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12策,问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12策,问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第1张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

  战国策卷一 东周

  战国策卷二 西周

  战国策卷三 秦一

  战国策卷四 秦二

  战国策卷五 秦三

  战国策卷六 秦四

  战国策卷七 秦五

  战国策卷八 齐一

  战国策卷九 齐二

  战国策卷十 齐三

  战国策卷十一 齐四

  战国策卷十二 齐五

  战国策卷十三 齐六

  战国策卷十四 楚一

  战国策卷十五 楚二

  战国策卷十六 楚三

  战国策卷十七 楚四

  战国策卷十八 赵一

  战国策卷十九 赵二

  战国策卷二十 赵三

  战国策卷二十一 赵四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一

  战国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战国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战国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战国策卷二十六 韩一

  战国策卷二十七 韩二

  战国策卷二十八 韩三

  战国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战国策卷三十 燕二

  战国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战国策卷三十二 宋卫

  战国策卷三十三 中山

  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生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那么你对孔子整理的《六经》有哪些了解呢如果你感 兴趣 ,那么你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

  基本信息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1]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 教育 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六经作用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 通知 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著作探究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 历史 实际的。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 的源头活水,把它看作一本迷信书是片面的。《易》源于河图洛书,上古有三本《易》:连山、归藏、周易。前两本失传,于是易经现在等同于《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中国哲学的许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都出自这部著作。许多科学现象也和《周易》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 政治 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 收集 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 乐器 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

 《诗经》最初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因孔子很重视它,在培养从政人此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汉代,一些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便称之为《诗经》。

 《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 自然 ,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

 

《山海经》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老”到什么时候?至少写于公元前两三百年,甚至更早。

司马迁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开始写《史记》。当时他已经看了《山海经》。而且,他没有潦草地穿过它,他一定是认真地读过它。不然《史记》他也不会具体说。他为什么不把《山海经》的账号写成《史记》?这说明《山海经》在当时是一本有影响的书。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说‘昆仑昆仑流出的河流有2500英里高,太阳和月亮像光一样相互避开。上面有礼泉和华钥池。今天,自从张骞造了夏天,河源就穷了,而那些讨厌看到所谓的昆仑的人在这个世纪呢?因此,《尚书》接近九州的山川水水对《禹本纪》 《山海经》一切妖魔鬼怪,余不敢说话。“——”翻译成白话文是:《禹本纪》,说“黄河发源于昆仑海拔2500米的昆仑,山余,是太阳和月亮互相遮挡,发出各自光芒的地方。昆仑上方有礼泉和瑶池”张骞出使到夏季后,终于找到了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可以看到《禹本纪》中提到的昆仑山?所以当谈到九州,的山川时,《尚书》说的最接近真实情况。至于《禹本纪》和《山海经》记载的妖怪,我不敢说。

这也说明司马迁写的《史记》,对它所依据的材料是非常客观严谨的。另外,他没有提到《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是一个原创神话故事,而这个时期恰恰是很多基于《山海经》的奇幻小说故事的时期,比如《搜神记》,也是网络流行语“野性的力量”。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山海经》成为了很多建筑世界观的原型和蓝图。

《山海经》描述了很多古代的世界,比如原信封的“图腾”文化,如下图:“我是少昊,高祖,我是好鸟,所以我属于鸟,鸟名为鸟师”。它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原始观点,如夸父化身为山川邓林。就像地球上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一样,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些动物了。《山海经》中有很多对古代动物的描述,甚至还有人、动物等动物。同时《山海经》也反映了很多古人的精神生活,比如和谐共处,描述了多少动植物和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和谐生长。同时,很多童话都体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比如精卫填海,天天夸父等等。很多故事都有很强的悲剧意识,审美价值和伦理道德,有生死感。

1 汉光武帝刘秀文言文

汉光武帝刘秀 字文叔,蔡阳人[1],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

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

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西汉皇族,汉高祖九世孙。秀九岁丧父,寄养叔父刘良家。

早年从事农业生产。新莽天凤三年(16),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

后因资用拮据,回到家乡。地皇三年(22),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演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

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演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

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势力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它割据势力,赤眉军(建立建世政权),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铜马军,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大成,成,”,渔阳的彭宠(称燕王),南郡的秦丰(称楚黎王),梁地的刘永(称帝),齐地的张步(齐王),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称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西伯王,西州上将军),安定的卢芳(西平王),王郎(称帝),刘秀都与之有过较量。经过参照某事建议与自己的雄才宏略等方针准备后,打败 、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终成大业,建立了东汉帝国。

