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飘记(见闻六)——大理三塔(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南飘记(见闻六)——大理三塔(原),第1张

南飘记(见闻六)——大理三塔(原)

2010-08-09 15:05:14|  分类: 旅游记忆

大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美丽,更得感谢文化名人金庸先生,他的《天龙八部》更加提高了大理的知名度,大理还有一个《天龙八部》影视城,可他却是近几年才去过大理呢。

  我对大理了解不多,印象深刻的是**《五朵金花》里面“大理三月好风光”,还听说什么茶马古道经过大理,仅此而已。

  这次却在大理一再停留,才知道自己确实孤陋寡闻。

“风花雪月”这个词很熟悉,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可在大理,“风花雪月”却被赋予了本地实实在在的人文风物,它指的是大理的四大景: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盛夏季节来到大理,那众多的风车正不停地加速旋转,第一次真切看见这么多风车,很新鲜,也很好奇,问导游,说是下关正处在两山之间的风口上,所以风很大。上关花说是一种花名,好像跟玉兰花相似,俺没见着呢。见过洱海,大白天自然见不到洱海月了。还好,在雨雾沉沉中,居然见到了若隐若现的苍山,虽然没有雪,就知足吧,算是不幸中的一点点幸运吧。

  大理崇圣寺三塔是苍耳胜景之一,也是我们游程中的景点,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欣赏。一下车,虽然天下着大雨,我们仍毫不犹豫奔向三塔,以前仅见过,现在却要真正走进中去了,我们要真真切切感受一番三塔云移塔驻,雄浑壮丽的景象。

  沿途,有清澈细柔的小溪,茂密青翠的树林,它们是那么美,那么净,如同置身江南,那田园般的诗情画意,让你迷恋和向往。

  前方,三塔已入眼帘,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极为少见。塔身精美的造型,在雨雾缭绕中透出几分神秘,让人忍不住想了解关于它的更多更多。

  导游介绍,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2公里的苍山应乐蜂下,原有崇圣寺(即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所云“天龙寺”),现寺宇已毁,仅存三塔。主塔又名千寻塔,始建于唐代,为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16级,高6913米,其塔基前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庄重雄奇,颇有气魄,为明代沐世阶所书。

  南、北二小塔建于宋代,为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砖塔,10级,均高43米。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在一千多年前要建这么雄伟壮观的古塔,决非易事。相传是采用建一层塔理一层土的办法,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据说三塔及其出土文物,其中有重1135克的纯金观音像呢,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以我观之,三塔的确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三塔鼎峙,撑天拄地,有称“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于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我想,每日的朝霞,升腾的白雾,跳跃的夕阳中,三塔该会别有一番神韵吧?

  瞻仰了三塔,拜过雨铜观音殿里手执净瓶、面目慈祥的观音,观赏了地理位置最高的佛殿,殿后便是我心里神往的苍山,乌云飘渺缭绕,雨后的苍山青翠欲滴,时隐时现,趁云雾飘过露出山形的当儿,我按动快门,啪啪两张,总算见着你美丽的身影了!

fengzhongqiangwei

你的靓照带我穿越记忆之旅!飘向云之南真的很美!

2010-08-14 11:11

大山

真象个旅行家,在那风光秀美的大理留下你的亮丽的倩影,很美! 不过你的腰中挂了什么东西是毛巾吗扣5分!

2010-08-14 16:25

茶香悠悠 回复 大山

哈哈,那是俺衣服上是饰品啊!

2010-08-16 15:28

大山 回复 茶香悠悠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装饰品 哈哈哈

2010-08-16 15:33

茶香悠悠 回复 大山

是一朵有流须的花呢!

2010-08-16 17:11

大山 回复 茶香悠悠

大概是布艺 原谅我的好奇

2010-08-16 17:22

茶香悠悠 回复 大山

yes ,yes !恭喜老师答对啦!奖10分!是一朵和袖子上的花相呼应的布花,只是俺外套遮住了,否则这衣服就太单调了。

2010-08-14 21:54

素心如兰

你照片的衣服,我也差不多的有一套呢

2010-08-11 10:58

梅紫

传统的景点。

2010-08-11 11:44

茶香悠悠 回复 梅紫

反正俺没见过,就是新的!

2010-08-10 05:29

阿德

见着段公子了吗?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A级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成人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

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6913米。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皆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

大理美食推荐

1、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大理的代表性美食之一,是云南白族的传统食品。米线主料为面粉和水,用滚水浸泡一下后装入碗中。吃时将伴料:鸡肉、牛肉、肥牛、青菜、豆皮等生鲜搭配加热后放在汤中食用,汤清而不油腻,风味独特。

2、火腿乳香鸡

火腿乳香鸡是大理当地的特色菜之一,做法是选用老母鸡切块。在锅中先将香蒜煸炒并加入火腿继续煸炒,然后加入清水。接着放入鸡块,小火慢慢炖煮,最后淋上加了鸡汁的乳香油即可。

