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连珠天象即将现身,为何在古籍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七星连珠天象即将现身,为何在古籍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第1张

七星连珠天象将在今日到6月19日会持续出现,在古籍中往往被视为不祥征兆完全是因为古代人强行将之与一些王朝的灭亡联系起来。假如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一个王朝的灭亡就是另一个王朝的兴起,这自然也就是急躁了,所以这完全就是古代人的迷信。

七星连珠天象,在古代以来就有记载,而且这种记载往往被人视作不祥之兆,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七星连珠其实就是金星和天王星等7颗星球连成几乎一条直线,所以才叫做7星连珠,在这个时候对于观测水星的人来说是最为方便不过的事情,因为角度倾斜比较合适。

七星连珠天象即将现身:持续三天

七星连珠其实也就有水星和金星等7颗太阳系行星组成的奇异天象,在今天凌晨4点左右,这7颗星星就已经连成一条直线,这在历史上大概也就在77年才会出现一次。然而这也只是平均时间而已,在22年前这种天象就已经出现过。这种情形的出现对于许多天文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好事,在这种奇异的星象之下,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水星的模样。

在古籍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原因:王朝更迭

在商王朝被周朝所灭的时候,还有秦王朝被汉王朝所灭的时候,此时都出现了七星连珠的天象,古代人就将这两个王朝的灭亡归咎在这种天象上,所以古代人根据自己迷信的角度出发也就将之视作不祥之兆。然而这种看法终究只是一种迷信而已,换个角度来说,不管是秦王朝灭亡还是商王朝灭亡,其实的都意味着汉王朝和周王朝兴起,这难道就能够被看作是急躁吗?当然不行,从科学上就没有这种根据,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种所谓的巧合。

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得到我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内),可见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结果大多湮没不存。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指出“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巳”字形。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的概念,并且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应为1159日)。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的日数,更给出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金星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

  虽然甘德的这些定量描述还比较粗疏,但它们却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基石。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等语,有人认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两千年就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星的最亮的卫星——木卫二。若虑及甘德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是当时认真观测木星和研究 1、《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首次有关哈雷彗星互粻皋救薤嚼鸽楔龚盲的确切记录。

2、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由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写的。

3、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古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的记录。汉书卷二十五行志下:“和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4、东汉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灵宪》中记录“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5、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的反应可太阳运行的规律,一行还是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唐开元十二年,我国在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工作中,得出“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数据,即子午线1度长351里80步(唐代1里=300步,1步=5尺,1尺=24.525厘米)。

6、北宋沈括提出,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不问月亮圆缺,只管节气,这种历日制度便叫做“十二气历”。

7、元朝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器,并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他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定了《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了约300年。

2020年7月“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迈出了万里征程的第一步。火星在古罗马被视为农耕之神,在古埃及被当作战争预兆,在中国,它意味着什么?

火星百科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属于一颗类地行星,有两颗卫星,它的直径只有地球的53%,质量界于地球和月球之间,仅占地球的11%,表面积与地球陆地面积相当,重力为地球的2/5。一个火星日约为24小时37分22秒,一个火星年为687日,几乎是地球的两倍。火星围绕太阳的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约5500万公里,远地点约4亿公里。地球和火星的近地接触每15次出现一次。

《周易》指出:“天垂象, 圣人则之。”表明古代相当重视观测天象。古代占星士观测火星时,发现它亮度不一,轨迹不定,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感,因此,在古书上火星又叫“荧惑星”,在天象上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价值。

思想上的又爱又恨,荧惑星的地位尴尬

在二十八星宿中,火星属于东宫苍龙的心宿。这个星宿有三颗星,中央主星代表天王,前后两颗小星象征太子和庶子。心宿在占星术中体现皇帝祈福祀神的场所,正因如此,荧惑星的位置显得格外重要,占星士将其视为“荧惑之庙”。

