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军事兵法上的历史巨著,兵法奇书之《吴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战国时代军事兵法上的历史巨著,兵法奇书之《吴子》,第1张

我国古代的兵法文化非常重要,这些兵法文化到现在依旧值得学习。《吴子》是一部继《孙子》之后的中国古代兵法名著。

《吴子》记载着很多带兵打仗的技巧,古籍记载着它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编写。 这部兵法书在问世之初的地位就与《孙子》相仿,很多人喜欢将它们叫做“孙吴兵法”,这两部兵法书让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管理走向规范化。

《吴子》是吴起在春秋战国时代初期编写的一部兵学名著。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他曾经为很多个国家效力。

最早他是在鲁国出名,那时候他成为了鲁国的一名将军,为鲁国打过很多仗,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就到魏国担任西河守,从事的还是带兵打仗的事务,最终他在楚国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令尹。

吴起这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无论去到哪个国家都可以掌军政大权,说白了他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吴起的 历史 地位可以和媲美商鞅、孙武等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子》这一兵法书非常出名,大多数君主都要借鉴《吴子》里面的思想。 韩非子也非常欣赏吴起,他在《五蠹》中对吴子的评价非常高,称吴起和孙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也不为过。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过当时大部分军事家都模仿孙子和吴起

由此可见吴起创作的《吴子》得到了很多 历史 名人的认可,它具有非同一般的 历史 地位。 现在存在世界上的《吴子》只剩下六篇,但是这六篇兵书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里面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图国》是《吴子》中的一个篇章,它主要讲述的是战争的观念,吴起当时的思想就是建议君主对内要用品德征服百姓,对外用武力去防备敌国的攻击。

相对于孙子,吴起主张的是以退为进,他不会像孙子那样激进。 吴起在编写这一篇章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的战争经验,他觉得君主管理国家要有底线,君主“尚文废武”或者“鲁莽好斗”都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想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重视政治和军事,这两者缺一不可,吴起一直坚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思想。

吴起的思想在治国方面明显比孙子高明,国家长时间处于战争之中非常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即使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失去的东西往往要比得到的好处少。 吴起对战争的态度就是“常胜者祸,一胜者帝”。 很多君主在阅读《吴子》之后就不再一昧追求发动战争,《吴子》对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格局影响相当大。

吴起认为战争的爆发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名利和内乱,他还把战争的性质分为五种,分别为“逆兵”、“强兵”、“义兵”、“暴兵”、“刚兵”。这些词很好地阐述了君主打仗前的心理活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军事家喜欢运用这些词。

《料敌》是《吴子》中阐述如何判断敌情的篇章,它记载着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制敌的办法。

吴起在《料敌》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这一个理论被后世军事家重视,它就是“先战为宝”。 吴起对战争前的准备也有深入研究, 他主张先观察敌国的外围和地形,借此来推测敌国的内部环境;战前必须要了解敌国的真实军事力量,最好就是在敌国虚弱的时候再选择进攻,这样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实吴起想要强调的就是战前要通过观察找出敌国的弱点后才能发起进攻,他在《吴子》中也列举出六个国家的军事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能对战争概括得如此详细的兵书寥寥无几,时的统治者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去设定进攻方案。 同时吴起对军队管理及战场临时处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1《吴子》中的《治兵》和《任将》很好地说明了如何去管理士兵与将领的方法

当时的君主用吴起的办法去管理军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其中有一些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治兵》中提出了军队的强度并不在于军队的人数,要想军队变得更强就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如果管理军队的方法恰当,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会上升一个档次。

吴起认为军队一定要保持严格的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理论当今也适用,军队时刻都保持着战斗力才能带领国家走向胜利。 吴起在此篇章中介绍了很多军队的训练方法、军队阵型、军队指挥方式等等。

2《任将》与《治兵》不同,《任将》讲究的是如何选择将领和管理将领

吴起认为选择将领要看的是“智”而不是“武”, 士兵已经有“武”了,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指挥他们的人,因此将领的“智”非常重要。如果将领是个只有“武”莽夫,那么吃败仗的几率非常大。

吴起在《任将》中讲述了很多对将领的要求,希望君主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带兵的将领。而且他也从中说明了一些如何看破敌国将领的方法,《吴子》的这两章内容让春秋战国时代挑选人才的制度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英勇善战不再是评选将领的唯一条件。

3《应变》篇讲述的是吴起处理战场上突发情况的办法

吴起在此篇章中强烈要求军队中所有士兵都必须听从将领的命令,只有士兵听从命令才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一支纪律散漫的军队遇到突发情况就自乱阵脚,那么只有吃败仗的份。 士兵服从将领的命令非常重要,听从指挥的士兵在战场上有无敌之姿,绝对没有攻不下的堡垒。

吴起认为在战场上遇到敌军人数多于我方人数的情况,第一时间要稳住军心,然后指挥军队把敌军拉扯到容易撤退的地段或者险要地势, 我国近代的游击战也是采用《吴子》里面以寡敌众的办法

