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的建造年代,历史背景和建筑形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福建武夷山的建造年代,历史背景和建筑形式,第1张

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3、5标准。

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

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29]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30] 

古闽族文化架壑船棺,距今3750余年,是国内外发现的悬棺遗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平方米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

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

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悬棺。

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古汉城遗址武夷山汉城遗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现代化”城市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全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汉代王城遗址。

遗址面积占地48万平方米的汉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筑材料、文字瓦当、铁器青铜器等,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汉城遗址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道教洞天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

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

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锦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武夷宫 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

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

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

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

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

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

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

即为的武夷宫。

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

2006到2008年这几年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

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

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请采纳

  武夷山的山神应该是就是武夷君。

  相传公元前4600年,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彭武、彭夷隐居福建名山碧水之间,住于幔亭峰下,茹芝饮瀑,遁迹养生。据《武夷山志》记 载:彭武、彭夷一生下地就成长起来,一陈春风吹过,他们就能呼喊爹娘,二遍春风吹过送来春雨浇洒,就能站立。彭祖用三片自己种的春茶泡水给他们饮,就能下 地奔跑。从各方资料推断,他们是一对弈生兄弟,系福建彭族始祖。后人便把此山命名为武夷山,直延用至今。相传彭祖隐居武夷山时,教人开垦荒地,种植粮棉、 花果、茶叶,挖井取水。据说他种的茶叶味道香淳,引来七仙 — 钟离权、吕洞滨、曹国舅、何仙姑、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娥。他们一致商定赐他寿享880岁。福建武夷山脉,毗邻江西省,主峰黄岗山,海拔 2158 米,是福建省第一高峰。彭祖与儿子的遗迹尚存,有坟墓和石碑,其中存放武夷山宫中的一座石碑上还可以看到彭武、彭夷的名字。现在的武夷山已成为国家级的旅 游圣地。

  武夷君的传说出于武夷山。朱熹为道士高文举作《武夷图序》说:“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宁府崇安县南二十余里,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宅。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两岸绝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槎插石罅间,以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丘焉,岂其君长所居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福建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国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民国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1、嘘寒问暖(湿壶):俗称“湿壶”,将初沸水注入空壶,以提高壶温, 便于冲泡。

2、素瓷生烟(烫杯):品工夫茶讲究热饮,烫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宾客面前湿壶烫杯还寓意对宾客的敬重,营造温馨这氛围。(取茶罐,茶荷等)

3、倾心桃源(置茶于壶内):俗称“纳茶”,即将茶叶投入茶壶,取样要准确,量多则过浓,量少则偏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为宜。

4、悬壶高冲:(提壶,注沸水于壶)

5、轻推花浮:(刮沫)

6、孟臣沐霖:(淋壶)

7、关公巡城(筛茶):高冲低斟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冲要连贯而从容,低斟是筛茶时必须来来去去,各杯轮匀,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最后点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武夷山有很多好玩的景点:

岩骨花香漫游道

岩骨花香漫游道是从大红袍母树到水帘洞的一整条路。期间经过流香涧、慧苑寺、双悟桥、古崖居遗址、漫漫茶路,最终到达水帘洞。沿途茶香、花香、草木香~芳香四溢,走在这条美丽的小道上,颇有一种漫游乡野的乐趣,让您的整个旅程都愉悦舒畅。

九曲溪竹筏漂流

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因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九曲溪澄澈清莹,盈盈一水,折为九曲。九曲景色各不相同,两岸林木葱郁,煞是迷人。可坐古朴竹筏在九曲漂流,赏盈盈景色,琳琅满目的湖色风光,好似如在画中游。

武夷宫

武夷宫历史比较悠久,建筑沧桑,到处长满青苔。翠竹掩映,古旧建筑,遗风犹存,别有一份独有的静谧与古朴。

此外,武夷宫里面还有四个地方是值得去走一走的:博物馆、柳永纪念馆、万春园、止止庵。特别是止止庵——“那可是神仙住的地方”,充满了别样的神秘色彩,有机会可一定要去一窥究竟。

天游峰

天游峰为武夷山第一险峰,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为上天游;下有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下天游的南端有改建的天游观。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这里就成了游客的观景地。

《庄子》逍遥游 彭祖活了700多岁,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yàn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小虫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作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武夷岩茶肉桂,三大岩茶之一,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肉桂为香气中的王者,香气高扬辛锐霸道,以桂皮香为基调,花果奶香层次变化,万种风情,馥郁的霸气甚得男茶客着迷。