占星士对荧惑星格外关注,它的运行轨迹会引发一系列天文现象,如“荧惑守心”、“荧惑入太微”等。前者预示着“大人易政,主去其宫”等事件的发生,后者是帝位不保的征兆。唐朝占星家瞿昙悉达撰写的《开元占经》中,“荧惑占”和“太白占”各占8卷,远高于日占、月占和其他星占,其地位显而易见。

《淮南子》有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史记》则强调:“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可见“荧惑守心”与政治失误、战争、饥病、灾祸,甚至是亡国相联系。

两者看似冲突的论述,其实是并不矛盾。古代社会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天道和人道高度融合,相互感应。人们相信荧惑示灾的出现,昭显人道“失行”,君王作为“人道”主宰,应该承担责任。对此,君王对荧惑星“王者恶之也”。

认同感的迷之操作,荧惑星的处境尴尬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荧惑星依然敬而远之。王莽托古改制时,确立了中央、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等五帝,其中南方主神为“炎帝赤灵祝融畴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东汉学者刘叡在《荆州占》中提出:“五星者,五行之精也。”其中荧惑星为火精,为南方赤帝之下的天神,名为“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在五行和五帝的影响下,衍生出“五德转移”,荧惑化身为“火德”,成为王朝更替的重要依据。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宋改元,宣布宋朝的“德运”所属:“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荧惑星享受到了等级空前的“国祀”,其规模在两宋长盛不衰。

荧惑星在宋朝的关注,并未洗白自身“灾星”的污名。南宋学者周辉在《清波杂志》有一则趣闻。大中年间,景德镇烧制瓷器时,有一窖瓷器发生窖变,“色如丹砂”。有人认为是“荧惑缠度照临而然,物反常为妖。”瓷工深信不疑,将这批瓷器全部砸毁。这事实际上是釉料中氧化铁含量偏高造成的,和荧惑星没有半毛钱关系。

现实上的操作偏差,荧惑星的身份尴尬

当荧惑星投射到现实中时,仍然存在着偏差。三国时期的《广雅》有言:“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当政治上的不合格,荧惑星代表上天充当“罚星”,公示罪行。春秋齐景公在位期间,“荧惑守于虚, 期年不去”,晏子认为这是“天罚”,齐景公急忙梳理冤狱、扶助孤老、救济百姓,行之三月,荧惑遂迁。

古人认为荧惑异变导致的灾变,是上天“执法”的结果。《史记》明言:“荧惑为执法之星,其行无常,以其舍命国:为残贼,为疾,为丧,为饥,为兵。”公元前211年,天空出现“荧惑守心”,有颗陨石堕落,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样。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这显然是天降灾祸的最佳证据。

以荧惑星为主题的谶谣也屡见不鲜。《搜神记》载述:三国东吴永安二年(公元259年),荧惑星化身“眼有光芒,爚爚外射”的孩童,教授孩童晋兴蜀亡、司马灭吴的预言。唐朝文人潘炎在《童谣赋》中直言:“荧惑之星兮列天文,降为童谣兮告圣君。”道出了史家和文学的杜撰,起到告诫天下的目的。

君王身为带头大哥,面对荧惑星的公然警示,未必敢于担责,反而让其他人背锅。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春,西汉发生水害、山崩、日食等灾祸,此时恰逢“荧惑守心”,成帝惊惧不已,这时有人乘机上书提议用重臣替命,平息天怒。二月,“丞相翟方进欲塞灾异自杀”。

科技上的不断进步,荧惑星的事实尴尬

在正史和现实之间,差了真实的荧惑星。据统计,“荧惑守心”在历代文献中共有23次记载,居然有17次未曾发生。而自西汉以来的近40次真正发生的“荧惑守心”,却未见资料显示。由此可见,这一天象已经沦为操纵政治的工具。

明清时期,有识之士对星占应事提出了置疑。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谈天》中,以日食为主题,用汉景帝和王莽、武则天和李世民等作对比,驳斥了星占事应的荒谬。清初内阁学士熊伯龙也曾批驳:“星变不与人相应。”

望文生义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测,比如“七月流火”,若你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形容七月天气炎热有如火烧,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还得从头慢慢说起。