遇到了在险要地势防守的敌军,不能鲁莽发起进攻,要慢慢将敌军拉扯出来,如果敌军继续选择防守,那么就要放弃这一次进攻的机会。《吴子》中还讲述了在各种地势中应该如何作战,这部兵书在冷兵器时代有如此高的地位也是有原因的,它已经将冷兵器时代的各种作战方案罗列出来了。

吴起对士兵与将领的奖罚制度非常重视,所以他在《吴子》中编写了《励士》,他认为适当的奖励可以调动军队的积极性。 如果军队里面设立了奖罚制度,君主可以达到那种发布命令军队欢喜,发起冲锋军队乐于冲锋陷阵,士兵将领也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君主。

《吴子》整部兵法书主要论述了很多军事思想: “对内要以品德折服将领,对外不要经常采取主动进攻,应该时常政治军队防备敌国入侵”;“只要把军队治理好就可以获胜,在敌国面前要建立威信,威信可以让军队不战而胜”;“在发动战争之前要了解敌国的虚实”;“君主要看清楚局势才能下达命令”。

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珍贵的,很多君主都要向吴起请教。

《吴子》中提出“四和”是君主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根本 :君主的意志要与国内人民一致(国和);打仗时军队的阵型和气势不能乱(阵和);军队内部的管理要有条理,不能出现内部分裂(军和);打仗时行动要有条理,出兵迅速(站和)。

要做到“四和”也有很多必要条件 :君主要用道义去教育人民;以道理去折服人民;君主还要以身作则。 这说明了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言行息息相关,从那时候起君主就变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后世的君主也会借鉴《吴子》里的“四和”。

在《图国》中,吴起强调了“武备”,这两个字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对君主来说非常重要,它包含了进攻以及防守 。其实这两个字的侧重点是抵御外敌入侵,国家的军队要随时准备着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的境界,进攻的前提也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君主都是认为人多力量大,所以他们会选择强征民兵, 吴起就在《吴子》中提到军队的强度不在于人数,而在于治理方法。

吴起对将领的选择也有和君主不同的见解,服从君主命令的优先考虑,那些难以管理的就算有能力也不能选择。《吴子》中多处以君主角度出发,因此《吴子》中的思想被广大君主认可。

《吴子》总结了很多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方法,吴起的思想比当时的大部分军事家都要超前。 《吴子》中分析了各种战斗地形,提出了根据地形变化而变换阵型的说法,这无疑是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君主和将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虽然《吴子》之前的兵法书也对此有介绍, 但是《吴子》对战争分析的精细程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孙子》能与它一比。《吴子》中大量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结合在一起,然后对这些战争加以分析,《吴子》的结论不止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局,其中有很多军事道理到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春秋》

《战国策》

《史记》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至西方各国。 2《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3《尉缭子》《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 尉缭子 。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令人发指。 4《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6《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其他兵书 ⒈《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3《纪效新书》,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4《将苑》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称《心书》,还称为《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5《何博士备论》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6《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纪效新书》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卷八

操练营阵旗鼓篇

(号令既习,刑赏俱明,于是列于场肆而教以坐作进退之法,为营阵之制,以施于用。故以操练篇为第八。)

发放。候升帐喊堂毕,牙旗开,中军官禀:“升旗!”禀讫,即放炮一个,擂鼓升旗。待众声迹将定,又禀:“放静炮!”禀讫,放炮三个,三军肃静。敢有喧哗者,军法施行。又禀称:“吹号笛!”聚官旗听发放,俟官旗到齐立定,金止。中军官叫官旗上来,两边齐应一声。自卑而尊,由队长从下摆起,务要行次疏直齐均。各官旗依次跪下,中军官执发放牌高声发放云:“官旗听着: 耳听金鼓,目视旌旗,步闲进退,手习击刺,万人一心,惟将令是听。违纪的军法不饶!”每一句,众应一声。分付毕,若有别项讲谕,各静听主将逐一亲说,记定依次分付,自尊而卑起立,分列如前。中军官傅令,官旗下地方,众应一声。听大吹打,官旗由原路散回信地。听各把总吹号笛,哨官、哨队长俱听把总处照台上发放,但先一句云:“奉台上号令,如有分付一体字字谕之。”仍照台上规矩,大吹大打散回信地。又哨队长各到本管哨官处再行宣说,但第一句云:“奉本哨号令毕。”又兵听队长傅说,约一刻掌下营号头即各肃静听下营。

中军请钧旨下营,禀讫,中军即拨下地方巡视人役。每哨二名,共十名,旗上明书“某哨巡视”字样,俱赴台下禀请下地方。蓝旗听发放,掌号官发放。凡呐喊不齐、行阵错乱、喧哗违令、临阵退缩,拿送处治。分付讫,督战旗牌每总一面,五面付官悬牌执旗禀,称:“执旗牌下地方!”督阵旗牌上马各巡视旗从之,由发放路各归营哨。中军吹哱啰,各起身一荡喇叭必警,二荡必齐。再吹哱啰,中军摆金鼓旗帜。掌旗者即将原列两行旗取五方,一副上将台,二副摆定两边。官兵听点鼓于台前。如路广,则两哨四队平行;如路狭,则每哨挨队依鸳鸯阵法照图行至极前,俱层层立定,金响鼓止。