2 求《刘歆与扬雄书》全文翻译

刘歆给您行礼了。

我昨天受诏隐藏五官郎中田仪与官婢陈征、骆驿等私通的事,没想到到了晚上竟然回到府里。

皇帝下诏询问夏商周和秦代派遣轩车使者、遒人使者每年到各处巡视,搜集代语、童谣、歌戏,希望能得到比较全的篇目。正好从事郝隆搜集了一段时间,但很多地方只有目录而没有正文。

我父亲生前曾经多次向孝成皇帝提出,应当让读书人共同搜集训诂,包括《尔雅》里提到的以及五经里的文字解释等等:与《尔雅》不相同的就认为不对,以及各种经氏之类,都没有验证,那些非常博学甚至读尽了世间学问的人可能才偶然有所收获,并不是无中生有。当时成帝没有在意,先父又不能独自做这项工作。至于我刘歆,提高自身修养尚且不及,更何况再去担当重任呢?倒是子云你(杨雄字子云)能够采集前朝以及国外那些独特的言论和轶事,编成了十五卷书,大概对这些很了解吧。如果不是你有这样澹雅的才华和深沉的思考,如果没有经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就能成就这本书,实在是勤奋啊。

我虽然比不上孔子的儿子孔鲤过庭那样对父亲的教诲言听计从,也很能体会先父的训诫,三代人搜集的书籍都藏在家里,其价值难以估计。现在听说了这件事,很为子云你高兴和嘉许。现在圣明的朝廷重视这些典籍,大力搜集各地的语言,想要来验证四方的事情,不需要劳烦使者骑马乘车的出使就能知道各地的风俗,这正是你大展身手的时候啊。如果不趁着这个时候把你丰富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实在是不明智的事情,人家会问你为什么要把珍宝自己藏起来呢?对上能够用忠诚和信用使在上位者明了,对下能够使他们承受你的恩情,这就是所谓的知道积蓄,善于布施啊。

萧何编写律令,张苍推演历书,都是在帷幄中成就,将成果奉献给皇帝,他们的功劳为汉室所铭记,他们的名声流传千古。这就像在秋天的时候不停地收藏谷物,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又慷慨地散发出去一样。我现在恭谨地派遣我的仆人送上我亲笔书信,希望能够合你的心意,使你的这部书能够记入簿册,使当今圣明的朝廷留下光耀千古的典籍。刘歆再三再四地给您行礼了。

3 刘歆简介

刘歆--古学鼻祖 2004-7-29 (前50?—23) 自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儒学传授出现了昌盛的局面,当时所立学官一般概称 之为今文经学。

到西汉末年,刘歆大力鼓吹古文经书“好恶与圣人同”,为之 争立学官,从而开启了经学史上的经今古文之争。 一、王侯世家 书香门第 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

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 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赋等方面都堪称大家。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 人物是刘歆。

顾颉刚称刘歆为“学术界的大伟人”。刘歆的 卓越学识确实 是为古今学者同声赞誉的,然而,他又是帮助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的最主 要人物之一,政治上与王莽的不光彩事业捆在一起,而受到后人的唾弃。

这是一个 在政治上与学术上都名声很大的人物,了解他的生平和学术,分析其在特定时代形 成的特殊的人格与事业,确实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事情。 刘歆的生年,历史上没有记载。

他是刘向的第三子,刘向生于公元前77年。从 刘歆的生平交往看,他与王莽(公元前45一公元23年)年岁大体相近,但他又与著 名学者扬雄交往较深,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9年。

又《欲传》云,其 “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将此事 系于成帝建始元年,即公元前32年。

按“少”者,年轻人也。刘歆此时当已在20岁 左右。

由以上诸项看来,刘歆大体年长于王莽,而又稍晚于扬雄,出生时间可能在 公元前50年(汉宣帝甘露四年)前后。他是公元23年自杀的,享年大约为73岁。

研究刘歆,不能忽略他的宗室出身。他的六世祖名交,字游,是汉高祖刘邦的 同父异母弟。

在刘邦抚定三秦,与项羽争天下时,刘交一直随侍左右,很受亲信, 所以在汉高祖六年被封为楚王。四世祖刘成有子五人,长子礼嗣,其余诸子皆封侯。

吴楚七国之乱,刘戊兵败自杀。其子刘富,因反对叛乱,事前已奔逃京师,得以更 封为红侯。

富子辟强,学问出众,但不肯出仕。辟强子德,为刘歆祖父,在昭、宣 之世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

