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图谱大全:瓜篓图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中药图谱大全:瓜篓图谱,第1张

药 名:瓜蒌

拼 音:gualou

英文名:药材 药材栝楼snakegourd fruit 瓜蒌仁 smakegourd seed

来 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 效:润肺,化痰,散结,滑肠。

主 治: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①《别录》:" 主胸痹。"②《本草图经》:"主消渴。"③成无己:"通胸中郁热。"④《伤寒类要》:" 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⑤《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⑥《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⑦《江苏植药志》:"治水肿"⑧《山西中药志》:"瓜瓢洗手,治冻裂。"

性味归经:甘苦,寒。①成无己: "味苦,寒。"②《日用本草》: "味苦,平凉,无毒。"③ 《本草衍义补遗》: "甘,润。

入肺、胃、大肠经。①《本草汇言》: "入手少阴、太阴经。"②《本草新编》: " 入肺、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①《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别 名:果裸(《诗经》)、王菩(《吕氏春秋》)、地楼(《本经》)、泽巨、泽冶(《吴普本草》)、王白(《广雅》)、天瓜(《尔雅》郭璞注)、萯(《穆天子传》郭璞注)、瓜蒌(《针灸甲乙经》)、泽姑、黄瓜(《别录》)、天圆子(《东医宝鉴》)、柿瓜(《医林纂要》)、野苦瓜(《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药手册》)、药瓜(《四川中药志》)、鸭屎瓜(《广东中药》)

处方名:栝楼、瓜蒌、全瓜蒌、全栝楼、糖瓜蒌、瓜蒌瓢、瓜蒌实、瓜蒌瓤等

商品名:瓜蒌、栝楼、全瓜蒌、全栝楼,以个大皱缩、皮厚柔韧、杏黄或红**、糖性足、不破皮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药树主产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药 名:山慈姑

拼 音:shancigu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

功 效:消肿,散结,化痰,解毒。

主 治:治痈疽疔肿,瘰疬,喉痹肿痛,蛇、虫、狂犬伤。

性味归经:甘微辛,寒。①《本草拾遗》:“有小毒。”②《纲目》:“甘微辛,有小毒。”③《本草经疏》:“味辛,气寒。”

入肝、脾经。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正虚体弱患者慎服。

别 名:金灯(《本草拾遗》)、鹿蹄草(《经验方》)、山茨菰(《百一选方》)、山茨菇(《滇南本草》)、朱姑、鬼灯檠(《纲目》)、毛姑(《本草从新》)、毛慈姑(《药材资料汇编》)、泥冰子(《中药材手册》)、处姑、白地栗、白毛姑(《药材学》)。原植物独蒜兰又名冰球子。

处方名:山慈姑、毛慈姑、冰球子

商品名:毛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的假球茎,为正品山慈。

冰球子:为兰科植物独蒜兰的假球茎,亦为正品山慈姑。

以上商品以个大、坚实、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光慈姑:又名光菇。为百合科多年生纤弱草本植物老鸦瓣的鳞茎。为副品山慈姑。

药用部位:以上植物的叶(山慈姑叶)、花(山慈姑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杜鹃兰分布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等地。独蒜兰分布我国西南。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6月挖取假球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晒干。

拉丁名:原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variabilis (bl )nakai 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nakai

炮制方法:除尽须根,洗净,清水浸泡2~4小时,取出润透,切片,晒干。捣碎用亦可。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生药材鉴定:①杜鹃兰的干燥假球茎呈圆球状尖圆形或稍扁平,直径1~2厘米,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细小皱折。顶端有一圆形的蒂迹;底部凹陷处有须根,须根长约1~3厘米,粗1~2 毫米;腰部有下凹或突起的环节,俗称“腰带。”假球茎周围被有或疏或密的金**丝状毛须及黑色细须。或已将须根及外皮均除去。质坚实,内心黄白色或乌黑色,粗糙。味淡,微香,遇水有粘性。以个大、饱满、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②独蒜兰的干燥假球茎呈圆球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15厘米,顶端渐突起,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腰带往往在凹入部,故不甚明显,撞去表皮者表面呈黄白色、浅**或灰**,带有表皮者呈浅棕色或棕色,光滑,或有皱纹及深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角质半透明。气微弱,味淡微苦,稍粘。除上述品种外,尚有独蒜兰属植物云南独蒜兰pleioneyunnanensis (rolfe) rolfe (参见“独叶白芨”条)及山兰属植物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四川)、o foliosa lindl(西藏)等的假球茎,亦作山慈姑入药。

