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葵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锦葵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锦葵 21 锦葵的别名 22 来源 23 生境分布 24 化学成份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锦葵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锦葵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锦葵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锦葵 1 拼音

jǐn kuí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锦葵

21 锦葵的别名

小熟季花

22 来源

锦葵科锦葵Malva sinensis Cav以花、叶、茎入药。

23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常有栽培。

24 化学成份

花含粘液质,紫色花含一种花色甙:锦葵花甙(malvin)。

25 性味

咸,寒。

26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理气通便。主治大小便不畅,淋巴结结核,带下,脐腹痛。

27 锦葵的用法用量

研末,每服1钱,白开水送服。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锦葵的方剂 山茄子清凉颗粒

:每袋装15g贮藏:密封,置阴凉处。注:玫瑰茄为锦葵科植物玫瑰茄Hibiscussabdariffa

更多用到中药锦葵的方剂

用到中药锦葵的中成药 山茄子清凉颗粒

:每袋装15g贮藏:密封,置阴凉处。注:玫瑰茄为锦葵科植物玫瑰茄Hibiscussabdariffa

更多用到中药锦葵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锦葵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蜀葵

解颂曰∶蜀葵似葵,花如木槿花,有五色。小花者名锦葵,功用更强。时珍曰∶蜀葵处处人家植之。春初种子,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八菜部上品]菜之草

赤靥○白花疗疟去邪气阴干末食之(名医所录)名锦葵戎葵苗(图经曰)葵有数种有蜀葵尔雅所谓(古田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冬葵子

手亦去疟。黄者主疮痈,干末水调涂之立愈。小花者名锦葵,功用更强。黄葵子主淋涩,又令妇人易产。又有终葵

《普济方·针灸》:[卷十八本草药性异名]菜部

也。俗呼芦菔。荏子东人呼KTKT。蜀葵花小花者名锦葵。莪葵。甜瓜一名甘瓜。果瓜。胡瓜北人呼为黄瓜。越

《本草崇原》:[卷上本经上品]冬葵子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泻壅丹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泻壅丹 1 拼音

xiè yōng dān

2 《辨证录》卷三 21 方名

泻壅丹

22 组成

当归1两,红花5钱,大黄2钱,生地5钱,荆芥3钱,桃仁10粒,丹皮3钱,炒栀子2钱。

23 主治

血壅目痛。妇人月经不通3月,忽然眼目红肿疼痛如刺。

24 泻壅丹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泻壅丹 《辨证录》:[卷之三]目痛门(十四则)

,但去通经,经通而热散,热散而目安也。此症可用泻壅丹∶当归(一两)红花(五钱)大黄(二钱)生地(五

《目经大成》:[卷之三补阵]金匮肾气丸十三

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足消其肿胀。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足止其喘咳。辛

《儿科萃精》:[卷八三消门]消浊

法主加味地黄汤(如大生地、怀山药、山茱萸肉、泽泻、丹皮、知母、茯苓、北五味子、建莲肉、芡实米、大麦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四果部下品]果之走

无毒蔓生猕猴桃止暴渴解烦热冷脾胃动泄压丹石下石淋热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枝叶杀虫煮汁饲狗疗也(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二小方科]诸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英文名 6 刺猬皮的别名 7 刺猬皮的处方用名 8 出处 9 刺猬皮的来源 10 刺猬皮的产地 11 刺猬皮的原动物形态 12 刺猬皮的养殖 13 刺猬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14 刺猬皮的生药性状 15 刺猬皮的炮制 151 刺猬皮的炮制方法 1511 刺猬皮 1512 滑石粉炒刺猬皮 1513 砂炒刺猬皮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炮制研究 155 贮存方法 16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 17 刺猬皮的功效与主治 18 刺猬皮的化学成分 19 刺猬皮的药理作用 20 刺猬皮的用法用量 21 刺猬皮的使用禁忌 22 刺猬皮组方精选 221 治反胃吐食 222 治肠风下血 223 治痔 224 治肠痔下部如虫啮 225 治肛出 226 治五色痢疾 227 治遗精 228 治前列腺炎、肾结石 229 治鼻衄 2210 治鼻中息肉 2211 治猘犬咬人 23 古人论述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刺猬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刺猬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刺猬皮 1 拼音

cì wèi pí

2 英文参考

hedgehog sk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ium erinacei [朗道汉英字典]

cutis erinacei [朗道汉英字典]

hedgehog hid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刺猬皮为中药名,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1]。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呈筒状或盘状,长3~4cm。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棘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气。砂炒刺猬皮及滑石粉炒刺猬皮质地发泡,鼓起,**,刺尖秃,易折断,边缘皮毛脱落,呈焦**,皮部边缘向内卷曲,微有腥臭味[1]。