刘向为德之次子,12岁时就以父荫任为 辇郎,20岁为谏大夫。其后曾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刘 向“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年72卒。

刘向学问渊博, 著述宏富,撰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五经要义》、《世说》、《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百余卷。 可以说,刘歆的祖辈多数都有做学问的传统。

到刘歆成人之时,虽家世不如当 初显赫,却仍凭着一个宗室的牌子在朝中占一职位,“家产过百万”。 出于严格的家学渊源和个人的天赋,刘歆很早就以才学闻名。

成帝之初,亲信 大臣就推荐说“欲通达有异材”。由此爱到召见,他“诵读诗赋,(帝)甚悦之”, 以至成帝想当场任其为“得入禁中”的中常侍。

只是由于大 将军王凤的反 对而未能得逞。史书上记载这一事件时说:“(帝)欲以(歆)为中常侍,召取衣 冠。

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左 右叩头争之。

上于是语凤,凤以为不可,乃止。”刘歆只得到了一个待诏宦者署的 黄门郎职位。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汉成帝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步兵校尉任 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黄门郎刘歆等参加,对中秘之书,进行系统的整理 编目工作。刘向逝世不久,汉哀帝下令刘歆领校五经,以完成其父未竟之业。

两年 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 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这次校理群书的工作,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

为了 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雠和勘定,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 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总共整理出 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并为先秦古籍 的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系统的古籍整理方 法,使校勘、辨伪、考据等学问开始产生。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编 制目录,首先是在每一本书校勘誊清后,由刘向父子集其篇目,叙其旨意,写成叙 录,也就是后代的提要。

然后,又将各书的叙录集合一起,按部类抄成一书,称为 《别录》。这主要是刘向完成的。

最后是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 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七略》计七卷,其《辑略》为全书的 叙录,其余六卷,“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 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 13219卷。《七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 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 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刘歆本来从其父学习《诗》《书》《易》和《谷梁传》,在经学上很有造诣。 在勘。

4 急求翻译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

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

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

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翻译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

年轻时跟随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 遭王莽之乱,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

建武五年,河西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赐爵位为关内侯。

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 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

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一点没有增加,亲自带着妻子儿女一同以普通饭菜为食。

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所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 孔奋注重节操,施政注重仁义平和,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 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空车上路。

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明,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

孔奋抵达京城后,被任命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残杀了郡太守。

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用他们做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一个儿子,但他始终没有顾及,仍尽力征讨。

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不加倍努力与贼人作战的。 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希望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

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美他,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家敬重,等到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向他学习的)。

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嫉恶扬善。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像对待仇人一样,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5 苏竟字伯况 文言文阅读

《苏竟传》译文 苏竟传,苏竟字伯况,扶风郡平陵人。

平帝之世,苏竟以通晓《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纬,能通百家之书。

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为代郡中尉。当时匈奴扰乱,北部边疆多罹其祸,而苏竟的代郡竟完整平安。

光武即位,就拜他为代郡太守,让他强固边塞以拒匈奴。建武五年(29)冬,卢芳掠得北边诸郡,帝派遣偏将军随弟屯兵代郡。

苏竟病重,将兵马交给随弟,自己到京师谢罪。被拜为侍中,几个月后,因病被免职。

起初,延岑护军邓仲况拥兵占据南阳的阴县为盗寇,而刘歆的侄子刘龚为邓仲况作军师。苏竟当时在南阳,就写信给刘龚晓谕他说:君左右安好。

我从前以揣摩编简之才,与你叔叔刘歆在一起共事,校定秘书,我只是在你叔父的提携下,自己无多建树。我听说君子怜悯同类而伤其不遇。

人不管是愚或是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而后求名。以前智果看到智伯好战必亡,于是改名换姓而远走他方,陈平知项羽为天所弃,所以归心刘邦,这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听说你以前曾经暂时屈节,臣事延岑,后来觉悟了,就不复事延岑。以前的智果、陈平,也没有高过于你。