中药化学成分:杜鹃兰根茎含粘液及葡配甘露聚糖(gluco-mannan,甘露糖:葡萄糖(2∶1)。

药 名:郁李仁

拼 音:yuliren

英文名:chinese dwarf cherry seed dwarf flowering cherry seed longstalk peach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或长梗郁李的种子。

功 效: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主 治: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④《蜀本草》:甘酸。

入脾、大小肠经。 ①张元素:“入脾经气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明、手太阳经。 ④《本草新编》:入肝、胆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液亏及孕妇慎服。①《本草经疏》:津液不足者,慎勿轻用。②《得配本草》:大便不实者禁用。

药物配伍:忌牛、马肉。配胡麻仁,补虚润肠;配火麻仁,滑降行气,通便泻下。

别 名:郁子(《医心方》)、郁里仁(《珍珠囊》)、李仁肉(《药材学》)。①郁李(《本经》),又名:英梅(《尔雅》)、爵李(《本经》)、白棣(《说文》)、雀李、车下李(《吴普本草》)、山李、爵梅(《广雅》)、样藜(《滇南本草》)、千金藤(《医学正传》)、秧李、穿心梅(《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侧李。②欧李(《异域录》),又名:酸丁(《热河志》),乌拉柰、欧梨。

处方名:郁李仁、小李仁、李仁、郁李肉李、仁肉、郁李仁肉、生郁李、仁炒郁李仁、朱郁李仁、蜜郁李仁等

处方中写李仁、小李仁、郁李仁、郁李肉、李仁肉、郁李仁肉等均指生郁李仁。为原药材去皮后的净仁生用打碎入药者。

炒郁李仁为净郁李仁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滑肠功效减低,利水消肿功效增强。

朱郁李仁为净郁李仁用清水淋湿,撒入适量朱砂粉末,拌匀风干入药者。兼有宁心之功。

商品名:小李仁:又名小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和郁李的成熟种子。为郁李仁正品。品质优良。以饱满充实、整齐不碎、淡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大李仁:又名大郁李仁。为同属植物山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截形榆叶梅p triloba lindl var truncata kom 等的成熟种子。有些地区作“郁李仁”使用。品质较次。非郁李仁正品。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郁李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 。②欧李(《异域录》)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③长梗郁李 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药材 主产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核,再去壳,取出种仁。

拉丁名:药材semen pruni原植物①郁李(《本经》)prunus japonica thunb,②欧李(《异域录》)prunus humilis bge ,③长梗郁李 prunus japonica thunb var nakaii (levl)rehd