刺猬皮味苦,性平,归胃、大肠经[1]。具有止血行瘀、固精缩尿、止痛的功能[1]。因腥臭气味较浓,很少生用[1]。其炮制品(如滑石粉炒刺猬皮、砂炒刺猬皮)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1]。

4 拼音名

Cì Wei Pí

5 英文名

《中华本草》:Hedgehog Hide, Hedgehog Skin

6 刺猬皮的别名

猬皮(《神农本草经》)

仙人衣(《山东中药》)

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全国中草药汇编》)

7 刺猬皮的处方用名

刺猬皮、猬皮、炒刺猬皮[1]。

8 出处

《中华本草》:出自《名医别录》。

《中药大辞典》:《本草原始》

《名医别录》:猬皮,生楚山川谷田野,取无时,勿使中湿。

《蜀本草》:猬皮,勿用山枳鼠皮,正相似,但山枳毛端有两歧为别。又有虎鼠皮亦相类,但以味酸为别。又有山(犭追)皮,类兔皮,颇相似,其色褐,其味甚苦,亦不堪用。《图经》云,状如猯,豚脚、短刺,尾长寸余,苍白色,取去肉,火干良也。

9 刺猬皮的来源

《中药炮制学》: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1]。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

《中药大辞典》: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中华本草》: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达乌尔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的皮。

10 刺猬皮的产地

《中药大辞典》:

刺猬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至四川等地。

短刺猬(达呼尔刺猬、大耳猬)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中华本草》:

刺猬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丛中为多。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达乌尔猬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陜西、宁夏等地。

大耳猬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分布于内蒙古、陜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11 刺猬皮的原动物形态

《中药大辞典》:

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本草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血儿、刺球子、刺鱼。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

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颔关节窝后突与顾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中华本草》:

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cm,体重400900g。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一为基部白色或土**,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体长175~25cm。耳较长,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棕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

12 刺猬皮的养殖

《中华本草》:本品野生。

13 刺猬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中药炮制学》:捕获后,将皮剥下,除去肉脂,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1]。

《全国中草药汇编》: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

《中药大辞典》: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中华本草》: 多在春、秋季捕捉,捕后杀死、剥皮,刺毛向内,除去油脂、残肉等,用竹片将皮撑开悬放在通风处,阴干。

14 刺猬皮的生药性状

《中药大辞典》: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中华本草》: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呈筒状或盘状,长3~4cm。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棘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气。

15 刺猬皮的炮制

汉代有酒煮(《神农本草经》)的方法[1]。

晋代出现烧末(《肘后备急方》)的记载[1]。

唐代有炙、炙令焦(《备急千金药方》)、炒令黑(《食疗本草》)的方法[1]。

宋代出现了炙令焦黄(《太平圣惠方》)、酒浸炙(《圣济总录》)、煅黑存性(《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炒黄(《疮疡经验全书》)等法[1]。

明代增加了麸炒(《普济方》)、酥炙(《本草品汇精要》)、蛤粉炒(《审视瑶函》)等法[1]。

清代又有土炒(《医宗说约》)、酒醋童便浸炙(《外科大成》)等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砂炒或砂炒醋浸等[1]。

151 刺猬皮的炮制方法 1511 刺猬皮

取原药材,用堿水浸泡,将污垢洗刷干净,再用清水洗净,润透,剁成小方块,干燥[1]。

1512 滑石粉炒刺猬皮

取滑石粉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净刺猬皮块,拌炒至**、鼓起、皮卷曲、刺尖秃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刺猬皮,用滑石粉40kg[1]。

《中华本草》:取拣净的刺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加入刺猬皮,炒烫至**,取出,筛、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凉。

1513 砂炒刺猬皮

取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净刺猬皮块,不断翻埋,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砂,放凉[1]。另有用砂炒至上述规格时,取出,筛去砂,趁热投入醋液中稍浸,捞出,干燥[1]。

每100kg刺猬皮,用醋10kg[1]。

152 成品性状

刺猬皮为密生硬刺的不规则小块,外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皮内面灰白色,边缘有毛,质坚韧,有特殊腥臭气[1]。

