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方剂配伍原则 41 君药 42 臣药 43 佐药 44 使药 5 方剂配伍宜忌 51 相须 52 相使 53 相反 54 相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方剂配伍 1 拼音
fāng jì pèi wǔ
2 英文参考preion patibil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tibility of medicines in pre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方剂配伍为方剂学术语[1]。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及配伍禁忌等原则,选择适当品种和剂量的药物配伍而成[1]。方剂配伍的原则,是按各药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部分[1]。而配伍的宜忌,则有相须、相使、相反、相畏四种情况[1]。
4 方剂配伍原则 41 君药君药为指方剂配伍中的主药[2]。《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君药是针对主证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2]。
42 臣药
臣药为方剂配偶中协助君药(主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3]。
43 佐药佐药为方剂学名词[4]。组方配伍中的一类药物[4]。方剂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甩;或用于治疗次要症状的;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与峻烈之性的,或用作反佐的药物[4]。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4]。
44 使药使药为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5]。分调和药、引经药等[5]。
5 方剂配伍宜忌 51 相须相须指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6]。如知母配黄柏[6]。出《神农本草经》。
52 相使相使指两种以上药物同用[6]。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6]。如款冬花配杏仁[6]。出《神农本草经》。
53 相反相反指两种药物同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6]。如乌头反半夏[6]。出《神农本草经》。
54 相畏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英文翻译 4 中文解释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配伍 1 拼音
pèi wǔ
2 英文参考concerted applic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ynerg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tibility of medicine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英文翻译bination
解释:use various medicinals jointly in a formula or preion for producing the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reducing toxic or side effects
4 中文解释配伍(concerted application、synergy[1])指根据治疗目的和药性特点,选择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配合应用药物的方法[1]。即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组合成方,以增效减毒、提高疗效的中医主要用药形式[1]。
中药通过配伍,可以对较复杂的病情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获得安全及更高的疗效。古代医家经过长期认识与实践,对药物的配伍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将其总结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芜花。
以上六个方面中,相须,相使属药物的协同作用;相畏相杀属药物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相恶、相反属药物配伍禁忌。
药性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
善于宣肺气、开腠理,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常用于风寒表实证。
2咳嗽气喘
善于温通宣畅,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尿,故适合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
注意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本品发汗力强,体虚及肺肾虚喘者慎用。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2《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
命门穴介绍:
命门,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别称属累。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等。直刺05~1寸;可灸。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配伍:
配肾俞、委中,可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可通经散寒、行气止痛,主治下肢痿痹;配肾俞、关元,可补肾壮阳,主治遗精阳痿;配合谷、三阴交,可益气和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诸疾。
功效:
本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且督脉起于胞中,贯脊属肾,故本穴可治疗腰骶,痛及肾阳虚衰之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诸疾。
资料扩展:
《灵枢》又名《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
方剂配伍简介
本文2023-10-03 11:22: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