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1张

 一、填充题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 ),行使( 自治权 )。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 )、( 自治州 )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的权利。

 5、中国***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

 A、135 B、145 C、155 D、16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

 A、28 B、35 C、44 D、55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A、中央集权制

 B、民主集中制

 C、地方自主制

 D、政治协商制

 三、多项选择题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B、民族文化 C、民族语言文字 D、民族风俗 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 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

 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辨析题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政府。

 (错,把政府去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对)

 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

 (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为解决民族的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

 (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五、论述题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重要知识点

 框题一: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

 (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

 (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 是 ( )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历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 )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 ( )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

A鲜卑 B匈奴 C 羌 D氐

5、北魏孝文帝是 ( )

A 匈奴族人 B 鲜卑族人 C 羌族人 D汉族人

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 B氐 C 鲜卑 D羌

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 象是 (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 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 )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1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3、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 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 治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 ( )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接受了汉 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6、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7、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

A “五胡”内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1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 北方民族渐趋融合

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创新题

19、《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

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20、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21、公元500年,一个在北魏都城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 )

A鲜卑语 B蒙古语 C汉语 D氐族语

22、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可能使这句话不再是正确的 (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原人南迁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3、 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的是( )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4、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进入中原,都会面临如何处置游牧部族和农业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难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目标 是 ( )

A以胡治汉 B 胡汉分治 C胡汉融合 D 胡汉对立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和分裂交替,下列几次统一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曹操统一北方 ②西晋统一北方 ③北魏统一北方

A.①③② B ③①②C①②③    

2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 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 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

(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4)材料三说 明了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列图表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探究题

29、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30、试编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大事年表。

聚焦中考典型题

2006年中考题

选择题

31、(2006年茂名市)①迁都洛阳②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③采用汉族官制④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学⑤……这是中国古代一位帝王改革的内容。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请你说出这位帝王是谁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32、(2005年浙江省)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 )

33、(2005年广西贵港市)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34、(2006年山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杰出统治者。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471年)才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小皇帝在他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为可磨灭的贡献。死时年仅33岁。右图为其陵墓——长陵。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2)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具体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孝文帝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C 2、D 3、B 4、A 5、B 6、C 7、B 8 、D 9、C 10、B 11、C 12、D 13、A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D 15、B 16、B 17、B 18、B

创新题

19、C 20、C 21、C 22、D 23、C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4、C 25、C 26、A

27、(1)北魏孝文帝。(2)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遇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启示: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4)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

28、(1) 反映了北魏孝文 帝改革。(1)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改汉姓。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说汉话。(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4)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探究题

29、不赞 同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3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大事年表:(学生的答案可有所增减)

三国(220—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东汉灭亡。三国时期开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国万人乘船到夷洲(台湾)

西晋(265—316年)

265年 西晋建立

东晋(317—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南北朝(420—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C 32、B 33、B

34、(1) 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 友好交往及通婚等。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1)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那时,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 繁交往,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2)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措施: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还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4)我国古代的改革家。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约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20万年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3.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

A.黄帝 B.嫘祖

C.蚩尤 D.仓颉

4.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5.巨大的商代司母戊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畜牧业发达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铁器开始使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6.我们可爱的家乡高密,在春秋时期属齐国管辖。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齐国国王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宋襄公

7.化水害为水利,是都江堰和长江三峡工程的共同特点。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位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8.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请你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9.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0.为巩固统一,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11.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2.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你看了吗?汉武帝刘彻采取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他曾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骚扰( )

A.犬戎族 B.山越族

C.匈奴族 D.乌桓族

13.史书记载:古罗马独裁者恺撒曾身着华丽的丝绸长袍去剧场看戏,全场观众羡慕不已。上述情景的出现,相当于我国的(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1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D.制墨技术

15.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

A.《史记》 B.《新语》

C.《楚辞》 D.《论语》

16.据历史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1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温暖湿润 B.种植水稻

