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朝历代的饮食风格是什么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我国历朝历代的饮食风格是什么样的?,第1张

“餐具”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用餐时的工具,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民族习惯用手抓食,但如果没有盛装食物的各类器皿,想必也无法完成正常用餐流程。可以说餐具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区分野蛮与文明的一个关键标志。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较低,而且人类文明尚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原始人一直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在这种前提下用手抓食就较为普遍。在当时社会餐具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据考古研究发现,“陶器”大约出现于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洞穴内。也就是说在长达二三百万年的原始公社时期,食物一直都处于无处安放的尴尬境地。这其实也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因为原始人仅能依靠采集、狩猎、渔猎生存。

虽然他们也产生了储存食物的习惯,但基本上都是随意堆砌于山洞之中。肚子饿了的时候可以直接吃野果或生食兽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没有餐具的时代,人们的饮食方式只能是现吃现拿,并且每次用餐之时都会用手抓取。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种用餐方式特别野蛮,而且经常吃生食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但如果就事论事去分析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在生产力极为低下,以及物质资源特别匮乏的时代。能够找到可以果腹的食物,就应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了。

相信大家只要沿着古代餐具发展的趋势,就会发现餐具诞生其实也符合自然规律。当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陶器之后,虽然并没有改变以手抓食的饮食现象。但是却为接下来的汤匙、筷子问世埋下了重要伏笔。

古代饮食文化载体“餐具”

笔者认为古代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实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化历程。但却可以非常肯定的说餐具诞生,绝对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仅,促进了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同时也让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代餐具演变历史,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以及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不仅颠覆了以往的饮食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古代人的饮食方式,从野蛮到文明有的时候只差一个餐具。

古代餐具从问世起,就一直随着时间以及民族文化不断演变,而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的单一、简陋可以盛装食物的陶土器皿,逐渐向种类多样、外观精致的品质化发展,这个过程足足走过了大约一万年的时间。

笔者认为餐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逐渐向品质化发展,其实都在证明人类社会正在向文明进发,而且也预示着生产力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当餐具从盛装食物的工具,变成一件熠熠生辉的艺术品时,人类社会也就此进入了文明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1餐具出现前后的饮食对比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并没有饮食规律,或者说只能靠天吃饭所以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或比较正规的饮食方式。人们只是随手取来食物放入口中,这种饮食形式其实与灵长类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

因此餐具是否出现仿佛都没有任何影响,当然处于这个阶段的原始人,也并没有制造餐具的思维或行动力。笔者认为此时正是各种文化及文明的荒蛮时期,亦或是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也不能过去强求用餐文明。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饮食文化”真正的萌芽期应该是在学会使用火之时。至此人类终于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从此由生食进入熟食阶段。在这种契机的促进之下,餐具才逐渐出现而饮食文化也开始萌芽。

从历史分期上来看,这个阶段应该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饮食陶器,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杯、碗、壶都已经出现。只不过在当时被称为钵碗、觥、簋、壶等,可以说陶器出现也预示着文明降临。

2新石器时代的饮食风格

但从饮食角度来看,基本上遵循了采摘野果、蔬菜以及狩猎野兽的规律。虽然餐具在此时已经出现并趋于成熟,并且人们也已经吃上了烤熟的食物。但因为没有任何烹饪技巧和调味品,所以在饮食方面相对而言也比较单调。

树上结的、地上长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的食物都被装入餐具。相比较于原始社会初期在食物方面,不仅变得十分丰富而且也可以吃饱肚子。只不过依然处于“食不知味”的初级阶段而已。

3餐具发展与变革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以及人类文明不断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陶器餐具的样式也逐渐丰富化,杯子方面出现了角、尊、爵、高足杯,而盛装食物的餐具则有盘、皿等。这些用陶土、泥沙制作的餐具,虽然看起来比较简陋但却可以满足,古代人对餐具的要求或需求。

比陶器更加先进的木质、骨质餐具,大约诞生于河姆渡时期。木碗、骨质餐勺、叉子开始登上人们的餐桌,并参与到古代饮食文化发展之中。但这些餐具只能供给部落酋长,从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族民,依然以陶土质地的餐具为主。

如果从饮食与烹饪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生活方式,依然以采集、渔猎、狩猎为主。所以能够获得的食物,也依然是野果、野菜、野兽肉、鱼类等。但由于可供食用的盐分已经出现,所以此时的饮食更加有滋有味。

4筷子问世于8000年前

(1)由“梜”至“箸”

筷子在古代社会被称为“箸”,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双筷子,大约出现在距今8000多年前。从这个角度来看筷子问世,应该比餐具至少晚了2000多年,但这完全不影响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探索。

先秦时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不仅完成了礼仪制定,而且人们与都以礼待人并将其引申至,饮食文化与餐具发展之中。筷子就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十分重要的餐具之一,可以说是筷子改变了古人饮食习惯。