以下至收为大营句止,共八条、共八图。此每每临阵对敌所用者乃实效,非饰观视之筌蹄也。数年屡战,一切号令行伍俱如图款。毫不更易,是以每战必全捷而我兵不损,及至困攻贼虽竭力以刀石掷敌而我兵不为所伤者,此鸳鸯阵牌筅枪傥居次之功也。须临阵观之便得妙处,肯綮借或场操之际肯有亲入行伍内一试之者, 亦自知其利不可以口舌楮笔载也。今将初出图令开后次第之。

俟定又点鼓点旗,前营正兵即由正路以当贼之头,左营即由左取路以出贼之左,右营即由右取路当贼之右,俱依大鸳鸯阵势单队双行。如有五营,则以后哨急出伏于左右,因地势山林而从便相机。如欲俟贼来迎我,我则伏兵出于前三支大兵之前里许之地;如我欲径杀入贼中,不待贼动则伏兵,即于我所进左右二支大兵之后,与交锋之地相去不过半里伏之。此时料贼已相见,不必密行也。候前正兵将近贼一里之地,急吹单摆开喇叭将鼓急点前营正兵,即大鸳鸯阵平平一字列开,以前哨为第一层,后哨为第二层,左哨为左翼,右哨为右翼,左营奇兵以前哨出左路抄贼为正兵;后哨为二层接应,左哨为左翼,右哨为右翼,其右营奇兵亦照前营兵分于右通每一层为平一字摆开。如路狭,则摆大鸳鸯阵;如路宽,则自大鸳鸯阵又分摆为三才阵。俱在临时所变,此皆以场操兼对敌之实事言也。若专在场操,其伏兵一半出大兵之前,一半在大兵之后,庶二者俱习矣。但如伏兵在兵之前,必须贼未见时先事遣发,亦必贼势迎头而来者乃可也。然此伏收功最易,但伏之甚难。非上等好汉齐心齐力不可也。须贼过我伏来方听我号令而出,不大成则大败。惟有随兵同出,遇藏身之处从便伏于兵后一着,此最稳当。虽不大得,亦不大失。但此伏所以防前兵少却为第一功,除此无所用其力。如此攻伏恁是如何,贼不可测。何则有前行大兵遮护之耳。其中军兵一面在大兵后二三里之内,据险札老营,如此摆阵须速其定伏兵。俱伏已毕,候近贼百步之内,中军放铳一个、吹长声喇叭,鸟铳手在前打铳,每长声喇叭一声打放一层,只至擂鼓而止。如喇叭急吹长声连连不止,是要鸟铳手一齐放了也,不必抽放。又近贼五十步外放起火一支,各射手兵放箭、放弩、放火箭毕,吹天鹅声喇叭擂鼓,各兵奋勇径奔贼锋,再不许时刻迟疑,恁是如何厮杀,不许乱了鸳鸯阵,随离随合,务要牢记其平日所习阵法、牌筅枪刀之法,用时都如平日争忿厮打一般,不慌不忙,杀进一层又杀一层。杀死倭贼,恁从后兵斩级。当前者只管杀去,恁贼掷来金银,只是厮杀再不须顾。第一层战酣,擂鼓,少缓,又擂鼓,第二层急急冲过前层,接战前层,少整队伍; (擂)鼓,又少缓,又擂鼓,第一层又冲过第二层之前,接战原二层,少整队伍; 两翼奇兵一体间层依令进战、整队,与正兵同,待左右俱合之际,扮贼奔走屯巢之象。鼓,又少缓,再次摆队伍、喇叭,各兵即将贼所奔入之巢或上山林之内,即时四面各整鸳鸯大队围住。每遇门路处以厚兵一哨官者当之,紧于门路要口鸳鸯阵列定,以备并力冲出杀入,不许轻动擅进,恐中贼伏及或一人有失误事不小,贼之锐锋死斗皆在此处,但以守定为功; 其非门路之处,各营哨分内信地之兵,听即设计出奇从便攀登以入敌战,但责其取胜而已。大捷既毕,据极无警,各兵照旧困攻,听中军差亲兵入围内搜报平安。听摔钹响各于脚下收成大队,再听摔钹响,各哨为一聚,各营为一大聚,俱随五方各该大旗下立定。俱仍照原出战大阵之规,分前、后层左、右翼,听鸣金一声,各前一层退出间队退在后层之后,连鸣金二声,齐喝一声立定; 又听鸣金一声,又后一层不退之兵间队退过已退兵之后,又鸣金二声,齐喝一声立定。如此间队依金退至中军大营,放炮三个,呐喊三声,鸣金大吹打得胜鼓,各兵挨次看旗头收回作大四叠,此五营出阵之说也;若止四营,则以一营为正、二营为左右,以第四营一半设伏、一半札老营; 若止三营,则以一营为正兵、一营分为左右,一营之半为伏兵、一半为老营;若兵止二营,则以一营中一半为正兵、一半分为左右,一营一半为伏兵、一半为老营; 若止一营,则以各哨分之; 虽是一个人,亦可如图操习及如图临阵也。刻舟求剑者岂足以语此!

