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描述古代民间生活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有什么描述古代民间生活的古籍,第1张

1、《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2、《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刘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

3、《唐代的外来文明 》,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在中国的历史上,饮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唐、宋、明、清四个繁荣的朝代,饮食文化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中,变得越发精致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就有着特殊的癖好,这也就导致今天的中华美食如此的层出不穷。

时间先来到唐朝,唐朝人最喜欢吃的主食,主要是“饼”和“饭”两类,饼占主导,饭是其次。然而,这里所说的饼与饭,并不是现今大家心中比较狭义的概念。唐朝时期,饼和饭的范畴十分宽泛,所有可以成型的面食,在唐朝都称之为“饼”。而这些饼中,最受唐朝人欢迎的,就是胡饼、蒸饼和汤饼这三类。

胡饼是汉朝从西域引入的一种食物,在唐朝非常盛行。它是烤制出来的,表面会附上一层芝麻,白居易曾用精悍的语言,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中将胡饼的美味与当时胡饼的热销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而蒸饼,则是面糊发酵之后蒸熟的面食,和今天的包子、馒头很像。但是,唐朝人的蒸饼,并不限于单纯的白面制作,中间可以添加很多种配料。由于,蒸饼的可塑性很强,美观度又很好,所以,不光是百姓的餐桌十分青睐它,就连皇家的宴会也会经常将蒸饼作为招待宾客的重要美食之一。

汤饼是在汤里煮过,才能食用的面食,诸如今天的面片或面条。

唐朝,曾有一个让人听到就会垂涎三尺的冷面,叫作“槐叶冷淘”。这道面食是用槐叶汁和面做成的,煮熟之后,需要放在凉水中冷却再食用,味道真的是别具一格。杜甫就曾在《槐叶冷淘》一诗中写道: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当然,除了面食之外,唐朝有很多人也喜欢吃“饭”类的食物。而这里的饭,不只限于我们今天熟知的稻米饭。唐朝人的饭类食物多种多样,除了稻米饭外,还有:粟米饭、黍米饭等等。当然,稻米饭的普及范围最广,尤其在江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稻米。

除了这三种主要的饭类,唐朝人还开创了胡麻饭、乌米饭,以及添加了各种配料的什锦饭,其种类之多,让人应接不暇。如“香稻熟来秋菜嫩,伴僧餐了听云和”(陆龟蒙);“看炊红来煮白鱼,夜间鸡鸣店家宿”(王建);再唐朝,诗是现实生活中做直接的反应。

所以,从诗人的诗中,我们足以看出饭的价值和它在唐人饮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朝,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全民爱美食的王朝。

中国古人一直都是一日两餐,直到宋朝才开始变成了一日三餐,这一切都得益于老百姓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也使得食材变得日益丰富。人们往往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便会疯狂地追求口腹之欲,所以,宋朝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于饮食都十分讲究。

尤其是一些贵族人家,为了能够品尝到更加珍贵或更加美味的食材,他们从来不吝啬钱财只为口腹之欲。在宋朝的城市中经济实力尚可的白领们,与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几乎都不在家做饭,而是选择去饭店就餐。所以,在记录宋朝百姓生活的史料中,很多记录日常生活的商业店铺中餐饮店就达到半数以上。

这里,而最能说明宋朝百姓生活的,要数《清明上河图》了。

在其中,细心的史学家们发现:整个画面上一百多栋楼宇中,描绘的餐饮行业店铺,就超过了半数以上。而且,在宋朝的史料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酒店与当时人们热爱的美食名单。

所以说,在宋朝即使是贫贱的百姓,也同样追求着物美价廉的美味。虽然,他们无法用更多的钱财去获得珍馐美味,但是,在宋朝时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有机会、都有权力,品尝到更美味的食物。据《梦粱录》记载道:

“ 更有专卖血脏面、斋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饱,往而市之矣。”

并且,在宋朝人喜欢吃的食材中,蔬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现今学者的考证中,可以看出:宋朝百姓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居然可以达到四五十种以上,有些甚至比现代菜市场上的蔬菜种类还要齐全。

当寒冬腊月到来之时,虽然,没有今天蔬菜大棚这样良好的蔬菜种植场所。可是,智慧的宋朝人,不仅可以用暖窖保存一些新鲜蔬菜过冬,有的生意人居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利用粪土发热与保暖的属性,在冬天一样培育出了新鲜的食材。这可能就是中国劳动人民发展史上,反季节栽培技术的雏形。