虽然在战国时期餐叉也十分流行,但一种被称为“梜”的餐具,已经逐渐风靡于大街小巷。无论是上层社会中的达官贵人,还是生活于田园市井中的黎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开始用“梜”用餐,而“梜”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筷子。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一些古籍中得到证实,《礼记·曲礼上》中曾有“羹之有菜者用梜”。大意为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已经开始用筷子夹菜。汉代时“梜”又被称为“箸”,《礼记》中有云:“梜,犹箸也”。

(2)春秋战国饮食文化

相比较于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不仅在生产力方面有进一步提升,而且植物种类也进一步扩大化。权贵阶层的餐桌上基本上摆满了肉食,而老百姓家的小餐桌上也不甘落后。

由于人们已经学会了饲养“六畜”,所以鸡鸭鹅够变成了家常便饭。大羹、和羹、铏羹等羹类食物,和蜃肉、豚拍、脾析等,都端上了各家各户的餐桌。

此时的餐具不仅有陶器、木器等,青铜、铁质餐具开始隆重登场,铜、玉、骨、象牙等材质的餐具,仿佛如雨后春笋一般飞入各家各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时期的餐具文化,或者说饮食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而这个饮食文化高峰的基础就是“钟鸣鼎食”。

5“钟鸣鼎食”古代饮食小高峰

“钟鸣鼎食”被记录于《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郅氏鼎食”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人们以食鼎作为餐具。当然,食鼎一般都是体量较小的鼎,大小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火锅。

《滕王阁序》中也曾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这里其实是描写盛大的宴会场面。人们在面对“钟鸣鼎食”之时,觥筹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而“钟鸣鼎食”的实际寓意,则是指西周时期的一种饮食文化。

“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祭祀用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体型较小的鼎,逐渐变成了西周人餐桌上的餐具。人们用其调羹、煮菜亦或吃“古董锅”,不仅可以体现出西周时期的餐具发展,同时也能够彰显出当时的饮食特色。

6青铜器餐具

由于青铜器冶炼技术得到成功发展,所以在这个历史阶段青铜器餐具,不仅成为了权贵阶层的座上宾,而且也逐渐走入每一个老百姓家庭。可以说青铜器再一次证明了,古代社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可以负责任的说青铜冶铸技术,在商周时期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一时间青铜器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贡献。青铜饮食器具与西周礼制完美融合,进而衍生出了鼎、鬲、盈、铺、盂、盆、俎、勺等餐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其实,就是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砧板。

青铜酒器代替了陶器、木器甚至石器,觚、觯、壶、卣等酒器开始大面积推广。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在礼制方面也都具有等级性。“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指的就是礼教制度影响之下的餐具文化。

7秦汉时期的餐具

相比较于先秦时期,秦汉两朝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社会经济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所以人们对餐具的要求也从盛装食物,逐渐发展为更加精致的器皿,此时的餐具就是一件件充满,人文色彩的精致艺术品。

碗、箸、勺、盘、钟、盏;钵、盆、箪、案、壶、笥等,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箪”既不是陶器也不是青铜器,而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食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事实上汉朝时餐具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箸”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木质、竹质、铁质筷子大量出现。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汉朝居然还有青瓷制作的碗、盘。并且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陶器和竹木制作的餐具。这说明生产力再一次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活也获得了更大的改变。

笔者认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餐具发展,对古代社会中的饮食发展,都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要作用。如果从根源上去分析其本质,可以发现汉朝时期的餐具种类更加齐全,而且花色与设计方面也特别丰富。

这种餐具形制上的变化,对后世餐具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而且有一点特别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各种餐具还出现了比较固定专门用途。比如,碗只能盛装米饭或稀粥,而盘子则必须用来盛装菜品。同时,为了更加方便饮食需求还制造了成套餐具。

相比较于秦朝时期的餐具而言,汉代餐具更具有轻巧精致的特色。这其实与用餐份额有很大关系,而且在作用方面也更加趋于实用化。实际上汉朝时期的餐具最大特色,就是将餐具设计成了艺术品。每一款餐具上都有装饰图案,并且外观上也更加艺术化。

8汉代诱人美食

汉朝作为古代社会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卓越成绩。尤其是在饮食文化层面,更是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汉朝人的主食更加丰富多彩,粟、黍、稷、麦、水稻、大豆、雕胡,是广大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汉代是已经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饼类食物,不过当时没有发酵技术只能吃“死面”饼。肉食方面主要有猪、羊、牛、狗、鸡、鱼等;调味品除了油、盐、酱、醋之外,还出现了姜、葱、花椒、桂皮、茴香等。

饮茶、喝酒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很多汉代大儒对饮茶都特别有讲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侠更是,经常聚集在一起饮酒作乐。而他们使用的餐具和酒器,已经变得越来越精致并极具艺术色彩。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餐具

当历史长河流淌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物质资源,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所以,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不仅可以使用到瓷器制作的餐具,而且以金、银、玻璃等材料制作的餐具,也开始沿着历史脉络粉墨登场。

当然这些材质的餐具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使用,普通老百姓只能使用普通粗瓷餐具。但无论如何都可以证明,餐具在此时的发展已经更上一层楼。