滑石粉炒刺猬皮质地发泡,鼓起,**,刺尖秃,易折断,边缘皮毛脱落,呈焦**,皮部边缘向内卷曲,微有腥臭味[1]。

砂炒刺猬皮同滑石粉炒刺猬皮[1]。

153 炮制作用

刺猬皮因腥臭气味较浓,很少生用[1]。

炒制后质地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1]。并能矫臭矫味[1]。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醋淬后矫味矫臭效果更佳,并能增强行瘀止痛的作用[1]。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1]。如治痔漏的猬皮丸(《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的猬皮散(《杨氏家藏方》)[1]。

154 炮制研究

刺猬皮含蛋白质、钙盐等[1]。刺猬皮上层刺主要含角蛋白,下层真皮层主要含胶原、弹性硬蛋白和脂肪等[1]。短刺猬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

经炒后,由于高温的作用,使钙盐生成氧化钙,收涩之性大增[1]。内服后在胃酸作用下形成可溶性钙盐,易于吸收,从而增加人体内钙的含量,促进血凝,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1]。

15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

16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1]。归胃、大肠经[1]。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猬皮味苦、甘,性平。

《中药大辞典》:刺猬皮味苦,性平。

《中华本草》:刺猬皮味苦、涩、性平;入胃、大肠、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

《名医别录》:"无毒。"

《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本草求真》:"入肠、胃。"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17 刺猬皮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具有止血行瘀、固精缩尿、止痛的功能[1]。因腥臭气味较浓,很少生用[1]。其炮制品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1]。如治痔漏的猬皮丸(《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的猬皮散(《杨氏家藏方》)[1]。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猬皮具有行瘀止痛,止血,固精的功效。用于胃脘疼痛,子宫出血,便血,痔疮,遗精,遗尿。

《中药大辞典》:刺猬皮具有降气定痛,凉血止血的功效。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中华本草》:刺猬皮具有化瘀止痛、收敛止血、涩精缩尿的功效。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

《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本草备要》:"泻,凉血。"

《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18 刺猬皮的化学成分

《中药大辞典》: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中华本草》:刺猬皮上层刺主要含角蛋白(keratin);下层真皮层主要含胶原(collagen),弹性硬蛋白(elastin),脂肪等。

19 刺猬皮的药理作用

《中华本草》:刺猬皮有止血作用和促进平滑肌蠕动作用。

20 刺猬皮的用法用量

《全国中草药汇编》:2~3钱,水煎服或焙黄研末服。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310g;研末,153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21 刺猬皮的使用禁忌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中药大辞典》:《本草经集注》:"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中华本草》:孕妇慎服。

22 刺猬皮组方精选 221 治反胃吐食

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222 治肠风下血

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223 治痔

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入肉豆蔻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本草衍义》)

224 治肠痔下部如虫啮

猬皮烧末,生油和敷之。(《简要济众方》)

225 治肛出

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一尺。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备急千金要方》)

226 治五色痢疾

猬皮烧灰,酒服二钱。(《寿域神方》)

227 治遗精

炒刺猬皮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228 治前列腺炎、肾结石

猬皮2个,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汤各送服1包。服药过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顾虑。(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29 治鼻衄

猬皮一枚,烧为灰,细研,每用半钱,绵裹纳鼻中,数易之。(《太平圣惠方》塞鼻散)

2210 治鼻中息肉

猬皮炙末,绵裹塞之三日。(《备急千金要方》)

2211 治猘犬咬人

猬皮、头发等分。烧末,水和饮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齿下之。(《补缺肘后方》)

23 古人论述

《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本经逢原》"猬皮,《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

《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6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本草备要》泻,凉血。

《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牛筋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功能主治 2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牛筋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筋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筋 1 拼音

niú jīn

2 《辞典》:牛筋

21 出处

《本草从新》

22 拼音名

Niú Jīn

23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蹄筋。

24 功能主治

《本草从新》:"补肝强筋,益气力,续绝伤。"

2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牛筋的方剂 虎骨鹿茸丸

炙)2两。制法:上为末,各胶熔化,将鹿筋(如无,牛筋可代)1斤炖烂化,捣如泥;再用米仁1斤,炒研末,

清凉防暑冲剂

184094处方:白茅根300g淡竹叶300g牛筋草300g芦根300g滑石(飞)180g甘草60

更多用到中药牛筋的方剂

用到中药牛筋的中成药 清凉防暑冲剂

184094处方:白茅根300g淡竹叶300g牛筋草300g芦根300g滑石(飞)180g甘草60

更多用到中药牛筋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牛筋 《三家医案合刻》:卷二

用峻补方。六味丸加河车杜仲菟丝子川续断五味子麦冬牛筋鹿筋黄柏用黄牛骨髓、羊骨髓、猪脊髓、精羊肉煎汤。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南烛