如果,想对宋朝的美食做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不妨多看看《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这两本古籍。关于当时的美食、小吃、点心,都被记录在册。尤其是开封与杭州两座城市,美食的种类最为丰富,所以,宋朝开启了中华美食的全新时代。

且许多目前为止十分复杂且美味的烹饪技术,都来源于宋朝。甚至,我们现在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油条、刺身等等,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朝的,并且,连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时期才成熟起来的。

到了明朝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开始变得多元化了。随着对美味的追求越来越极致,明朝的饮食文化在单纯追求美味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文化享乐方面的建设。当时,明朝处于鼎盛时期,在美食上,表现出宫廷派与江湖派两大菜系,并都呈现出了一个巅峰状态,遥相互应。

因为,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多半都是南方人,所以,宫廷菜系多以淮扬菜为主。而当时,明朝豪华的酒楼,不光给人们提供饮食活动,还设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为了拉动消费,刺激内需,朱元璋积极鼓励文武百官去全国的大型酒楼游玩、消费,以此,极大的刺激了明朝饮食文化的鼎盛。

在这样的带动下,明朝百姓的饮食不再受到局限,开始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如果说宋朝的饮食只是单纯地用美味填饱肚子,而明朝去酒楼吃饭则是另外一种娱乐活动。

明朝时期,随着国外供品的涌入,很多食材是国内没有的,比如:番茄、南瓜、辣椒等,都开始纷纷出现在了中国人的餐桌上。当辣椒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川菜系、湘菜系,才渐渐的形成。而明朝,番茄鸡蛋汤也开始出现在了中国的历史中,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在很多明朝的史料中都可以发现,明朝时期的古人对于各种煎炒烹炸的烹饪技术,开始有了更加相似的记载。很多地方的名菜,比如:烧芦花猪、水晶鹅、酿螃蟹等等菜肴,都出现了独立的烹饪方法的相关记载。这一点在小说《金瓶梅》中,可以找到更加详细的描述。

现代人在阅读《金瓶梅》时,对于当时饮食的精细程度都感到叹为观止。而明朝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另一部历史巨著——《红楼梦》。

到了清朝时期,满汉全席更是引发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新高潮。极尽奢华的满汉全席,出自清朝,虽然,每一次的满汉全席背后,都会带给清政府越来越沉重的经济危机,可是,这样的饮食文化,却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添上了十分浓重的一笔。

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驴友”,在游遍中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这位皇帝最喜欢享受的便是尝遍天下美食。所以,在乾隆游访全国各地的时候,他的饮食,除了从皇宫带来的随身厨师外,很多都是出自各地的大厨之手。

清朝的统治者都是满族人,所以,在饮食上,自然将满族特色与汉族特色相结合。在史料中,也详细记载了满汉全席的盛况:冷荤热肴有196道,茶点有124道,一共320道美味,这其中,各种各样的珍奇食材应有尽有,在烹饪方法上,也是层出不穷。

如果一个厨师可以做出满汉全席的所有菜肴,那么,估计这个世界将没有他不会做的美味了。

同时,满汉全席极度奢侈的一面,除了对食材的极致要求,更多的则是满汉全席所有的衬托形式。那就是:用餐者一定会出现在极尽奢华的宫殿之中,席间所有的餐具都是万里挑一制成的,哪怕只是一根筷子,都是用象牙雕刻而成。更有甚者,在宴席期间,有名家名曲相伴。

每位参与满汉全席的人员,一定都是皇亲贵胄、王公大臣,所以,用餐时参与人员的举动都十分庄重,在享用菜肴之时,更是严格遵循餐桌礼仪。有人曾开玩笑说:估计曾享用过满汉全席的王公贵族,即使品尝到美味的菜肴都不敢发出声音,俗称“吧唧嘴”。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满汉全席上的。

可以说,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只要是能吃的,它们在中国人的眼里,那都是一道道美食。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古代已经有各种调味品。

我国的餐饮文化世界闻名,八大菜系精彩纷呈,这其中离不开调味品的功劳,好医生在于用药,好厨师在于用料。商朝的伊尹由厨入宰,被称为厨师的鼻祖。

盐为“百味之王”,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煮盐器,证明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多年,我国就开始用海水煮盐了。料酒,醋是相辅相成的,醋从酒来,所以古代也叫“苦酒”,从夏朝就开始了,杜康用高梁造酒,他的儿子发现酒糟放久了变坏发酸,这就是最早的醋,到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里详细的介绍了酿醋的方法。