围攻之法不可执一也。如贼势大败,贼少我众,所围之处或山林人家又复狭窄,方可四面合围,必使一倪不返; 如贼气方盛,我少贼众,或所围之处散阔而我兵分守不足,必缺生路一面分兵于去围十里之外必遁之路伏之。

收毕吹打止,鸣锣坐地休息,金鸣锣止打金边发塘报。候塘报摇黄旗知有贼,各兵听吹哱啰起身,先点后营旗不点鼓,后营兵分为二支,照前次摆开图设伏毕。次点鼓点旗发前营兵为正兵,左营为左翼,右营为右翼,中军在后据险札老营,通照前次摆开之图立定。听吹摆队伍喇叭,摆为大鸳鸯阵。金鸣喇叭止,又听吹单摆喇叭,摆成三才阵。金鸣喇叭止,鸟铳手照前阵号令放炮毕,中军擂鼓鸣天鹅声喇叭,呐喊,各兵一拥飞身追战,第二层随上,鼓少缓,又急擂鼓,第二层又飞身冲出前层之前冲战前层,少整队伍,右营等兵通照前阵内号令一体操战。候二层俱交锋之初,前伏兵一齐拥出贼之后,至左右兵合战得胜,听鸣金战止。摔钹响,各整在所立信地。此时,在兵后左右伏兵,照旧伏,不许动。再听连鸣金三声退回,退法俱照前阵图号令退至中军之前。押阵大旗巡视,旗急摇,中军放铳一个,原设在阵后左右伏兵与中军正兵先将鸟铳一通尽放。擂鼓,吹天鹅声喇叭,合正伏之兵一齐呐喊,左右伏兵急进,中军退回。正等兵俱一齐转身便冲进其前,与贼交锋混战必胜。而后已摔钹响,收整队伍。又摔钹响,各押阵大旗收回。先立为长一字阵,之表比先出一字稍加稀阔。左右两营横离一百步,鸣金大吹打,各营照旗收回仍为一字阵,立定,金止。中军禀:“对垒安大方营!”禀讫,照后大方营图号施行。

一发兵出列之图,一收兵退回之图。(照前初出长一字图)俱与前出战收退之图相同,兹不重出,当取法于前图。云夫南方山水林翳地势最狭,惟有前二阵用,无不宜此因地措形也。何则善用兵者,因敌情转化其法已云然矣。而不知善操习者,亦因兵情转化岂有一定之习哉。善用形者,亦因地形措战岂有一定之阵哉。况兵列既长缓急之变,贼势叵测,苟或遇出于此格之外,偶有警急,岂非候中军号令若遇未及照令施行之中,忽有前变,则前营把总即自主号令先以备战。左营右营各听当前把总之号,即如中军号令一般,则后营伏兵即当于前哨之后左右。或遇山渠,或林木人家,或街巷弯曲,可以潜躲身形之处,偃旗敛迹衔枚,充为伏兵,以备前哨万一却回。俟其走尽追过我伏来,听在后老营兵炮响,即便矢起,截冲贼中或出贼之后,如此必转以为功,而前伏不及设亦不必设矣。其札老营策应兵,如贼徒战进前哨兵来,俟贼过伏兵所在,即便冲出,后营兵一面在后太远处据险为家,阻拒扼塞竖立营壁,管三营伙兵做饭备守。

一战胜追贼防伏之法。夫倭性人自为战,善于抄出我后,及虽大败随奔随伏,甚至一二人经过尺木斗壑亦藏之,往往堕其计中。辛酉之役,一月十捷,我兵损不及六七人,议者谓非兵之巧,乃贼之拙,此倭不如别倭之有伏也。殊不知将前法已屡教熟于平时。故如花街之捷,战追四十里而保全胜者,非贼之无伏,我有搜守之法而伏无所用也。其法如贼徒一战而败,贼遂奔北,我兵追上,凡遇林木人家,过溪转角之处,每量林木屋垣弯曲大小,即留一队或一哨守其必出之口,而他兵一面径跑追上。每遇一处即留一处。又村落极大者,即通行围止。听人进搜无贼高声为号。又复前追其麦田茂草之地,又皆可伏之所,我兵每一哨内即留一队分头下路、星散麦田草中搜打喊叫,一面正兵径追。故每战多于麦田中搜获生擒,此非避我者正贼之伏也。

一操法。以木牌上书“麦田”、“村屋”,分别大小等字,凭听一人以便插于教场,以灰画为委委曲曲羊肠大路一道,擂鼓交锋,既胜追贼,照前说依图分往下路于所立木牌处搜防,今列图于后。

一中军。大战全捷,对垒安大方营,打金边,五方旗帜先出,立表执旗。立表之人执五方旗者,先于中军四直,各数行足立定。各四角表旗自门旗平看,亦行步如数立定为四角之表。各须听主将预计如每鸳鸯一队该去一丈许计之。每面约若干队为若干步高招又少折一半立为子层。前营兵即为前面,左营即为左面,右营即为右面,后营即为后面。