虽然有史料可以证实,瓷器早在商代中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真正取代陶器的时间却是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瓷器工艺技术进步,青瓷、黑釉瓷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且在瓷制餐具出现之后,其他材质的餐具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因为,瓷器的优越性已经被世人所证实。

结 语

笔者认为从中国古代社会餐具,发展、演化历史角度来分析,古代各个朝代的饮食文化变迁。不仅更有说服力和探讨性,同时也可以彰显出古代生产力的变化,以及物质材料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可以说餐具从无到有从陶器到瓷器,其实就是古代饮食文化历史的最佳鉴证。

因为生活在原始社会初期的原始人,在茹毛饮血的历史背景之下,根本没有饮食文化萌芽意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生产力进步,以陶土、木头、青铜器、竹子,乃至金、银、玻璃、瓷器餐具出现之后,才正式宣告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成型。

  我是昆明人,云南的小吃数不胜数,不知道你具体想了解的昆明的,还是云南各个地方的都介绍一下!下面我还是给你一些信息,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1、“春城”昆明是云南省的首府,在不到500万人口的城市中,聚居着汉、彝、白、傣、哈尼、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昆明满街的吃真是让人垂涎,街边的小吃、烧烤、环境优雅的室内餐厅都有当地的特色食品。在昆明品尝独特的民族食品,是游客难忘的选择。民族风味菜肴在制作上有烤、腌、冻、焐、舂等多种方法,器皿有石板、香竹、羊皮、卵石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昆明的山珍在全国都很有名,山珍中的野生菌类,更是百吃不厌。不过,昆明菜的口味有点偏咸偏辣,对于四川、湖南那些口味重喜欢吃辣的地方来说算不了什么,而江浙一带口味清淡偏甜的人可能有点不太适应了,入乡随俗吧,否则那么多好吃的东西不能吃,就太遗憾了。总体来说,昆明吃喝较为集中的地方是北边的北大门美食街,西边的兴苑路,也就是在西山区政府大楼旁,另外还有滇池路、关上中路、官南大道、世博大道等。

  昆明的小吃数不胜数,对游客来说,恐怕敞开肚皮吃,短短的几天里也难以享遍美食,就让我们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吧。以下可是各种特色小吃的简略指南哦!西南商业城的炸臭豆腐、师大附中的卤饵丝、西山猫猫沟的农家菜、海埂公路大坝鳝鱼、大滇园的糊辣鱼、牛街庄的烧烤夜市、胖子火锅、关上的野山菌火锅、石闸立交桥下的黄焖羊肉火锅、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宿舍门对面马路的沙锅米线……实在是不胜枚举啊!分类来说,大家会有个更清晰的概念。

  小吃:西南大厦旁边的小吃一条街

  野生菌:关上路野生菌一条街

  烧烤:东边的牛街庄烧烤;穿金路官房广场旁边的烧烤摊子;北边的“豆腐厂”;西站客运站附近铁路旁边的建水烧烤;西边还有丰菱小区赵家堆和鱼翅路,再往西就到红联烧烤了。

  狗肉:南市区的双龙桥狗肉店,十多家连成一片已有些年月,午夜时分那个热闹自不必说了,最好吃的在梁源小区内的区内的曲靖来的那家,味道特好。再就是老海埂路黄瓜营,那是昆明最老的狗肉摊了,狗肉米线,烤狗排,老远就让人闻着流口水。

  夜市集中的地方:景星街花鸟市场附近、滇池**院、祥云美食城(柏联广场后面、金马碧鸡坊斜对面)、红联烧烤(春苑小区对面)、人民路上的“西南夜市烧烤城”、“幸福鱼”云南风味自助风味小吃(大观商业城内),“清明上河食廊”的自助式风味小吃,尚义街,官渡古镇(离昆明城区5公里)。

  昆明十大名特风味小吃:过桥米线、四喜汤圆、荞包子、太师饼、都督烧卖、荠菜饺、火腿豆焖饭、小锅米线、饵块、什锦凉米线。

  小贴士:昆明的物价不高,这里价格便宜的诱人的热带水果也是特色食品。

  一个对小吃有兴趣的人,到了云南,就几乎等于到了天堂。早起吃一碗饵丝、肚子饿了吃一碗饵丝或饵块,便宜又美味。此外,老豆腐绵软和气,下饭得很;凉鸡米线,调味不见得比四川的凉面少……而与这里的小吃相呼应的是云南的特殊调料——“喃咪”,它的意思和西餐中的沙司类似,代表一种酱。在这里,小吃和喃咪构成了云南美食的最初雏形。

  小吃如鲜花一样繁多

  云南小吃种类繁多得如同那里的鲜花。由于地域复杂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饮食。建水的草芽、石屏的豆腐、蒙自的过桥米线都以精制著称;而滇东北地区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菜豆花、荞凉粉、酥红豆等都是那里的地方名小吃;丽江的丽江粑粑、八大碗也是不能错过的。