、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米作乌饭,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集解藏器曰∶南烛生高山,经冬不凋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牛筋草

,开花三叉,其茎弱韧,拔之不易断,最难芟除,故有牛筋之名。根入药,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取此草连根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南烛枝叶

色,坚筋骨,能行。取汁炊饭名乌饭,亦名乌草,亦名牛筋。言食之健如牛筋也。色赤名文烛。生高山,经冬不凋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本部下品之上]木之木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止痛水 止痛水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ǐ tòng shuǐ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Zhitong Shui

22 标准编号

WS3B021690

23 处方

闹羊花 300g 防已 300g 延胡索 150g 细辛 150g

24 制法

以上四味,闹羊花、防已、延胡索用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回 收乙醇,浓缩至适量;细辛用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滤过,与上述浓缩液合并,静置 三天,滤过,用乙醇与水调整含乙醇量,使全量成1800ml,再静置三天,灌装,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浅棕色的澄清液体,气香,味辛。

26 检查

乙醇量 应为38~42%(附录50页)。 装量差异  取本品 5瓶,将内容物分别倒入经校正后的干燥量筒内,在室温下检 视,每瓶装量应不少于标示量,如有1瓶少于标示量时,不得超过标示量的 50%。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7 功能与主治

镇静止痛。用于头痛、牙痛、关节痛、痛经及各种神经痛。

28 用法与用量

饭后服,一次 5ml,一日 2次。

29 注意

孕妇忌服。

210 规格

每瓶装 5ml

211 贮藏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古籍中的止痛水 《本草经解》:[卷二草部下]车前子

甘。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车前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

《本经逢原》:[卷二隰草部]车前子

清热利窍之功也。男女阴中有二窍,一窍通精,一窍通水,二窍不兼开。水窍得气化乃出。精窍得火动乃泄。车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九木部中品之下]木之走

无毒蔓生每始王木主伤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酒水煮浓汁饮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藤生绕树木上生叶

《外科全生集》:[卷三诸药法制及药性]益母草

女科诸症皆良,活血破血,调经止痛,下水消肿。《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公元1740年

《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中品]每始王木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稻草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稻草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归经 28 功能主治 29 稻草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稻草的临床应用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稻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稻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稻草 1 拼音

dào cǎo

2 《辞典》:稻草

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Dào Cǎo

23 稻草的别名

稻穰(《广雅》),稻藁(《崔氏纂要方》),稻杆(刘禹锡《传信方》),禾秆(《纲目》)。

24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稻的茎叶。

25 化学成份

稻叶含类似花药黄质和蒲公英黄质的色素;另含新黄质、似花药黄质、蝴蝶梅黄素、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茎、叶含少量还原糖和蔗糖。有报道,稻草含有抗癌作用的多糖。

26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甘平。"

②《纲目》:"辛甘,热,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

27 归经

《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28 功能主治

宽中,下气,消食积。治噎膈,反胃,食滞,泄泻,腹痛,消渴,黄疸,白浊,痔疮,烫伤。

①《本草拾遗》:"主黄病身作金色,煮汁浸之。"

②《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温中,止泻,消牛马肉积宿食,小儿乳食结滞,肚腹疼痛。稻草节,走周身经络,治痰火疼痛。"

③《本草再新》:"走经络,利肠分,宽中益气。"

29 稻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两;或烧灰淋汁澄清。外用:煎水浸洗。

210 附方

①治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一碗,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摘元方》)

②治反胃:籼秆烧灰淋汁温服,令吐,盖胃中有虫,能杀之也。(《纲目》)

③治食牛肉伤食,胸口嘈杂,呕吐恶心,胸口胀满微痛,不思饮食,面皮黄瘦,腹饥倒饱,食后哽食膨胀:稻草五钱,沙糖一钱。水煎服。(《滇南本草》)

④治小儿饮食伤脾,久泻不止:糯谷草三钱。煎服。久泻者加真淮药二钱,(《滇南本草》)

⑤治消渴饮水:取稻穰中心烧灰,每以汤浸一合,澄清饮之。(《世医得效方》)

