批武器很大一部分都是美国支持的,对于后期的战争而言,十分有利。通过以上分析,就能很清楚的了解辽沈战役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猜你感 兴趣 :
1 辽沈战役简介
2 辽沈战役为什么叫辽沈战役
3 辽沈战役观后感
4 杜聿明的简介
5 杜聿明生平简介
辽沈战役 (1948年-1948年)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韩小窗、喜晓峰和缪东麟这三位清末盛京的名士,被当时人们誉为辽沈三才子。
韩小窗,是子弟书的著名作家。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渊源于清初军中流行的民间俗曲“边关调”等,是一种配以八角鼓,佐以三弦演唱的书曲形式,近似于后来的鼓词。乾隆年间到清末曾流传于北京和沈阳等地方。因其作者和演唱者多为八旗子弟,所以被称为“子弟书”。又因为子弟书的作者大多是有较深文学素养的八旗子弟,因而子弟书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在子弟书作者群中,韩小窗传世之作最多,造诣也最深,因而曾被人们推誉为“子弟书高手”。
韩小窗是旗人(满族),原籍是辽宁省开原县,后居住手沈阳。他生于道光十年(1830),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o韩小窗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居在沈阳的姑母家中。他姑父早丧,姑母体弱多病,对他管束不多。因此他从小在攻读之余,就常出入于沈阳西关及小河沿的茶馆书场中。这使他自小就和民间文艺结下了难解之缘。中青年时代,他曾多次进京应试和求职,均未能如愿。仅在同治年间,他就两度进京考试,都住在好友喜晓峰家,这两次也都未考取。他在几次进京赴试和求职期间,结识了许多八旗子弟,并漫游沈阳、北京、锦州、辽阳一带,会诗访友,先后结识了喜晓峰、缪东麟、王西园、鹤侣氏、春树斋、二凌居士等名士,从而把子弟书和诗词、楹联、灯谜等创作活动又向前推进一步。
在同治年间,韩小窗和一些文人曾集会于沈阳,结成一个不定期的消闲集会组织,实际上这是一个诗社,是个文坛名士的民间组织。他们除“文酒酬唱”,以文会友外,还写了大量子弟书以及春条、灯谜等俚俗之作。
光绪三年( 1877)在他和缪东麟的倡议下,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与支持下,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正式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逢三、六、九日,在沈阳鼓楼的会文山房(会文堂)集会,会文作诗、写诗谜等。还在会文山房以南,东华门外的一家清茶馆的墙上,把他们新创作的言贴诗、对联、灯虎和子弟书等发榜公布(不署名),让公众品评,一时往观者塞巷盈门。这样就打破了八旗子弟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界限,不少大鼓、皮影、“什不闭”以及走乡串户的盲艺人和扭大秧歌的,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或唱段。诗社走向民间,自然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和干涉,这种在茶社张榜的做法,只断断续续地进行不到三年便终止了。在这段时间,韩小窗创作了《宁武关》、《青楼遗恨》和《得钞傲妻》等子弟书段,都由会文山房刊行,为此声名大振。
韩小窗终身不仕,生活潦倒。晚年更以布衣自居,自然也就不耻于卖文为生了。他除靠缪东麟、喜晓峰等友人接济外,也曾接纳过会文山房、程记书坊的文酬。他刻意发奋于子弟书的创作,先后写出《露泪缘》、《梅屿恨》和《游旧院》等作品。这些作品批判了宗法礼教,封建纲常的虚伪和欺骗性,也无情撕破了统治阶级隐蔽在礼义廉耻、忠孝仁义之后的伤天害理,男盗女娼,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本来面目。他晚期的作品,从主题处理到艺术技巧的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根据《红楼梦》改编的《露泪缘》,能深刻理解原作精髓,体现并发挥了原作的精神,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传世之作。另外,韩小窗还曾给皮影艺人写过多部影卷,今尚有《谤可笑》(《降儿骂相》)和《金石语》(《田三嫂打灶》)两种传世。
韩小窗还精于书法。早些年,千山祖越寺正殿上曾挂有一幅飞白体笔锋苍劲有力的字画。这幅立轴的正中,分明只有两个大字,但不管寺中和尚还是常来作功德的施主,都把它念成“千朵莲花山”。这幅浅显易读而又非同寻常的字画,就是韩小窗云游千山时所作。
韩小窗晚年去外地谋生,死于辽阳(有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韩小窗是一位多产作家。相传,他一生创作的子弟书脚本有四五{ 百种之多,其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爱情故事、讽刺故事和社会故?事,情深意赅,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因而能在艺人和民间广为流传。韩小窗,在清末的沈阳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喜晓峰,别名喜麟,姓瓜尔佳氏(关),满洲镶黄旗人,祖籍吉林长、白,后迁居新民县辽滨塔村。生于道光元年(1821),卒于光绪十二年 (1886)。
喜晓峰年少时即负才名,年弱冠(古礼男子二十而加冠)入郡痒(古代的府学),工诗善赋,精于书法,但几次赴科举考试皆未中。于道光二十九年( 1849)方举拔贡。由于喜晓峰精通满语,不久就又以满文考取了助教。同治十二年(1873)以助教提升为大理寺丞(刑法官),在京任职。后来又在直隶(今河北)某县做过知县。光绪十一年(1885) 辞官归故里,于次年去世,终年66岁。