一吹摆队伍喇叭。兵照各方旗色依本旗望表蚁附下营。各哨为一簇,团聚门旗两边,俟人定听吹长声单摆开喇叭,照方营图撒开,依鸳鸯整阵立定。司锨镢者作掘堑势。立拒马者立拒马下蒺藜者作安蒺藜势。锣鸣,俱坐竖黄旗。擂鼓,发伙兵樵汲。鼓三通,发出闭营门。吹号笛,官旗发放会议事,俱照台上发放号令施行。候各到地方掌号,吹长声哱啰,全营起身擎枪作势,方伏黄旗收伙兵进营起火一枝,各营举火炊食毕,即随报有贼之处,看竖何旗,如竖红旗则前面备战,坚黑旗后面备战,竖蓝旗左面备战,竖白旗右面备战,旗既竖听哱啰一荡起身收执器械,点鼓鸣铳,先行在前离本营一百小步立定。其该营之兵前哨出在鸟铳后,每哨各队平列为一层,二哨在左,三哨在右,四哨在后,照图摆定。其中军亲兵之类,一字摆在出战兵之后,以缺该面方营之缺。听吹摆队伍喇叭,前哨疏摆大鸳鸯阵,在前为正兵,左哨出左边,右哨出右边,后哨攒上前与前哨相近二十步为次层接战兵,其左右两翼兵务与中间正兵相去各隔一哨之地,切不许挤密相联,各以一哨二哨为抄贼奇兵,三哨四哨径在大兵之前半里外左右。或山或险或林木人家或沟渠,但可遮藏形迹之处,俱备衔枚偃旗卧定为伏兵,其交锋之法,听中军放炮一个,吹长声喇叭一声,铳手放炮一层,吹过五次喇叭,放过五次炮,尽出战。如有令分付,若喇叭吹长声,紧吹数声不止,则凡在炮手一齐单列尽数放毕。点鼓,前哨慢行出鸟铳外,擂鼓吹天鹅声喇叭,呐喊交锋,任是如何不许离乱鸳鸯阵法,一队一阵,任其乱杀乱砍不许与牌手相离,一闻金响即复原队;如贼不退尚在交锋,金不鸣,中军擂鼓忽止又点鼓,则该二层间队出,约将到擂鼓吹天鹅声,急出前层之前接战,两翼抄贼奇兵相夹而进;如贼败走,原擂鼓之声闻不歇,则当交锋之层只顾追杀上前,二层紧随。擂鼓少止再擂,又是二层间出,只顾整队间出上前追杀,但闻鸣金三声火速脚下立定,听摔钹响速收整原队。鸣金一下,第一层退至最后层兵之后; 听连鸣金二声,复擎枪回头作势喝一声立定: 又如此鸣金,二层又退回,已退后层之后; 又鸣金二声,又复擎枪回头作势齐喝一声立定; 再鸣金又该已退在前之兵又退又止,如此依听金令轮退,只至鸟铳之后。此时贼若追我过伏兵来,中军即放大铳三个,两边伏兵一齐拥出,打铳兵皆横奔冲贼,务出死力抵敌。正面兵一齐回头拥上,四面合攻混战,老营发兵助势。此时伏兵已起,若已退正兵而不即回头拼命策应者,全队如禁令条约施行。大得胜金响三声。各照前出退法退回原札阵之地立定,金止。听报无贼摔钹响收队,再摔钹响收成大队,前层不动后层少退,留左右二哨之空,左右二哨俱各脚下立定。再听摔钹响,左右二哨各驰回原空立定,鸣金大吹打鸟铳,先回进营门即转身向前伏定,防前有贼来。兵哨挨次径归原营,每哨一聚毕,喇叭吹单摆开,仍摆方营余三面之营,皆是一般号令出战,凡营中无故放炮,是欲更变号令。炮响后,各营看中军竖何色旗,何营听备出战通战收已毕,锣鸣俱坐,中军禀收大营起营。吹长声哱啰各起身,摔钹响收成大哨,再摔钹响,五方旗招回中军各兵听中军旗招点,各营照旗方向俱归旗下为一字而前摆开乃为四叠,听令收营。

凡战但系正兵俱听喇叭次数,或摆鸳鸯阵,或摆三才阵,随号无定。其两翼伏兵定要摆作三才决不用鸳鸯阵。益伏兵要突出必是奔跑,鸳鸯阵人众跑远易乱,故只用三才阵,人少易出应急为便。

一交锋之法。后在各伍牌后遮严,缓步前行执牌在前,只管低头前进,筅枪伸出牌之两边,身出牌之后紧护牌而进。听擂鼓吹天鹅声喇叭交战,执牌者专以前进为务,不许出头看贼,伍下恃赖牌遮其身,只以筅枪出牌之前戮杀为务。如不上前,队长牌兵之责;如队长牌兵被害,伍下偿命。其两翼之兵先大张其势望外开行。俟将战急于贼之两边,各令一半自处围戮而来,各令一半伏住,俟贼到正面兵俱将牌立定不动,而奇兵急合,贼必分兵迎我而来,奇兵俟贼四顾夺气,正面兵即拥牌夹战;如胜负未分,前力已竭,又急点鼓,第二层由前层空内间出如图接应对敌,闻金得胜而止。依退法退回。架梁兵各带小旗一面卷讫,知贼已无别伏,方才打得胜回营。

