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打伞的:唐代才确定"伞"的名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古人是怎么打伞的:唐代才确定

从清明时节,到大半个春天,总是飒飒地下雨,下雨就得打伞。一把伞,对人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物件,天上风云难测,人们需要用它来遮挡阴晴雨雪的变化。所以这物件在人生活中的存在感是很高的,每一户人家里都会有一个属于伞的角落,一家人用的阳伞雨伞平时就存放在这里,日头大或者下雨时候就拿出来。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伞的国家。古代的伞和今天的伞,形制虽有不同,功能却差不多。很早就有史官在史册上记录:“伞,古张帛避雨之制。”后来又有人添道:“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总归就是遮阳挡雨之用。想象一下,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人打着伞在雨中或者烈日下穿行了,难免有种今古贯通之感。

**《花样年华》中的伞

在伞出现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遮蔽恶劣天气呢?小学课本里有一句唐诗,许多人都很熟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笠”就是斗笠,与“蓑衣”一样,一般都是用竹篾、箬叶及一些防水的树皮编成的,雨天人们穿身上,就不会被雨水打湿,就像是我们今天的雨衣。

但蓑和笠不是在唐朝才有的,先秦时的人们就在《诗经》中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东汉《说文解字》中写到了一种叫“簦”的物件,“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这是一种有柄的斗笠。想一想,一根棍子支起一小片“棚子”,其实就是伞早期的样子了。后来,伞的材质慢慢发生改变,从简朴的草木变成了昂贵的丝帛,到造纸术出现后,有人在纸上刷上桐油防水,慢慢演化出后世最普遍的纸伞。《太平御览》引文提道:“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繖”读如“伞”,也是早期伞名称的一种,一直到唐代,“伞”这个名称才最终确定下来。

关于雨伞的发明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一则关于春秋时的发明家鲁班和他的妻子。相传那时还没有伞,为了让人们尽可能少地暴露在烈日暴雨之下,鲁班就在道路的沿途建造了很多亭子。但鲁班的妻子还是心疼丈夫,总想着,如果能有一个随身带着的小亭子就好了,于是她仿照亭子的样子,用木条树皮和草叶扎出了一个轻便的小棚,又装上了手柄,让丈夫可以随时带着,再不必被晒被淋。这传说很有人情味,象征着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意,如今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白娘子和许仙在初遇时也是以一把雨伞定情。于是雨伞这种物件,也就被披上了古时纯美的浪漫与温情。

白蛇传中的一伞定情

所有实用性的物件,早期都是为与人方便才出现的,伞也是一样。但后来,随着伞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常见,人们就开始为其附着上丰富的社会信息。尤其隋唐以后,历代朝廷对伞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帝王出行,车上要有绸缎制成的“华盖”以彰显威仪。隋唐时,帝王和高官用“紫盖”,官阶地位稍微低些的用“青盖”,连具体的颜色都有规定。

《隋书》中有当时通行的用伞礼仪:“亲王公主、三司以上,雉尾扇,紫伞”;“皇宗及三品以上官,青伞朱里”;而

“青伞碧里,达于士人。”而到宋代,皇家有“方伞、大伞,皆赤质,紫表朱里,四角铜螭首”,辉煌气派,王公以下则用“四角青伞”。“青伞”的规定引起了上下跟风,直接导致了当时国都里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用青伞,无法区分尊卑,于是朝廷只得下令“惟许亲王用之,余并禁止。”

这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古时,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具一物,都要被分出各种形制以别身份尊卑。即便都是象征尊贵的华盖,也有“曲盖”、“导盖”、“葆盖”、“孔雀盖”等等的分别,高低半级都非要凸显出来。

尤其到了明代,这种管控更加严重,《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洪武元年,令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但许用油纸雨伞。”平民百姓不能用罗伞只能用纸伞,而即便是官吏,也要视级别而定是否能“张伞盖”,用什么颜色的“浮屠顶”,是用“青绢表红绢里”还是其他,伞盖上能不能加装饰等等。本质说来,不过就是一把伞而已。但或许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一把青色雨伞,在古代就能是一个士子一生的追求。

但又好在,除了身份之外,伞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的还是一种诗意和美的附丽之物。每到春雨霏霏的时节,我走在春雨中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惯性地浮现出一个徘徊在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就是一把油纸伞,最普通的那一种,甚至几十年前都还用着,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就见到过。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手工削的竹条做伞架,《天工开物》中提到的那种“小皮纸”做伞面,上面再刷上桐油,有的绘上几枝花,就是什么都没有也无所谓。

就得是这样的纯天然,就得是工匠用手这么一点一滴地做出来,不然就搭不上朦朦胧胧的春雨时节。

相传在公元前23世纪的时候,中国古代帝王舜,就曾经仅利用两个斗笠,从一根着了火的很高的木柱上跳下来。正在空中飞速下降的他,由于斗笠增大了空气的阻力,大大的减慢了速度,缓缓着地,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也没有受伤。这个帝王急中生智,用两个斗笠救了自己的命,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议论和极大兴趣。这件事记载于司马迁约完成于公元前90年前后的《史记》中,他这样写道:“舜乃以雨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因此有充分理由认为,至迟在司马迁生活的公元前100年,中国已经有了降落伞。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历史文献,他把降落伞看作是很久以前的古物,这表明降落伞的起源可追溯到他所处时代的前几个世纪。还有许多史籍表明,在舜的“跳伞”壮举后不久,就有人用布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降落伞”,进行空中杂技表演。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降落伞表演,距今大约4500多年。

岳飞玄孙岳珂在公元1214年所著的一本书中,曾记载这么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1192年以前的时候,有许多阿拉伯人集居在中国的广州,他们有自己的清真寺。其中有一座清真寺建造了一个高耸入云的银灰色尖塔。在塔尖上安装了一只巨大的金鸡,栩栩如生。可是不久人们发现,这只鸡少了一条腿。原来那只腿被一个窃贼于1180年给盗走了,而他就是借助降落伞的帮助才得以逃跑的。这件事在当时成了奇闻。他的供词被保存了下来,他本人偷东西的形象被掩盖了,“跳伞,”的“壮举”却几乎使他成了一个“英雄”。他这样交代逃跑的经过:“予以登也,挟二雨盖,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风,鼓以为翼,乃在平地,无伤也。”可见他用的并不是现在这样用若干条绳索将人和伞系在一起的降落伞,而是雨伞。为了使小小的伞能将一个人重重的身体牵引住,使之徐徐下飘,他用了两把伞。

01

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当属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伞是中国劳动人民一个重要的创造。 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上至皇帝出行的**罗伞,下至百姓的避雨工具,可以说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受中国文化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使用伞的传统,而欧洲至16世纪才开始风靡中国伞。

伞的发明

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

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古人是怎么打伞的:唐代才确定"伞"的名称

从清明时节,到大半个春天,总是飒飒地下雨,下雨就得打伞。一把伞,对人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物件,天上风云难测,人们需要用它来遮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