炮制方法:筛去泥屑,淘净,拣净杂质和碎壳,晒干,用时捣碎。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郁李仁),先汤浸,然,削上尖,去皮令净,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干,研如膏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成熟种子,略呈长卵形,长5~7毫米,中部直径3~5毫米。表面黄白色、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基部向上,具纵向脉纹。顶端锐尖,基部钝圆,中间有圆脐。种皮薄,易剥落,种仁两瓣,白色,带油性。气微,味微苦。以颗粒饱满、淡黄白色、整齐不碎、不出油、无核壳者为佳。 上述品种,商品习称“小李仁”。另外,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等少数地区,还产一种“大李仁”,亦作郁李仁使用。大李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参见“山樱桃”条)或截形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 var truncata kom干燥的成熟种子,外形较大, 长径6~10毫米,通径5~7毫米,表面黄棕色,余与小李仁同 。显微鉴定: ⑴欧李 粉末:棕色。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长椭圆形、类长方形、蚌壳形或类方形,径向长37~100μm,底部宽36~102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半月形、半圆形、类方形或圆拱形,壁厚6~19μm,层纹细密整齐,底部色较深,壁厚2~7μm,孔沟明显、稀疏;表面观呈圆形、长卵圆形,有的壁不均匀增厚,侧壁孔沟较稀疏,分布不均匀,莆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 ,底壁纹孔较少,直径1~2 μm。②种皮外表皮细胞常与石细胞相连,类多角形,具细胞间隙。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3~ 23μm④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细小划酸钙簇晶、直径55μm。另有种皮内表皮细胞、内胚乳细胞等。⑵ 郁李 粉末:黄棕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长圆拱形,径向长31~ 145μm,底部宽25~108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弓形、类圆形、高盔帽形,顶端圆钝,壁厚7~24μm,层纹细密整齐,底部色较深,壁厚3~8μm,孔沟明显,较宽且较稀疏,有的壁厚至42μm,胞腔小,圆形;表面观圆形、椭圆形、有的两端稍尖,壁均匀增厚,侧壁孔沟较稀疏,宽窄不一,分布不均匀,形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⑶长柄扁桃 粉末:红棕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多角形,径向长45~85μm,底部宽35~65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半圆形、类方形、圆拱形,顶端平坦或成椭圆形,壁厚8~18μm,层纹细密,底部壁厚3~14μm,孔沟宽狭不一,较密,均匀分布,胞腔内含橙色块状物;表面观圆形、椭圆形,侧壁孔沟较细密,成整齐的齿状壁。

中药化学成分:郁李种子含苦杏仁甙、脂肪油583~742%、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质、纤维素、淀粉、油酸。又含皂甙 096%及植物甾醇、维生素b1。茎皮含鞣质63%、 纤维素2494%。叶含维生素c730毫克%。 欧李果实含果糖52%。截形榆叶梅含氢氰酸,花含维生素c1257 毫克%。 从郁李的果实中分得郁李仁甙a(prunuside a),还有香草酸,原儿茶酸、熊果酸,以及黄酮类化合物阿福豆甙(afzelin,kaempferol-3-α-l-rhamnoside)、山柰甙 (kaempferitrin)、多花甙a和b(multiflorin a,b)、多花糖甙(multinlside),并证实郁李仁甙a与多花甙a为同一化合物。据报道郁李的种子含郁李仁甙a约096%,欧李的种子约含074%。另欧李果实含有果糖。

药 名:菟丝子

拼 音:tusizi

英文名:south dodder seed chinese dodder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

功 效:补肝肾、益精髓、明目

主 治: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

性味归经:辛甘,平。①《本经》:“味辛,平。”②《别录》:“甘,无毒。”③《本草正》:“味甘辛,气微温。”

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脾、肾、肝三经。”②《本草新编》:“人心、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调敷。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肾家乡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得配本草》:“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huo菌。”配杜仲,治肝肾不足;配续断,补益肝肾。

别 名:菟丝实(《吴普本草》)、吐丝子(《本草求原》)、无娘藤米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黄藤子、龙须子(《东北药植志》)、萝丝子(《江苏植药志》)、缠龙子(《中药材手册》)、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山东中草药手册》)、菟芦《神农本草经》、菟缕、菟蘽、赤纲(《名医别录》)、玉女、唐蒙(《尔雅》)、火炎草、野狐丝(《本草纲目》)

处方名:菟丝子、免丝子、炒菟丝子、盐菟丝子

处方中写菟丝子、免丝子指生菟丝子。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

炒菟丝子为净菟丝子用文火炒黄入药者。补肾、益精、安胎功效增强。

盐菟丝子又名盐水炒菟丝子。为净菟丝子用盐水拌匀,再用文火炒干入药者。引药走下,增强补肾养肝功效。

商品名:菟丝子:又名小粒菟丝子、小菟丝子。为寄生性蔓草菟丝子的成熟干燥种子。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大菟丝子:又名大粒菟丝子、金灯藤子、无根藤子、无根草子、日子菟丝子、女萝子。为寄生性蔓草大菟丝子的成熟干燥种子。主产于云南、贵州、陕西、四川等地。

均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②大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拉丁名:药材semen cuscutae原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或大菟丝子cjaponica choisy

