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深度的励志书籍(2)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
威尔·杜兰特
《哲学的故事》
这两本都是享誉全球的哲学入门书。虽然是入门书,但思想绝对不浅。读之,可让你爱上哲学,进而爱上某些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通过小说和书信的形式,向你介绍世界著名哲学家们的思想,激起你对深邃真理与人生意义的强烈好奇。
《哲学的故事》通过讲哲学家的故事,来阐述大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静心研读此书,可进入人类哲学史的核心。深刻的思想性和超凡的生动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贾德/杜兰特深刻语录
1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苏菲的世界》
2懂得该问什么问题,就已经懂得一半了。——《哲学的故事》
3凡事考虑浅显之人,往往很容易下结论。——同上
柏拉图
《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的书,大都是苏格拉底与其弟子和敌手的对话录。今天我们了解的苏格拉底思想,基本上都源于柏拉图在其著作中的记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爱默生曾如此评价本书:“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所有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
《理想国》是一部对话录、一部大综合著作,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等诸面,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的味道与哲理的`芬芳。此书着实开阔了我的眼界:原来几千年前的哲人的思想,竟已深刻到这种程度。
《苏格拉底之死》封面宣传语:“这是一部展示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哲学经典。这是人类精神殿堂的入门书。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耶稣,没有任何人的死像苏格拉底之死,给人类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苏格拉底/柏拉图深刻语录
1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理想国》
2只要我一息尚存,肢体能动,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实践哲学,不会停止勉励你们,也不会停止向每一个遇到的人阐明真理。——《苏格拉底之死》
3在这种尝试中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是那些独立地运用理智,尽可能认真地研究每个对象,在思考中不看重视觉,也不以其他感觉充塞推断的人。——同上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思想随笔》
大二结束后,我为了痛快淋漓地读书,在家休学了一年。那个暑假,我读到了这本书,当时真是五雷轰顶。它让我生平第一次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深刻——鲁迅等人,与叔本华比起来,竟显得像个浅薄之徒啊。
读《随笔》时,感觉叔本华像是一个丝毫不懂怜惜人类,只顾自爽于揭露人生真相的残忍哲学家(尽管很深刻)。读过此书后,我终于明白了叔本华整个哲学的真义:让人类悲观而幸福。真正深刻影响我人生观的大书屈指可数,《人生的智慧》位于此列。
请看看下图中的三个豆瓣网友,是如何赞美此书的吧。
叔本华深刻语录
1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叔本华思想随笔》
2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构成基础。——《人生的智慧》
3平庸的人喜欢与别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更加容易。——同上
尼采
《尼采读本》
《尼采散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叔本华一脉相承,却又大异其道。异曲同工的是,尼采与叔本华虽然都是哲学家,但他们的作品,都不像经院哲学家那么晦涩、沉闷,而是充满比喻和形象,摄人心魂。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 它震聋发聩,奇见迭出,仿佛一部新时代的《圣经》。
《尼采读本》和《尼采散文》是尼采哲学著作的精选集。读精选集,往往是聪明选择。
尼采深刻语录
1我厌倦了诗人,无论旧的还是新的,我觉得他们都是肤浅的,都是浅海。他们想得不够深,所以他们的情感也不深沉。——《尼采读本》
2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旅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同上
3凡有疯狂之处,也就有天才和智慧的种子。——《尼采散文》
邓晓芒
《康德哲学讲演录》
康德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什么地位呢有这么一个比喻:“康德是一座蓄水池。他以前的西方哲学,都流进了康德这座池里。他以后的西方哲学,都从康德这座池中流出。”
但我不建议各位去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因为康德的书在哲学界上以艰涩著称,就连许多专业学者都读不懂,我们又何必在上面浪费时间。
《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系统介绍康德三大批判的读物,是作者根据面向大学生的演讲稿,审定修改而成。通俗而深刻。
邓晓芒是国内研究康德的顶级专家。与其耗费巨时巨力把康德的三大砖头通通啃一遍,不如耐心地嚼完这块并不厚的干面包。
邓晓芒深刻语录
1我们要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康德哲学讲演录》
2二律背反就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自成立,但是在逻辑上又是不可能并存的,是互相消灭,互相背反的。——同上
3恶是历史进步的杠杆。——同上
老子
《道德经》(又叫《老子》)
木心谈《老子》:“《老子》不可以浅读,《老子》浅读,人会变成阴谋家,非常狡诈,玩一些兵法、谋略。可是如果深读,就会练成思想上的内功,会非常强。”
如今的中华古籍其实已经不难读了,因为已经有译文了嘛。应该提防的是那些差劲的译文。有不少古文译者,治学很不严谨,或者学养不深,译出来的白话文问题丛生。
《老子》的版本,我向大家隆重推荐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不论是注释还是译文,都显得功底深厚。