甜味品从周朝就开始从野甘庶里煮糖汁,包括从野生蜂蜜里采糖,到了唐宋有了作坊式加工糖。甜品可以上色提味,被称为调味品里最美的味,酱油是从酱演变而来,最早是鲜肉腌制而成,从周朝就开始的制酱到了南宋,出现了酱汁,就是酱油。辣辣是明朝末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是做为观赏花的,后来为川菜和湘菜贡献了重要力量,而我国最早使用的制辣食材是花椒和葱,椒最初指的就是花椒,《诗经》中有“有椒其馨”的说法,屈原的《九哥》中亦有花椒的记载,葱在先秦时期,也被普遍用来制造辛辣味。大蒜,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山东诸城出土的汉代“煮食图”显示,先秦时朝肉桂,姜,胡椒粉,洋葱,韭菜已经摆在了餐桌上。

我的妈妈告诉我,各种调味品贵在用量正好,搭配使用,哪种也不要压了哪种的味。

一看到吃的我就来劲呐,让我这个吃货回答吧!

油盐酱醋茶开门五件事。哪件事都跟吃有关系,油盐酱醋就是调味品了,而且最基本的调味品, 历史 由来已久。

而且古人的调品物并不差,对于吃古今都是执着的,古人吃的都是原生态即没化学调味品也没工业产品。

上古时期,调品物主要是盐,梅,酒,也有姜椒等,把它们人工合成的有酱

可能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调味品,遇到腥膻味食材,盐便起不了多大作用。

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

《礼记·内则》即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

其实上古人早就知道用梅子来调理腥味儿了。

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有梅核。安阳出土商代铜鼎,一发现有满盛已炭化梅核者。 在商代M284墓出土的青铜鼎中发现了用于调味的梅。

酸性可以综合一下腥骚味儿。也可以让钙更好的释放出来。

在当时没有粮食陈醋之前杨梅就是代表酸。

至今云南都是用杨梅来代替酸醋的,杨梅醋是家家必用的。

酒在中国出现的很早。九千年的贾湖就发现九千年的酒,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

就是这样一个好东西,以后聪明的古中国人就把它用在用在烹调里面了。

现在的保持着这种风俗就可以去腥气,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也可以使味道更加进入肉类。

而且古人更聪明的是,为了节约材料甚至甚至做酒剩下的醪糟料也可以用到菜里面去。而且更味道更加鲜美糟肉糟鱼什么的,可不是现代人发明的,这个从古就开始遗传下来了。

酱 在秦汉以前,“酱”是“醢”和“醯”的总称。

醢,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

醯,指带酸味的酱或酱汁,用以调味。

因此也称为“醢酱”和“醯酱”。

醢的起源约商朝时期也许更早,远早于豆酱,豆酱是秦汉后才出现的。

其制法是:以干肉为原料,加酒曲、食盐和好酒,渍之,置于容器中,密封百日,即成。

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蚳醢,枸酱(水果酱)、芥酱(蔬菜酱)等

至汉代,因“醯”带酸味,借指醋;

到了秦汉时期更有了水果酱,蔬菜酱等

到了辣椒出现的时候又出现了辣椒酱,香辣酱等等!

酱很早很早就有了,想想在白煮肉或者白切鸡的时候就可以蘸蘸酱,是而且还是纯天然的酱。而且酸的有,肉的也有,素的也有

我老家就把海椒烤糊了,搞碎以后加盐巴加水来当蘸酱吃,很有古风,但还不如几千年前古人吃得好!

而且从文献记载来看,现代烹饪中使用的大多数先秦时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葱、芥、薤、韭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现代意义的酱是秦汉才出现的,以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酱油及豆豉一类,一经发明,它不像上古时期的酱那样昂贵,顺势进入百姓人家。

以前不好吃、无法吃的食物,因有酱而能吃,好吃;而且,经酱调制后菜肴还“好看”, 美食 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要求

从此,中国人的饮食中从此离不开酱系列。

也就是在几十年以前,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酱园子,没有酱那简直就没办法吃饭?