一定立交锋之图,一退兵之图,一伏兵出战回兵策应之图。以上俱战前操长营内已详,兹照前图施行,此不重出。

一收营法。即从方营收成四叠,放铳三个呐喊三声,一齐收至将台,鸣锣过队各回原札两行信地,金响锣止,又慢鸣锣三声,散中军归列,鸣锣,兵士坐息。如出战在野收回,则放铳呐喊毕,照行营随地形变几路收回。以上操战法似为定局,或者曰所谓刻舟求剑也。倘兵非四营将焉用此,殊不知一队一哨皆可操,当照后演之式不拘人多少,今将零哨、一哨起,至合四营上常操分合之妙,图说另具于后。

一挨队操演。自一队起至四队毕,又合一哨操四哨毕,合一营操此。以下操法号令俱附各图右,如此虽十人亦可用。战法亦有奇正,不过一头两翼一尾,中军为心。是谓握奇心运四肢,当敌者为头迎锋,尾即继后与头更番间出不穷,两翼随之自远而近迎合于前,但遇敌处即为头为正兵,但在左右即为翼为抄贼奇兵,但在后即为尾为策应兵,其金鼓号令虽操五人十人由一队以至一营,由一营以至十万皆同。

一操法。一队前来立定,锣鸣坐地,听吹长声单哱啰,各起身执器械,听吹摆队伍喇叭整队鸳鸯队摆开,再听吹单摆开喇叭,即变如后图三才阵。点鼓前行,擂鼓吹天鹅声喇叭呐喊交战,五人为正兵,各三人为右左翼,金响三声立定,鸣金一声面前退回,连鸣金三声即向前齐喝一声立定,摔钹响仍收鸳鸯队,打得胜鼓回在教场空地立定,鸣锣坐地休息。如是又点哨长旗,第二队照前习战,二队毕。又点哨长旗,第三队习战毕。又点哨长旗,第四队习战,号令皆同第一队习战例,四队俱完是一哨完。

四队为一哨操完,听哨官点旗吹哱啰,以上每操完的一哨俱起,听点鼓整鸳鸯队,一队单行,二队三队并行,四队单行立定,鸣锣坐息。听塘报在前摇旗报有贼至,听吹哱啰起身,听吹摆队伍喇叭即整鸳鸯阵,二队在左者左出去正队十小步,如野地不拘。但以进退便利为界;右者右出,听再吹单摆开喇叭,即分三才阵,如不再吹摆开喇叭是不分三才阵,只以鸳鸯阵,听号交锋,但以吹喇叭声为准,如摆三才阵已定,听点鼓头层一队慢行,四队在后跟上,听擂鼓吹天鹅声呐喊,第一队交锋,任是如何撕杀不许乱了行阵,又点鼓在后第四队由空中间出一队之前交锋,如此相轮间出无穷,右左二翼二队三队照居中正兵一层进一体,进一次只进至两翼,抄抱相合在正兵之前止。听鸣金三声,各收原队; 再鸣金一声,在前层退过在后一层两翼,一体各退原路; 连鸣金三声,齐喝一声立定; 又听鸣金一声,前层又退,退至原地。摔钹响收成鸳鸯阵,再摔钹响收成原哨立定。是一面操毕,如后面塘报报有贼,即以四队为正兵,一队为二层间出,二队为右翼,三队为左翼,战法收法俱同前例。如操毕左面报有警,即以二队为正兵,三队为第二层,四队为左翼,一队为右翼,战法收法号令俱同前例;如右面报有贼,即以三队为正兵,二队为第二层,一队为左翼,四队为右翼,战法收法号令俱同前例,哨长居中,调度为中军。

