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诗词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诗词文化,第1张

然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促使的整体社会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的趋势下,我们民族所蕴涵的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少有的几个特征走向泯灭时,我们还能不能静观其变、无动于衷?我敢说只要有点民族荣辱观的中国人都会采取措施来拯救并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与其等到那一天,我们为什么不现在着手呢?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从诗、词、曲、赋,到散文、小说,从诸子学说到四书五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总之无法一言以蔽之。而这一切在现在社会很难再发现了。因此,拯救我国的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就拿诗词来说吧,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一点都不为过,然而现实中又有谁看到过李、杜的继承人?也许有人说,那些都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现代诗。我看不尽然。我们不否认现代诗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但我们也不能把诗词的失传归因于不合时宜。唐宋两朝之后,其实有很多骚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来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瑰宝,元、明、清三朝的诗词随处可见,不说很远,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就可谓中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还有文学元老钱钟书等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延续着我们民族的精魂。

问题一: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可能是整个时代的精华,它证明了古代发展的文明程度。

历史文化遗产能从一些方面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重视它,就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物质,即可以帮助我们能动的改造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的发展无碍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帮助我们发展社会。

历史文化遗产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了解历史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凝结社会文化力量,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文明,同时对于国家的下一代人才来说也是有极大意义的。

但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对于不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屏弃;对于好的,我们应该大力保护。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财富和力量,国家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国家人民的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希望你会喜欢我的答案,谢谢你的阅读!

问题二:青少年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于自身:

1、加强保护理念,不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

2、不随便攀爬文物古迹;

3、自觉遵守文物保护单位的规章制度(例如,有些文物古迹是不可以触摸的,有些观看时不可以携带食物或者饮用水等,自觉遵守);

4、不盲目寻宝盗宝。

与他人:

1、自觉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文物保护知识;2、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物古迹的行为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

3、不误导他人进行文物买卖和破坏活动。

问题三: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第一就是要熟悉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

第二就要敢于同破坏文化遗产的不法行为做斗争,但是不要乱和别人搏斗要斗智斗勇。

第三是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及公安机关报告,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文化遗产。

第四就是要向人大代表反映对文怀遗产的破坏行为,或向市党委、县党委反映。

第五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有效建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文化遗产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五要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散发传单、举行万人签名活动让人们了解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其实我觉得只要我们有心去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有很多途径,以上就是我所提的建议。

问题四:各个国家是如何保护世界遗产的? 什么是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四类。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的地方;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这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只有同时满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此类遗产。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法规?

文物及历史遗产保护专业法规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了修订。在这部法律基础之上,由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文物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问题五:为何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它代表了许多国家的历史,当然要保护。

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围。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学、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国建筑、中医、茶艺、汉服、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等等。

其次,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经过几千年的考验都得以继承的精神财富,需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精髓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当人们处于一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时,自然需要一种文化认同以保持自身统一的理性应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显然,第二个层面的精髓是最能使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已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其三,要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一些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属性,带有农耕文明时代和封建制度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现实要求。比如“诚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家伦理作为几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化,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诚信理念中的一些重要构成形态,是植根于由封建皇权至上、官僚权力等级和宗族血缘亲疏决定的尊卑贵贱的“垂直关系”之中的。首信于君主,为忠;次信于家父,为孝;再信于夫妻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为义;对陌生人遵循什么规则,却较少涉及,几近空白。这种由“垂直关系”决定的“特殊信任”程度高、“普遍信任”程度低的诚信结构,与现代诚信观所要求的“水平信任”的均等性、一致性相悖,难以适应从传统人际交往范围由有限的“熟人社会”向现代人际交往空间无限的“陌生人社会”过渡的伦理需求。此外,儒家的立信授信观更多依赖于人格自律,忽略外在制约力量保证,强调德性而轻视规则,把道德培育看作是一种人格的单纯自我修炼活动。 这与现代诚信观主张自省与他律、强制性约束与引导性约束有机结合的立信授信结构有较大差距。上述文化历史传统的无形渗透和深层惰性,使我国社会大众诚信理念的现代化更为艰难。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完全冲突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与现代思想根本对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精华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内容。