但这种酱主要是酸和咸。

早期的辣区别于现在的辣。

其实四川的麻辣不是因为明朝以后才形成的早就有了。

辣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椒、桂、姜、葱、蓼、芥等,这些都是中国原产的本土辣味调味品。其中,花椒和生姜用的最多。

生姜在先秦以前就已经运用上了。

古人吃饭做酱时多少都要来点。在烹制牛肉等菜肴时,也总少不了生姜,且常与椒、桂一起使用。

到了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蒜、芫荽(香菜)等然后就有了炝锅的蒜,装点盘子的香菜,不过有些人吃不来香菜,一闻到那个味儿都想吐。

再后进来的“胡椒”,不过此物一直是古人眼里的高档调味品,尤以唐宋人最为崇尚。胡椒的价值赛黄金,最高档调味品。

唐朝宰相元载,后来他贪污被绞杀灭门和抄家时,他家中居然被搜出了八百石胡椒。

他准备光吃胡椒不吃饭吗?

甜味唐以前古人主要是以蜂蜜为主。

用蜂蜜用做菜当调味品是从周朝开始。

汉赵晔《吴越春秋》:“截止以甘蜜丸攩,报吴增封之礼。”攩,属茱萸类的一种芳香果实

魏晋南北朝至隋,有蜜饯、蜜蟹等食品。

当时的蜂蜜主要是用来做果脯之类的东西。还没有出现鱼香味用在菜里。

蔗糖出现较晚。

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食蔗汁,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糖。只能当水果吃。

到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炼制“沙糖”。

唐朝时,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沙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糖加入菜里面变成有甜味的菜,如红烧肉之类。

这样酸甜苦辣就齐活了!

这样蒸、煮、烩、烤、糟、卤、凉拌、焖在蒙元入侵前就早已普及了。

这是漫画先秦穿越守则里面的。

其实这面错误很多的,古人没这么惨。

没有炒菜的铁锅有铜锅,而且面条在七千多年前已经发现了,稻谷的种植这甚至在一万年前已经有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光吃烫白菜但可以蘸酱啊!

[呲牙][呲牙]古到什么时候,要是半坡猿人时期那是肯定没有,那时候都吃生的。

要是有文献记载的古代,在殷商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酸的青梅来去除气味。在秦汉时期,人造调味品,尤其是酱油和醋已经被广泛使用。[呲牙][呲牙]再往后的朝代就不用说了,已经有人间百味。

你好!!

古代的调料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调料简单也原始很多。

古代使用的调料主要是“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组成。

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重要, 历史 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国种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诗经》中便多处提到花椒。特别值得说的是中国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传统。 历史 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谓“三香”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为首。过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组成。

这个问题有意思,那要看古到什么代。在宋以前,古人的烹饪一般是以凉拌、烤、蒸、煮,为主的,那调味品的使用也简单得多。最主要的调味品就是盐,盐作为天然的提鲜剂和防腐剂在我国有着非常古老的使用 历史 ,宋以前的人,还是比较苦逼的,烹饪的食材有限,调味品也有限。从宋开始,由于铁锅的广泛使用,开始有了炒菜,渐渐的人们会使用油、葱、胡椒、辣椒,哦,对了,还有酒。

跟古人比起来,我们现在真的是无比的幸福,不光食材丰富,调料也多种多样,不仅可以烤、涮、炖,还可以炒、焖、烩、煸、炸。菜系也多种多样,川、鲁、扬、粤。调味料的种类更是不剩枚举,酸、甜、苦、辣、咸、鲜。

珍惜现在美好的日子吧,幸福生活和吃息息相关,而要想有正在的 美食 ,调味品是不可或缺的,在现时,好好地做一个吃货。

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

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重要, 历史 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国种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诗经》中便多处提到花椒。特别值得说的是中国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传统。 历史 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谓“三香”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为首。过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组成。

有研究表明,清代以前,花椒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在中国的东中西部都有大量种植分布。这种花椒出产的分布,与汉代至明代全国的饮食品种中较多用川椒可以互为证明。这种在民间菜系中普遍使用川椒的风气,现在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除四川人外,现代的中国人几乎都是谈“麻”色变了。

当然, 历史 上四川地区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食用也最为普遍。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谱比例相比,这个比例十分大了。从北魏开始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明代也达三分之一。但从清代开始,花椒在食谱中的比例大大降低,降至五分之一。这可能与番椒(辣椒)的传入、侵夺辛辣调料有关。同时,清代胡椒的大量使用,可能也侵夺了花椒在饮食中的份额。于是,清代以前在全国流行十分广的花椒麻味被逐渐挤到四川一角,使川菜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中原地区惟有山东等地还有一定食麻的传统。

