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980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杂阿含经980,第1张

[导读:杂相应 (1/2)]

《杂阿含经》「杂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980~992经和卷47第1241~1245经,「杂」有「小而花样多」的意思,也是这些经文的特色。

念三宝经:佛陀在毘舍离,教化诸贾客,教他们如在旷野遇危难时,即应念佛法僧三宝,以除恐怖等。

(九八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跋耆①人间游行,至毘舍离国,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毘舍离国有众多贾客②,欲向怛刹尸罗国,方便庄严③。是众多贾客闻世尊於跋耆人间游行,至毘舍离国,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闻已,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为诸贾客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时,诸贾客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诸贾客方便庄严,欲至怛刹尸罗国,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旦受我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诸贾客知世尊受请已,从坐起,礼佛足,各还自家,办种种净美饮食,敷床座,安置净水。晨朝遣使,白佛:「时到。」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著衣持钵。诣诸贾客所,就座而坐。

时,诸贾客以净美饮食自手供养。食毕洗钵讫,取卑小床④,於大众前坐,听佛说法。

尔时,世尊告诸贾客:「念佛法僧恐怖则除汝等当行於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则除。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⑤。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⑥共斗。时,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⑦,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当念伊舍那⑧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当念婆留那⑨天子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如是,诸商人,汝等於旷野中,有恐怖者,当念如来事、法事、僧事。」

尔时,世尊为诸毘舍离贾客说供养随喜偈:

「供养比丘僧,  饮食随时服ⓒ,

专念谛思惟,  正知ⓓ而行舍。

净物⑩良福田,  汝等悉具足,

缘斯功德利,  长夜获安乐。

发心有所求,  众利悉皆应,

两足四足安,  道路往来安。

夜安昼亦安,  一切离诸恶,

如沃壤良田,  精纯好种子。

溉灌以时泽,  收实不可量,

净戒良福田,  精肴膳种子。

正行以将顺ⓔ,  终期ⓕ妙果成,

是故行施者,  欲求备众德。

当随智慧行,  众果自然备,

於明行足尊,  正心尽恭敬。

种殖众善本,  终获大福利,

如实知世间,  得具备正见。

具足见正道,  具足而升进,

远离一切垢,  逮得涅槃道,

究竟於苦边,  是名备众德。」

尔时,世尊为诸毘舍离贾客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校勘]

ⓐ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轮」,宋、元、明三本作「伦」。[*]

ⓒ 「服」,圣本作「耶」。

ⓓ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 「顺」,圣本作「领」。

ⓕ 「期」,宋、圣二本作「斯」。

[注解]

①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於当时的中印度,摩竭提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又称为「金刚国」,首都是毘舍离。又译为拔耆、跋祇、跋闍。

② 贾客:商人。

③ 方便庄严:努力装束整齐(以出远门)。「庄严」指装束整齐。

④ 卑小床:矮的座位。又译为「卑床」、「小床」。

⑤ 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此段省略了中间的经文,详见卷三十三第931经关於念僧的经文。

⑥ 阿须轮:阿修罗。

⑦ 幢:旗帜。

⑧ 伊舍那:帝释天左侧的天王。(另有伊舍那天是色界顶的第四禅天的天王,又译为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

⑨ 婆留那:帝释天右侧的天王。

⑩ 净物:正命所赚取的财物。

译文

九八〇、念三宝经:佛陀在毘舍离,教化诸贾客,教他们如在旷野遇危难时,即应念佛法僧三宝,以除恐怖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跋耆国的人间游行,而至于毘合离国。就住在于弥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这时,毘舍离国,有众多的贾客,欲迈向但刹尸罗国,而方便庄严(正在整装)。这些众多的贾客,曾闻世尊在于跋耆的人间游行,而到了毘舍离国,而住于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听此消息后,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佛陀就为诸贾客们说种种的法,示教照喜他们。示教照喜后,就默然而住。

这时,诸贾客们,从座而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说:「世尊!我们诸贾客,正在方便庄严,欲到但刹尸罗国,唯愿世尊,和诸大众师,明天接受我们的供养。」

那时,世尊,默然而许允他们之邀请。

这时,诸贾客知道世尊已接受其请愿后,就从坐起,礼佛足,然后各还其自己之家,去办种种净美的饮食,以及敷床座,安置净水。到了翌晨,则遣人白佛而说:「时间已到了,请世尊们上路。」