  大救驾:大救驾是云南的名小吃之一,其实就是炒饵块。饵块用米制成,为云南独有。据古籍记载,麦类制作的食品古时统称为“饼”,米类制作的为“饵”。云南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水稻栽种历史悠久,民间到了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最好的大米,洗净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细如泥,案板上用蜂蜡抹好,再搓揉为长方、椭圆、扁圆等形状,用作馈赠的食品,称为“饵馈”,时间一久,老百姓就把它谐称为饵块了。

  炒饵块本为普通小食,成为名吃是因为一则典故,据传说,明末吴三桂打进昆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仓皇逃往滇西。逃至腾冲,天色已晚,住在村子里,主人炒了一盘饵块让其充饥。这位落难皇帝本是深宫弱质,又经数月来长途奔波,历尽艰辛的劫难生活,今天进食此物,如食山珍海味,遂言“真乃救驾也”,从此,腾冲饵块名声远扬,誉名“大救驾”。此点红、绿、白、黄相映,饵块细糯滑润,鲜香甜美,油而不腻,脍炙人口。

  苦荞粑粑:云南的很多地方都有粑粑,比如大理喜州粑粑、丽江粑粑等等。而苦荞粑粑是彝族的主食,苦荞麦是云南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粗粮,又有苦荞和甜荞之分,做粑粑实际上用的是不很苦的甜荞。荞麦具有清凉爽口、又纯又香的特点,而且同时具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一直都是糖尿病人的理想主食之一。因为苦荞粑粑味道略苦,所以在彝族地区,每当春暖花开盛产蜂蜜的季节,把苦荞粑粑烧好或煎好后,人们都从蜂蜜桶里取下蜂蜜,用牛耳大的叶包好,蘸食苦荞粑粑。而在深圳吃到的苦荞粑粑口味并不很苦,因为考虑到本地人接受的程度而在里面适当地加了糖和鸡蛋,煎成金黄的苦荞饼十分松软,看起来有点像玉米饼,嚼起来清甜香口。

  “喃咪”是地道的民俗滋味

  云南美食是在极具个性的原材料基础之上再配以特殊调料和加工手段才料理出来的,相比之下,云南菜比其他地方的菜系,更多地使用了一些酱料、香料,吃的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而“喃咪”的意思和西餐中的沙司类似,代表一种酱,是傣族的一道传统美食。

  酱料:云南的很多菜都用酱料当作调料,比如咸、鲜、辣、香的昭通酱,有点类似广东的XO酱,烧肉炒菜时搭配一些,味道十分香浓。此外,玉溪特产的甜酱油,是制作凉米线必不可少的调料。另外还有各种什锦酱、甜面酱、豆瓣酱、汤池的老酱等等,都是滇菜制作里常见的调料。

  蘸水:云南菜的另外一大特色是蘸水,这一点和广东的潮州菜有点相像,不同的菜要搭配着不同的蘸水一起吃。比如吃蜂蛹竹虫,要配椒盐蘸水,吃铜锅豆腐要配糊辣子,吃云南春卷要配腐乳,“喃咪”辣酱更是傣族的特色蘸水,吃很多菜的时候都要搭配上一点。正因为这些“蘸水”,才让滇菜的味道更添几分浓郁。

  咸菜:咸菜乍听起来有点突兀,其实云南的很多“咸菜”既可以单独吃,也是做菜调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同的地方都有当地著名的“咸菜”,如弥度的酸腌菜、江川的萝卜酢、易门的豆豉、石林的腐乳等等,像其中的腌酸菜和腐乳是很多滇菜中必不可少的调料。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

  进餐时,以大“海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2、宣良烤鸭

  宣良烤鸭是别具一格的美味佳品,尤以狗街烤鸭为佳。早在60多年前就在滇中一带享有盛名了。宣良烤鸭制作考究。先将“汤褪”干净的鸭,从腋下开洞,剔弃内脏和脚爪,配以佐料,在鸭的皮肉间吹气,把鸭身吹鼓,再用铁丝钩吊住鸭脖将鸭挂于炉壁内侧慢慢烧烤。烘烤时,以松毛结为燃料,待其燃到烟尽,适时翻转鸭身,涂沫蜂蜜水、猪油和鸭唷扑于表皮。这样烤出的鸭,皮黄脆不焦,肉酥松软,甜嫩离骨,色鲜味美,香气四溢,非常可口。