古代除了盐的话,能用什么调味品替代

盐应该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食盐在古代的利润可以说相当暴利。所以一般朝廷都会禁止私人制盐贩盐,先秦时期不少诸侯国都是通过控制盐来获得第一桶金,完成走向强国的蜕变。不过肯定也有百姓并非餐餐都能吃到盐,如果没有盐的话能用什么调味品替代呢这的确是一件头疼事。古代百姓实现“食盐自由”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好在如今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反对人类的重要性,而吃饭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盐。古代封建 社会 ,盐实行的是专卖制度,盐也成为了封建 社会 统治阶级的一种财政收入工具,盐专卖制度在我国 历史 非常长久没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因此很多百姓根本买不起盐,那么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用什么代替呢

很多人或许会说从现在来看,盐并不贵,为何古代还有人会买不起呢其实在古代并不缺盐,之后再卖盐的过程中,统治阶级会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加上贪官污吏的腐败,使得百姓在买盐方面有着极大的空难,特别是穷苦人家。而且古代,卖盐都是有专门的经营权的,明清两代的经营权可以继承,因此在古代有很多家族企业。

众所周知,古代除了正常的官道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走私盐,他们通过和官场人的结合,将这些盐的价格不断提高,甚至对盐市场进行垄断,这样他们才能获取高额的利益,在那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他们想要吃到盐,还必须承担运输费用,因此盐的价格会比城里面贵出很多,但是由于经济落后,他们根本无力承担这样高额的支出。

那么这些吃不起的百姓,他们的饭菜是怎样解决的呢,难道说不加盐吗其实并不然,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吃不起的百姓自然会想办法,在很多偏远地区,都有私下售盐的盐贩子,他们贩卖的是土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粗盐,一般来说都是很劣质的。

还有些走私盐也会在这些地方来售卖,毕竟不是每个走私盐的人都和官场人有结识,没有官员的庇护,他们肯定不能在大城市里面光明正大的售卖,因此在这些偏远地区来卖给这里的百姓,这里的人们吃不上盐,既然有这个途径可以获得盐,自然是不会去举报的,盐贩子冒着生命危险盗卖,虽然是犯罪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缓解了百姓的困境。

但是对于穷到极致的百姓来说,私盐土盐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他们只能想办法用其他的东西替代食盐,说出来大家肯定会觉得不敢想象,甚至觉得有点恶心,他们多数人使用的是厕所里面那些石头上的结晶硝,当然这是最坏的一种办法,毕竟硝这种东西吃多了对身体时非常有害的,而且厕所里面的东西又不卫生。或许大家现在根本无法想象以前的穷苦人家是怎样生活的,毕竟我们生在一个好的时代,没有那时的封建主义和皇帝专权。

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

根据史书的记载,古代中国已经开始广泛用香了,而且种类非常多,不仅有民间的作坊制成的香,还有不少香是来自境外的,但是如今这些香的配方却已经失传,至今无处可寻。古代最出名的香料就瑞龙脑,李清照的词里面就曾提及过“瑞脑销金兽”,说的就是这种香料,这是来自交趾国的一种贡品,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蝉蚕香,据记载是一种非常奇异的香,比较多用来当香包,偶尔用于烹饪。

而最重要的调味料即是盐,而盐价是由国家控制的,每斤盐高达十几文,在某些特殊时期还会高达几十文钱,在明代的时候,最为底层的工人一个月的工钱大约有两千文,相较之下,盐的价格也不算便宜了,但是作为日常必备的调味料,那也是不可缺少的。

再近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用胡椒、油、面粉、葱这些调味料了,如果你足够幸运,穿越到宋代的话,兴许还可以在饭店吃到一盘葱白炒蛋。因为宋代已经有了铁锅,所以大多数炒系的菜肴也就如雨后春笋一样涌出来,在辣椒被带进国内之前,我们就用茱萸替代,而后有了辣椒,宋代人就开始嘶哈嘶哈嗦粉的日子了。

在宋代前后,古人的调味料就已经和现在的差距不大了,只不过叫法和我们现在有所差别,而且他们掌握烹饪方式也多,除了炒之外,还会凉拌、清蒸、煮,甚至还有烧烤,总之是烹饪的技能已经十分成熟。

有的,在古代盐巴是最基本的调味品,还有酱油、醋、胡椒、辣椒,蜂蜜等。

有什么描述古代民间生活的古籍

1、《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