你住在阴中,那里贤士很多,若能花点时间,研究考察异同的人和事,从图书中加以揣度,从人事中加以测量,那么得失利害,可一目了然,何至于背着叛乱的困惑,不移志于守恶的名分呢?与君子的道德行为,为什么相反呢?世上迂腐的儒生们的肤浅学问,醒与醉都分辨不清,而他们却要考究评论当世之事,疑惑和误人视听。或者说天下更替而兴,不知谁当兴起,拥兵割据,可以图得非分的奢望。

或者说圣王还没有启示,暂时还应观察时事的变化,倚附强大,观望自守。这两种论调,难道是对的吗?孔丘的纬书,为汉赤制,纬书玄秘,藏于幽室,文虽微隐,事甚明验。

而且大德是继承尧,虽遭王莽篡夺,今光武中兴,必复明亮,继承世代的皇位,掌握无穷的符瑞,王莽虽乘机篡夺,终究招致杀身之祸,肢分体解,宗氏屠灭,不正是效验吗?皇天所以眷顾踟蹰,是忧大汉子孙哩。议论的人如果不本之于天,参之于圣,随便以《师旷杂事》来轻易迷惑,妄作纬书以相游说,离经背道,岂可相信吗?腐儒们有的说:现在东南西北中五星失常,天时发生乖错,辰星长期出入失度,太白星出入过度,荧惑星进退见态,镇星绕带天街,岁星不舍氐、房。

以为这些征兆,应归之于国家。灾难不是徒然设置的,都是与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的,是各有所主的。

那房、心即是宋的位置,是东海。尾为燕的位置,是渔阳。

东海董宪迷惑不降,渔阳彭宠拥兵谋反,皇上勃然大怒,派遣大将去征讨,所以荧惑应此,董宪、彭宠应受灾殃。太白、辰星自从王莽败亡以来,运行不规则,一直到现在,或守在东井,或没于羽林,或萦绕淹留两旁之星,或在帝宫上下不去,或经天反明,或潜藏久沉,或者衰微暗昧,或者在南北通亮,或者缩成钩形,或者高而明亮无所禁制,这些都是乱臣们大数已到活该荡除的符,圣帝应符的吉兆。

乱臣贼子,往往互相交错,指挥瞎说,以讹传讹。这样看来,天文还有什么遵守的法度呢?从前,五月甲申,天有白虹,自子时到午时,有十丈宽,万丈长,正临倚弥。

倚弥即黎丘,秦丰的都城。这时月入于毕。

毕是天网,象征网罗无道之君,所以周武王将伐商纣,上祭于毕,以求天助。仲夏甲申为是八魁。

八魁,是上帝开塞之将,负责退恶人攘逆贼。流星形状像蚩尤旗,或叫营头,或叫天枪,出奎而西北行,到延牙营上,散为数百流星而灭。

奎为毒螫,主武库之兵。这两个变化,郡中及延牙士众都看到了。

所以延牙到了武当,名义上说是发兵,实际上是躲避灾殃。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南方的兵今岁要遭灾了。

德在中宫,刑在木,木胜土,刑制德,今年兵事结束后,中国就可得安宁的效验了。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秦、延氏不得参与。

为什么怪惑而依赖呢?《葛累》之诗说,光明正大求取福禄,就是这样的吗!图谶的占卜,众变的效验,你都是明白的。善与恶的区别,去与留的决定,不可不察,莫忽视我的劝告啊!周公之所以善待康叔,是因为康叔不参与管叔蔡叔的叛乱;汉景帝之喜欢济北王刘志,是因刘志不肯从吴王刘濞的叛乱。

自从更始以来,负恩背逆的,归义向善的,处置断然不同,能不考察吗?良医不能挽救无命的人,强梁不能与天抗争,所以天要毁坏,人是支持不了的。你应秘密地与太守刘君共同商议投降事宜。

孔子栖栖,墨子遑遑,忧人之甚。屠羊救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茅焦谏秦始皇,难道是求赏赐?尽忠博爱的诚心,愤懑不能自已而已。

