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分为哪七篇
一、七篇分别为:
1、《梁惠王》上、下
2、《公孙丑》上、下
3、《滕文公》上、下
4、《离娄》上、下
5、《万章》上、下
6、《告子》上、下
7、《尽心》上、下
二、《孟子》的其他信息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扩展资料一、《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二、《孟子》的要点
1、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2、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3、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有7篇
孟轲(约前372——前289年),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亦称孟子,字子舆,郎(冷山泰邹县东南)人。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
他着重发挥孔子的“仁学”、提出“仁政”的主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一书共七篇,篇目是:一、梁惠王篇,公孙丑篇;三、滕文公篇:四、离娄篇;五、万音篇,六、告子篇,七、尽心篇。其中梁惠王篇、滕文公篇、万童篇、尽心篇等都记载有丰富的社会经济史资料。
《孟子》一书,其计三万余字,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却提炼了孟子儒家思想的精华,言简意赔,形象生动
孟子的思想反映了由氏族奴隶主转化过来的封建地主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学说
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而且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总之,《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孟子》 一书语言精辟,文字流畅,如珠走玉盘,气势恢宏,雄辩机巧,极富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堪为佳作。
问题一:<<孟子>>一书共分几篇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问题二:孟子书上一共有多少篇?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问题三:孟子共七篇,有哪几个内容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乃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包括:(一)《梁惠王》上、下;
(二)《公孙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
(四)《离娄》上、下;
(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想查看孟子原文,请链接:
ct/i2
问题四:《孟子》共有几篇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其可乎
十四卷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 公孙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 万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问题五:孟子一书共几篇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问题六:《孟子》一书共有几篇几章?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其可乎
十四卷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 万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问题七:孟子一共有多少篇主要讲什么,说什么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问题八:<<孟子>>一书共分几篇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问题九:《孟子》共有几篇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其可乎
十四卷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 公孙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 万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问题十:孟子共七篇,有哪几个内容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乃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包括:(一)《梁惠王》上、下;
(二)《公孙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
(四)《离娄》上、下;
(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想查看孟子原文,请链接:
ct/i2
关于孟子的书有《孟子》一书。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孟子》被分为哪七篇
本文2023-10-03 14:15: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