炮制方法:菟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干。菟丝饼: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于,人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音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菟丝子相对用之。”②《纲目》:“凡用菟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于,再研未,或云,曝干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考 证:出自《本草从新》:“菟丝子人煎剂,微炒研破,若人丸,须另研细未。占人因难于磨细,酒浸一宿。煮令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则末易细。然酒浸稍久,往往味变酸臭,全失冲和馨香之味,每多无效。今市中菟丝饼,俱将麦面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①《别录》:“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本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 月采实,暴干。”②陶弘景:“菟丝子,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紵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今不必尔。”

生药材鉴定:①菟丝子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若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茧丝子cuscuta maritima mak及大豆菟丝子 c australis r br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显微鉴定: ⑴南方菟丝子 粉末:灰**。①种皮栅状细胞成片,黄棕色,断面观细胞2列;外列栅状细胞径向13~24μm,,切向4~9μm,壁较薄,木化;内列栅状细胞径向32~56μm,切向4~9 μm,壁较厚,非木化,光辉带位于内列栅状细胞的上部;表面观呈多角形稍皱缩的细胞群。 ②种子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直径19~37μm,侧壁稍增厚;表面观圆多角形。另可见含淀粉粒及脂肪油滴的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的子叶细胞以及螺纹、网纹导管。⑵菟丝子 种皮内列栅状细胞径向略长于外列细胞。本品以干燥、种子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菟丝子含树脂甙、糖类。大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类物质,其含量按维生素a计算为00378%。大豆菟丝子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γ-胡萝卜素、5,6-环氧-α-胡萝卜素(α carotene-5,6-epoxide)、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和叶黄素(lutein)。菟丝子含胆固醇,菜油甾醇b-谷甾醇,豆甾醇b-香树精及三萜酸类物质,树脂甙、糖类,大菟丝子尚含糖甙,维生素a类物质。 ⑴南方菟丝子 果实含生物碱。 ⑵菟丝子 种子含树脂样的糖甙、糖及淀粉等。另预试尚含香豆素类、甾萜类成分,并分得黄酮化合物槲皮素、紫云英甙、金丝桃甙和槲皮素-3-o-β-半乳糖-7-o-葡萄糖甙。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适量,加沸水浸光后,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胚,形如吐丝。

药 名:白蔹

拼 音:bailian

英文名: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功 效: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

主 治: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性味归经:苦甘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微寒,无毒。”③《药性论》: “味苦,平,有毒。”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入心、肝、脾经。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配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配天花粉,散结消肿;配赤小豆,清热解毒;配黄柏,清热燥湿;配甘草,解毒;配阿胶,凉血止血。

别 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药材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旱黄钳、白天天秧

处方名:白蔹、白蔹片、白蔹根

商品名:白蔹,以块根肥大、干燥、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药材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ampelopsis原植物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②《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③《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淡红棕色。①淀粉粒单粒棍棒形、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扁三角形或菱形,小粒圆球形,有的两端尖,直径3-13(-26) μm长至25(-43) μm, 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数,2分粒长轴平行。②草酸钙针晶随处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6-169μm。③粘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内含淡**粘液质,有的含针晶束。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有的似方晶,或有簇晶与方晶合生。⑤具縁纹孔导管直径35-60(-83)μm,具缘纹孔排列成梯状或网状,纹孔口线形。⑥石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8-30μm,壁厚2-12μm,孔沟稀疏,胞腔内含黄棕色物。此外,有木栓细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等。

中药化学成分:根块含粘液质和淀粉。福建产同属植物ampelopsis meliaefolia 表面析出的粉,为福建茶素(ampeloptin,即3,5,7,3’,4’,5’-六羟基双氢黄酮)。此物加碱煮沸,则脱氢而生杨梅树皮素(myricetin)。还含鞣质、黄酮甙、葡萄糖等。近报道,从根中分离出β-谷甾醇、延胡索酸及胡萝卜甙;据中国药科大学邹济高等研究,尚含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羽扇豆醇,没食子酸、卫矛醇及碳十六酸等。

药 名:黄精

拼 音:huangjing

英文名:manyflower solomonseal rhizome siberian solomonseal rhizome king

solomonseal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黄精、囊丝黄精、热河黄精、滇黄精、卷叶黄精等的根茎。