又写信邓仲况劝谏,其文多未记载,于是邓仲况与刘龚就投降了。刘龚字孟公,长安人,长于议论,扶风马援、班彪都很器重他。

苏竟不邀其功,潜心乐于道术,作《记诲篇》及文章传于世。七十岁时,在家去世。

《苏竟传》出自《后汉书》。《苏竟传》原文 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

平帝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纬,能通百家之言。

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代郡中尉。时匈奴扰乱,北边多罹其祸,竟终完辑一郡。

光武即位。

6 刘歆的主要成就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经书,使之免于佚失,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为了发扬古文经,刘歆等人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三个贡献是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

如果说是董仲舒开创了以微言大义说经的今文经学的话,那么重视名物制度的古文经学就是刘歆开其山门了。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

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仪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下诏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

刘向、刘歆父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 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在这次校理群书的工作中,刘歆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正和勘定,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并为先秦古籍的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使校勘、辨伪、考据等学问开始产生。 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具有学术史价值的著作。

《七略》计七卷,其《辑略》为全书的叙录,其余六卷,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七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著《移书太常博士》,是经学史上重要文献,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根据量器的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是31547,世称“刘歆率”。

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校理群书的工作,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雠和勘定,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

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首先是在每一本书校勘誊清后,由刘向父子集其篇目,叙其旨意,写成叙录,也就是后代的提要。然后,又将各书的叙录集合一起,按部类抄成一书,称为《别录》。

这主要是刘向完成的。最后是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刘歆本来从其父学习《诗》《书》《易》和《谷梁传》,在经学上很有造诣。在勘校中秘藏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用先秦古文抄写的《春秋左氏传》,特别喜爱。

于是,他一边向研治《左传》有师承的尹成和翟方进学习,请教书中的许多问题及其义理,同时,和父亲刘向一起讨论、辨析《左传》的内容。还以《左传》“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

将《左传》与当时已立于学官的《公羊传》《谷梁传》比较,他认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左传》的价值,在《公羊》、《谷梁》之上。

今文经学:刘歆作为西汉末期的著名学者,他曾对西汉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今文经学进行过尖锐批评。他认为今文经学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根本无法达到用日少而畜德多,以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他要求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尽快结束那种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烦琐的章句学风。

除此之外,刘歆还对今文经学的以家法传授的弊端进行了指责,认为他们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要达到党同门,妒道真的政治目的。刘歆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他在长期校理中秘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

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把《易》经提到首要的地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

自孔子以来,六艺次序总是以《诗》、《书》为先,然后一般是《礼》、《乐》、《易》、《春秋》。刘歆认为,“六艺之文,……《易》为之原”。

他对《易》颇有研究,认为《易》经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圣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因此,六艺之首当推《易经》。从此以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

至于《易》的流传,西汉施氏、孟氏、梁氏、京房、费氏《易》、高氏《易》等。

今天,校易搜为您带来一篇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一个大兼并更加激烈的时代。

如果说春秋时期仁义礼信还被当时的人们作为装饰的话,到了战国就彻底被打破了。

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强大,相互竞争,那些活跃在政坛上的谋士,只是用自己的才能与合适的“买家”交换名利。由此产生的“求爱”情况很正常。

能让我们清楚了解这个时代的古籍是《战国策》。

《》一书所记载的历史,从智伯灭范家,到高建礼攻秦始皇,只有短短的200多年的历史,却是后人了解乱世必不可少的古籍。

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被司马迁引入《战国策》,司马光引入《史记》,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资治通鉴》却被一些人称为“越轨之书”。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跨过justvisiting,看着儒家学派的人物,他们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不一致。

本文从修订书《战国策》开始,先讲为什么人们的价值观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再讲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战国策》

修订成书。

学校《战国策》册中,中学一册多,相互混淆,不同国家八篇,不够用。部长因国而异,略随时间。未按顺序者,互为补充,得三十三篇。——《战国策》

是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民族史书,共33卷。但原作者不是刘向,作者是谁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古籍不是一个人一次写的。

另外,这本书的原书名也不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整理一批书籍时,偶然发现皇家藏书中有6部兵家手抄本。但内容“混乱”,有些字不全,于是刘翔按照国家进行了编辑,命名为《战国策》。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刘向编纂的版本,因为到了宋代,这本书已经不翼而飞了。幸运的是,宋代大作家曾巩修订和补充了这本书。

曾巩的肖像

就像曾巩在《战国策序》年说的,当我拜访士大夫的家时,我得到了我所有的书,但我的错误是正确的。虽然曾巩谈到了数字,并写下了自己的校对过程,但这个过程注定充满艰辛和困难。幸运的是,曾巩做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曾巩纠正的版本。