  烤鸭又分仔鸭和肥鸭两种:仔鸭,肉质细嫩,食味香甜;肥鸭油脂较多,肉质老香,若配以葱白、花椒或酱制品食用,那更是别具风味。

  3、汽锅鸡

  汽锅鸡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建水县盛产陶器,有一种别致的土陶蒸锅,称为汽锅。

  汽锅鸡做法独特,吃起来鸡肉嫩香、汤汁鲜甜,是一道美名越传越远的云南名菜,深受中外食客的赞誉。

  加入“三七”、天麻、虫草等名贵药材烹饪,便成为“三七”汽锅鸡、天麻汽锅鸡、虫草汽锅鸡,为云南具有独特风味的滋补名菜。

  4、荞面包子

  荞面被称为保健食品。云南的高寒山区普遍种植荞麦,部分地区还把荞麦当主食。荞类食品很多,如糕点中的荞坨、荞饼等,面点中的面糕、荞面条、荞炒面等。

  荞包子是云南大众面点之一,制作方法颇多,经历代厨师研究创新,四味荞包曾在全国第二届烹饪比赛中获银质奖章,深受国内外营养学及食品工艺学的专家好评。

  荞包子色泽金红,外表酥松有小裂纹,口感酥、化、腻、香、甘,食后回甜,中老年人特别喜欢。按照中医药膳的观点,荞麦具有清热解毒、降气宽肠、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的功效,适用于肠胃热积泄痢、自汗偏头痛、紫癜、疮毒等症。

  蒙自年糕 :用糯米粉、红糖、猪油、豆腐皮、香芝麻、玫瑰糖等料,调成糊状,入碗蒸制而成,呈半圆球形。深棕红色,鲜艳油润,味甜香糯,柔韧适口,能存放较长时间,生产一两天者可直接食用,存放时间较长者,则切片油煎、烘烤或蒸食。

  玫瑰米凉虾:

  米凉虾是云南风味小吃。用大米制浆煮熟,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糖水,加入玫瑰糖,是夏季解渴佳品,成品香甜软嫩,人口冰凉。

  原料:

  主料:上自米500克。

  调料:红糖300克,玫瑰糖100克。

  制法:

  (1)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30分钟,磨成米浆入盆。锅内注入清水,旺火烧开,将米浆徐徐淋入,边淋边用手勺搅动,防止糊锅。熟后注入清石灰水,改用微火煮至糊状。取盆:个,注入冷开水,将米糊趁热放入漏勺,进冷水中即成米凉虾。红糖熬成糖水,玫瑰糖加开水调稀晾凉。

  (2)食用时,用漏勺捞出米凉虾入碗,放上红糖水、玫瑰糖稀即成。

  大理乳扇:乳扇是云南省的特产,为大理白族人民的风味食品。当地少数民族利用剩余的牛奶制成。由于美味可口,不但是当地人们喜爱的小吃,也是宴席中的名点。

  制作方法:

  1先在锅内加入半勺由木瓜制成的酸水,加温至70℃左右,再以碗(约500毫升)盛奶倒入锅内,牛乳在酸和热的作用下迅速凝固。此时迅速加以搅拌,使乳变为丝状凝块。

  2然后把凝块用竹筷夹出并用手揉成饼状,再将其两翼卷入筷子上,并将筷子的一端向外撑大,使凝块大致变为扇状,最后把它挂在固定的架子上晾干,即成乳扇。在晾挂中间必须用手松动一次,使干固后容易取下。

  按此法制造乳扇时,在每制一张乳扇后,需将锅内酸水倒出,重新放入新酸水。但使用过的酸水收集起来,经发酵后还可以备用。一般放入锅内的酸水与鲜乳的比例约为1∶2,每10千克鲜乳约可制1千克乳扇。

  3酸水的制备:利用鲜木瓜或干木瓜加水煮沸后,经一定时间取其酸液即为酸水。在没有木瓜的季节或北方地区,可用乌梅代替木瓜。制作时可按乌梅与水1∶3的比例煮沸半小时,然后取其清液即为酸水。

  产品特点:乳白色,呈半透明状。光滑油润,形如扇子,故名乳扇。产品含水分55%、脂肪493%、蛋白质350%、乳糖68%、灰分25%。(

  宣威火腿:宣威火腿产于云南省的宣威县,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外形端正,个大骨小,肥瘦适中,肉质细嫩,吃起来清香扑鼻,它以独特的风味蜚声中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行销国内外,并多次在国际上得奖。现在当地还用宣威火腿加工成各种食品,主要有:云腿罐头、云腿午餐肉、云腿月饼及云腿奶糖等。(

  等等等等,云南是个多民族的风水宝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数不胜数,就给你列举这么多吧!

大年初七后,也意味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春节前许愿财源滚滚,目前已经实现了四分之三“圆滚滚”了! 究其原因,这个新春“神雕侠旅”去了一趟西安!

要说在西安过年与别的城市最不同的点应该就在于吃。其地处关中平原中部, 历史 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不仅是世界 历史 名城,还是热门 美食 聚集地。这里的 美食 以花样之繁著称,让你目不暇接,作为 美食 之都成都来的朋友,豪放的西北人,在 美食 上也没让我们失望,每天最享受的时刻,便是去街头巷尾寻觅 美食 。

对 美食 有执念,想吃当地特色的朋友,请跟随“神雕侠旅”的镜头一起来大快朵颐!

