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
在傈僳族的宗教观念中,和人具有灵魂一样, 自然 界的万物也无不具有灵魂,凡是日月、山川、星辰、河流、树木都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他们把那些认为在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精灵称作“尼”,而且种类非常多,如:“白加尼”(天鬼)、“恒刮尼”(家鬼)、“山鬼”、“结林尼”(路鬼)等等。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希望你喜欢。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
人们在开荒、盖房、狩猎之前,要请巫师卜卦问吉凶,同时为了免灾祛祸,不被 疾病 所侵扰,他们动辄就举行各种祭祀神和活动。最常祭奉的鬼灵有:天鬼、山鬼、家鬼、梦鬼、水井鬼等。
祭祀的形式和 办法 比较复杂多种,生什么病祭什么鬼,用什么祭品,都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先杀鸡来祭,家里老人都会主持,如果疾病不见好转,就要杀猪、羊这类大的牲畜,还不行,最后就杀牛,数量也就不是一、两头的事了,到了这个程度还得请“尼扒”(巫师)。为了避邪驱灾,家里养的牲畜大半都是用来祭祀鬼。祭天鬼时杀牛,并杀一只鸡。牛是雌性的,那么鸡就是公的,反之就用母鸡。白杨、野竹各一枝,祭毕将“鬼魂”送上天云。
祭礼山鬼“米司尼”,往往为祈雨或避风灾、除病、械斗时杀鸡、羊或猪一只,艾和栗树一枝,祭时历数山、石、水、树等各种自然物的名称。祭祀鬼的祭品十二块粑粑、酒一碗,把鬼“送”到海里去。“祭梦鬼”时用猪一头、鸡一只,要求一公一母,相对应。把这个鬼“送”往太阳升起的东方。“水鬼”的祭礼用牛或猪一头,祭“触犯鬼”时用鸡或猪一只、一碗酒。祭祀“水鬼”时大呼此鬼的名字,祭物用鸡、猪各一只,用绳子串鸡鼻孔和猪的耳朵,牵到野外去祭。
傈僳族部分地区还有信奉叫“摆依鬼”的。这种鬼往往是某个女人带有,所以把这个女人就叫“摆依婆”。据说“摆依婆”能吃人。害人的主要手段是吸人血。一个人若是被它害上了就会生病,时间长了全身的血被“摆依鬼”吸干而致死。“摆依鬼”附在哪个妇女身上,就会处处维护这个妇人的家,谁要是侵犯了这个家的利益,它就加害于谁,谁很快就会染上重病。有的地区用水牛的油脂抹在嘴和肚脐上防“摆依鬼”,也有在门头上挂水牛角和桃柳枝,据说“摆依鬼”惧怕这几样东西。
傈僳族认为这些鬼灵主宰着世界,降祸福于人们。所以常常在开荒、盖房、狩猎等工作前,请巫师卜卦问凶吉。例如,他们认为山神和猎神是保佑自己狩猎 成功 的鬼灵,出猎前,猎人们总是杀牲献酒,让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猎人主持祭祀山神和猎神的仪式,祈求神灵的保护,然后又用竹签、鸡骨等卜卦,求问凶吉。到了狩猎地点,又要向山神祭祀,祈求恩赐猎物。当捕获猎物满载而归时,猎人们还要鸣枪吹牛角号,向山神致谢,让猎神归神位。途中每到一处丫口岔道,都要吹响牛角号
傈僳族的巫师有尼扒和尼古扒,两者都被认为是神鬼之间的沟通者。所不同的尼扒能“直接看到”鬼,和鬼面对面打交道,用咒语来杀鬼,而尼古扒则不能。所以尼扒的社会地位较尼古扒高。但在卜卦方面两者都是同样的,能卜签卦、刀卦、鸡骨卦、贝壳卦、手卦、猪肝卦等十余种。
从前,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怒江地区过去有虎、羊、蜂、鼠、猴、熊、雀、竹、荠菜、谷子等十几个氏族,以他们的图腾为他们的氏族名称。而且在这方面有很 历史 的 传说 故事 。他们中自称的“括扒”人,即荞麦人;自称是“拉扒”,即虎人,等等。傈僳人认为上述的动 植物 是他们自己的始祖。
傈僳族民族简介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原有文字是维西县旺忍波创造的音节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
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 传统 节日 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傈僳族邮票人物。傈僳族非常喜爱 唱歌 对
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 舞蹈 多为集体舞,有模仿 动物 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 乐器 有 琵琶 、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以 从事农业为主, 种植 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__、天主教。
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傈僳族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相关文章:
1 怒江大峡谷自驾游攻略
2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
3 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4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
5 有关宗教信仰的论文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僳僳族1062万人。
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方言:纳西语、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2010年丽江市5个县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37893人,占总人口的432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06876人,占总人口的5679%。其中,彝族人口为243282人,占总人口1954%;纳西族人口为240580人,占总人口的1933%;僳僳族人口为115730人,占总人口的930%。
扩展资料:
丽江,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
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参考资料:
刀杆节是云南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农历二月八日,傈僳族刀杆节开始。在傈僳族当地,他们的刀杆节和我们的春节差不多,几乎家家都要参加。最重要的活动是爬刀山和放火。