C.北人南迁 D.土地肥沃

18.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

A.七擒孟获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出使西域 D.窦固出击北匈奴

19.沐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小明一家成为种粮专业户。他的爸爸想要带领全村人民致富,为选择符合本村所在的北方地区自然规律的项目,他想查阅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我国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正在就读八年级的小明到书店为爸爸购买了这部著作。小明为父亲购买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司马迁

20.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 “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人是( )

A.屈原 B.司马迁

C.王羲之 D.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60分。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8分,第24小题1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四川灌县都江堰二王庙楹联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公”“太守”是指哪个历史人物?(2分)

(2)上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主持修筑了什么水利工程?(2分)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4分)

(3)该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2.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分)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4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6分)

2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4分)

(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2分)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

(4)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指谁?(2分)他属于哪一个政权?(2分)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4分)

(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七年级上册期末二次达标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20万年

C.3万年 D.七千年

2.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3.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

A.云冈石窟 B.都江堰

C.龙门石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 )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统一货币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5.有一天,小明去参观某一历史博物馆,其中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深深地吸引着他。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 )

A.隶书或小篆 B.大篆或小篆

C.隶书或大篆 D.甲骨文或金文

6.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7.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成右图样式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8.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下列人物在造纸术的改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司马迁 B.蔡伦

C.张仲景 D.张衡

9.西晋灭亡后的270年间,民族大融合成为我国北方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

A.孝文帝 B.司马懿

C.司马炎 D.诸葛亮

10.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李冰因修筑了哪一水利工程获得后人如此称赞?这一水利工程修筑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

(2)由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兴修联系到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提示:今天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建筑规模上大大超过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将发挥巨大的造福社会的综合利用效益。请你先想想李冰修筑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再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服装)。

——摘自《魏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中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作用。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认识。

期末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D 6.A 7.B 8.A 9.C 10.C 11.A

12.C 13.C 14.C 15.A 16.B 17.C 18.B 19.B 20.C

二、非选择题

21.(1)人物:李冰。(2)水利工程:都江堰。功能:防洪灌溉。(3)影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2.(1)事件:张骞通西域。(2)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3)机构:西域都护。职能:总管西域事务。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1)演变: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帛-纸。(2)朝代:东汉。(2分)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3)原因: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它使得文化极易传播,使用方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24.(1)“帝”:孝文帝。政权:北魏。(2)民族:鲜卑族。(3)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次达标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D 5.D 6.A 7.A 8.B 9.A 10.C

二、非选择题

11.(1)工程:都江堰。岷江。(2)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12.(1)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2)认识: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若答其它且符合题意也可)

.著名的北京人遗址发现于

A.周口店 B.元谋县

C.大汶口 D.河姆渡

2.右图中器物的广泛使用,说明人类已经进入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时代

3.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我国先民中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6.下列事件发生在商朝的是

A.涿鹿之战 B.实行分封制

C.盘庚迁都 D.实行禅让制

7.下列制度在西周没有实行过的是①禅让制②郡县制③世袭制④分封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

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平王 D.周幽王

9.我们可爱的家乡高密,在春秋时期属齐国管辖。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齐国国王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宋襄公

10.右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战国时代效果最显著的变法发生在

A.①

B.②

C.③

D.④

11.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汨汨清流。”请从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 是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六辅渠

12.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3.秦朝的都城是

A.镐京 B.咸阳

C.洛阳 D.安阳

14.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

A.加强专制统治 B.结束百家争鸣

C.消灭读书人 D.弘扬儒家文化

15.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

A.抵御匈奴 B.抵御鲜卑

C.抵御乌桓 D.抵御月氏

1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

A.咸阳

B.周口店

C.巨鹿

D.大泽乡

17.请根据右图中王小丫的提示回答,她所说的历史人物是

A.扁鹊

B.屈原

C.孔子

D.老子

18.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战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人们为了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仔细回忆一下“塞翁失马”这一成语故事,想一想,它最能体现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下面四幅,分别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封面,如果你要查阅有关法家的主张,你应该查阅的书籍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2分,第23小题10分,第24小题22分,共6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否则扣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哪些人有可能被分封为诸侯?(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2分)根据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来判断,“秦王”有没有再分封诸侯?(2分)