⑥治传染性肝炎:糯稻草、蒲公英各二两。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⑦治小便白浊:糯稻草煎浓汁,露一夜,服之。(《摘元方》)

⑧治下血成痔:稻藁烧灰淋汁,热渍三、五度。(《崔氏纂要方》)

⑨治汤火伤疮: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带湿摊上,干即易,若疮湿者,焙干油敷。(《卫生易简方》)

⑩疗热病手足肿欲脱者,兼主天行:稻穰灰汁渍之。(《备急方》)

⑾治稻田皮炎:稻草、明矾各等量。先将稻草切碎加水煮沸30分钟,应用前10分钟再加入明矾,外洗。(苏医《中草药手册》)

⑿治马坠扑损:稻秆烧灰,用新熟酒未压者和糟入盐和合,淋前灰取汁以淋痛处。(刘禹锡《传信方》)

⒀解砒石毒:稻草烧灰淋汁,调青黛三钱服。(《医方摘要》)

211 稻草的临床应用

糯稻草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每日用糯稻草3两,加水1000毫升,暴火煎成200毫升,两次分服。一般用药25~30天,个别稍长。共治43例,近期治愈(症状消失,肝大回缩到05厘米以下,肝功能恢复正常)35例,平均住院天数102天,进步(症状减轻,肝大仍在肋下1厘米以上或肝功能有一项未正常)7例,无效。1例。服药后食欲减退、厌油、全耳无力等常见症状消失较快,平均在13天左右;肝区痛消失较迟,平均201天;肝肿大恢复平均283天。肝功能平均恢复时间:黄疸指数109天,谷丙转氨酶231天,麝絮27天左右。另有每日用糯稻草15两煎分2次服,治疗30余例亦获效果。一般服药2日后,尿量增多,由赤转白,食欲增进,自觉症状减轻;7~10天后黄疸指数降至7~12单位,皮肤、巩膜黄染全部消失。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稻草的方剂 七味鸭

纸将盆盖缝封固,放在锅内,亦不可放水,锅盖盖好。稻草3斤打成小草结,对锅脐慢慢烧之;如锅太热,少停再

化肉膏

5钱,共为咀片,煎成浓汁,将前灰放在竹箕内(先用稻草垫底),继将药汁淋于灰上,滤下之水用器接收(滤得

制羊头蹄

七:方名:制羊头蹄组成:白羊头蹄1具(净治,更以稻草烧烟熏,令**),胡椒1两,荜茇1两,干姜1两,

退火丹

2分,羚角末2钱(2味并用灯心汤磨汁倾纸上,下铺稻草灰,放纸灰上,收去水,晒干,用鹅翎扫下净末听用)

糊犬

内,仍用盖合了,又用竹签签定,纸封住不令漏气,以稻草将冬瓜缠定,外用盐泥固济,却用稻糠火烧半著,将冬

更多用到中药稻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稻草的中成药 建曲

,制成方块,置发酵箱内,块间留有空隙,上盖麻袋或稻草,置密闭室内发酵至药块遍起白霉,有酒香气时取出,

紫金锭

度),诃子8枚,鹅梨8枚(取汁),猪胰子4两(以稻草挪洗,去膏膜,洁净无油为度,再用布包,捣烂入药)

至宝丹

要8两以上者,越大越好,理毛,用草纸包7层,再用稻草包紧,黄泥封固,用稻糖煨熟去肉,拣出全骨,酥油炙

更多用到中药稻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稻草 《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虫之一]五倍子

谟曰∶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一七。仍捣仍干者水渍为

《濒湖炮炙法》:[卷四·虫兽类]五倍子(百药煎)

谟曰〕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七日夜。取出再捣,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一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七下虫鱼部]裸虫

干用(陈嘉谟云)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七日夜取出再捣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一七仍捣仍满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稻穣

烧灰。每以汤浸一合,澄清饮之。(危氏)喉痹肿痛∶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滚出痰,立愈。