第四,要倡导通过文艺创作生动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故事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比如2002年的**《英雄》剧情中充分表现了一种大义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较之天下也不再是仇恨。”无名在关键的一刻没有杀秦王,最终逃不出万箭穿心而死,他是自己筑了自己的冢,他是为天下大义筑冢,秦王为统一大肆暴政为自己筑的是枭雄冢,站在高处有大远见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没人能够理解。秦王的孤独是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自己的知音却是自己的仇人,面前能懂得自己的人,周围的群臣却希望他杀之,这种孤独既可叹又可恨。看过**的观众自然会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审视自己,审视高处不胜寒后面的孤独。再比如,与普通古装剧的宫斗主题不同,电视剧《琅琊榜》剑走偏锋,讲的是权谋,最终落脚在个人救赎与家国情怀。这部剧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忠君爱国思想,主人公梅长苏不是愚忠,但他一直在走曲线救国路线,不能揭竿而起,不能直言进谏,通过高明的谋略来匡扶正义,虽然方法受到历史的局限,但使广大观众深深钦佩主人公的人格和思想。难怪有人评价《琅琊榜》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可惜的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没有通过文化产品创作和表达出来,这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五,要全方位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通过新闻传播节目即可直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由央视主持人董卿主播的《朗读者》、 《中国诗词大会》等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型综艺节目,不但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激发了广大群众对诗词文化的极度热爱,达到节目热播与群众热爱共赢的局面。比如在宣传方面可以运用先进技术的加强影响效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崭新方式,如3D打印、AR和VR技术、O2O等。在旅游中特别能够把中国文化的各个因素融合起来,比如将建筑、家具、琴棋书画、茶艺等因素组合起来,可以形成多种有吸引力的场景,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地方。当然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能从中国文化精髓中找到解决的钥匙,比如易经、中庸之道、和合学等等。孔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具有深刻的道理。假如仅仅追求“学而优则仕”,忽视“仕而优则学”,就容易形成官僚主义,甚至导致社会的腐败现象。

第六,要及时纠正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的错误做法,阻止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传播。“文化大革命”时期,自上而下地对传统文化作品、学术思想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批判。“文革”时期宣扬的 “破四旧”对古典文物进行了极大破坏,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湮灭。这给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很坏的负面作用。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传播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向话语权相对弱势的国家渗透自身的价值观、文化习惯等,给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还不令人满意,最突出的问题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当的庸俗化做法可能会起负面的作用,比如国内某知名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出口的礼品店摆满了以孔子为形象的布艺小玩偶,形象拙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偶像是很不尊敬的,甚至是一种丑化,此类现象应尽快制止。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旧抄文本《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记录了34种东巴舞蹈的仪式和跳法。东巴文是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从左向右书写。多年来,民族古籍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东巴文古籍,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

八思巴文是元朝时通行的蒙古文,八思巴文是1269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它用于拼写蒙古语、汉语、藏语等文字,通行了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八思巴文有41个基本字母,它自上而下书写,行款自左往右。

我国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实施,八思巴文、东巴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项目。

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下去。

总之,要好好保护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在被破坏的太厉害了

要加强宣传,加强教育

历史文化传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

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时代的城镇或历史街区,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历史古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艺、戏剧、服装等传统文化还构成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我国现有660多座设市城市,1800多座县城,还有上万个建制镇。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历史已有城镇、集市、村落而发展演变过来的。对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无论规划构思、选址布局、建设标准、建筑风格等,也都深受过去已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历史文化传统对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城市发展选址立地奠定了基础。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总结提出相当科学的城市选址原则。如《管子·仲马篇》讲,“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要求城市选址或要近山,或位于广阔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证用水,又要便于防洪等原则。古代许多城市都经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科学选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从永定河畔,卢沟桥头,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以故宫为中心展开,自元朝以来迄今基本未变。苏州古城至今2500年,号称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变。这些历史上成功选址,延续发展至今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古城历史文化为现代城市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规划建设经验。如始于《周礼·考工记》而后逐步发展完善的城市规划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规定的天子王城城墙边开三门;城中道路,横竖九条(九经九纬);道路宽度,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宫城居中,左祖(庙),右社(庙),突出轴线,对称发展等规划原则,从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较严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种着眼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规划分区原则,也对后世城市的规划建设影响很大。《管子·小匡》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柱石)也,不可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实际上,我国许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历代王城、诸侯城一般都有内外两城,内城是诸侯与国君的王宫和重要官署,外城则分布有官吏王府区,平民、商人居住区,还有冶炼制作等工业作坊区,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书院、会馆区之外,还分别设置有珠市、灯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骡马市等,有的作为街道名称延续至今。这种分区规划的思想,虽然不能与今日的规划原则相提并论,但作为古代的规划思想和历史遗产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重要的启迪。至于我国古代的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其独特的风格和完整体系,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发展古代建筑技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都有珍贵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第三,古城历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历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文物连同那些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戏剧、文艺、服饰、语言、饮食等文化等传统,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些城市的传统风貌与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启迪现代城市发展。试想如果北京没有故宫和众多皇家园林,没有极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统;拉萨没有布达拉宫;敦煌没有延续千年的石窟壁画,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如同彩绘褪去了色彩,名人丢掉了灵魂。而它们的留存却不仅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及经济价值。一是为我们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基础和规划建设的宝贵经验;二是为我们向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与历史教材;三是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国际交往的纽带和发展现代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

