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太极图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请问太极图的由来,第1张

在我们的日成生活中在很多的场景下会看到一个神秘的图案,那边是太极图。太极图可以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因为从孔庙大成殿的梁柱以及老子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等著名的历史建筑都有的标记物;平常我们能够看到道士的道袍,乃至算命先生的卦摊步用的也是太极图等等。太极图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那太极图到底是由谁发明的,这张神秘的图案想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信息,它是起源于中国历史的那个朝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关于太极图的故事。

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太极图》是由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陈抟[tuán]所传出。陈抟[tuán]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自己的学生种放,种放又分别传给了穆修、李溉[gài]等人。再后来呢?穆修将《太极图》传给了周敦颐。这时的周敦颐写了一本书《太极图说》并在书中给予了一定的解释,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

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不仅给予太极图新的解释,而且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既然“太极图”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关注:说儿桃:文化历史达人:用文化的视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帮你解决你所遇到烦恼

道教诞生于大概距今1800年前,太极图只是道教思想中的的一点,因为道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混沌的事物,后来经过变化生成了两极,所以太极表示的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一直循环的过程。

而太极图相传是伏羲所创

不同意楼上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而太极图则形象的描述了道家的某些思想。首先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可以从太极图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太极图的阴阳,也表达出了道家所认为的世界观,阴阳动而天地生。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1.契合图形装饰语言产生的视觉基础--平面分割

  太极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根源,太极图更是道教文化最好的图像诠释,是中国古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1]太极图形的美是哲学与美学在图形语言中的统一,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紧密的契合在一起,形式简洁却不显单调,给人以无限的哲与美思考。《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太极图的构成形式上看,阴阳二极相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在传统认识中,这个"圆"涵盖了天地、昼夜、寒暑、生死等等,即为《易传》中太极所囊括的一切内涵。把这一思想引申至视觉领域,这个"圆"就代表了视线所及的全部视觉空间,进一步将"圆"引申至平面视觉范畴,这一图形就代表了无限延展的平面。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以抽象--具象、一般--个别、整体--局部的思想轨迹来阐释道理的。根据这一推论,我们不难发现,太极图这一契合图像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圆"这一平面空间进行理性分割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先有圆这个代表平面空间的抽象概念、后有阴阳二极的具体契合形式,而决定契合形式的是具体分割的方法。这与今天的装饰艺术的具体过程亦不相矛盾,如我们常见的人行道上的路砖就是一个典型的契合图形装饰的范例,看起来是路砖铺成的路,但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由路开始,并非由砖开始的。也就是说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路"这一平面进行有序分割,而最终形成一个或一组可无限重复的"砖"这一契合单元。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而是契合图形装饰语言产生的必要途径。回到太极图中,古人以一条"S"形分割线--这一看似简单的平面分割方法将"圆"这一平面划分为阴阳"两极"的契合形式,从而完成了将无极化作有极、无限变为有限、抽象转为具象的图形转变,实现了哲学和美学二者的统一。

  2.契合图形装饰语言形成的心理基础--图底关系

  契合图形的构成方式与图底关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都表现为量化的视觉单元的形式组合,但在视觉形式语言的传达过程中,二者表现出很多的差异之处。在图底关系中,图与底都是不可拆分的量化的形式单元,图在形或量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底与之相关的逆向变化,反之亦然。我们常见的艺术设计作品中,人们的视觉活动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图、底的单元个体,即使在一些图底关系较为含糊、甚至是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的作品中,图与底的关系也会随着审美主体的心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主次之分,也就是说,不管处于何种审美情境下,人们的审美活动都会主观地将一部分图形语言作为关注焦点,而将另一部分作为次要成分,甚至在视觉活动过程中将其忽略。但与艺术作品中的图底关系不同的是,在契合图形装饰语言的应用中,图与底是没有清晰的界线的,任何一个单元都是构成整体画面的必要视觉主体元素,很难说哪一个单元是为了"衬托"其他单元而存在的,所有契合单元的视觉层次都被提升到第一位置,或者同时退至最后位置,各个单元在视觉信息传递过程中是同进同退的关系,这也是这一视觉符号语言成为一种特殊装饰符号的重要成因之一。从根源上讲,可以说图底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现象,受主体审美意识支配,而图形契合则更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客观的组合形式,受主体视觉活动支配。能够将二者进行完美结合的图形形式,恐怕只有太极图了。

  在太极图中,阴阳两极在表面形式上是契合在一起的静止量化单元,实现的仅仅是一种物理契合。但图形内涵所反映出的图像语义却并非如此,它的图形语言本身就表现出一种"动"的精神特质。太极的阴阳对立、转换就是体现在这种动的精神之中,这种内在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宇宙人生在阴与阳的对立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动与静、气与韵最为直观的图像阐释,太极图所表现出的这种"动"的精神特质,使其图形语言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形式,而审美主体正是在这种"动"的作用下,将所接受的这种"视觉契合"最终升华为一种"心理契合"。太极图在画面形式上,阴阳两极互为图底,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进行着阴阳交替、阴阳互生的图底转换,这恰恰反映出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折射出中国古代辨证、发展的朴素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亦可以作为现代美学中的图底关系理论的形成根源,太极图正是图底关系这一理论直观、原始的图像说明,它以最为简洁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阐释了图与底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美学思想。它又是图形契合与图底关系二者之间最为简明的图形链条:太极图以静止的构成形式完成了阴阳二极的完整契合,又以运动的图像语义阐明了图底关系,实现了图形契合--图底关系在审美过程中视觉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统一。