“七月流火”(“火”又名大火、心星,古音huǐ),语出《诗·幽风·七月》,这首诗开章便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谓“流火”,《辞海》中这样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七月流火”意谓夏历七月的黄昏时分,火星就已偏西沉下去了,显示出暑寒交替时节开始出现了。所以下承“九月授衣”,表明到九月就要准备寒衣了。

我们在“动如参商”一篇中已经提到过,中国古代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四组二十八群,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中商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心宿,而心宿二就是这颗大火星。《礼记·月令》中曰:“季夏之月,昏,火中。”在现代天文学中,大火星属于天蝎座,西名Antares,一等星色赤,意思是对抗火星。心宿二是一颗红超巨星,它的表面温度要比我们的太阳低很多。

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心宿二都会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夏历的七月黄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因此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大火星曾是古代最早观测的几颗明亮的星宿之一。通过专门细致的观测,古人得以较好地确定季节,制订历法。

在大约5000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了农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仅仅简单地分辨出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已经不能满足日渐精细的要求。因此,新的方法应运而生——借观测几颗明亮的星在傍晚或黎明时分出没和居南中(过子午线)的日子,来确定季节并制定比较准确的历法。其中,星宿二二——大火星就是最早雀屏中选的亮星之一。

传说早在颛顼帝时就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职位——火正,来负责对大火星进行观测。先秦典籍《左传》中明确记载“火纪时焉”,并说火正又称祝融,是一个常设的专职官员。

每年到了日夜等长(春分、秋分)的那天,当太阳在西方沉落,天色刚开始昏暗时,明亮的大火星就正好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他们注意到每年寒尽春回的黄昏时分,东方地平线上总会出现大火星的身影;春季,五谷始生,而秋天,五谷尽熟。因此,当春季大火星出现的时节,就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春分时节。

春分之后,白昼越来越长,大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也随之变高,过了两三个月后的日落不久,就会看到大火星悬挂在正南方的天空中发出明亮的光芒。随着时间推移,大火星继续西移,位置又越来越低。接近又一个日夜等长之时(秋分),大火星就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了。这是因为这时地球公转使得太阳与心宿看起来像是在同一片区域,二者似乎同升同落,而距离远的多的心宿之光芒为太阳所掩盖之故。古籍《夏小正》中云:“八月辰(指大火)则伏”,“九月内火,辰系于日”。此后再过约一个月,心宿大火星又会于日出之前在东方出现,直至次年春分。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经验,认识了四季节气,总结了天时历法。

有学者考证,早在殷商时代,古人已经根据对大火星的观察测算推算了夏至的日期。在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中,有“贞佳火,五月”,“有新火星并火”,“其侑火”等等。“侑”等都是祭名,这些卜辞所记载祭祀正是针对大火星的。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因为地球公转偏差,最有利于观测大火星的时间是公元前2400年左右,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的商周之际。正是由于发现了大火星与季节变化的规律,人们才把它与收成好坏挂钩,继而隆重祭祀之以祈求丰收。

因此我们可以说,至迟到殷商时代,古人已能测定至少一部分的分至。古籍《尧典》中关于“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记载,就是殷商时代的天象反映。这样明细的节气关系与月名,以及朴素的天文学知识,充分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的天文学成就。

夏日晴空,天蝎座是其中最明亮美丽的星座,星宿二是著名的天蝎之心。当我们的祖先客观实在地观察记录着季节、考虑着能否多收三五斗时,在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同为文明古国的古希腊人将这个星座与人马、天秤等11个星座一起,尽情编写无数或美丽或凄然的传说。这或许就是现实与梦想——二者截然不同,却又有着奇异的和谐。

中国神话传说火的由来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远古时,河南商丘一带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

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

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扩展资料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燧皇,奉为“火祖”。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是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火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家文化的妊娠期。

七星连珠天象即将现身,为何在古籍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

七星连珠天象将在今日到6月19日会持续出现,在古籍中往往被视为不祥征兆完全是因为古代人强行将之与一些王朝的灭亡联系起来。假如我们从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