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 美食 文化街区,是西安特色小吃最集中的地方,是外地游客品尝陕西 美食 的不二之选。

回民街不是一条街,而是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十数条街道的统称,从钟鼓楼背后进去,总会看到游客比肩接踵,琳琅满目的 美食 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在这里吃东西,不能看装修,豪华不等于好味,这里隐藏着很多传承千百年的工艺,几十年的老锅、油腻的招牌,破旧的桌椅,那些炖着的大块“寒肉”,一点儿一点儿掰着馍的大爷,烤馕的小哥,热腾的汤料……从唇齿的留香才能品味出什么是老味道,只有纯粹的传承才能做得到。

在西安本地朋友晨哥的指引下,我们吃的几乎家家都是老字号,家家都有好味道!

下面重点介绍个十几样,够各位吃个三五天不重样哟!

地址:大皮院89号

特色:肉丸胡辣汤、坨坨馍、小酥肉

我们先从早餐开始吃吧!肉丸糊辣汤是西安回民清真小吃。这家店每天五点开门,是西安土著的的大众早餐店,大小碗差价只要一元钱。

先用牛羊骨熬汤,下牛肉丸,烩菜,最后勾芡而成,算是一锅大杂烩。说起容易,但是要做到菜不煮烂,适合可口可是有功夫的。吃前浇一勺店家精心熬制的红艳艳的辣椒油,吃罢舌尖发麻,微微冒汗,四川人大呼巴适啊!

地址:大皮院134号

特色:羊杂汤、杂肝汤、杂肚丝汤

偶然路过也会被香味及排队的人群吸引的一家店,这家杂肝汤实在是太鲜香美味了,如果有精力,可以早起排队喝第一碗汤。

类似羊肉汤,但杂肝没有羊肉那么浓郁的膻味,汤中的米粉很好地吸收了汤的味道。

我一个人吃了整整一大碗,过瘾!

地址:北广济街187号

特色:腊牛肉、腊羊肉、酱牛肉

最出名的腊牛肉,不仅非常松软,而且非常的入味,想吃一定要赶早,上午10点就会被抢售一空,除了速食之外,当地人也会买回家拿来炒菜煮汤。

地址:北广济街西羊市街交叉口

特色:甑糕

就在刘纪孝腊牛羊肉对面,是西安最好吃最新鲜,生意最好的甑糕,每天排队长度在回民区也是数一数二的。

就算你不喜欢吃酸酸甜甜的东西,看到这排队的阵势,也想让人尝一下!

地址:大皮院中段

特色:酸梅汤

正宗现熬的酸梅汤,与餐厅里小卖部里买的有明显的区别。

酸甜解腻,大鱼大肉吃太多顶着了,那必须先去花奶奶买一杯开胃!

地址:庙后街桥梓口与洒金桥交叉口

特色:蛋菜夹馍、镜糕

陕西人什么都可以用来夹馍吃,蛋菜夹馍在洒金桥有很多家,但是老金家是首创的,除了夹馍的麦香味,配上蛋黄和花生的味道更是无以言喻。

地址:洒金桥24号

这家是连锁店,只要看到这个招牌,都可以买。希木酸奶的风味醇厚香甜,还有很多关于酸奶周边产品。它家首创了炒酸奶,把酸奶冰淇淋炒成了酸奶卷,加上很多配料,有蓝莓和奥利奥之类的,又好吃又好看。女孩子一定不要错过!

地址:北院门270号

特色:各种口味冰淇淋

冰淇淋网红店,味道还不错。不过最具特色的是一些奇葩的口味,有中国特色的豆腐味、醪糟味,还有不怕拉肚子可以去尝试的油泼辣子味。

对于喜欢甜品小吃的朋友,回民街一定会成为你们的天堂!

与甑糕名字很类似的镜糕也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外形小如圆镜,以江米粉、红糖等为原料;甑糕则是以糯米、红枣为原料。

美味爽口的糯米桂花糕,在街头小巷也都能找到。

还有秋冬当季的柿子饼,沿途吃过很多家,味道都很棒!

地址:庙后街200号

特色:灌汤蒸饺, 八宝粥

西安主要以面食为主,这家是非常老牌的灌汤蒸饺店,灌汤包的前辈。晨哥教我们的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用勺子舀起,再用筷子戳破,先喝汤再吃饺子;肉嫩汤鲜,完全没膻味。

同时它们家的八宝粥也是一绝,和成都的八宝粥完全是两个概念,用料十足,能数出究竟哪 八宝 ,比传统八宝粥有过之无不及。

地址:洒金桥131号

特色:酸汤饺子、韭菜牛肉水饺

老坛酸菜牛肉面一样风味的饺子,酸辣爽口,老板说有八八六十四种祖传配方。

不是按份来点餐,按斤算,一般一次点半斤左右。

地址:莲湖区洒金桥96号

特色:炒豆芽、鸡蛋汤、孜然炒肉、粉蒸肉

这家是洒金桥的招牌苍蝇馆子,孜然炒肉很大片有嚼劲,炒豆芽味道清爽,适合搭配烤肉的重口味;鸡蛋汤是祖传的必点。

地址:庙后街200号

特色:烤牛肉、烤牛筋、涮牛肚

这家烤肉店的名字很有趣啦,本来是家没名字的小店,后来取名字也起得非常随意,老板姓贾,排行第三,因为味道不错,经常有朋友来照顾生意,所以顾客们就喊“贾三朋友烤肉”。