一哨操毕回空地,鸣锣坐息,又听二哨三哨四哨各轮照一哨之法操毕,又听回空地,鸣锣坐息,如此四哨俱完,又鸣金边探贼待报警,即听本总点本哨官,方色相同之旗,即各听吹长声哱啰,四哨通起身收拾器具,鸣金边发塘报,四哨旗即前至战地立表,每队有三步长,则左右旗各退第一哨之旗后十二步左右平立,第四哨旗在后之中又退左右旗十二步立定,点鼓先鸟铳次前哨挨次各就旗下立定,听点鼓则每哨四队通攒到旗下平列一字,听吹摆队伍喇叭一哨鸳鸯阵,摆开相去三大步。如不再吹单摆开喇叭,是地形广阔就用鸳鸯阵对敌;如再吹单摆喇叭是地险窄要仍摆三才阵对敌。四哨亦照一哨摆作第二层,听令间出二哨,即由左面远离正兵,或三十二步或不拘只相地形之便,或旁抄小路,但不许太远声势不相救,应以一队二队径出旁路抄襄贼后,三队四队即于出正兵三十步之前不拘远近,随其山形地势可以隐身之处偃旗息鼓衔枚按伏以为伏兵。三哨亦照二哨之法出正兵之右,亦一体以一队二队比照二哨抄贼,以三队四队比照二哨设伏,若遇地形偏斜止有一边可以伏襄,临时听本哨便宜分布,若一边可伏一边可抄,则听各哨之便可抄贼者尽数抄贼,可埋伏者通哨埋伏。该总内中军等兵并不操之哨急带一哨官在五十步后据险一字摆开为老营,如此布定寂速为要贼至小百步,听本总放铳一个每掌号一声鸟铳放一层,连掌号五次五层俱放毕,听点鼓一哨缓行出鸟铳前,听擂鼓吹天鹅声呐喊方才交锋,鼓即少缓又点数声,第二层四哨兵急出,又擂鼓听天鹅声,接应间出前层之前交锋,鼓又少缓又点第一层又出第二层之前,擂鼓吹天鹅声呐喊交锋,场操不拘几层,只管轮听鼓号喇叭呐喊间空抽进两翼,二哨三哨兵亦照正兵与挨层抄进,若临敌交锋一层已接只有二层,四哨接应二哨三哨抄裹之兵,待正兵第二层四哨一合前层共战,则两翼即来抄裹以夺贼气以壮兵久战之胆,或正兵佯却诱敌,或由正路或由别所任便战引,决不许经由伏兵之处却回误事,俟贼追过伏兵来将近营兵之时,听放大炮一个,伏兵闻炮左右二哨者两边齐呐喊跃出,或冲贼腰或出贼后,贼必慌忙回顾奔回之兵火速转身,本总听大擂鼓尽力一拥追杀前去,万胜无差。战毕听连鸣金三声, 即各于脚下立定, 再听摔钹响即各归原队哨。 听鸣金一声, 第一层先间队退回后层之后,听连鸣金二声喝一声立定。又鸣金一声在前之层又退过已退兵之后,依前令鸣金喝立。如此轮间抽回只至老营原地。听摔钹响照原单摆开图立定,又听摔钹再响照原初出营队立听金鼓齐鸣鱼贯收还回军。如贼从后来,即以四哨为正兵迎锋; 二哨一、二队为右翼兵,三、四队为右伏兵;三哨一、二队为左翼兵,三、四队为左伏兵; 一哨为后哨。如贼从左来,即以二哨为前哨正兵,三哨为后哨策应,四哨一、二队为左翼兵,三、四队为右伏兵。如贼从右来,即以三哨为正兵迎锋,二哨为策应,一哨一、二队为左翼兵,三、四队为左伏兵,四哨一、二队为右翼兵,三、四队为右伏兵。

如在教场前面操完收回原地方立定,未及回军,忽报后面有警,即以在后之哨为第一层正兵,先回之哨为第二层策应正行之兵,各于脚下鳞次鸳鸯阵转身立定迎敌,在左之哨一哨、二哨为左翼,三哨、四哨为左伏; 在右之哨一哨、二哨为右翼,三哨、四哨为右伏,各照旧法。但伏兵即于战兵第二层之后左右,即在阵中设伏不及别寻伏地,抄兵急,急张两翼而上不必正兵,二层轮进之时方才同二层进此。是一总通出之法,其出战收兵按伏出敌号令,俱与下方营时一面战之例并不差,更如文依令收回仍立定。听吹转身喇叭仍转前面。再听报左面有贼,即以左面左哨为第一层正兵,右哨为第二层策庆。前哨一哨、二哨为右翼,三哨、四哨为右伏; 后哨一哨、二哨为左翼,三哨、四哨为左伏。对敌、收军一如前面号令先回原地,仍听吹转身喇叭,照前面初出图立定。未及回军又听报右面有警,即以右面右哨为第一层正兵,左哨为第二层间出。前哨一哨、二哨为左翼,三哨、四哨为左伏;后哨一哨、二哨为右翼,三哨、四哨为右伏对敌、收军一如前面号令。所谓无不可为头,无不可为尾,无不可为翼,无不可为伏。庶临事任从何面有警,任从前后左右,无不即成营阵。队伍左之左之,右之右之,无不由之,如驱群羊是也。若不如此广习独用,万一地窄贼近,仍要调过前哨向贼为正兵,误事岂小小哉! 一总操定,即大鸣金鼓,照鸳鸯阵行回原札大营信地,依行伍立定,鸣锣坐息。听一总又看将台何色旗点照旗色把总带兵,点鼓,听吹哱啰起身赴中军,照先操一总号令布战抄伏收退之法,毫厘不许差错。如此五总通完,各仍回信地摆列坐定休息,听中军号令合营大操,俱如一总之法,但因地形而加人数之多耳。凡每谓之前后左右,各以前后左右之总配之; 每谓之一二三四哨者,则以前后左右所分之哨配之,由此而增,百万一法。

附宁绍操练生兵阵图,其号令俱如见行,并不重注。

[鉴赏]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著。其写作时间在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前后。全书正文18卷,卷首1卷,共计约10余万字,共中《操练篇第八》是最重要的一卷,我们除选录该卷的正文之外,还将其余各卷的篇目作一简略介绍,以期对全书的整体轮廓有个大致的了解。