看看古人怎么说岩茶肉桂,乾隆十六年(1751年)《武夷山志》载:“茶产不一,唯武夷为最,他产性寒,此独温也。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为次之”。武夷肉桂茶是产于山岩的岩茶,为乌龙茶的上品,品质特点为:味甘泽而香馥郁,没绿茶之苦,无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清代蒋衡的《茶歌》中,对肉桂茶的独特品质特征有很高的评价,指出其香极辛锐,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奇种天然真味好,木瓜徽酽桂徽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

一说起肉桂,就觉得武夷山肉肉满天飞,牛肉马肉龙肉虎肉狮肉羊肉猪肉心头肉等等武夷正岩山场肉肉,滋味各异。以牛肉为首,岩茶中最火,属核心产区牛栏坑出产,动辙几万十几万一斤,其滋味辛辣有骨凛冽有气,是它山场肉桂无法比拟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有的内含物质,产量极少,3000步坑长据说年产只有1500斤左右,市面上很难买到真的,有“十牛九假”之说,我也只喝过一泡真牛肉,只留下微醺迷醉的记忆。其次是马肉,马头岩山场,名声仅次于牛肉,与牛肉并称为武夷肉桂双雄,香气张扬霸道强劲,但价格却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勾得着,五六千一斤都觉得很好喝了。肉桂现已是武夷岩茶的主流品种,被牛肉带火,种的人多,喝的人也多,竞争激烈,水准较高。

喝肉桂最喜欢对比喝,时间对比,山场对比,工艺对比,市场对比,只有对比,更能学习到茶的特点变化,好坏优劣,暂不论真假,用心品鉴才趣味无穷。

时间对比

2019年与2014年两款肉桂

2019年肉桂的口感覆膜感强,舌苔有收敛感,火味中焙火标准,汤感微涩易化开,桂皮味明显,岩骨花香,香气冲鼻。煮茶后出板栗香枣香。叶底弹性油润。

2014年肉桂茶香内敛,火味褪出,汤感清爽醇厚,汤色橙黄明亮。

市场对比

两种肉桂对比:颜色深的肉桂耐焙火,叶子内含物质丰富,可吃进火,果蜜香,柔和,苦涩感不明显容易化开,回甘。9泡后煮3次仍有层次变化,辛辣桂皮味明显。

颜色青的,涩感明显,口腔收敛喉咙有涩感,化开慢,花果奶香淡,5泡后出水位,有肉桂特点但不明显。

反面教材礼品盒肉桂

重点说说礼品茶,在茶圈有个共同的认知,高大上的礼品盒里无好茶,屡次试喝屡次失望,十次有八次都觉得把最差的茶都装进了礼品盒,送茶礼的貌似都不懂茶,只看包装和价格就像有了价值。都说懂茶的人不会乱送人茶礼,不知对方口感喜好或对茶的辨识能力,好茶送给不懂的人是一种浪费,送给懂的人又要非常懂对方的口感喜好,有的人迷肉桂有的人迷水仙有的人喜轻火有的人喜足火。

说说下面这款高大上礼品盒里的金奖肉桂,是我爸收到的茶礼,看到金奖会让人误以为是好茶,但实际金奖不会这么被大喇喇地印在包装袋上,那一定是限量的极其神秘地从某个塑料袋或陶罐里取出用手工袋密封手写标签,最大的奢华是找个没有印刷的铁罐装着出货。所以看到这种金奖袋子就不会想到有好茶。

打开袋子茶入杯中,嗅干茶一大股火味烟味,香味淡,焙火重浮于表,第一泡口感涩感强,烟味锁喉,汤味寡淡,杯底几乎没有香味,汤色火重呈暗红不油亮,叶底干巴淡薄,没什么内含物质,叶片吃不进火,看不出武夷茶料特点,喝到第二泡无茶香感放弃。这是啪啪打了高大上礼盒茶的脸。终于理解为什么老师把别人送的礼盒茶直接装进纱袋放冰箱吸味了。送茶收茶需谨慎,喝茶就喝点自己喜欢的好茶吧。

我们要学会品岩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让身体形成记忆,喝茶喝什么茶不重要,懂茶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抱着求知欲望,不断探索,为自己享受即可。

福建武夷山的建造年代,历史背景和建筑形式

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