《滇南本草》:[第二卷]粳粟米、稻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迷迭香的学名 4 迷迭香的植物特性 5 迷迭香的产地 6 迷迭香的别名 7 迷迭香的营养价值 8 迷迭香的选购 9 迷迭香的食疗功效 10 迷迭香的食用建议 11 《辞典》:迷迭香 111 出处 112 拼音名 113 来源 114 原形态 115 生境分布 116 化学成份 117 迷迭香的药理作用 118 性味 119 功能主治 1110 迷迭香的用法用量 11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迷迭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迷迭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迷迭香 1 拼音

mí dié xiāng

2 概述

迷迭香学名为Rosemarinus officinalis,是唇形科植物,常绿小灌木,全株具芳香气。具长短枝,小枝灰白色。叶对生,无柄,叶片线形,革质,全缘,两边缘反卷。花轮生于叶腋,花冠红紫色。小坚果近球形,平滑,具一油质体。花期4~6月。原产欧洲及北非地中海沿岸。引入我国后,园圃中亦有栽培,为观赏及芳香调料植物。收采嫩枝及叶,干燥后使用。或将全株蒸馏提取芳香油(迷迭香油)。使用部分为唇形科植物迷迭香的叶。

罗马人称迷迭香为「神圣之草」,它确实是一种高贵的香草植物。莎士比亚在其剧著中写着:「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您牢记。」这虽是戏剧中的对白,但却清楚的描述出迷迭香的用途。自远古时代,埃及和古希腊,让人心情愉悦、气味芳香的迷迭香,便经常在宗教仪式中被使用。基督教中就有二则有关迷迭香的传说。一说:迷迭香原本是开着白色的小花,圣母玛利亚带着圣婴耶稣逃往埃及途中,将她的蓝色罩袍披在迷迭香上,从此,迷迭香的花色就变成蓝色。一说:耶稣在逃离犹太前往埃及途中,将洗好的衣服晾晒在迷迭香上,迷迭香因此被赋予许多药效。 宗教传说,加深了迷迭香神圣的力量,在欧洲,迷迭香被广植于教堂的四周,教徒将它视为神圣的供品,因此迷迭香又被称为:「圣母玛利亚的玫瑰。」

迷迭香香味强烈,将干燥的花叶置于室内,可使空气清香﹔作泡澡剂使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疼痛﹔置衣橱可除衣鱼。迷迭香种类繁多,花色除了蓝色外,也有淡紫、粉红和白色。独特的浓浓香味,是意大利和法国料理不可或缺的香料,更是去除羊膻味必用的浸料。

迷迭香的名字来自拉丁文 ros marinus,意谓海之朝露,是指迷迭香叶片有相当强的亲水性、喜爱水分。希腊人和罗马人把迷迭香视为再生的象征和神圣的植物,认为它可以使人平和、安定。罗马人尊称它为「神圣之草」。原本它是怀念死者的花,现在则变成婚礼常见的花卉。之所以用在丧礼上,是因为它的香气在摘下后仍能维持很久,所以被拿来当作尸体保存。另外也因为它是常青树,能永保青翠和香气,因此有了「回忆」、「无法忘怀」的花语,在丧礼上更是不可缺少。

3 迷迭香的学名

Rosemarinus officinalis

4 迷迭香的植物特性

香味强烈、有点类似樟脑的香气

浪漫花语:忠贞、回忆、勿忘我

开花时节:9月来年3月间

5 迷迭香的产地

原产地:地中海沿岸

现今产地:法国、葡萄牙、日本、南非、印度等

6 迷迭香的别名

万年老 罗兹马利、Rosemary

7 迷迭香的营养价值

全草含芹菜素(Apigenin)和木犀草素(Luteolin)的葡萄糖甙,迷迭香堿(Ro aricine)、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和熊果酸(Ursolic acid)等多种化合物。有助消化脂肪、杀灭病菌、抗氧化的作用。

8 迷迭香的选购

迷迭香油有毒,若用量过多,足以致命。根据美国药局方每次只可用02~04毫升。

9 迷迭香的食疗功效

味辛,性温。具有浓烈芳香和桉叶气味。有助消化脂肪、杀灭病菌、抗氧化的作用。

10 迷迭香的食用建议

烹饪调料,用于消除肉类腥味,特别用于山羊烧烤调味。为意大利人常用的香料。

 

11 《辞典》:迷迭香

111 出处

《本草拾遗》

112 拼音名

Mí Dié Xiānɡ

113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迷迭香的全草。5~6月采收。

114 原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约1~2米,有纤弱、灰白色的分枝,全株具香气。叶对生,无柄;叶片线形,革质,长约34厘米,宽约2~4毫米,上面暗绿色,平滑,下面灰色,被毛茸,有鳞腺,叶缘反转,下面主脉明显。花轮生于叶腋,紫红色,唇形;萼钟状,2唇形,有粉毛;花冠2唇,筒部短,喉部广阔,上唇2瓣,下唇3裂,大型,凹面有紫点;雄蕊仅前方1对发育;子房2室,花柱微超出上唇外侧。小坚果4,平滑,卵球形。花期4~6月。

