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未解之谜的基本内容
[世界未解之谜]神秘的奇迹----各种金字塔未解之谜概述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
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约80座。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pyramids)意思是“高”。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字,所以,人们就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哈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哈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1996年7月,埃及又决定开放位于开罗以南约35公里的达舒尔的4座金字塔。
这4座金字塔中有两座是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萨夫罗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独特,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为边长188米的正方形,高约9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面具有两个坡度。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雕刻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浩繁的工程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塔基成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
大金字塔由大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15吨,平均重量约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 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需要978286辆,如果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从我国的南方的海南岛到北面的漠河,或者从西方的帕米高原到东面的上海也摆不下。沿著长江的堤岸可以从上游的沱沱河摆到下游的吴淞口。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还雄踞著一尊巨大的石雕----人面狮身像。据说,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视了自己的快要竣工的陵墓,发现采石场还有一块弃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了这座石像。
石像高22米,长7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刻“库伯拉”圣蛇浮雕,下巴还下垂著五米多长的胡须。威严而又神秘。
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人面狮身像,结果,狮身像岿然不动,只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在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拿破仑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邻的金字塔的石块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权圈围其起来。
这么多的石块从哪里采的呢?据考证: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则取之于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室的花岗岩,则取之500英里外的阿斯旺。
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运输功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当规模的工程师、施工员和管理人员。一支有足够的镇压能力的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这就又要有一支庞大的服务人员。当然,这不包括劳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不包括不劳而获的僧侣和贵族。
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人。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说的,30年完成一座,总计也需2400年,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这样长久的消耗吗 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运输问题。
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这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
用车载?用马拉?不行!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是水运法。1980年,埃及吉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l00多英尺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撬运还难。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而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陆运、水运,难道他们空运不成?这真是一个谜。
法国一工业化学家,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块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石灰、岩石、贝壳等物质的粘合物。因为使用的粘合剂有很强的凝固力,所以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块,还是人工石块。这当然可以恰当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但是作为旁证,在石块中发现的25厘米长的人发,还嫌太少;而这种杰出的粘合剂,不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这位化学家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也还没有分析出来。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时代太远太远,引起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
把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它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它的东西轴和南北铀的力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秒,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约等于155公尺),怎么能把塔建得这样精确?真叫人大惑不解!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著塔基填沙。沙围随著塔基升高,充当脚手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埃及金字塔是一个下方上尖的方锥体,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30米,问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围围上沙子,形成一个可以运送石块的斜坡,斜坡的角度为30或25度,那么,它的底边将各是多少米?设它们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
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之溶解,无需搬走。但是,这么多的盐比沙于更不易得。何况,一扬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