二、继承传统特色,保护文物古迹,发展建设现代城市

我们已迈进二十一世纪。经济国际化,工业现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水平上展开。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如何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连续的历史,城市今天的建设,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已有的基础。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对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与民族传统精华,我们必须保护、继承和发扬。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无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应该坚持这一总原则。

为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好的继承传统,借鉴历史,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正确处理好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国际社会在20世纪20年代就制订通过了《雅典宪章》,到80年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其间还有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组织,多次就保护和修复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古老村镇、古建筑、古城景观风貌、古园林遗址等,通过决议,发表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各地人民,都应把保护历史遗产作为自己的义务。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利益。遵照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令,我们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保护好历史文物古迹。概括起来这些基本原则是:

1确认任何地方的历史城镇与域区,都是人类整个遗产的组成部分。保护这些遗产,是当地政府与人民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传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履行国际义务,保护人类文明史,保护我们民族的长远利益应尽的一份责任。保护是义务,保护应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列入当地城市或区域规划。

2保护古迹,保护传统,保护环境,要形成一体。历史城镇与城区的保护不是孤立的,它应包括位于城镇地区内的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迹群,还包括古迹古建筑或古遗址的周围环境与空间结构,特别是以街道和街区来体现的城市结构和形制,古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绿地和空地,建筑物或遗址的体量、风格、色彩、外貌,城镇和城区周围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环境空间等。对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统一规划,划出绝对保护区和相对保护范围,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保护办法。

3要保护、恢复和利用相结合。对历史城镇、历史街和古建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和利用。如辟作旅游景点等,使之具有现代经济意义,具有新的生命力。关键是要确保避免不适当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变其历史真实性的重建、新建。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维修,适当利用,使之具有经济价值。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保护不要影响发展,发展亦不得破坏保护。

4开辟新区、保护旧城。在工业技术飞速进步,现代城市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建筑密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历史城镇或历史街区遭到破坏,在规划上宜采取离开旧城,开辟新区的原则,以达到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历史意义的旧城区,建现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荣,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区衰落。旧城改造应慎之又慎。在仔细调查地上地下历史建筑、历史古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护区与保护地段范围,并给于财力上的保证。要以新区的开发,为古城老区的维护提供财力帮助。

5鼓励民众参与历史城镇和有特色街区的保护。历史城镇文物古迹集中,那些反映传统风貌,体现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以及有纪念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地等,深居于群众之中,构成当地民众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涉及当地民众的民情、民风、文脉,要制订措施,鼓励民众参与保护。

