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常说的“河东、河西、河内、河套”指的都是哪些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7收藏

古籍中常说的“河东、河西、河内、河套”指的都是哪些地方?,第1张

上次说了“关”――古籍中常说的“关内、关外、关中、关东”指的都是哪些地方?,这次我们来说说“河”。其实在先前小编的这篇文章两山,两河,两湖,两广中的“山河湖广”分别指的是什么当中已经讲到了一点儿,这次把它拿出来单说。

河,在古代一般特指黄河,而其他的江河一般都称之为水,例如渭水、漳水等。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764df6c78c94a4c27c1e257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黄河

河东、河西

对比河南、河北,简单的理解也就是泛指黄河以东、西。但它们的意思在古代有过变化。

河东,恐怕各位第一想到的就是“河东狮吼”吧,因为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姓柳,而河东正是柳氏的郡望,所以以此代称。这就和韩愈被称作“韩昌黎”是一个道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31b0ef41bd5ad6e740173228acb39dbb7fd3c7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东狮吼》剧照

秦汉时期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明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出生在山西,所以世人又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621c2f0bdcca7bcb0b46d4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东郡

河西,在春秋战国时,指的是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

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时期在凉州设置的河西节度使管辖就是这一片区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7246b600c338744f7ea39b45a0fd9f9d62aa0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西郡

另外在历史或地理书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个词――河西走廊。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b90f603738da977e3d791e3bb51f8198718e37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西走廊

它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重地。

河内

这个河内当然不是越南那个城市,越南的河指的是中越两国的跨境水系红河。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所以河东、河南、河南并称“三河”,为天下之中,亦是“中原”的代名词。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2deb48f8c5494ee97b018d126f5e0fe98257e6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三河”地区

当然,“三河”都有广义狭义之分。河内在广义上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另外补充一点:在我国古代,阴阳可以用来指代方位,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为阴。比如沁阳,即沁水之北。

原因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山的南面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fdda3cc7cd98d104dfb1af92a3fb80e7aec90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山阳与山阴

水是因为由于地球引力和地势的关系,河水水流的侵彻力使得南岸容易被侵蚀,变得相对“潮湿”,所以水的南边被称为阴。这一说法后来逐渐传开扩大到个整个中国。这也反映了古人对温度和湿度的认知。

河套

始于明代,指的是被黄河呈“几”字形套入其中的整个鄂尔多斯高原和部分黄土高原。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明史》对其的描述是“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71ea8d3fd1f413410a512b62e1f95cad0c85e6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套地区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从古代战争角度思考,用棋局来表示即:

河南:中腹,也是华夏文明核心发源地带,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泛指黄河下游平原地带)

河北:角,占华北平原的大体部分,由于古代辽东,塞外多为少数民族,后方较为稳定,而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北京所在地,据有后,可俯视南下。

山东:边,和江淮以北合为东边的中部地区,与山西相对;由于山东半岛后方孤悬海外,也算较为稳定的后方,多为丘凌地带,东部沿海有少数平原,物资生产还算充裕,是所有边线中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带

山西:边,和山东相对,北边是塞外草原,西边黄河与关中相连,东边太行山脉,南边黄河,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作为后方,农业商业都欠缺发达,是战略要地但是不是一个良好的后方基地;控制了山东和山西,就能切断河北的北京到南边和西边的所有通道,对河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辽东:角落,古代包括山海关以东的走廊、长白山、黑龙江流域以及高丽全部(现朝鲜半岛),这个区域从我的理解来看,和巴蜀地区极为类似,都是沃野千里,游牧农耕混杂,物资丰富,远离中原战争的天府之地,是割据称王称霸的不可多得的福地(不过黑龙江流域用于遭到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侵扰,朝鲜半岛易受到日本的窥视,所以军事上并不安稳,需要依附大国才能生存)中原地区统一后,有实力后,只有统治者不眼花,该地区必取,不取则一旦有强势政权落户,则对中原地区产生比游牧民族更大的威胁

关中:角,战国时期秦国的大部分区域,南部通过秦岭地带和汉中巴蜀为天然屏障,东部通过黄河与山西为屏障,北边有阴山的余脉隔草原,西北连外漠,关中地区为黄河的冲积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发达,经秦汉唐发展以后,人口稠密;是极好的后方基地

西凉:边,陕西西北一带,与中原不近不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因气候人口等原因,除了辽宋夏时期,好像并未存续稳定持续的地方政权,军事要地

西域:角落,沙漠中的盆地,小国林立,对中原文明较为仰慕,自汉唐以后就为华夏的一部分,只要中原统一强盛,必为领土的一部分;不过易受游牧民族侵扰,不太稳定。气候恶劣,许多古代时存在的小国度和城市都为沙漠气候所吞噬。

汉中:边,关中和巴蜀的一线连接地,多为山区地带,易守南攻,不过商业农业欠发达,古代人口不多,不是良好的基地,不过战略重要,是关中入蜀或者蜀入关中的门户

巴蜀:角,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由于比较稳定(除了明末清初的割据军阀大屠杀导致后来的要湖广填四川以外),人口逐步增长,经济逐步发展,到了近代,已经可以比肩华北和江南了;核心地带是周围山区围绕的四川盆地,少数民族混杂,远离中原纷争,周围易守难攻,也是舒服割据称王的好地方,古代有刘邦据巴蜀而入关中,进而席卷天下;但是,未有过自巴蜀顺流长江而下荆襄江南,再而取天下的历史;可能该据该地不易进取吧