115 生境分布

原产南欧各国;我国亦有栽培。

116 化学成份

全草(叶及枝)含芹菜素7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4′,5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鼠尾草苦内酯、鼠尾草酸、迷迭香堿、异迷迭香堿、表α香树脂醇、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白桦脂醇、熊果酸、19α羟基熊果酸、2β羟基齐墩果酸等以及β谷甾醇。

枝、叶中含有抗菌作用的挥发油048~052%,其中含α菰烯、莰烯、1,8桉叶素、龙脑、樟脑α和β松油醇、松油烯4醇、马鞭烯醇、乙酸龙脑酯等。

此外,还发现有香叶木甙、迷迭香酸和唇形草鞣质酸。唇形草鞣质酸为咖啡酸与α羟基氢化咖啡酸的缩酚羧酸,它和上述的鼠尾草酸均有抗氧化作用。

117 迷迭香的药理作用

迷迭香制剂在妇科中可用作催经药,对更年期的神经紊乱所引起的月经过少或停经,可用此加速月经来潮。有慢性胆囊瘘的狗以迷迭香堿5~1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能促进胆汁的排泄。迷迭香堿还能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有催眠、抗惊厥作用。5~20毫克/公斤可降低麻醉猫的血压,此乃由于对心脏的抑制及扩张血管所致。它还能防止大鼠的实验性胃溃疡,其毒性不大。

迷迭香叶的挥发油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有肯定的抗菌作用,效力是中等度的。与蜀葵根作成的混合油剂可促进头发的生长。迷迭香中所含香叶木甙能降低兔毛细血管渗透性,作用比芦丁强。对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的治疗效果比芦丁好,并且毒性低。

118 性味

①《本草拾遗》:"辛,温,无毒。"

②《海药本草》:"平。"

119 功能主治

健胃,发汗。治头痛。

①《本草拾遗》:"主恶气。"

②《国药的药理学》:"芳香健胃,亢进消化机能。"

③《中国药植图鉴》:"强壮,发汗,健胃,安神。能治各种头痛。和硼砂混合作成浸剂,能防止早期秃头。"

1110 迷迭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浸水洗。

11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迷迭香的方剂 肿节风片

4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异嗪皮啶对照品、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置棕色量瓶中,精密称定,加甲醇制

肿节风浸膏

物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对照品、异嗪皮啶对照品和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加60%甲醇制成每

丹参饮

: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宁酸,其中丹酚酸A、丹酚酸B抗氧化强度比抗氧化

川芎茶调散

化可的松,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荆芥甲醇提取物中迷迭香酸能抑制脑匀浆LPO生成,从而具有抗氧化损伤作

消风散

取物橙皮苷、木樨草素7βO吡喃糖苷糖醛酸和迷迭香叶酸能抑制脂氧化酶而使白三烯类炎症介质产生减少

更多用到中药迷迭香的方剂

用到中药迷迭香的中成药 肿节风片

4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异嗪皮啶对照品、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置棕色量瓶中,精密称定,加甲醇制

肿节风浸膏

物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对照品、异嗪皮啶对照品和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加60%甲醇制成每

夏枯草口服液

(C27H30O16)计,不得少于50mg。迷迭香酸: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

血康口服液

2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异嗪皮啶对照品、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

肿节风

4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异嗪皮啶对照品、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

更多用到中药迷迭香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迷迭香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四杂治门]中恶

本草)以吐舌木。酒煮服一合。祛鬼气(出本草)用迷迭香。烧之去鬼。辟恶(出本草)以五月五日。取楝叶佩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虚损

葛海根雷丸蓝实败芒箔卷柏桔梗知母小草远志甘松本迷迭香白薇人参苦参沙参紫菀野狼毒草犀白茅香茅香白芨商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二]一十种陈藏器余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丝草 21 拼音名 22 金丝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金丝草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金丝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金丝草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化学成份 310 性味 311 功能主治 312 金丝草的用法用量 313 各家论述 3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金丝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金丝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金丝草 1 拼音

jīn sī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丝草

21 拼音名

Jīn Sī Cǎo

22 金丝草的别名

黄毛草、笔子草、猫尾草、笔尾草、金丝茅、竹蒿草

23 来源

禾本科金丝草属植物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24 性味

甘、淡,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利尿。用于感冒高热,中暑,尿路感染,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糖尿病,小儿久热不退。