三、坚持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在保护历史古城或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最经常的矛盾,是如何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比如历史上的老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老区添建翻建、新建建筑不断增加,破坏了老区的风格与面貌。现代化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历史古建筑,使其遭到破坏,现代化高层建筑的插建、现代交通的发展、填埋古河道、拓宽旧街巷,破坏了历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古城矛盾的具体表现,还有经济财力上的矛盾。保护维修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往往需要注入可观的资金,还要限制其发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所有这些都成为把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开拓对立起来的理由,但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只要我们换一种思路来思考、换一种方法来处理,也许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苏州,实行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并进的原则,古城内工业(十年动乱时不大的古城内有工厂500多家)搬迁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开放古园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风貌局部得以恢复和延续,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位于古城以西的新区古城以东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甘肃的敦煌,古汉朝时期的边陲城镇,历朝历代累积雕塑绘画,使敦煌壁画成为广大民群众和各界专业人士的观光胜地,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筑、绘画的百花园,该市财政的直接收入1/3来自旅游。保护敦煌壁画这座千年文物圣地,成为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自觉行动。意大利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以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庞贝古城遗址为代表的众多名胜古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保护古城古迹、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意政府重要经济来源。其旅游人数接近该国总人口的一半,旅游收入已占到该国财政1/3以上。意历届政府都将保护古城古迹与发展经济融为一体。中外经验都证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经济、保护历史旧城与开发建设现代化新城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只要我们采取辩证的思维,又有灵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形式。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只重现代经济,不重视民族传统;只重物质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与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训。须知,历史城镇、老街区、古建筑,一切历史上的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也许一时经济发展了,面对不复存在的珍贵历史文物,已无计可施了。现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资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来刺激旅游,这一方面说明保护古迹与发展现代经济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认识,经过曲折与教训后的遗憾与无奈。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我们号称文明古国,但是除了那些死的建筑,博物馆里的文物,现实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哪还有传统文明的影子,现在保存这些文化鲜活性却在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不在中国大陆,我们把诚信,节义,礼仪,四书五经看作四旧扫到垃圾堆里,声称建立一个新社会,不去想现在这个样子,造假我们中国无人能敌,能吹牛,见利忘义,我们没有什么信仰,精神空虚,彼此不信任,一盘散沙。

也难怪会发生亚洲某国和我国“争夺”端午节一事。

这样的我们算是在担负起的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吗?

社会在发展,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就是一对矛盾,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能不能协调永远是个问题。

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兴起,国内许多城市开始了对旧城区的改建和更新工作。

城市的新陈代谢是必须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对矛盾,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也是一对矛盾,不要认为大高楼、大马路、大广场才是国际化大都市,路面宽、楼房高就一定会带来无限商机,也不要认为名城保护就是落后、保守、怀旧,应该认识到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然后去做好这些城市的历史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工作。

建筑是了解文化、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

在欧洲,每一个城市本身就是艺术,它的每一座建筑物,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广场,每一座桥,甚至每一段栏杆,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设计和修造的。

很多古迹100多年或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点都没有改变,为什么欧洲的历史文物保存至今那么完好?这真的让我们得好好的反思啊。

就象最近炒得轰轰烈烈的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联邦大厦”事件,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发出最后通牒了,如果圣彼得方面真的不顾新建筑对会整个圣彼得堡的文化和历史名城的城市建筑风格的所造成的影响,就把“联邦大厦”建起来,那么他们就会把圣彼得堡从“世界历史遗产名录”中删除,看看西方人对自己的历史的保护是多么的苛刻。

我们不能从这件事中得出什么心得吗?能不能在协调“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个问题上找到一些思路呢?

但是在我们很多地方进行的对旧城区的改建和更新工作信奉的观念好像都是日新月异、不破不立。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想拆就拆,那一天突然想到这个建筑的价值时,再盖个假的。

然后告诉人家,我们的城市是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有文化底蕴的。

似乎是这样的!但我觉得时间会证明我们现在这样的举动会警示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容易被破坏的。

后人如何看我们今天的行为?这也是个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旧城改建的时候,所要采取的应当是抢险和补充性质的方法,特别注意维护古建筑的原有风格和环境风貌,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

而不是采取翻新和建休闲旅游场所为重点性质的改造方法。

对古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一定要增强对其的保护(这个是最重要的)。

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文物保护为前提。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从旅游角度上说,文物亦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来看,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文物资源的保护。

当把这些古城古建筑开发成可供游玩的旅游资源后,可以利用这些旅游上的收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同时在这旅游资源的强大利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商也会望而却步,不再干预这片土地,自然也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了。

也更增加了其寿命。

以上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基本都是对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行分析的。

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除了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血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我上文中提到的“亚洲某国和我国“争夺”端午节一事”中的“端午节”就是属于这一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我们的保护是为了发展。

没有保护难以发展;没有发展弘扬,保护就失去了重要的意义。

我觉的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认识、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然后做好人才培养和传承的,民间技艺的传承很多都是家族封闭式遗传,而民间技艺的学习又是件苦差事,所以,后备力量普遍不足。

甚至有的项目只有几个人懂,一旦这几个人去世;这一项目就可能永远消失。

我们在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学习、整理民间技艺。

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还要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它在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进行一场艰巨的抗争。

所以有的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与时间赛跑”。

总之,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牵涉到人民生活和生存的方方面面,牵动着当地居民的心路情感体验。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诗词文化

然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促使的整体社会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的趋势下,我们民族所蕴涵的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