荆襄:边,巴蜀和江南一带连线;历史上活跃于历史的舞台应该在南北朝以后,物产人口略输江南地带,无险可守,向来为各方割据势力的缓冲地带,和江淮一线位置比较类似

江南:角,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太湖流域,以及淮河以南的江淮一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自五代十国以后,经南方的割据势力逐步发展,人口增加,经济逐渐发展,到明末清初以后,已经成为天下税收和粮食的主要产地,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华北平原接壤连接,所以并无险可守,除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对峙以外,很难形成独立长久的割据,必为中原所占据,从战略角度看,不是良好的起始地

岭南:角落,古代该地区人口还不多,多为丘陵地带,包括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南部部分地区、广西、广东,海南全部以及今越南老过部分地区;幅员辽阔,少数民族聚集,远离中原军事纷争,直到明朝以后才极大发展,历史上中原统一,势力强盛时,基本都不怎么费劲占有该地,但统治中枢衰弱以后,这里天高皇帝远,常常割据自立。

青藏地区:角落,青藏高原地带,地势较高,人口稀少,军事行动较难以开展,与印度波斯等为天然屏障,少数民族杂居,随着军事条件的逐步提升,自唐朝以后,逐渐出现在了历史的视野中,自元朝开始纳入华夏的一部分

塞外漠北:角落,内外蒙以及外蒙以北地区,多为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游民民族本身文明无法稳定存续,历史上与中原农耕文明多次产生冲突,不过历史上的游民民族自进入关以后,大都都融合在华夏农耕文明中了,形成了大汉民族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观念。

即古中原地区的范围,首先并不等于河南全境;其次中原不是平原。其真正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流域以及河南中西部的洛河流域为核心的地区。而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属于三苗(荆楚)文化区,另外,河南平原只占其全省面积的一半,所以中原不是平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区域的概念。中原地区包括河南,但不等于河南,中原地区被河南人以偏概全了。苏秉琦先生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中已经颇有论述。另外,众多历史古籍中也将关中视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一部分,如: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南缘的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指的是陕西漆沮之地,随后逐渐演变成黄河中游地区)

明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隋 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陕西是也)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 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明 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陕西北部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

宋 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明 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另外,中华文明的正源是仰韶文化,而陕西的仰韶文化遗址占全国数量的40%,是河南、山西、甘肃的两倍多,陕西中部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和中心区,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在陕西。况且陕西是中国古人类文明的核心分布区之一,如著名的蓝田人、大荔人、洛南人等等。所以,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如果陕西都不是,谁还敢是呢?

关中属于中原,这是常识。

中原,是一个文化区域的范畴,和如今的行政区划、地理区划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概念和关联。

关中,在文化区划上属于中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是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而非单一的河南,某省人狭隘到如此地步!)

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

在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区或北方地区。

其实,多看些古籍就知道真正的中原有多大了!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于此)

明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隋 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关中)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 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 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 陆游《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三川,即陕西泾渭洛三条河流,关辅即关中的别称)

宋 陆游《北园杂咏》:“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大散关,即关中大散关)

宋 陆游《书感》:“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关中;雒为雒阳)

宋 邵雍《梅花诗》:“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宋 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消息断,问谁曾到五陵间。“

元 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 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

明 冯琦《观灯篇》:“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 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明 徐贞明《西北水利议》:“今河自关中以入中原,合泾、渭、漆、沮、汾、沁、伊、洛、涧及丹、沁诸川数千里之水。”

清 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中原,在中国古语和汉语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义:

  一是平原、原野。《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狭义上,指河南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在更广的意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偶尔也指黄河流域。《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广义上,相对于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实际上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中原”一词,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河南省”或者“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土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 ,一般有三种:2指冀州。 3指中原地区。 4指中国。

  关中,或关中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南北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平均海拔约500米关中并不是指具体的某市、某县等具体地点,而是指一个范围! 关中平原

  当你仔细观察看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关中平原位于中国现有版图的中部,几乎处于圆点上。因此测量中国大地坐标的原点就在这里,测量时间的原子钟也在这里,这里是中国时间和空间的原始点。

  关中平原四季分明,它有着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爽朗,冬的寒冷。无风灾,无水患,风调雨顺,物产丰富,这里历来称为天府之国。尽管这里水利资源相对较少,几十年之中会有一次旱灾,但是它依然无愧于天然粮仓之美誉。关中地区以泾渭平原为核心,向北包括延安,子午岭,固原,兰州等要点,西南包括大散关、岷县、凤县,天水南郊,南边以秦岭与西南地区接壤。关中以黄河几字形东段和函谷关(潼关)、崤山、武关一线与关东地区对峙。

  关东东豫西地区山麓、丘陵与河谷广泛覆盖着黄土,受黄河、伊河、洛河、汝河、颍河的切割,在西段只有一条三门峡峡谷可以通行。河谷南岸是崤山稠桑原,悬崖高耸,上下相对高度有300到500米。《水经注》:“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岸高道峡,车不得方轨。”[iii]战国时,函谷关位于三门峡西,今灵宝县东北黄河南岸,雄视东方。汉武帝元鼎三年,函谷关东迁往三门峡东,今新安县谷水河畔,离开峡谷与黄河险要。在地缘政治上,关东的地理位置有利有弊。1、关东地区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该地区地域平坦,除长城、黄河外无险可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建国关中江南的割据政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关东的军事行动。2、地域辽阔,纵深宽广。关东地区可以征调规模巨大的兵员、物资,可以组织纵深防御。其庞大的战争和经济能力在相当时间内起着历史发动机的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