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养生》译文
1 《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 《养生主》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
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
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
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3 《养生主》译文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而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身心疲惫,既然如此我们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真是很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4 养生主的全文翻译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文惠君日:“?(11),善哉!技盖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注释①庖(páo):厨房。
“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
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
解:剖开、分解。②触:接触。
③依:靠。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
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
“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
会:乐律,节奏。(11)(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14)好(hào):喜好。
道:事物的规律。(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乎:于,比。(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
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21)因:依,顺着。
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
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
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24)岁:每年。
更(gēng):更换。(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硎(xíng):磨刀石。(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33)委:。
5 文言文《曹刿论战》的翻译和原文绝对权威,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6 有养生论的注释文吗[三国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养生论》
[译文] 身体凭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丧失,明白一次过失会危害生命,所以就应陶冶情性以保养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让爱憎进入情感之中,不使忧喜留在心胸之内,淡泊而无所感触,从而保持身体精气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纳,讲究饮食养身,使精神相互融合,内外就会相济了。
病人须坚心定志
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他用。
1 遵循你的内心在文言文中怎么表达
要问“遵循你的内心”用文言文怎么表达,先来翻译一下句子里面的现代汉语词语。“遵循”,文言词语可以用“守”。“你的”,文言词语可以用“汝之”。“内心”,文言词语可以用“思”。“遵循你的内心”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表达:守汝之思也。
2 古文(男人女人遵守的)“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 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3 古文中有关遵守规则的话
1、《孟子·离娄章句上》——战国孟子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管子·法法》——春秋管仲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3、《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春秋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4、《韩非子·诡练》 ——战国韩非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译文:确立法令的目的是为了废止私行,法令得以贯彻,私行就必被废止。5、《韩非子·问辩》——战国韩非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译文:除了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6、《商君书·画策》——战国商鞅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译文: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4 求几则简短的文言文简短文言文寓言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0-4 10:01 寓意翻译都要! 提问者: 庚宝达妖精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 通达权变 灯 谜 柳 典 故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释 掩:遮盖;盗: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灯 谜 聆 典 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南辕北辙 发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疑: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
5 求十篇超级简短的文言文带翻译(1)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2)屠牛吐辞婚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
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
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
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
其友后见之,果丑。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
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
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译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鞬(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39) 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笱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如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一郡并全获。 (4)笱巨伯 笱巨伯到远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贼人进攻这座城市。
朋友告诉笱巨伯说:“我现在要死了!你可以离开这里。” 笱巨伯 说:“我从远处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失去信义而求得生存,这哪里是我所为呢?” 贼人已经到达,对笱巨伯说:“大军已经到达,全城已空,你是什么男子,却敢独自留在这儿?” 笱巨伯 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离开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人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不讲信义的人,却到了有信义的国家!”于是率领军队离开了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获救。
(5)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翻译河东人薛存义将要离开这里了,我在。
6 守在古文中的意思守〈名〉 1(会意。
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
合起来表示 执行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同本义 [duty;post] 守,官守也。
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
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
——《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
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孟子·公孙丑下》 3节操;操守 [high moral principle]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
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 主要官员 [magistrate]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伊、河、洛也。
—— 蔡邕《独断》 吾(袁可立)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州郡地方 所在地 [government place]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原则,规范,准则 [principle]。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守〈动〉 1遵守;奉行 [observe;keep;abide by]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坚持,保持;保守 [stick to;keep]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
——清·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
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看守,看管 [keep watch] 汤为儿守舍。
——《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
——《汉书·李广苏建传》 6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defend]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
——《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掌管 [be in charge of]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商君书》 10收捕 [arrest]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依靠;依傍 [depend on]。
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请求 [ask]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守侯;守护 [guard]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做郡的知州 [be governor]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 范仲淹《岳阳楼记》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1—3 1守备 shǒubèi (1)[perform garrison duty]∶守御戒备 加强守备 (2)[f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时代武职官员名 2守兵 shǒubīng [soldiers who perform garrison duty] 负责守备的军队或士兵 3守财奴 shǒucáinú [miser;money-graber] 有钱而吝啬的人 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守财奴》 4—6 4守车 shǒuchē (1)[caboose]∶货运列车上车长办公用的车厢,在列车的末尾,车身较短 (2)[brake van]∶内部设有操纵制动阀的设备的铁路车辆或专用间 5守敌 shǒudí [defending enemies;enemy garrison] 守备据点的敌人 全歼守敌 6守法 shǒufǎ [abide by the law] 遵守法律或法令 奉公守法 7—9 7守分 shǒufèn [be law-abiding] 安分;守本分 务农守分 8守宫 shǒugōng [house lizard] 壁虎 9守寡 shǒuguǎ [remain a widow;live in widowhood] 妇女死了丈夫以后不再结婚 年轻守寡 10—12 10守恒 shǒuhéng [conservation] (数值)保持恒定不变 热量守恒 11守候 shǒuhòu (1)[expect]∶看护;护理 妈。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更多地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二者构成一个互衬的统一体。
老庄对自然的崇尚,落实到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层面,那就是提倡人的消费、享受要与自然相呼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以求得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平衡。
《老子·五十二章》在老子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生存于自然之中就应该遵从自然的规律,返朴归真地回到慈母的怀抱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创造出一个更加枝繁叶茂、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的美的世界。
《老子·三十二章》“知足可以不殆”意即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胆大妄为带来的危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强调适可而止。所谓适可而止,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物处于一定度的区域内所呈现的中和之美、秩序之美、平衡之美。《庄子·达生》”洞悉生命真谛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洞悉命运真谛的人,不追求命运无所改变的事情。在《肤筐》篇里认为,自然生态位序之所以经常被弄得大乱,就在于人们不知其所止。他们只顾追自己所不知道的,而不知道搞清楚他们已经知道了的事物的天性和运动的法则,由此而致对上搅乱了日月的光辉,对下耗竭了山川之精华,中间破坏了四季的交替,使得天上的娥虫、地上的小草,统统失去常性,生态紊乱了,失去了生态平衡之和美。所以庄子强调人们在利用天地万物时,要懂得遵守自然的界限。
事情做得超过限度就会溢恶,强求事情的成功便会带来灾祸,成功一件好事需要用较长时间顺其自然去实现,违背自然铸成大错就难以改正了。晚于庄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天地好比一个瓜,人好比里面的寄生虫,直到将里面的东西掏空,留下一大堆垃圾。最后,人类也只有死路一条。与老庄的持续发展观和适度增长观相联系,老子和庄子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朴素的生态主义消费观。
文言文《养生》译文
本文2023-10-03 15:35: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