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止升,其结果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罢了。塔北距地面13米处有一个入口,从公元9世纪开始,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接踵而来,然而,它的塔内结构仍然是个谜。塔内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幕室。墙璧光滑,饰有浮雕。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人。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一条对准天龙座(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复活)。大概是灵魂飞升的处所。这样的墓室己发现三个,而考古学家认为,至少还有4个未被发现,这洋精巧的设计和构思,4000年前的古人能完成吗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哪座陵墓,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来照明的痕迹。考古学家动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了积存46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炱,也没有找到刮掉烟炱的蛛丝马迹。要知道,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每一粒灰尘中的百万分之一的化学成分。那么,他们雕饰浮雕、清扫墓室、或者搬人同王尸体,决不可能在黑暗中进行,他们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们至今尚末发现。 几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1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9=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x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ˉ(塔高□2)=圆周率(□=3l4l59)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还有延长在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平线,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还有,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还有,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断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经计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还有,地球两极的轴心位置每天都有变化,但是,经过25827年的周期,它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对角线之和,正好是258266这个奇怪的数字
人们知道在金字塔建成l000年以后,才出现毕达哥斯拉定律;3000年后,祖冲之才把圆周率算到如此精确的程度,而西方直到16世纪,才有比较精确的计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后,哥伦布才发现“美洲”,人们对世界的海陆分布才有初步的了解;在金字塔建成将近50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测算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然而,4500年前的古人怎能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 据说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随著岁月的流逝,有的倒塌了,有的消失了,只有金字塔岿然傲立,万古长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把一定数量的米、沙、碎石子,分别从上向下慢慢的倾倒,不久就会形成三个圆锥体,尽管它们质量不同,但形状却异常相似。假如你愿意测量一下,他们的锥角都是52度。这种自然形成的角是最稳定的角,人们把它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奇怪的是金字塔正好是5l度50分9秒。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
沙漠的风是暴烈的。由于金字塔独特的造型,迫使凌厉的风势不得不沿著塔的斜面或梭角缓缓上升,塔的受风面由下而上,越来越小,在到达塔顶的时候,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这种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最小程度。
人们还知道,磁力线的偏向作用可以使地面建筑、甚至高山崩溃,而这座金字塔塔基正好处于磁力线中心,它随著磁力线的运动而运动,随著地球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极其微弱,地震对它的影响也就不大了。
52度“角”,方锥体的“形”,与磁力线同步运动的“位”,是金字塔稳定之谜。但是,有谁能告诉我们4500年前的古人,怎么知道52度角是稳定角?怎么知道用方锥体来化解沙漠风暴?又怎样知道把庞大的塔基奠定在磁力线中心
微波谐振腔体和宇宙波
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为什么要花费这样多的劳力,消耗这样多的钱财,建造一个容积不到体积为自己建造一个尸体贮存所呢?除了国王们势在必然的豪华奢侈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有。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形状,使它贮存著一种奇异的“能”,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等侍有朝一日的复活。
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字塔去吧,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字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法国科学家鲍维斯发现,在塔高三分之一的地方,垃圾桶内的小猪、小狗之类的尸体,不仅没有腐烂,反而自行脱水,变成了“木乃伊”。他按照金字塔的尺寸比例,做了一个小型金字塔,也同样取得了防腐保鲜的效果。这种家庭用的小型金字塔曾经在美国畅销,供防腐保鲜和试验之用。捷克的无线电技师卡尔德尔巴尔根据鲍维斯的发现,创制了“金字塔”刀片锋利器”,并在l959年获得了捷克颁发的“专利权”。
埃及科学家海利也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莱豆籽放进金字塔后,同一般莱豆籽相比,出苗要长4倍,叶绿素也多4倍
l963年,俄克拉何马大学的生物学家们断定己经死了好几千年的埃及公主梅纳,她诩诩如生的躯体上的皮肤细胞,仍具有生命力。
最使人毛骨悚然的是埃及考古学家马苏博士的宣布当他经过4个月的发掘,在帝王谷下27英尺的地方打开一座古墓石门的时候,一只大灰猫,拔著满身尘土,拱起背,嘶嘶地叫,凶猛地向人扑来。几个小时以后,猫在实验室里去世了,然而,它忠实地守卫它的主人,守了4000年。
有的科学家认为金字塔的结构是一个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微波能量的加热效应可以杀菌,并且使尸体脱水,而在这个腔体中,可以充分发挥微波的作用。可是,4000年前的法老,怎么知道利用微波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建筑物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外部到形状而吸收不同的字宙波,金字塔内的花岗石具有蓄电池的作用,它吸收各种字宙波并加以储存,而金字塔外的石灰石则可以防止宇宙波的扩散。金字塔内所产生的那种超自然力量的能,正是宇宙波作用的结果。但是,4000年前的法老,怎么能认识宇宙波,并且发现宇宙波与石质的关系呢
法老诅咒和核废料
如果仅仅以为金字塔是生命和能量的源泉,那就错了。金字塔又正以它神秘的恐怖手段,阻止人们进一步地探索。
1922年,人们发掘了公元前l8世纪去世的图坦卡蒙国王的陵墓,墓穴人口处赫然写道“任何盗墓者都将遭到法老的诅咒!”