功 效: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

主 治: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①《别录》:“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②《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③《滇南本草》:“补虚添精。”④《纲目》:“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⑤《本草从新》: “平补气血而润。”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间歇热、痛风、骨膜炎、蛔虫、高血压。”⑦《四川中药志》:“补肾润肺,益气滋阴。治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⑧《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润肺生津。”

性味归经:甘,平。①《别录》: “味甘,平,无毒。”②《四声本草》: “寒。”

入脾、肺、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脾、肺二经。”②《玉楸药解》: “入足太阴脾、足阳阴胃。”③《本草再新》: “入心、脾、肺、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①《纲目》:“忌梅实,花、叶、子并同。”②《本经逢原》:“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③《得配本草》:“气滞者禁用。”④《本草正义》:“有湿痰者弗服。胃纳不旺者,亦必避之。

别 名:龙衔(《广雅》)、太阳草(张华《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鸡格(《抱朴子》)、鹿竹、重楼(《别录》)、萎蕤、苟格、马箭、笔菜(《本草图经》)、黄芝(《灵芝瑞草经》)、笔管菜(《救荒本草》)、生姜(《滇南本草》)、野生姜(《本草蒙筌》)、野仙姜(《广西通志》)、山生姜(《本草备要》)、玉竹黄精、自芨黄精(《本草从新》)、阳雀蕻(《辰溪志》)、土灵芝、老虎姜(《草木便方》)、山捣臼(《岭南采药录》)、鸡头参(《山西中药志》)、黄鸡菜(《中药志》)、山姜(《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热河黄精 ,又名:多花玉竹。

处方名:生黄精、黄精、熟黄精、甜黄精、制黄精、酒黄精等

生黄精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入药者。

处方中写黄精指熟黄精,又称制黄精。为净黄精润软反复蒸二三次后晒干切片入药者。

甜黄精又称乌黄精。为净黄精九蒸九晒后入药者。减缓对咽喉刺激,增强补益作用。

酒黄精又称炙黄精。为净黄精加酒和黑豆等辅料蒸后切片晒干入药者。兼有通经络之功。

商品名:长叶黄精:为同属植物长叶黄精p multhflorum l var longifolium merr 的根。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地。

多花黄精:为同属植物多花黄精p multiflorum l的根。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

热河黄精:为同属植物热河黄精(又名多花玉竹)p macropodium turcz 的根。分布于东北、河北等地。

滇黄精:为同属植物滇黄精p kingianum coll et hemsl的根。分布于云南等地。

卷叶黄精:又名老虎姜、钩叶黄精。为同属植物卷叶黄精p cirrhifolium (wall) royle的根。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玫瑰红黄精:又名紫花黄精。为同属植物玫瑰红黄精proseum (ledeb) kunth的根。分布于新疆、河北、山西、湖北、四川等地。

甘肃黄精:又名羊角参。为同属植物甘肃黄精p verticillatum (l) all的根。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弯花柱黄精:为同属植物弯花柱黄精p curvistylum hua的根。分布于宁夏。

红果黄精:为同属植物红果黄精p erythrocarpum hua的根。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

长梗黄精:为同属植物长梗黄精pfilipes merr的根。分布于浙江、福建。

深山黄精:为同属植物深山黄精p lasianthum maxim的根。分布于浙江、江西等地。

裸花黄精:为同属植物裸花黄精p mouliei hua的根。分布于四川等地。

对叶黄精:又名棒丝黄精。为同属植物对叶黄精p cathcartii bak的根。分布于西藏等地。

斑茎黄精:为同属植物斑茎黄精p marmoratum levl的根。分布于广西等地。

囊丝黄精:为植物囊丝黄精的根。

金氏黄精:为植物金氏黄精的根。

鸡头黄精:为植物黄精、狭叶黄精的根茎。结节略呈圆锥状,形似鸡头,故名鸡头黄精。

姜形黄精:为植物长叶黄精、多花黄精及卷叶黄精的根茎。结节分枝短而瘦,形似生姜,故名姜形黄精。

玉竹黄精:形似玉竹者。

均以块大肥润、色黄、断面呈角质透明者为佳。

药 名:吴茱萸

拼 音:wuzhuyu

英文名:medcinal evodia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功 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 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入肝、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配黄连,清肝和胃;配党参,温中补气;配五味子,温敛固涩。配当归,温经治血,调经止痛。配木瓜,和胃化湿、温中止痛。