那时,世尊,和诸大众,都着衣持钵,诸贾客之所,就座而坐。

这时,诸贾客乃以净美的饮食,亲手供养。俟食毕洗钵后,则取卑小之床座,在于大众之前坐下,听佛的说法。

那时,世尊告诉诸贾客们说:「你们在旷野中行走时,将会有种种的恐怖。如恐怖而心惊毛竖时,那个时候,就应思念如来之事。所谓如来,乃为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像如是的思念的话,恐怖就会消除。其次,要念法之事。所谓佛的正法与律,在现法当中,能离炽然,不须等待时节,都应通达、亲近,缘此而自觉知!其次,要思念僧之事。所谓世尊的弟子,乃善向、正向,-乃至为世间的福田。像如是而念的话,恐怖就会除去!」佛陀并举喻而说:

在过去世时,天神和阿须轮(阿修罗,非天),曾经起争斗。那时,天帝释告诉诸天众说:『你们和阿须轮共斗战之时,如果生恐怖的话,当念我的幢,名叫摧伏幢。念那个幢时,恐怖就会除弃。如果不念我之幢的话,也当念伊舍那天子幢(自在天子幢),如不念伊舍那天子幢的话,当念婆留那(水神)天子幢。如念其幢的话,恐怖自会消除。』像如是的,诸商人们!你们如在于旷野之中,发生恐怖的话,当念如来之事,以及法之事、僧之事。」

那时,世尊也为诸毘舍离的贾客们,说供养的随喜偈而说:

供养比丘僧 饮食随时服 事念谛思惟 正知而行舍 净物良福田

汝等悉具足 缘斯功德利 长夜获安乐 发心有所求 众利悉皆应

两足四足要 道路往来安 夜安昼亦要 一切离诸恶 如沃壤良田

精纯好种子 灌溉以时泽 收实不可量 净戒良福田 精肴馐种子

正行以将顺 终期妙果成 是故行施者 欲求备众德 当随智慧行

众果自然备 于明行足尊 正心尽恭敬 种殖众善本 终获大福利

如实知世间 得具备正见 具足见正道 具足而升进 远离一切垢

逮得涅盘道 究竟于苦边 是名备众德

(供养比丘僧的饮食,以及随时的衣服。要专念而谛思惟:要正知而行舍!布施净物,而为良福田,你们都已具足。缘于这种功德的大利,能在于长夜,获得安乐。)

(发心而有所求时,众利均能应验。两足、四足〔一切的众生〕都安乐。在道路之往来,都能安乐。夜间也安乐,昼间也安乐,一切都能离开诸恶。)

(犹如沃壤的良田,种下精纯的好种子一样。都随时灌溉,而润泽,到了收获结实时,实在是不可测量的良多!)

(在净戒的良好福田里,有了精美的肴饍之种子,将顺于正行的话,终期会有好果之成就的。因此之故,行布施的人,如欲求具备众德的话,就应当随顺于智慧去行,众妙果就会自然而然的俱备。)

(向于明行的两足尊,以正心而尽心恭敬,而种殖众善本的话,终会获得大的福利。会如实而知道世间,会得具备正见,具足而见正道,具足而升进。会远离一切的垢秽,逮得涅盘之道,而究竟于苦边。这名叫做具备众德。)

那时,世尊,为诸毘舍离的贾客们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们后,从座起而去。

[对应经典]

可加上:参考《增一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24〉第2经。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教商人们在旷野觉得恐怖时可念三宝,也可和其他教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六念」的经文互相参照,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57经:「若住、若行、若坐、若卧,乃至妻子俱,常当系心此三昧念。」(CBETA, T02, no 99, p 218, b10-11)

另外如卷三十第849经等经所述,佛弟子修行六念可逐渐完成七觉支,以「念佛」为例,念佛成就念觉支,念觉支可增长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进一步则能长养喜觉支等。有念觉支自然不被心中幻想出的恐惧所左右,有择法觉支而可择离恐惧,甚至有喜觉支的欢悦自然完全没有恐惧,因此从理论上的分析可知念佛自然能无有恐怖。

实务上,念佛若不能提起正念(念觉支),则代表还未能掌握念佛的诀窍,须要多加练习,或改练习六念中的其他项(例如念戒),直到能将六念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减少贪瞋痴。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中医药古籍《内经》提到人体有三宝:精、气、神。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反之,气弱则神伤,精神容易不济,情绪也大受影响,调养好自己的精气神十分重要。