“刀杆节”是傈僳族同胞最隆重、最神圣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一个悲情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韩和傈僳族的远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兄弟俩长大了,就要分开了。”韩的哥哥和傈僳族的贝贝分别用石堆和草绳围起一块地。但是突然有一场野火。哥哥被撞的石堆稳稳地落在地上,哥哥做的草绳却化为灰烬:它属于末日,我来到了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以打猎为生,生儿育女。
在大火下
但国外的一些坏人不允许他们过太平日子,经常派兵到他们寨子里烧杀抢掠。韩兄弟的后代知道了这件事,就派军务尚书王绩率领大军帮助他们打败坏人。王绩在边区设卡,教年轻力壮的傈僳族人练武练功,给他们饭、米、钱。没想到,朝廷的坏官员诬陷王尚书,力劝皇帝罢免他。然后,他在派对上给人下毒。噩耗传来,傈僳族人悲痛万分。他们愤怒地点燃篝火,用高高的树竿和锋利的长刀架起“刀山”,誓要化悲痛为力量,“登刀山,下火海”,坚决捍卫王尚书帮助他们建设的美好家园。
上刀山
每年二月初七,夜幕降临,山上的一堆堆篝火就会在小屋的固定度假地燃起。男女老幼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称为“打歌”。当篝火烧成一堆红炭时,有勇敢的傈僳族男子穿着红毛巾,红衣服,挥舞着红旗,迎着红色的火苗,赤脚跳进红炭里,手脚并用地跳舞。在“火海”里,他们时而蹦蹦跳跳,像钢花一样踢着炭火;有时候兔子会在火里上上下下,辗转反侧;有时候,我会拿大大小小的煤块在脸上擦烈焰万丈,火星四跳。时不时的人们会惊讶的说“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二月初八,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会场中央,五颜六色、高耸入云的“刀山”磁铁连着两棵巨树和72、36把钢刀,吸引了成千上万双眼睛。这把刀是真刀,刀刃朝上,闪着蓝光。试了一次,碰到棉花就碎了;赤脚和赤脚是骨肉。怕受伤,请给村里的老人洒点“祈福水”。然后喝,一大碗烈酒;然后第一个得意地说:“去刀山!”然后,手握利剑,踏上绿色的前线,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这时,乌云密布,鸟儿忘记了飞翔。
直到第一勇士的英姿出现在蓝天白云之上的“落山”山顶,人们用手做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凌倒立,然后象征胜利吉祥的五色旗在“落山”上由东向西、由北向南依次飘扬在地面上。欢呼的声音激起感情,像春雷一样爆炸,像森林一样涌动。
刀棍节是云南马仑山区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节日。今天是农历二月初八。刀剑节的由来是一个传说:明朝时,皇军大臣王绩在边境设卡。尚书上任后,经历边民的艰辛,积极帮助彝族人民发展生产,生活越来越好,深受彝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被奸臣诬告,调回朝廷。二月八日,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毒死。噩耗传到山寨,人们非常愤怒,准备为王尚书报仇。彝族人决定把二月八日,即武尚书被杀的日子,定为练武的日子。
刀节的热闹场面
每年的这一天,武术家们都竭尽全力练习和传授高深的技艺。因此代代相传,形成了刀棒节。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十里之外的彝族人,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羊肠河边的刀吧大院里。当夜幕降临大地时,刀吧场内外燃起了许多火焰。突然,广场中央的四团火焰升至0,照亮了春天的人群。接着,钹声响了,刀盘上的人们手拉着手,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了轻快的三弦舞。当现场的四把火被烧成红炭时,活动主持人宣布“跳入火中”,开始。就在这一瞬间,五个赤脚勇士立刻在场上燃起火焰,在场上不停跳跃,踩出无数火花,走得飞快,宛如流星。
男人在火下表演。
然后,消防队员以闪电般的速度,用红煤擦洗自己的脸和身体,然后让火球在手中滚动摩擦。旁观者有时高兴,有时紧张,有时感激,有时惊讶并爆发出欢呼声。在一场激烈的表演后,当女子炭堆被碾成碎片,火焰奄奄一息时,“跳入火中”活动结束。第二天,在刀杆上竖起两根二十多米高的红花树杆,三十六片向上的叶片在树间交叉。中午时分,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了广场。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夜,“跳入火中”的五个雾头,头戴蓝布帽,身披红袍,赤着脚冲下树来,每人斟满一杯豪迈的酒,一饮而尽。立即跳上刀杆,双手抓住上刀面,赤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上,平时用气功练习支撑脚底,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往上爬。当士兵们爬到旗杆顶端时,场上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在中国民族版图上,有很多色彩绚丽、历史与文化极为浓郁的少数民族。虽然他们的人口数量、民族底蕴都无法与汉族相提并论,但却以不同的民族风采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之光。在我国境内众多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与彝族渊源颇深的民族,她就是傈僳族。
目前,傈僳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印度。
傈僳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曝光度相对较低,这与其人口基数较少以及民族文化,过于单薄、社会参与度不高有很大关系。
我国境内的傈僳族,则聚居于怒江、恩梅开江流域地区。