年记载的人物比较复杂,有军事家,有义士,有勇者,经过多人编辑,导致这本书所包含的思想和概念极其复杂。但这本书所反映的人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战国时期,君主的道德浅薄,为之效力的人不得不因势而赚钱,因势而画。

但这种价值观与儒家倡导的仁义廉耻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笔者就详细说说。

中包含的值。

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而这种多元化又脱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控制,导致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廉耻思想不受人们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策勇士黄昏。

魏亡,魏入秦。他的孝顺让他觉得像个相,就封他为尚君——《战国策》

那是战国历史上人才流动最活跃的时期,战国政策学者朝夕相处是常态。如前所述,魏阳从魏国到了秦国,在秦国有了一席之地。魏阳只是战国政策学者的缩影,他的遭遇在当时是极其正常的。

刘翔

可以说,在这些谋士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当然,忠义意识自然是淡薄的,而儒家所提倡的“忠”“义”并没有对他们产生太大的影响。他们名义上是为君主服务的,他们做到了“衡量自己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转危为安,为生存输送死亡”,但根本出发点。

就像军事家张仪想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让自己在楚国“呼风唤雨”,但这被甘茂义正言辞的驳斥了。

如《战国策》记载:在汉中,楚也,就是世道变了,王为什么在楚?意思是今天大王拿出汉中向楚求和。如果天下有什么乱子,大禹会做什么来和楚国做交易?可以说是对的。

诸侯国互相干涉内政和外交。

齐国将田婴封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齐国伐之。——《战国策目录序》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仅发生在对外战争中,还体现在对内政的干涉上。前面说过,齐王想把薛的土地让给齐国贵族田婴。但是当楚王听到这件事时,他很生气,并威胁要攻打齐国。

正是楚王的这种态度,让齐王很受伤,想放弃分封。公孙瓒听说后,主动劝说楚王同意,说:“夫割地封田婴,故其弱也。他可以停下来吗?”公孙原本是邹忌的公仆,后来成为田婴和孟尝君的重要公仆。

比如孟尝君

于是,当时诸侯国的内部事务有时并不由自己决定,而这些谋士明明知道分封不利于一国的强盛,可以为自己换个门厅,他们却极力促成此事,这也从另一方面暴露了谋士们“为利而利己”的本性。

用外交手段干涉他国内政,或者让诸侯国互相牵制,在战国时代并不少见,这也与儒家的“忠”“义”思想格格不入。

男女之间的随意关系。

孟尝君先生和你妻子有情人。——《战国策》

战国时期,男女关系中开始出现随意的“征兆”,甚至忽略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上面记载,说孟尝君的公客爱上了自己的妻子,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是对“礼”的践踏。

然而,孟尝君并没有处死这位公客,而是为这位公客开脱,说“一个喜欢自己的外表,却喜欢别人的感受的人”,意思是喜欢别人的外表,产生爱心是人的天性,并警告那些告发自己的人说:“不要说错话。”后来,孟尝君把这位公客介绍给了魏军,他受到了重用。

太后宣在影视

这种随意的男女关系不仅发生在齐国,其他诸侯国也有。例如,当秦宣王病危时,她要求埋葬她的情人魏丑夫。《战国策》记载:白菜是我下葬时必须祭祀的。后来雍睿以“死者之无知”劝退宣皇后。

此外,魏国龙阳君与魏安立王的关系,更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因为龙阳君是王维的男宠,可以当众与王维搭上一条船,用哭的方式“融化”王维的心。

这让王维很苦恼,于是王维在五湖四海说:还有人敢说美女,意思是王维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说龙阳君,就要灭绝谁。

《战国策秦策》

可见,战国时期价值观与儒家的对立,其实反映的是没有儒家思想禁锢的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个阶层都在追求私利。作者继续讨论。

反映社会风气。

书中记录的人物都是相当真实的,无论是诸侯国君主还是普通小人物,对利己这种人类最原始本能的追求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诠释。

再来说说诸侯国的诸侯。

徐州之战,Xi寿对王曦梁说:“为什么阳不和齐,阴在楚?”——《战国策秦策》

综上所述,在齐楚徐州之战中,寿建议王维表面上与齐国结盟,暗地里与楚国交好,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策略可以达到最终的利益。