1保持充足睡眠

经常作息颠倒、长期熬夜的人,通常缺乏精气。因为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继续分解工作,能量无法被贮藏,会造成肝盛阴虚,阴阳失和,肝火上升,气虚体弱。

2坚持运动

运动全身肌肉,锻炼肺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快步行走,微微出汗,运动量逐步加大;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养生功亦十分适合。

3饮食调养

可多吃甘温补气食品,如:糯米、小米、大枣、胡萝卜、黑木耳、猴头菇、马铃薯、牛肉、鸡肉、兔肉、鲗鱼等。

4中草药保健

可常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淮山、芡实、莲子、扁豆、大枣等补气健脾之品,炖汤、熬粥、泡茶进行调补。

如果您想要一个更简便的方式来调养可选用 古汉方养生汤“盈气沛精汤”,即冲即饮,每天二杯,无论您是上班还是出差都可调理。

凡是皈依三宝的弟子,不论学修何宗何派,都应净心正意,随时随地忆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虔诚信敬之心,巩固与加深对三宝的认知与确信,将身语意无一不融入于佛法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安乐八正道之中。在佛法僧三宝无量功德的感染与熏陶之下,滋长善法欲,精进勇猛学修佛法,自利利他,成就佛道--这才是三宝弟子的信、愿、行、果。

经中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因此,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则所得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若自己无有信心,则遇到真佛摄受也无济于事。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就是那些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读哪些经典,又到哪里能请到一些必读的经典,也往往无从措手。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书,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

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基础佛典汇本读物。

1988年以来,本人先后为京、津、冀、豫、鲁等地的数千在家信徒传授三皈五戒,尤其感到选编一部适合在家佛教徒阅读诵持的经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要编《学佛经典必读本》的因缘。

必读经书要根据起信、发心、皈依、守戒、自利利他,般若为先导,禅定为根本的修学次第,在汪洋无际的教海中选编了十几种经书,以适应在家教徒读诵受持的需要。这十几种经典,除了《随念三宝经》、《吉祥经》是当代人翻译的以外,其余都是古德翻译和著述的。

《随念三宝经》 是著名译经大师法尊法师1962年4月22日从藏文《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序言》中说:「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归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序言中还说到此经在藏传佛教中是僧众每天进食前必诵的经典。可见此经重要性的一斑。把这部经列为第一,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随时忆念三宝的功德,策励自己,不断地增强信心,为上求下化而精进修学。

《八大人觉经》 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便于读诵受持。

《吉祥经》 是著名佛教学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经文之一。」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胜,无处不安,无时不顺。

《善生经》 是一部宣示学佛必须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像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假使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在家信徒。

《优婆塞戒经》 共有7卷28品,从本经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以弘扬优婆塞戒为中心的经典。梵语优婆塞,译为清信男,相对还有优婆夷,译为清信女,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在家学佛修行的男居士和女居士。佛教的经典从其性质来分,有经、律、论三藏,本经属于律藏。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约为三大类:一、五乘共法,二、三乘共法,三、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基础。本经弘扬以优婆塞戒为基础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三类法中属五乘共法;但又鼓励在家学佛者要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本经又属于大乘不共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心经》,是在家教徒应当经常读诵的四种经典。前二种经以广修福德资粮、成就慈悲观为中心,后二种经以断惑证真、成就般若观为中心。我们能够经常诵习这些经典,日久功深,自然悲心增长,善根纯熟,智慧开朗,烦恼淡化,广修善行,得大轻安。这四种经典均属大乘不共法。

《六祖坛经》 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示、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功德,极为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只有同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起来,佛法才真正有生命力,佛法的慧命才有延续的希望。

为了突出「在家」二字,以下所介绍经典基本上是针对在家信众日常修行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家众不同于出家众,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家众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处理各种世俗的人伦关系,必须把修行同履行世俗的责任和义务统一起来;这两者应当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互相割裂的两个东西。在家信众如何把发菩提心和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的精神同日常的人伦生活、为人处世、知人善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家而出家,即世而济世。这些内容不外乎是教孝教施、教戒教善、教慈教舍、教为人处世、教发出离心、教持净行、教守善财等等。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大方广佛报恩经·孝养品》 主要是教孝。孝的对像不限于此生此世的父母,还包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即一切众生。孝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言行和物质上的承事父母、敬养双亲,还包括增益父母慧命,令登菩提道,所谓「无信令信」、「无戒与戒」、「不闻使闻」、不施令施、无慧令慧、皈信三宝、常行慈忍等等。视一切众生而为父母,为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令一切众生速得无上菩提,这是真正的大孝。在这个方面,须阇提太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佛说孛经》 是教导在家信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知人善治、防过止非的人生宝训;该经文辞典雅,言简义丰,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诵奉持。