笔者认为,从傈僳族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看,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一定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迁徙,而且他们的迁徙范围始终处于东南亚区域。可以说经过不同民族文化洗礼的傈僳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文化习俗。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傈僳族,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这个民族不仅拥有别具一格的民族习俗,而且傈僳族先民也创造出了新老傈僳文,作为族人日常沟通时的主要语言和文字。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并且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
笔者认为,傈僳族虽然存在感较低,但是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匿迹作为,历史悠久的氐羌族系的一个分支,傈僳族先民与彝族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民族都隶属于古羌族有很大关系。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傈僳族虽然与彝族同宗同源,但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了,地域、气候、习惯、思维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傈僳族民族风格的习俗文化。在众多古老而又传统的习俗文化中,唯有饮食习俗流传最为广泛。
曾与彝族同种同源的傈僳族
一、傈僳族历史演变与形成
我国境内的傈僳族主要散居于云南和西藏。作为一支久居于西南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傈僳族不仅可以感受到名山大川的抚慰,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怒江、恩梅开江流域的滋润。
在“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的感召之下,傈僳族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傈僳族祖先氐羌族曾聚居于古代西北一带,氐羌族是氐族与羌族的并称。大约在公元前3700多年前,这两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存在。
据《诗·商颂·殷武》中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这段诗歌描述的就是氐、羌二族,在遥远的殷商时期就已经臣服于中原王朝。而唐代孔颖达曾在奏疏中写道:“氐羌之种,汉世仍存,其居在秦陇之西”。事实上这段话就写出了这两个民族的聚居地,以及其在汉代时依然存世。
这说明傈僳族先民在殷商或上古时期,就已经生活在古代中国秦陇之西。
但当时并未形成单一民族,而是与彝族先民,或者说古羌族、氐族共同聚居。从这一点来看傈僳族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
虽然在印度东北、泰缅交界也有其族民,但也应该是迁徙之后的结果。
按照这种推测傈僳族应该与彝族一样,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而分立出来的民族。但具体分立时间目前尚未得到考证,笔者猜测公元18-19世纪应该是傈僳族形成的转折点。
二、傈僳族名称转变
傈僳族作为一个与彝族同宗同源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变迁以及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以自称或他称为核心的族名,傈僳族名称最早记载应该起源于唐朝,唐朝人樊绰曾在《蛮书》中将傈僳族称为“栗粟”。
根据这个观点可以得知唐朝人认为,傈僳族应该属于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上古时期傈僳族先民由于与彝族、纳西族,同属于过于古羌族和氐族,所以有非常密切的族源关系。也就是说在傈僳族、彝族尚未成为独立民族之前,他们应该都是同一个种族的民族。
明朝时期傈僳族被称作“罗罗”,而这个族名其实也是彝族的一个分支。
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傈僳族,与彝族最开始应该是一个民族。只不过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傈僳族逐渐分化成为独立民族。
据史料记载,“傈僳”名称沿用了1000多年
。也就是说在1000多年以前,亦或是公元10-11世纪时期,傈僳族就已经脱离古羌族或彝族,进而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这一点其实也是现代学者研究,傈僳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
三、《创世纪》中的傈僳族
1傈僳族《创世纪》传说
现代傈僳族聚居地一直都流传着《创世纪》传说,简而言之《创世纪》其实就是,有关傈僳族的民族起源与民俗发展。
据傈僳族口口相传的《创世纪》记载,傈僳族先民最开始聚居于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古老的民族,孕育、萌芽、发展、成熟阶段,其实也都与其他民族临水而生的传说息息相关。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叶左右,傈僳族曾受到过“勿邓”、“两林”、“丰巴”,三个较为强大的乌蛮部落统治。
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傈僳族,并未形成统一部落组织。
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到了公元12世纪以后,处于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地区的傈僳族,又曾先后受到元代、明代统治。也就是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傈僳族先民始终都处于被辖制地位。
笔者认为,这其实与傈僳族《创世纪》传说中,所描述的民族变迁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从客观角度上去分析,傈僳族的发展历程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公元14世纪时,傈僳族依然处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得到鉴证。
2傈僳族南迁进入怒江地域
在之后的200多年时间中,傈僳族也一直到处于受奴役与压迫状态中。