烤肉火候掌握很好,最值得一试的是这家的涮牛肚。

地址:洒金桥125号

特色:羊肉串、烤肥瘦、龙利鱼

羊肉串和烤肥瘦是店里最具特色的,洒满了辣椒面和孜然颗粒,羊肉串非常嫩,烤肥瘦火候非常合适,可以吃到烤焦的肥肉和鲜嫩的瘦肉,牛肉不推荐,水分太多。

地址:大皮院西口225号

特色:麻酱酿皮

麻酱酿皮构造简单,无非麻酱、辣油、酿皮。越简单往往要求更高,除了精妙的配比之外,食材也是非常新鲜的。

麻酱分量十足,辣油鲜香不辣,酿皮劲道爽口,完美搭配,喜辣的朋友别错过!

地址:北广济街254号

特色:生鲜肉小炒

羊肉泡馍简称羊肉泡、泡馍,古称羊羹。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地道老西安必吃的小炒泡馍,首创的生肉小炒是西安一绝,下午四点开始卖,为了吃到小炒配泡菜,每天排队人满为患。

这样的泡馍,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成分不对口感就不对,还很有讲究呢!

地址:洒金桥马磊家夜宵对面

特色:糊辣汤、豪华糊辣汤

众多明星打卡的一家糊辣汤店,老板娘是个大美女,在美色的诱惑下,可以点一份豪华套餐糊辣汤,里面会有许多许多肉丸。

地址:小寨西路与朱雀大街交叉口东南角

特色:精致肉夹馍、生凼丸子汤

肉夹馍是陕西最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酱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就有了“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这是大雁塔附近,我最推荐的一家店,简直就是西安当地肉夹馍中的米其林餐厅,精致肉夹馍肉多汁多,是多肉动物的福音。

生凼丸子汤配料丰富,味道鲜美,超值超美味的一大碗。

当然除了上面的这些,还有很多的西安 美食 ,比如像馕这样西北外来事物,在西安也有立足之地,罗布白菜各有所爱,根据喜欢的口味,大家可以慢慢去品尝去发现。

收好这份详细的西安 美食 地图,跟着吃就对了!胖了别怪我哟!

不知不觉夏天已经过去一半,立秋悄然而降,但江南的秋天似乎来得有些晚呢!正午的太阳还是有些许的燥热,两岸的树木依旧葱郁。

与美景相对的就是 美食 了,而乌镇的这份 美食 图鉴,找寻的是 美食 背后的故事。

放大查看

01

三五好友相聚

寻找风味 美食

在乌镇有着一条长达1800米的老街,长长的街道全部以青石板铺就,街道两旁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房屋商铺。

在这条老街上能够从街头逛吃逛喝到街尾,而老街保留了旧时老乌镇的传统的小吃,是童年时候的味道,夏天的味道,也是老乌镇旧时的味道。

11 书生羊肉面

位于昭明书院附近的书生羊肉面馆,是小镇不容错过的一道美味。

据说立秋过后吃羊肉则有暖胃的滋补功效。此时,来一碗羊肉面,羊肉配上热汤从嘴暖到心。

地址: 西栅大街222号

营业时间: 9:00-24:00

美食 标签: 面食

12 锦记糕点铺

乌镇旧时就有走桥吃定胜糕的传统,而这家糕点铺主营三种糕点,定胜糕、乌米饭、肉松乌米饭。

糯米粉为面底制成的定胜糕,口感软糯香甜,黑米制成的乌米饭,口感微甜热气腾腾带着粽叶的清香。

地址: 西栅大街318号

营业时间: 9:00-21:00

美食 标签: 糕点

乌镇西栅老街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像船头粽、桥里桥烧饼、萝卜丝饼、葱包烩等,就不一一列举啦。

这些江南水乡 美食 的代表,还原我们最平淡生活的本真味道,也是食客找寻的青春回忆、旧时味道。

02

七夕 美食 餐厅

满满的仪式感

七夕将至,乌镇旗下的多家餐厅都推出了七夕主题菜肴,不仅摆盘布置讲究,每一道菜都融合了节日的气氛,满满的都是仪式感。

21 民国时代

追溯到百年以前,我们总是想起那个复古、典雅、文艺范十足的民国时代。餐厅内部装修风格高雅、环境优美。

无论是墙上作为装饰的民国老照片还是桌上的青花瓷餐具都能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陈设中还原到百年前的民国时代。

而餐厅的菜肴以江浙本帮菜肴为主,更是在七夕期间融合节日的气氛,并在此基础上配合更多的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民国味的七夕菜肴。