别 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吴茱萸 ,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处方名: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黄连炒吴萸、姜汁炒吴萸、盐炒吴萸等

处方中写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等均指生吴茱萸。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淡吴萸又名泡吴萸。系原药材经开水或甘草水浸泡,漂洗后晒干入药者。

炙吴萸为净吴萸用甘草汤浸泡,待吸尽汤液,用微火焙干入药者。

炒吴萸为净吴萸用文火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者。

黄连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黄连汁拌炒者。

姜汁炒吴萸为净吴萸用姜汁拌炒者。

盐炒吴萸为净吴萸用盐水拌炒者。

醋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醋拌炒者。

商品名:常吴萸:产于贵州铜仁、镇远一带,旧时集散于湖南常德者。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品质最优。

川吴萸:产于四川、陕西者。品质稍次。

吴萸或吴茱萸:本品各品种的统称。以果实饱满、色绿、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药材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evodiae原植物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炮制方法: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 5室,每室有淡**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及毛脉吴茱萸 e rutaecarpa(juss ) benth varbodinieri (dode ) huang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显微鉴定:粉末:灰棕色。①粘液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4~120μm,有时壁破裂后逸出粘液质。 ②非腺毛1~4~9细胞,平直或稍折曲,长62~300(~416)μm,直径16~48μm,壁稍厚,平滑或有角质线纹或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充满棕红色物。③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大多含橙皮甙结晶;气孔副卫细胞4~6个,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亦含橙皮甙结晶。④腺毛头部7~14或更多细胞,长64~96μm,直径24~53μm,含黄棕色或暗红棕色物;柄部1~ 4细胞,与头部相接的细胞常含红棕色物。⑤草酸钙簇晶直径16(~38)μm。另有方晶。 ⑥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直径40~64μm,壁厚8~16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胞腔内含**物。此外,有花粉粒、纤维、导管及油室碎片。本品以饱满、坚实、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evoden)、罗勒烯(oc-imene)、吴茱萸内酯(evodin)、吴茱萸内酯醇(evodol)等 。还含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因碱(wuchuy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isoevodiamine)。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evodinone)和吴茱萸精(evogin)。又含吴茱萸苦素(rutaevin)。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c18 h18 o6)、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未熟果实含吴茱萸碱(euodiamine)、去甲基吴茱萸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喹酮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ayevodiamine,rhetlinine)、去氢吴茱萸碱、evodiamide,及另一种生物碱吴茱萸素(wuchryine);;又含挥发油0。4%以上,油中含吴茱萸烯(evodene,即罗勒烯ocimene);此外,尚含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吴茱萸内酯,limonin,evodin)。种子含脂肪酸25,其中有顺式-5,8-十四碳二稀酸(cis-5,8-tetradecadienie acid)。

药 名:白头翁

拼 音:baitouweng

英文名:chinese pulsatilla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功 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 治: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性味归经:苦,寒。 ①《本经》:“味苦,温,无毒。” ②《别录》:“有毒。” ③《药性论》:“味甘苦,有小毒。” ④李杲:“味苦,性寒。”

入大肠、肝、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③《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虚寒泻痢忌服。 ①《药性论》:“豚实力使。”②《日华子本草》:“得酒良。” ③《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④《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药物配伍:配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苦参,清热燥湿;配秦皮,燥湿止痢;配阿胶,清热解毒。

别 名: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经》)、白头公(《本草经集注》)、奈何草《吴普本草》、粉草、粉乳草、白头草《履巉岩本草》、注之花、老翁发《和汉药考》、猫头花、猫古都《植物名实图考》,又名:老和尚头、老冠花、老姑草、毫笔花、耗子尾巴花、猫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