全书的宗旨,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阐明本书以实践经验为主,吸取前人兵法写成。“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诲诸三军俾习焉。”该书分卷首和正文两部分。卷首由两篇《公移》和一篇《纪效或问》组成。《公移》陈述了东南沿海各方面的情况,以及针对敌情进行练兵的重大意义和势在必行的道理;《纪效或问》则提出了练兵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和具体要求,以统一将士的思想认识。正文十八卷的篇目分别是:束伍篇第一、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第二、临阵连坐军法篇第三、谕兵紧要禁令篇第四、教官兵法令禁约篇第五、比较武艺赏罚篇第六、行营野营军令禁约篇第七、操练营阵旗鼓篇第八、出征起程在途行营篇第九、长兵短用说篇第十、藤牌总说篇第十一、短兵长用说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捷要篇第十四、布阵诸器图说篇第十五、旌旗金鼓图说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治水兵篇第十八。以上各篇所讲述的问题包括:选兵和编伍、熟悉号令、战场军法、军事纪律、比较武艺,行军野营、战术训练、各种兵器对阵训练、旗鼓信号、射法、拳术训练、守城和墩堠报警、岗哨侦察、水上训练等,每篇各附图说。

戚继光一生勤于著述,他用自己的心血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军事论著。继《继效新书》之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为整饬和训练部队,又写出《练兵实纪》一书。这些军事著述不仅成为我国兵书宝库里一颗灿烂耀眼的珍珠,而且还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弘扬炎黄子孙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明代及其之后的许多兵书,如《筹海图编》等,都大量引用过其中的军事思想和练兵作战原则,从他的著作中吸取营养。四百多年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不仅被编入《四库全书》和一些丛书之中,全国有着众多的抄本和刻本,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其中所反映的军事思想,揭示的军事原则,总结的战术理论,我们将在后面详细叙述,读者可参见《练兵实纪》鉴赏。

十大阵法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戏化演绎的中国古代进攻防守的排兵布阵法。在唐代有关薛仁贵的演义中可见有记载,详细为:

一字长蛇阵,

二龙出水阵,

天地三才阵,

四门兜底阵,

五虎群羊阵,

六丁六甲阵,

七星北斗阵,

八门金锁阵,

九字连环阵,

十面埋伏阵。

事实上的中国古代阵法没这么复杂,可简单分为进攻和防守,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集古代兵法之大成,总结先人经验,系统完整地将“阵”分为十种阵型,即:“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另外还有用以射击的“云阵”,围敌的“赢渭阵”,奇袭的“阖燧阵”,备受推崇的诸葛亮改进过的“八阵图”、“梅花阵”,种类不下二十种。中国古代十大兵法(1)《孙子兵法》(2)《孙膑兵法》(3)《吴子》(4)《六韬》(5)《尉缭子》(6)《司马法》(7)《太白阴经》(8)《虎铃经》(9)《纪效新书》(10)《练兵实纪》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之后上书汉元帝奏书中的一句话,至今读来仍然震人发聩。

《前汉书》记载这次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遇到了一支奇怪的部队,这就是网络盛传的罗马军团,甚至在甘肃还搞出了一个罗马后裔村。

人们认定此军队是罗马军团的主要依据就是在面对甘延寿、陈汤的汉朝军队时摆出了奇怪的阵法——鱼鳞阵。

我们从好莱坞古代战争大片中可以看到古代欧洲军团作战阵法,多是马其顿方阵、、龟甲阵、楔形阵。其中的龟甲阵和中国的鱼鳞阵毫无相似点,中国的鱼鳞阵是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而欧洲的龟甲阵真的就是一个大王八壳子。

中国最早记载鱼鳞阵的是《左传·桓公五年》(鲁桓公五年乃公元前707年),郑国和东周王室打了一场繻xu葛之战,郑国采用鱼鳞阵,打败周王室,从此王室衰落,春秋开始。

(郑国)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

文中鱼丽阵即为鱼鳞阵,这也是中国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阵法。据传是东周时期郑国国君郑子元有天吃鱼,看到鱼鳞排布而受到启发所创。也有传说是孙膑看到天上的鱼鳞云(我们今天说的地震云)有感而创,但此传言不足信,因为时间太晚了。

鱼鳞阵是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虽然是中国记载的第一个阵法,但随着后世战车退出历史舞台,此阵也就变异为其他阵法,例如前面陈汤他们所遇到的匈奴鱼鳞阵。

晋朝杜预在注释古代兵书《司马法》中写到:“《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

古代战车乘载军士三名,中间驾车;左面掌弓,主射击;右面持矛握盾,主近战和防御。战车二十五辆为偏,甲士五人为伍。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一队战车跟随五伍,即二十五人。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又可以替代车上受伤人员,保持战阵攻击力,有效杀伤敌人。

像上面所说繻葛之战,郑国军队摆出一个倒“品”字形战阵,左、右各一偏两个小方阵居前,担任第一次打击任务,中军五偏五方居后,承担第二次打击任务。

鱼鳞阵的特点就是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攻击力高,但是防御偏弱,尤其是后方中军位置。

此阵法随着战车的消亡,慢慢的也发生了变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前汉书》中所记陈汤所遇到的鱼鳞阵不过是一种步兵防御阵法,将步兵梯次配置,增加防御纵深,和以前的鱼鳞阵已经不是同一个阵法了。

战国时代军事兵法上的历史巨著,兵法奇书之《吴子》

我国古代的兵法文化非常重要,这些兵法文化到现在依旧值得学习。《吴子》是一部继《孙子》之后的中国古代兵法名著。 《吴子》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