3、小笼包

作为一种流行的华南美食,大理的小笼包以其多汁、香甜、皮薄、馅嫩口感而闻名。小笼包中的主要配料为猪肉和汁水,根据个人喜好加上不同调料搭配食用。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这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云南大理崇圣寺有三塔,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崇 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

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 大家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 沐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 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 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 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 "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千寻塔开始修建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修建千寻塔的方法 传说有多种,其中的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 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 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 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

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奉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 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 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至明代,寺院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基方七里,三阁七楼九殿,房 屋八百九十余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即所谓"南中梵刹之胜在苍 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一寺",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五大宝物。直到明代,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时,寺中五宝还保存完好。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 中这样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在殿 内铸造高三丈的观音,铸到一半时铜已用完,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雨,人们便收集这些如珠 铜雨才铸完了观音,故名雨铜观音。寺内的巨钟后来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 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证道歌碑和佛都匾毁坏时间不详。现在寺内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是 近年才重新修建的。重铸的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史料设计,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目前为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 国家文物局拨款43万元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在这次维修与加固中,有两项 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 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 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实物资料。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与融合。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十余亩 。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丰姿 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

在大理漫长的发展史上,佛教一度是南诏大理国的国教,大理人礼敬佛陀,而对大鹏金翅鸟的崇拜也是由来已久。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下关佛图寺塔、昆明东寺塔、楚雄大姚白塔等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古塔,塔顶上都站着大鹏金翅鸟。1978年,文物部门在对崇圣寺三塔整理维修期间,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一只银质的大鹏金翅鸟,它昂首展翅,仿佛引颈长鸣,站立于莲花座上,似乎俯瞰万顷洱海。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极品。  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写道:“崇圣寺三塔各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葆泽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唐朝年间,大理水灾频频;佛教已在大理具有广泛影响;建塔塑鹏除了虔心敬佛外,还有镇水防灾的目的。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入云霄的大理崇圣寺前三塔,也是由一块砖、一块砖垒砌而成的。而塔砖却与众不同,上面布满了佛教密宗的各种各样的梵文和汉文的经咒。为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现分别介绍如下。  “佛顶无垢净光陀罗尼咒梵文砖”此塔砖为中塔即千寻塔门内塔砖,乃1978年维修三塔时,从中塔拆出,为南诏时遗物。高18cm,宽36cm。砖心右1行为汉文,直行楷书。左7行为梵文。汉文为:“佛顶无垢净光陀罗尼。”阮福《滇南古金石录 大理塔砖跋》曾说:“闻年长者言,中塔之门,四周皆嵌梵经砖石,其文皆最佳之唐字,今并无存者。”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中曾说:“塔门已封,不详塔砖铭文。”今存维修时拆出的部分塔砖,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关资料。  “造塔陀罗尼咒梵汉文砖” 为千寻塔维修时所拆出部分塔砖之一种,为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4至859年)的遗物。高20cm,宽37cm。砖心文右行,左1行为汉文,2-11行为梵文,12-18行为汉文。汉文皆直行楷书,文为:“造塔陀罗尼曰 接梵文11行 ,偈曰:若造宝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 “叭净螺旋文塔砖”砖高18cm,宽36cm,砖心长方形框内有三个螺旋形图案,中间各有“口牛叭净”三字,图案外各有一“叭”字。“叭净”为梵文咒语的汉文音译。南诏时,大理盛行佛教密宗,一般所用梵咒多直接书写梵文,此砖咒语书写汉文似与中原佛教的影响有关。  “梵文圆形佛符塔砖”砖高46cm,宽23.5cm。砖心顶部中央为佛符咒,外面由梵文组成的三层圆圈环绕。下部为梵文经咒。南诏时,国主臣民俱崇信佛,佛教密宗更融合白族传统的宗教文化而得以盛行。其时密僧阿吒力者均需释儒俱通,汉梵兼能,学养高者往往兼任高官。在其时的佛教遗物中,梵文经咒的应用较为普遍,此塔砖即为一例。  “叭追魂咒梵汉文塔砖”千寻塔的遗物。砖高22cm,宽43cm。砖心左上角写“叭”三字,其余部分除梵文外,还分别以梵汉文写成追魂咒符。此塔砖刻文内容及形式,当为南诏密僧阿吒力做法事时所常用之咒符。此塔砖砌于塔中可能用于镇邪奠土,以永保吉祥之意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三塔位于大理古城(中和镇)西北2公里的苍山应乐蜂下,原有崇圣寺(即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所云“天龙寺”),现寺宇已毁,仅存三塔。主塔又名千寻塔,始建于唐代,为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16级,高6913米,其塔基前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为明代沐世阶所书。南、北二小塔建于宋代,为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砖塔,10级,均高43米。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1978年维修时出土618件珍贵文物,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及经卷、塔模、金刚杵、曼陀罗(坛城)、铜镜、铭文、题记等。

南飘记(见闻六)——大理三塔(原)

南飘记(见闻六)——大理三塔(原) 2010-08-09 15:05:14|  分类: 旅游记忆 大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美丽,更得感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