《佛说演道俗业经》、《十善业道经》主要是教导在家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常行饶益,行十善法,修六度行,得上善财,入大乘道。《佛说鹿母经》和《银色女经》则主要是教慈和教施,以生命布施,饶益有情,救护生命,令众生得至安稳。《佛说玉耶女经》和《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主要是从反面教导在家女众如何当好一位贤良妻子,敬夫婿、事公姑,体恤下人,发菩提心;而《佛说七女经》和《佛说月上女经》则从正面为在家女众的修行树立了光辉典范,这两篇经文对于在家女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在家女众只要发出离心,信、愿、行具足,同样可像男子一样得入大乘,得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八十种好。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修行才能证得这些庄严相好呢对此,《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作了详细的开示,该经可作为在家女众修行的指南。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该经采取了偈颂的形式,便于记忆,对于策励和提醒我们在日常起居中净修三业、培养正念、长养菩提心非常有帮助;依它去修行,我们就能够把佛法与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佛垂般涅·略说教诫经》又称《遗教经》,是佛陀临涅时为众弟子所说,谆谆诲语,感人至深,虽千载之下读之,办如对佛前,令人心生无限感念,为佛弟子不可不读。《四十二章经》是我国最早翻译出来的一部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该经以语录的形式,把佛的基本教义传达出来了,语言平易简明,历来被视作佛教的入门书,因此值得我们好好读诵。

在介绍《学佛必读经典》之时,我希望它能够在教界大德共同关注下逐渐得以完善。《学佛必读经典》,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的佛家典籍,但它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它将在家教徒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任运教化众生,大作梦中佛事,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我们每位在家教友,能按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能事毕矣。

冰鉴—冰箱 古代有一个专供皇家用冰的职业—凌人,他们在冬天时会把冰挖好,藏地窖里,等到炎热的夏天挖出来用。《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祭祀供冰鉴(hàn)。"足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他们叫冰鉴,由凌人专门负责。 冰鉴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内层有锡箔,防止漏水,底部有个孔,里边放上冰,用于室内降温,可以流水,结构类似木桶。 冰酪—冰淇淋 这位南代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 ”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元代陈基也赋诗:"色映金盘分外近,恩兼冰酪赐来初。"陈基是给皇帝讲经的经师,他这首诗意思是说,给皇帝讲经时,得到了"冰酪"的恩典。他说,冰酪盛于金盘,黄白相映,赐食的地方离圣上很近,这真是难得的殊荣。 两位诗人都赞赏的是一种叫「 ”冰酪”的冰制品食物,盛夏时节用来降暑。可见皇帝夏天也吃冰激凌,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口味的? 凉房—空调房 你以为只有现代有空调房,其实古代各种花样的「 ”凉屋”层出不穷,低碳又环保,而且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空气清新,凉风阵阵,好不惬意。 先秦最流行的「 ”空调房”,叫「 ”窟室”,所谓「 ”窟”,就是洞穴的意思。有点像我们现代「 ”地下室”的结构,但比我们地下室讲究多了,除了利用地下冷源的还有人工冷源,室内会放置冰块,以达到降温、调温的目的。 汉代的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 ”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形容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另据古籍记载,室内附带降温设备也极为豪华。 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叫做「 ”含凉殿”,在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 看到这些你想不想穿越到古代? 欢迎转发,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咯咯带你侃文化一起做个文化人~

道德经中的三宝指的是慈善、节制和谦虚。慈善是指心怀仁爱,善待他人;节制是指克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平衡;谦虚是指谦逊、不自夸。这三宝是道德经所强调的重要价值观,通过实践它们,可以培养和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杂阿含经980

[导读:杂相应 (1/2)]《杂阿含经》「杂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980~992经和卷47第1241~1245经,「杂」有「小而花样多」的意思,也是这些经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