喜晓峰的著作有诗集《挦撦集诗稿》四卷,光绪十四年(1888)盛京同文山房刻本,共收其诗作419首,每卷首题长白喜麟晓峰著。此外,沈阳东都石印局所出之《春灯集》中,还选有他创作的灯谜。喜晓峰所著之子弟书《忆真妃》,写唐玄宗剑阁闻铃的一段故事,脍灸人口,被誉为子弟书创作之冠。据说,这段书是喜晓峰为缅怀已故爱妾王氏洒泪而写,他借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而抒发自己的一往深情。
喜晓峰还善书法,旧时在沈阳德胜门(今大南门)内大街路东,一家钟表铺的牌匾“天象斋”,就是喜晓峰所书,其笔意圆润。
缪东麟,又称东霖,别名润绂、裕绂,并先后有潦倒先生、蛤溪钓叟、含光堂主人等别号。清末,沈阳人通称其为缪翰林。他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卒于济南。沈阳汉军正白旗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他在没中进士前的四十二年,一直生活在沈阳。他是韩小窗和喜晓峰的晚年好友,清同治与光绪年间曾以诗文冠辽东,是光绪三年荟兰诗社发起人之一,也是会文山房股东。他在中进士后,即为翰林院庶吉士(由进士中之学术优秀、擅长书法者担任。在翰林院设庶常管教习课程者称庶吉士)。继而,改任户部主事。后来又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
缪东麟的著作有:《含光堂诗文集》、《沈阳百咏》、《陪都杂述》、《律赋准绳》和《谜选》等书。还有子弟书《锦水祠》(为纪念他中年丧失的爱妻而作)和影卷《惊天录》(东方朔骂寿)等多种刊行于世。此外,他在7l岁时,还根据其曾祖缪公恩的《梦鹤轩梅澥诗钞》,整理出手定本《雪桥遗稿》。
缪东麟小时候,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外庸内慧。他刚上私学馆时,别的学童只需三五天就可以通背一部《三字经》,他十天还背不到一半。可是到小考的时候,别的同学往往只会背不会写,他不只能通背一遍,而且字字会写。教书先生问他:“为什么你背书比别人记的牢呢?” 他回答说:“我背书不只用眼用口,而且用耳用手,眼、口忘了,而耳手记忆犹存,故速慢而效实。”
清末,名书法家尚雅贞,因为都是八旗子弟,与缪互有往来。缪东麟酷爱书法,尚雅贞每次去缪家,都见他在挥汗如雨的练正楷,久而久之就给他起了一个“横竖先生”的外号,缪东麟并不介意,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曾对人讲,“字讲风骨,风骨二品,骨字见功底,某生性愚,故而当在功底上下苦功。”到了光绪年间,他的书法大有长进,不只楷书超过了尚雅贞,行、草也与其不相上下,一举成为沈阳著名的书法家。缪东麟的书法近于欧阳修,属馆阁人物,其文体、书体皆力求典重工致。
缪东麟的创作活动是从十四岁开始的,到二十六岁那年,他除写了大量的诗稿外,还完成了两部专著,《沈阳百咏》和《陪都杂述》。这两部书虽然形式不同,一部是诗集,一部属于地方志书,但在内容上都是反映和记述清末沈阳的名胜古迹、风习民俗和人情世态的,都成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晚清沈阳的历史、社会、文物古迹、文化和民俗等的极其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
缪东麟还是同治与光绪年间,沈阳最有名的灯谜作家。他所制的谜艺术性很强。他的《谜选>成书于光绪八年(1882),为其早期作品,共收灯谜169条,与其他谜集无雷同之处,略举几例:(1)六九(打一俗语),谜底:七上八下。(2)本府(打宋文一句),谜底: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3)飞泉挂碧峰(打一琴谱),谜底: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谱)。显而易见都是他自己制的。缪东麟的《谜选》不仅是沈阳有名的谜集,而且也是珍贵的地方文献史料。
光绪三年(1877),他同韩小窗倡议,发起正式组成诗社,并把荟兰诗社的名称在社会上正式公开。光绪十年(1884),他与荣文达、尚雅贞、曾显堂等名士又重振旗鼓,使诗社再度中兴。
缪东麟在中了举人之后,曾多次进京赴考,但是都名落孙山。后来,他借读来到了八王寺,闭门谢客,苦读了三年,又进京赴考,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他四十二岁那年考中了进士。
缪东麟晚年在与人谈起自己时曾说:“某实为平人,从无过人之处。所以能立家室并微有所就,不过靠奋发、认真而已。”这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第一阶段(9月12日至10月19日),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第二阶段(10月20日至28日),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第三阶段(10月29日至11月2日),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涉及到的当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大城市有:
锦州——第一阶段主战场
锦西(现葫芦岛市)——包括五大王牌之一新五军在内的国军十万援兵于此登陆,却被两万人的四野七纵队死死卡在塔山
沈阳——第三阶段主战场
营口——包括五大王牌之一新六军在内的国军退却方向,但是仅有52军自己撤走,解放军随即抢占了营口,其他国军包括新六军退路被断,于新民至锦州半途被歼灭
新民——廖耀湘率领包括新六军在内的第九兵团在新民至锦州半途的黑山、大虎山地区被歼灭
四平——解放军分割国军的战略枢纽
长春——包括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新一军在内十万国军被包围于此无法援助沈阳方向
辽沈战役中的这些经典的故事
本文2023-10-03 11:21: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