前菜挂汁鲍鱼、冰沙情人果、醋椒毛豆,都是厨师师傅根据应季新鲜食材,精心挑选有机配料,为食客们奉上的开胃小菜。

而主菜缤纷七彩鳕鱼柳、古法花雕熟醉蟹,则是选用新鲜的海鲜食材,辅以瓜果、特制酱汁烹制,尽可能还原食客心中的民国味道。

地址: 水市口118号

营业时间: 11:00-13:30/17:00-20:30(周末延至21:00)

美食 标签: 江浙本帮中餐

22 水阁餐厅

“水阁遥通竹坞,风轩斜透松寮。”是古人对水阁的最直观的描写。在乌镇也有一家临水的二层阁楼式的餐厅——水阁餐厅,可凭栏远眺欣赏西市河两岸的风光,闲看小桥流水。

餐厅将新派嘉兴菜结合长三角地区特有融合菜肴呈现原汁原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七夕 美食 菜肴,五谷杂粮乐骨汤、清炒有机蔬菜、甜蜜蜜千层卷等。

乌镇有名的酱鸭,选用新鲜鸭肉搭配乌镇天然发酵的秘制酱料,烹饪出的一道具有小镇特色的菜肴。

粽香华腾五花肉,肉质肥瘦相间,粽叶包裹。既有猪肉的香气,又有粽叶的清香。加上精心的摆台,是属于中式的浪漫。

地址: 西栅大街129号

营业时间: 11:00-13:30/17:00-21:30

美食 标签: 本土特色中餐

03

小镇的下午茶

享受悠闲时光

小镇里还有许多古朴雅致的咖啡屋,在这里你能呆上一整个下午,或是发呆,或是思考,享受小镇悠闲的慢时光。

31 景行枯咖啡馆

景行枯咖啡馆是由老宅改建而成,处处都散发着闲情与雅致。屋顶是百年的木质材质,脚下的青石板缝隙中,不时透过几缕太阳的光斑,不经意推开门帘风铃叮咚轻响。

而屋内温馨十足,意式咖啡满屋飘香,还夹带着西式蛋糕的香甜,精致的茶点、新鲜的果汁摆满整个橱窗,一吃惊艳整个味蕾。

地址: 西栅大街129号

营业时间: 10:00-22:00

美食 标签: 咖啡、茶点

32 转角码头咖啡屋

在西市河景色最美的转弯处,有一家倚水伴桥的咖啡屋是专为年轻一族打造的休闲场所。

这也是临水而建的转角咖啡屋,坐在临水的古朴棕红色木椅上,向外一望就是西市河的夜景。

倾听着两岸的蝉鸣鸟叫和欢笑声声。任晚风拂面,喝一杯精酿的啤酒,吃着特色烧烤,把酒言欢,畅聊人生。

地址: 女红街103号

营业时间: 10:00-22:00

美食 标签: 啤酒、烧烤

一场欢聚,一段青春;一次浪漫,一段回忆;一回休憩,一段时光。这是食物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也是夏天的味道,乌镇的味道。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豆腐。

豆腐的介绍:

关于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

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山矾汁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钙;酸醋是食用醋。

现今这些凝固剂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吴氏的《墨娥山录》中有:“凡做豆腐,每黄豆一升,入绿豆一合,用卤水点就,煮时甚筋韧,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时,在黄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绿豆,做出来的豆腐特别有韧性。这也是我们现在值得借鉴和研究的。

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清代李调元的《童山诗集》中部分诗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干、姑苏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制作。汪日桢在《湖雅》中述:“豆浆点以石膏或盐卤成腐。

未点者曰豆腐浆;点后布包成整块曰干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块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软块,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块,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脑;下铺细布泼以腐浆,上又铺细布交之,施泼交压成片,曰千张,亦曰百叶。

其浆面结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干腐切成小方块油炖,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一号选手:糖醋里脊

地点:丰怡楼1楼13号窗口

介绍:大食堂一楼的糖醋里脊深受江职学子们的喜爱,几乎是人人必点的菜品之一。它香脆美味,酸甜可口,饱满的色泽,丰富的口感使之收获了一致的好评!当然,由于太过火爆,以至于我很多次都抢不到,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盘子里的糖醋里脊流口水了。

二号选手:馄饨

地点:丰怡楼二楼最右侧窗口

介绍:江职大食堂二楼的馄饨也是个“大隐隐于市”的美食。印象中大家对于馄饨都是馅料很少,只有一点点肉沫,但是江职食堂的馄饨却能给你惊喜。皮薄、馅大、肉厚,仅需四元你就能拥有一份。再佐以香菜、辣椒、陈醋点缀,让江江这个北方人爱不释口!

三号选手:炒空心粉

地址:风华楼中间窗口(兰州拉面旁)

介绍:江职小食堂的炒空心粉完美融合了中西特色,把西餐中的空心粉,辅以鸡蛋、青菜、榨菜,以中式风格展现给大家,让人不由得想夸一下食堂的叔叔阿姨们,真的太有想法了!

我国历朝历代的饮食风格是什么样的?

“餐具”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用餐时的工具,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民族习惯用手抓食,但如果没有盛装食物的各类器皿,想必也无法完成正常用餐流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