即两国若靠王,齐楚相争,齐兵败楚,若占其便宜,取方城外之地;战胜了楚齐的战败,并乘虚而入,这就是太子的复仇。意思是齐楚都靠王,两国必有一战。如果齐国能打败楚国,魏国也就随之获胜,可以获得方城之外的土地。联合楚国打败了齐国,魏国也是胜利者,还可以报太子被杀之仇。

战国战争

这真是“妙棋”。无论谁将赢得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魏都是胜利者。所以各诸侯国君主之间的结盟是基于各自的利益,这种结盟也隐含着欺骗。当然,背信弃义并不少见。

再说诸侯大臣。

张仪欲迎秦魏,王维曰:“吾邀秦攻三川,王于其间约南阳,汉亡。”——《战国策齐策》

我们已经提到,张仪为了一己私利,力劝秦王割让汉中之地,然后我们会说,张仪是想充当秦魏丞相。就像上面那段引文说的,张仪建议秦王攻打三川郡,让魏国借此机会向韩国索要南阳,并以毁灭韩国为代价。

此外,《战国策齐策》年记载赵国的郭下午到韩国与申不害勾结,意图共同控制赵国和韩国的权力,两人各有私利。

影视中的张译

当然,这种事件在《战国策秦策》这本书里已经记载了很多次。虽然意在陈述这些谋士的“智慧”,但不难看出,这些权臣们不仅毫无忠君爱国之心,更看重自己掌权时的个人利益甚于国家利益。

说普通小人物之后。

我老婆不是我老公,我嫂子不是我舅舅,我爸妈也不是我儿子。——《战国策魏策》

苏秦起初只是一介平民,但第一次游说秦王回国未果时,全家人都没有正眼瞧他一眼。上面提到的,是苏秦在失意的时候,对家人对他的态度的描述。

但后来苏秦成名后,大家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那就是“老婆侧目,专心听;嫂嫂蹲下,跪着感谢她自己。”。

意思是苏秦的老婆吓得不敢正视他,只敢对他的尊严侧目,而他的嫂子则是跪在地上不敢站起来,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她给苏秦磕头,一次又一次的忏悔自己的罪过,让苏秦的家庭来了个大转弯,只因为“姬子地位尊崇,家财万贯”。

影视中的苏秦

此外,《战国策》还记录了甘茂攻打益阳时的情景。刚开始进攻非常困难,战士们都不愿意投入战斗。但当甘茂拿出自己的钱作鼓励时,大家勇往直前,一举攻克益阳。

通过苏秦家人和甘茂士兵态度的变化,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社会的普通小人物也是唯利是图的。当然也不能怪这种赤裸裸的逐利者,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双收的时代。

然而,虽然《战国策》这本书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但其背后,也说明了儒家的思想正在被悄然推崇,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正逐渐向儒家的标准靠拢。

所体现的价值观接近儒家。

如果一个女人结婚没有计划,那就不是我的种子,会污染我的世界。——《战国策》

齐民王骄横跋扈,导致五国互相争斗,最终导致其身死,齐国几乎灭亡。但是齐民王的儿子张法改名换姓,躲在太史佑的家里,以至于他的女儿见到张法后,两人未经父母允许就在一起了,这让太史佑非常生气,说出了上面引用的话,并否定了自己的生命。

而太史佑的女儿,针对父亲的态度,并没有忘记作为女儿的本分,也没有失去小时候的风度。所以她被人称赞说:“君王是聪明人,不因不理会而失人子之礼。”显然,太史佑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提倡的“礼”的,而他女儿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提倡的“孝”的。

影视中的魏文侯

此外,《战国策魏策》还记载了魏文侯信守诺言,冒着大雨“猎取他人”,这也符合儒家提倡的“信”。而且这篇文章还说“魏由初而强”,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强国之本。

所以在战国时代,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择手段。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儒家倡导的“仁、智、礼、义、信”等理念正在被世人所重视。

结束语:

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战国策魏策》被一些人称为“越轨之书”,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对于坚持儒家思想的人来说是这样。毕竟它所体现的整体价值观与儒家所倡导的理念并不一致。

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被彻底抛弃,儒家思想背后所代表的正义、无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甚至影响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尤其是书中记载的那些不顾生死的义士,成为后世的楷模。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期价值观多元化的背后,儒家思想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12策,问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