科学家理所当然地蔑视“法老的诅咒”,然而厄运和灾难却一再证明法老的诅咒的效力。
先是发掘的***之一卡那公爵被蚊虫咬了一口,突然发痈去世。接著,参观者尤埃尔因落水溺死,参观者美日铁路大王因肺炎瘁死,用X光照相机给国王木乃伊拍照的新闻记者突然休克而死,另一名发掘者肯塔博士的助手麦克、皮切尔先后去世,死因不明,皮切尔的父亲跳褛自杀,送葬汽年又压死了一名八岁儿童。在发掘后三年零三月的时间内,先后有22名与发掘有关的人神秘地去世。
胡夫金字塔上也有一段可怕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它的头上降临。”
开罗大学伊瑟门塔亚博士认为木乃伊体内存在著一种曲霉细菌,感染者导致呼吸系统发炎,皮肤上出现红斑,最后呼吸困难地死亡。
美国《医学月刊》曾刊登一篇调查报告l00名曾经到过金字塔观光的英国游客,在未来l0年内死于癌症的,竟达40%,而且,年龄都不大。而那些胆大妄为,胆敢爬上金字塔顶的人,都很快出现昏睡现象,无一生还。
最近,迈阿密贝利大学的化学教授达维多凡从金字塔中检验出衰退的幅射线,很显然,这正是英国游客致癌的主要原因。但是,金字塔外却没有。可见,金字塔的结构可以防止放射线的外泄。 1979年至198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辽宁西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村,以及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大型祭坛、女神店和积石冢(小金字塔)遗址,出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文物。根据碳十四测定及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证实,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那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意味着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因此轰动了全世界。
1989年,考古学家经过发掘证实,在女神庙附近发现了金字塔。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用土夯筑成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土堆外面包巨石。土山上面有三圈石头围砌起来,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下面也有三圈石头围砌起来。在此大金字塔周围的山头上还有30多座积石冢(小金字塔)。其大小金字塔的布局与古埃及金字塔布局相同。 玛雅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象征,堪与埃及金字塔媲美。玛雅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不同,外型上玛雅金字塔是平顶,塔体呈方形,底大顶小,层层叠叠,塔顶的台上建有庙宇;主要用于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仅有极少玛雅金字塔具有陵墓的功能。
库库尔坎金字塔位于墨西哥大学城以南的库库尔坎(Klkucan),是玛雅文化前古典金字塔期晚期(公元前800年——前200年)中部高原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库库尔坎”的原意是“舞蹈唱歌的地方”,或表示“带有羽毛的蛇神”(羽蛇神)。
库库尔坎金字塔在公元前500年—前475年建成,当时居住着从事农业的纳瓦人,兴建了几座举行宗教仪式的大建筑——“金字塔”。 太阳金字塔(西班牙语:Pirámide del Sol),是墨西哥提奥提华坎遗迹中最大的建筑,高63米,也是中美洲最大的建筑之一。它位于“亡者之路”中段的东侧,也位于月亮金字塔(Pyramid of the Moon)与被称为“The Ciudadela”的小型金字塔之间,塞罗戈多山(Cerro Gordo)附近,也是提奥提华坎遗迹核心巨大复合体的一部份。
太阳金字塔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它建筑宏伟,呈梯形,坐东朝西,正面有数百级台阶直达顶端。塔的基址长225米,宽222米,塔高66米,共有5层,体积达100万立方米。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大体相等,基本上是正方形,而且也正好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四面,也都是呈“金”字的等边三角形,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也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内部用泥土和沙石堆建,从下到上各台阶外表都镶嵌着巨大的石板,石板上雕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缘阶而上达塔顶是一座太阳神庙,现已被毁,据18世纪西班牙历史学家考证说,当初这座庙金碧辉煌、高大的太阳神像站立在神坛中央,面对东方,端庄严肃,胸前佩带着无数金银、宝石的饰物,当阳光射入庙堂时,周身闪射着耀眼的光芒,使人肃然起敬,当年就在这里杀人以祭祀太阳神。
业余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基奇最近宣布,他找到了维索科镇四方山是一个古老的人工结构的证据。 塞米尔·奥斯马纳基奇周三表示,他的小组发现了山侧大型凿切过的石板,它们构成这座古金字塔的表面。这是第一次发现金字塔的“墙壁”,塞米尔·奥斯马纳基奇对美联社记者说, “你看它们的表面完全平坦。
这座山可能藏着欧洲最早的金字塔。
海底金字塔位于距台湾宜兰60海里的与那国岛,其南面海底陆续发现古神殿的遗迹。
可能是15万年前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还连在一起时的古文明遗迹,是由于地震引起地质变化而突然沉入海底的。在古垣岛沿岸海底,陆续发现各种不同的石砌建筑、柱穴、灵石、人头雕像、拱门及几何图形的海龟等;最后甚至发现了雕刻在石墙上的象形文字。
匈奴这个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盛极一时。但最后它不但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就连令欧洲闻风丧胆制造出匈奴神话的西迁一支,也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无影无踪,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这个强盛一时的民族为何逐渐衰败而致消亡了呢?究其原因,路卫兵认为有五个:一,该族始终为汉族所排斥;二,崛起的时机不对;三,发展根基薄弱;四,天灾人祸;五,民族矛盾。
一,汉族的排斥。匈奴的历史追溯起来很久远,早在三皇五帝时其部族便已存在,据《史记》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犬夷,后世也称之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与汉族杂居,长期遭到汉族的排斥。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尧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历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战不断;春秋战国时他们和秦、晋、赵、燕等国接壤,时有摩擦,也没讨得什么便宜,而这些散居的小部族却渐渐被赶至黄河以北。后来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以拒之,这些部族为生存计,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发展缓慢。由此可见,匈奴在其成长之初是始终遭受汉族排斥的。