(3)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

22.文化教育对于治国安邦有很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秦朝却仅仅维持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他采取的哪项措施严重破坏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2)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

(3)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4分)

23.“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2分)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4分)

(2)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2分)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24.政治制度有一定的连续性,开明的政治制度对巩固国家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8分)

①国家承认 , 。

②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 的特权。

④回答完上述问题后,你认为商鞅变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2)秦统一六国后,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创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立哪三个主要官职?(3分)他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分)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认识?(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B 5.A 6.C 7.A 8.D 9.A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D 17.A 18.C 19.B 20.C

二、非选择题

21. (1)分封制。(2分)周天子的亲属、功臣。(2分)开发了边远地区,(2分)加强了统治,(2分)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分)

(2)公元前221年。(2分)没有。(2分)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2.(1)焚书坑儒。(2分)

(2)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分)大力发展儒学教育,(2分)在长安兴办太学。(2分)

(3)尊师重教,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

23.(1)春秋时期。(2分)提出“仁”的学说;创办私学,提出许多新的教育主张。(4分)

(2)老子。(2分)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2分)

24.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4分)②奖励耕战。(2分)③旧贵族。(2分)

④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2分)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2分)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分)

(2)丞相、(1分)太尉、(1分)御史大夫。(1分)郡县制。(2分)

(3)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革应做好思想动员;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等。(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答案。)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 )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均田制的实行 ②俸禄制的实行 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④③

6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 )

A田租 B户税 C丁税 D徭役

7孝文帝迁都,的阻力来自(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10《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1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

A生产方式 B生活习惯 C言行举止 D饮食穿着

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13右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 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17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1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0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 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

21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2分)

(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10分)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4分)

(4)迁都有何意义(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8分)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8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黄河流域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指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宗主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使农民负担沉重。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90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①②已实行。③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

6B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7A 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的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9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的学习汉文化,推行改革。

10D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

11A解析: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他们从游牧转向农业经济,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12A 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1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14A解析:本题可参照课本关于均田制的表述,并结合封建国家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答案。

15D解析: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

16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表现为A项。手工业中丝织业发达而非棉纺织业。商业发达,货币交易取代实物贸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17D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考试之前,认真的去做一系列的试题卷也是一种高效率的 学习 方法 。对于这种学习方法,你认可吗让我们来做一做这套试卷吧!现在请欣赏我带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你选择的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明朝政权的建立者是

A忽必烈 B朱棣 C朱元璋 D努尔哈赤

2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臣,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 设立内阁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 D乾隆

4 右图是哪一机构的印信

A内阁 B军机处

C东厂、西厂 D锦衣卫

5 建立清朝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6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

A防止人民反抗 B施行暴政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7我国人民到南洋谋生始于

A三国时 B唐朝时 C宋朝时 D明朝时

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右图人物的爱国情怀,他的主要功绩是

A平息了东南沿海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

9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诗中的“一代英雄”

是指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

A郑成功 B施琅 C康熙帝 D林则徐

10 中国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属于

A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B争霸战争

C反法西斯战争 D侵略战争

11 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签订于

A1662年 B1685年 C1686年 D1689年

12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雅克萨之战 ②赤嵌城之战 ③台州之战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3清朝设驻藏大臣的主要目的是

A抵抗荷兰侵略 B平定回部叛乱 C加强对x藏的管辖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文物“金奔巴瓶”是用来决定

A驻藏大臣的人选

B__、班禅继承人

C参赞大臣的人选

Dx藏的归属

15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清朝一度经济繁荣,国力繁盛,出现盛世景象,史称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6 康乾时期,丝织生产超过苏州和杭州,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的是

A成都 B南京 C浙江 D无锡

17 乾隆年间,准许开放进行对外贸易的港口是

A广州 B宁波 C台湾 D上海

18 “康乾盛世”中潜伏的危机反映在乾隆中期以后,其表现是

A实行八股取土 B大兴文字狱

C设立军机处 D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

19观察右边漫画,请为该漫画选择一个最佳主题

A大清盛世

B闭关锁国

C和谐社会

D自给自足

20 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一、填充题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 ),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