这可能与傈僳族的民族实力较弱,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低有关系。大约在16世纪中叶傈僳族,再也无法忍受木氏土司的残酷压迫,于是傈僳族在头人木必扒的率领下南迁。
这次南迁傈僳族历经了千难万苦,终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过程中,渡过澜沧江、翻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地区,也就是现代傈僳族生活与繁衍之地。
笔者认为傈僳族从古羌、氐族时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时间终于安顿下来。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傈僳族的民族发展史,从最开始的古羌、氐族支系,再到彝族人的一个旁支最后分立为独立民族。这个过程不仅是傈僳族的民族变迁历史,同时也是其他民族不断形成与变迁的经历。
3可歌可泣的民族迁徙
每一个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其实都经历了比较残酷的民族变迁史。傈僳族的变迁历史与发展途径,其实都是在预示着一个古老的道理,那就是民族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傈僳族在完成民族迁徙之后,终于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傈僳族作为最早从四川进入,云南怒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时至今日依然流传着头人木必扒,带领傈僳族不畏艰难险阻,带领族人寻找民族发展之路的故事。事实上历史上的傈僳族迁徙事件,在傈僳人世代流传的《创世纪》传说中,依然在口口相传并流传于后世。
四、傈僳族与彝族的亲密关系
傈僳族作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一员,其实与当地人口大族彝族关系甚为密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个少数民族曾是远亲,这一点从傈僳族人口口相传的《创世纪》中,就是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证实。
同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傈僳族,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生活习惯,都与大小凉山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哈尼族其实也曾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在这些非常确凿的历史证据面前,完全可以证实傈僳族与彝族,自古以来就有十分密切的亲属关系。
傈僳族食俗之令人回味无穷的民族美食
笔者认为,从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民族形成契机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傈僳族,在整个古代历史发展大环境中,虽然一直都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础。
建筑、服饰、文化、艺术、饮食,以及傈僳族的生活习惯等,都有与其他民族具有强烈差异感。虽然傈僳族曾隶属于彝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在形成单一民族之后,其民风民俗也早已烙上了傈僳族标签。
在众多傈僳族文化习俗中,唯有食俗,最能够体现出傈僳族的历史变迁,以及在几千年民族发展史中所沉淀出来的民族属性。酒炖鸡、漆油鸡、包谷稀饭、酸竹菜;以及酸竹菜、荞耗子、烧包谷花、刮给楼等,都是极富傈僳族食俗文化的美味佳肴。
1傈僳族美食酒炖鸡
“酒炖鸡”顾名思义主要原料就是白酒和母鸡,这种美食的控制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先将小鸡内脏的处理干净然后切成大块,用清水、白酒、葱姜蒜、料酒炖煮,一般情况下2-3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
作为一种极尽原生态韵味的美食,在傈僳族聚居地十分流行。每当年节的时候都是餐桌上的重要菜品之一,无论男女老少对这道菜都十分青睐。这个是因为“酒炖鸡”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还具有养血养颜、舒筋活络的功效。
2 漆油鸡
相较于“酒炖鸡”来说“漆油鸡”更具风味,一般情况下,做这道菜之前一定要选择好原料。首先小鸡一定要选择当年未下过蛋的母鸡,然后使用傈僳族当地盛产的漆树油。这种植物油脂不仅味道特别清香,经常食用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益处。
制作“漆油鸡”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小鸡清洗干净,然后切成小块控干水分待用。在锅中放入100余克漆油并烧至冒烟,然后将鸡肉投入锅中翻炒10-15分钟。然后在锅中加入酱油、料酒以及适量烧酒,用温火炖制2-3小时即可食用。
“漆油鸡”作为傈僳族人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在逢年过节或有远方朋友到来时,才会被傈僳族人端上餐桌并与贵客一起享用。事实上傈僳族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草木灰煎石板粑粑、簸箕饭、烤乳猪等。
结 语
笔者认为傈僳族作为古羌、氐族后裔,以及彝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开始发源、萌芽、发展到成熟,这个过程实际上经历了3000多年的时间。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悠久的民族,实际上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独特的独特的民族习俗。
傈僳族虽然在我国建立之初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赤足公社阶段。但是在进入新社会之后的几十年中,不仅快速的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其民风、民俗以及民族精神,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
本文2023-10-03 11:57: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