处方名:白头翁、白头公

商品名:白头翁,以根条粗长、整齐不碎、干燥、色灰黄、头部有白绒毛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茎叶(白头翁茎叶)、花(白头翁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药材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此外,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开花前采挖,除掉地上茎,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去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pulsatillae 原植物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②《唐本草》: “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甚疗毒痢,似续断而扁。” ③《蜀本草》:“《图经》云,(白头翁)有细毛,不滑泽,花蕊 黄,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干。” ④《开宝本草》:“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唐注》云 叶似芍药,实大如鸡子,白毛寸余,此皆误矣。” ⑤ 《本草衍义》:“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及新安土山中。”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扭曲,或有破皮处,长6~15厘米, 直径05~17 厘米。外皮黄棕色或灰棕色,多已脱落,残留者亦易剥落,不带外皮者呈灰**或淡黄褐色,具纵皱及斑状的支根痕,皮破处有网状裂纹或裂 隙。根头顶端丛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茎叶的痕迹。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外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心淡**。气微,味苦涩。以条粗长、整齐、外表灰**、根 头部有白色毛茸者为佳。商品白头翁,各地使用的品种颇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蔷薇科植物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的根或带有地上部分的根(参见“委陵菜”条),使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安徽、江苏等地;翻白草 p discolor bge 的根或带根全草(参见 “翻白草” 条),使用于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西、广东等 地;毛莨科植物野棉花 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的 根(参见“野棉花根”条),使用于陕西、四川、甘肃等地;打破碗花花 a upehensis lem 的根(参见”打破碗花花”条), 使用于甘肃等地;大火草 a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参见“大火草根”条),使用于四川、甘肃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等入药: ①兴安白头翁 pulsatilla dahurica (fisch ) spr 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 线状披针形,宽4~10毫米,先端锐 尖,上方常有1至数个粗锐锯齿;花淡蓝紫色,花被长圆形,长2~28 厘米。分布东北 ② 朝鲜白头翁 pulsatilla koreana nakai 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侧生的两对全裂片无柄,顶端的一片有柄,广菱形,再作2~3深裂; 花鲜红色或紫红色。分布东北。③细叶白头翁 pulsatilla turczaninovii krylov et serg 根出叶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宽1~25毫米; 花大,蓝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头翁 pulsatilla ambigua turcz ex pritz基生叶2回3全裂,最终裂片宽08~15毫米,侧生裂 片无柄,近羽状深裂,上面几无毛,下面被长柔毛:花紫色, 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布内蒙古、新疆。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表皮、皮层、内皮层通常己脱落,韧皮部宽广,外侧细胞棕色,壁木栓化;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数个成束,壁较厚或有的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单个散在可有的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木纤维壁厚,非木化。较粗的根中央常为薄壁细胞。粉末:灰黄白色。①韧皮纤维梭形,长100-390μm,直径16-42μm ,壁厚6-13μm,木化,有的层纹较密,孔沟明显;另有少数纤维甚短,形如石细胞。②非腺毛(糸根头部残留的叶柄基或幼叶的毛茸) 单细胞,细长,直径13-27(-33) μm,壁厚2-14μm,木化,少数非木化,有的表面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③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此外,木栓化细胞类多角形;淀粉粒少数,单粒直径约至22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中药化学成分: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细叶白头 翁的根含皂甙(c45 h76 o20)约9%,水解则生三萜甙元 (c30 h18 o4)、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另含白头翁 素(又名银莲花素, anemonin),是一种强的心脏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则有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翁灵(okinalin, c32 h64 o2)、翁因(okinalein,c4 h6 o2)。 同属植物 pulsatilla cernua 的根含豆甾醇(stigma- sterol,c29 h46 o)和b-谷甾醇(b-sitosterol),又含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极少量 的乙酰齐墩果酸。又从同属植物 ulsatilla nigricans 的 根中分离出一种甙,命名为白头翁甙 a (pulsatoside a),其甙元为常春藤皂甙元,其糖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及鼠李糖。根含:喔奇哪灵(okinalin)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粗粉4g ,加乙醇20ml,热回流1h,滤液浓缩至约6ml,放冷,加丙酮适量,析出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5mg),置试管中,加醋酐1ml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界面显红色或红紫色环。(检查皂甙)

中药图谱大全:瓜篓图谱

药 名:瓜蒌 拼 音:gualou 英文名:药材 药材栝楼snakegourd fruit 瓜蒌仁 smakegourd seed 来 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