  3.契合图形装饰语言的进化与衍生--完形压迫

  在契合图形装饰语言中对现代艺术设计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契合形式却并非单体契合,而是周期性契合。太极图在构成上可谓是一个完美的图形契合形式,但太极图所反映出的变化是内在图像语义上的,而不在图像构成上,因此,它本身也只能作为一个单体契合而存在。而恰恰是这一原始的单体契合形式成为了周期性契合图形形式构成上的起点之一。

  周期性契合图形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平面的周期性分割基础之上的,这一图形语言的产生前提是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精确或模糊的图形分割原理,这说明其图形语言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已经具有了科学性。而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遵循着感性--理性的轨迹运行的,也就是说,人们首先进行的是对平面感性、无序的非周期性分割,随着对平面空间的理解和数学、几何原理的认识,逐渐步入对平面理性、有序的周期性分割。这是一个艺术与科学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心理因素。太极图在人们的视知觉活动中是一个完美的图形,即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描述的"完形"注1。要在构成形式上对其图形进行重构与创新就必须将这一"完形"打破,在人们视觉活动的内在驱使力的作用下重构这一图形,进而形成新的"完形"。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是相互对立、等同面积、等同形式的量化单元,二者的契合前提是相互的视觉层次和空间量感具有同一性。因此要打破这一完形格局就必须将二者的视觉层次和空间量感之间的关系分离开来,进行形式上对其的重构与创新。

  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

  人类社会中什么东西叫文化 我认为, 能提升生命个体的认识,有助于生命个体去把握主客观存在规律的图形, 就是文化 人类早起期, 不管是尼罗河畔, 底格里斯河畔, 恒河畔, 墨西哥湾, 黄河畔产生的诸种文字, 不都是图形吗 建筑物不也是放大了的图形吗 所以, 我认为, 人类的文化的基因, 就是图形 华人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 就是典型一例

  西方现代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图象”是可能事态的图象,而不是事实的图象。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指出了“太极图”的实质——“太极图”是万物存在的高度抽象。的确,"太极图" 那个玄妙至极两条黑白鱼,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

  数千年来被奉为中国文化之根的《易经》,尚要用阴爻阳爻组成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甚至是更多的文字卦辞来解说 而由二条黑白鱼为主构成的"太极图", 则含蕴了宇宙万物,天 地 人, 存在与消逝的所有信息!

  自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问世以来, 千百年来, 心智健全的中国人, 对"太极图"无不折服 "太极图",不仅是帮助世人认识客观把握客观规律的有力工具,更是帮助个人认识自身(主观)的标准图式。

  人, 除了肉体,; 还有精神(心灵)。任何人,都是一个太极 这个太极的黑白鱼, 是由肉体和精神(心灵)构成 只有其一, 人是不可能存活多长时间的。

  任何人的精神, 又都是一个太极! 这个太极的黑白鱼,是由理性、感性两个部分所组成 只有其一,人也是不可能存活多长时间的。

  周敦颐之所以能用250字就写出了言简意赅的《太极图说》,是因为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道家佛家的精华, 洇氲三家精粹后的结晶。

  太极图, 是瞬间的静止 静态的太极图, 实际上又很短暂 静态的太极图, 既存在, 又不存在 我们从静态的太极图, 能悟到深刻的道理 但太极图之玄妙, 仅从静态是体悟不到的 太极图之玄妙, 是从旋转来, 是从运动中来!

  没有东汉时的玄学, 没有隋唐兴盛的禅学, 周敦颐是构思不出太极图, 是提炼不出《太极图说》的。

  千百年来, 欧洲大陆, 美洲大陆, 非洲大陆, 澳洲大陆, 虽说产生了许多哲学大家 他们浩如烟海的哲学著述,没有哪一本哪一册能象太极图这么简约! 那么形象! 那么完美

  炎黄子孙,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只要能品味出太极图的些许道理,无论在天南地北,都能平和面对人生面对大千世界的 这是人家的回答我粘贴来的

太极图应该是出现在孔子或后孔子时期,“太极”这个名字是孔子给命名的,意思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小到没有里边,够小了吧?!”

据我所知,是先有太极,而后才有道教。

陈转或伏羲。

陈转是宋朝初期著名的道家学者,传闻说陈抟在休息的时候看到了仙人吕洞宾,吕洞宾赐给了陈抟一幅画,由黑白组成一个圆形,吕洞宾说这是上辈得道仙人流传下来,陈抟将这幅画刻在了华山石壁上,这也是最古老的太极图了。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伏羲所创,两条纠结不清的阴阳鱼就是伏羲和女娲,太极图的来历始终都是扑朔迷离。

请问太极图的由来

在我们的日成生活中在很多的场景下会看到一个神秘的图案,那边是太极图。太极图可以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因为从孔庙大成殿的梁柱以及老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