二,匈奴崛起适逢秦汉的强盛时期。被汉族长期排斥北迁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带定居,因为这里相对富庶,所以渐渐壮大,这就是后来令秦汉长期头疼的匈奴了。不过其发展较之中原要晚的多也落后的多,人数也少,靠游牧为生,时常南下抢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的匈奴虽有发展,但实力根本不能和强秦抗衡。
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辉煌的时期,他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个个散部,又兼并了周边小国,开始了和汉朝近200年的征战,致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汉匈之间的关系。但汉朝骨子里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汉朝国力渐强,汉武帝时便派大将霍去病、卫青多次力挫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及至汉宣帝刘询时,又采取步步为营、联合周边的策略,使匈奴彻底臣服。匈奴崛起之时也恰逢中原统一强盛时期,可以说不占天时,否则匈奴极有可能入主中原,历史或许会改写。
三,民族发展的根基薄弱。汉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与中原的联系,只能在贫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无定所。而且所居地区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为了生计他们也无暇顾及发展,因此没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统治根基薄弱,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生存确非易事。
四,天灾人祸、部族分裂和汉族的同化瓦解。匈奴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争立,导致内乱,国力也因此削弱。加上汉宣帝刘询对匈作战策略得当,迫使匈奴降汉,换来了大约100年的汉匈和平共处;另一次是公元46年,适逢匈奴境内连年遭受旱蝗之灾,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乌桓的进攻,不得不北迁数千里。又因内部王位之争,匈奴就此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并与汉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迁欧洲。北匈奴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经过这么一折腾,南匈奴便也衰退为一个弱国而一蹶不振了。到东汉末年,曹操统治北方时期,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南匈奴渐渐开始被汉族同化。
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处于孤立的位置。西汉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强极一时,不断吞并周边国家,因此树敌甚多。汉宣帝刘询趁机联合西域诸国合力攻打匈奴,后来在匈奴两次天灾人祸导致内乱之际,周边小国也趁机进扰,使其元气大伤。匈奴第二次短暂的崛起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匈奴趁机作乱。匈奴人刘渊率先建国,开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先河,试图恢复匈奴昔日的强盛。到了其儿子刘聪在位时甚至灭掉了西晋王朝,在北方称霸一时。五胡大肆屠杀汉人,使民族矛盾加剧。后来冉魏国君冉闵下发杀胡令,汉族又疯狂反击,致使中原匈奴几乎灭种,从此彻底告别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遗留者也逐渐被汉族同化,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
北匈奴西迁欧洲,散落于欧洲和中亚各地,在公元4世纪时逐渐集结统一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特别是在被欧洲人称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后,匈奴铁骑更是疯狂践踏欧洲,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度恐慌。最盛时其统治版图甚至囊括了欧洲的绝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后来的蒙古帝国占领的土地还要多。但最终随着阿提拉的骤逝,加上欧洲各族的反抗进攻,匈奴帝国惨遭覆灭瓦解,散落消遁于欧洲各族而不复存在了。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上面的五点。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你比如说他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这大家知道,这个典故,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还能够建功立业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再比如讲,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我要讲司马迁这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史记》讲了许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极高,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的说法,齐名于西汉的大文豪家司马相如、三国时期最璀璨的人物诸葛亮。
生平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受命讨伐匈奴,最后却投降于匈奴,皇帝气急想要惩罚李陵,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辩解,惹怒了汉武帝被连坐,受了宫刑。
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扩展资料: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司马迁
金字塔未解之谜的基本内容
本文2023-10-03 15:34: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