26 金丝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金丝草

31 出处

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32 拼音名

Jīn Sī Cǎo

33 英文名

Rough Melic,Herb of Rough Melic

34 金丝草的别名

落苏、黄毛草、毛毛草、笔仔草、猫仔草、墙头竹、牛尾草、金丝茅、笔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黄草、胡毛草、猫毛草、牛毛草、竹叶草、马鞍草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金丝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

采收和储藏:栽后第1年冬季收1次,以后每年的6月和10月各收获1次,割取地上部分,捆成小把,晒干或鲜用。

36 原形态

金丝草,多年生草本,高1030cm。秆直立,纤细。叶片扁平,线状披针形,长24cm,宽13mm,先端渐尖,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叶鞘壳净,鞘口有毛。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柔软而微曲,长153cm,穗轴纤细,节间甚短,被睫毛,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小穗成对,一具柄,一无柄,长不及2mm,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第1颖的先端截头状或 ,被睫毛;第2颖较第1颖稍长,脊粗糙,先端被睫毛,2齿裂,具芒,芒直或缺,金**,长1015mm;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线形光滑,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裂片被睫毛,具芒,芒与第2颖的相似,但稍长;雄蕊1,花药有的细小,有的长达1mm;花柱2,柱头帚刷状,长约1mm。花、果期59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墙隙、山坡和潮湿田圩。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3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选择田边、山丘、石缝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10月至翌年3月,将老株挖起,分成数小丛,每丛有苗56根,按行株距20cm×15cm开窝,每窝栽1丛,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结合中耕进行追肥,春、夏季施人畜粪水,冬季施土杂肥。

39 化学成份

本品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310 性味

苦;寒;无毒

3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咳血;尿血;血崩;黄疸;水肿;淋浊带下,泻痢;小儿疳热;疔疮痈肿

312 金丝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313 各家论述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利水通淋,清热。治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感冒发烧,黄疸型肝炎,糖尿病。

314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金丝草的方剂 养津饮

的咽喉干燥疼痛等。加减:咽痛、口腔糜烂者,加板蓝根、金丝草;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加佩兰、金丝草。

水沉金丝膏

njīnsīgāo《儒门事亲》卷十五:别名:水溶金丝膏组成:沥青1两,白胶1两。主治:一切恶疮。用法

小金丝膏

拼音:xiǎojīnsīgāo英文:概述:小金丝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串雅内编》卷二方之

飞黄丹

拼音:fēihuángdān处方:带毛雀儿、金丝矾。制法:用带毛雀儿,取去肠、肚,将金丝矾研细,装放

外感平安茶

g贮藏:密封。注外感平安茶浸膏处方及制法处方:金丝草1234g连翘1234g香薷1234g土荆芥1

更多用到中药金丝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金丝草的中成药 外感平安茶

g贮藏:密封。注外感平安茶浸膏处方及制法处方:金丝草1234g连翘1234g香薷1234g土荆芥1

铁箍散

出毒气。《本草纲目》卷十三:方名:铁箍散组成:金丝草灰2两(醋拌,晒干),贝母5两(去心),白芷2

山玫胶囊

8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3nm。理论板数按金丝桃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

维甜美降糖茶

竹10g天花粉10g山药10g银线莲5g葛根8g金丝苦楝10g茯苓8g青果肉600g山楂6g甜叶菊5

益心酮片

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丁对照品、金丝桃苷对照品,分别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

更多用到中药金丝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金丝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无根草

录∶此草无根无叶,生在柴草上,缠结而生,名无根金丝草,色有紫有黄。百草镜∶无根金丝草一名大焰草,即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二草部]金丝草

无毒金丝草主吐血咳血衄血下血血崩瘴气解诸药毒疗痈疽疔肿恶疮凉血散热(本草纲目)地(李时珍曰)金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金丝草

(《纲目》)集解时珍曰∶金丝草出庆阳山谷,苗状当俟访问。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吐血咳血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咳嗽血

有火郁,有虚劳)火郁麦门冬片黄芩桔梗生地黄金丝草茅根贝母姜黄牡丹皮芎白芍药大青香附子茜根丹参知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锦葵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锦葵 21 锦葵的别名 22 来源 23 生境分布 24...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