南怀瑾的这本《老子他说》也力荐给诸君。假如北京大学开一门读《老子》的选修课,那教授讲得再好,想必也干不过南怀瑾。
老子深刻语录
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2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佛学类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经过党的政治教育的中国人,恐怕极少会对佛学之类的东西有兴趣。
了解越少,往往偏见越大;偏见越大,往往了解越少。
我认真读了一些佛学书后,发现:佛学无疑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牛逼的财富之一。
佛经中蕴藏的哲理性之丰富与辩证性之伟大,在我看来,甚至超越了马克思哲学和唯物辩证法。
南怀瑾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渊博大师。不过,南先生修养最为深厚的,还是在佛学方面。
《金刚经》是最重要、最基本且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如果没有心经,“之一”二字也可删掉。
《金刚经》是深得见不到底的那种书。听南先生讲《金刚经》,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南怀瑾深刻语录
1《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说什么》
2所谓根本的智慧,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同上
3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同上
克里希那穆提
《重新认识你自己》
《生命之书》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佛学类,我本打算叫做“超越类”。含义是:超越思想本身。为什么要超越思想本身呢因为,如果思想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话,那么你的思想即使再有深度,也是不够的。
我在《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这几个人的书你一定要读》中谈到:“克里希那穆提学说巨大的震撼力与旷世的深刻性,并不亚于尼采…与尼采不同的是,穆提继承了佛学的灵魂,因而有时干脆站在思想和思考之圈外,去探讨思考本身的弊端与思想本身的局限性。”
在此处,我与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出现了一道分水岭。一个书蠹推荐提升思想深度的书,十有八九不会把佛经里也加进书单,更不会谈什么超越思想本身。
我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提醒诸位:思想不是万能的。一个人沉溺于繁深的思想,可能也意味着TA的心灵走进了死胡同。当然,我是说“可能”。
克里希那穆提深刻语录
1假如你是在智性的层次理解受限所带来的危机,你绝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因为理念及行动,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削弱了你的能量。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受限制,看作如临深渊的切身危机时,你才会付诸行动。因此,了悟就是行动。——《重新认识你自己》
2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在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生命之书》
3一个充满着知识的头脑,只会阻碍你看到崭新的事物。知识便是求道者的障碍,它使得我们无法体悟那个在时间之外的东西。——《生命之书》
| 结语
读深刻的书,不易,甚至会很困难。但困难正是进步的垫脚石。只要方向和方法对,最艰难的时候,常常就是进步最大的时候。
以上那些深刻思想家的书,正如一艘艘在大海里窜伏的超级潜艇。
希望你我都能勇敢地踏入这些艇中,甚至凭我们的独立智慧,利用它们,操纵它们。
让这些潜艇载着我们,驶向海之深处吧。在那里,存在着瑰伟绝伦的秘密,闪耀着奇丽至极的景色。
情者 性也 世之灵也 惟凡人常专美而妄言之耳
古代社会是一片清平乐世的景象 文人行国事 鞠躬尽瘁 情长意更长 市井凡夫快语闲情尽显人间百态 村野农夫安於躬耕之乐 虽志不天却也其乐融融 在野士人西园雅集林泉高致 自是安然清逸好生快活 大隐隐於朝中隐隐於市小隐隐於野 若世所不容 此法可效也
读书明理修齐治平 古人自入蒙学始 便受此熏陶 定囯安民便成了文人终生不渝的信念 自然这些都是後话 古时的孩童时代不比今世 怕是要更快乐的多了 古时的自然山水清秀绮丽 鸟语花香 好个天下太平 里弄街巷中 小孩儿们常以划字说令 弹珠赌物为乐 编歌谣 笑世事 童言无忌 如真如稚 古代绘画中曾有货郎图 婴戏图等诸种可以为证 哈哈 世间之事竟被无邪幼童看了个究竟 故 常存童心者能解不解之惑也
童生已出便要立即背负起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责了 头悬梁锥刺股 成了社稷所仰黎民所依 弱不禁风的文人身躯多半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自古当国者 奉天承运 教化四方 於文人 屈尊礼敬拜官赐爵有加 彻夜堤防远之弃之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仕人们秉承天子之化圣人之训 惟理为上 惟道是从 於国家苍生事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鞠躬尽瘁死而後已 於双亲妻女事 忠孝两难全 家囯难兼顾 如梦如痴 悲喜交加 李白二十初岁辞母出川 初出茅庐踌躇满志 他遍游南北诗贯东西 拜谒社会名流 四处寻找入仕的机会 后於天宝初年由友人引荐被玄宗李隆基调任京师 任翰林供奉 数日的纤差当下来 李白更觉无所作为 只整日伴随皇帝左右吟唱些宫调清词之类的无聊之文 后又遭权贵谗劾被贬出京 遂意志消沉 素日惟把酒言欢消磨时日 更不幸的事 李白的入仕愿望刚重有所起色又终因安史之乱受牵而再度遭流放之苦 途中遇赦 遂只身继续漂泊四方 这期间李白的情绪愈加的低落 生活也更加的窘迫 最终身染重疾含怨九泉 即便太白在安史之乱之中 他也依然存在着济世之年 然退隐避祸的想法时常使其举棋不定难以抉择 文人的宿命在此 何人知我怜我忧
有趣的是 苏轼的出川入世与太白恰逢同年 但他比李白要幸运些 进京赴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於嘉佑二年高中进士第二名而一步登天 宋熙宁二年 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事举行新法 变法当中苏轼目睹了新法对普通百姓的不利之处 上书反对 终未成愿 遂自请外放 任了杭州通判 这虽是个小官 但使得苏轼能深入民间凡世 能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疾苦 了解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境遇 前者说他比太白幸运也表现於此 蘇轼本性诙谐 於杭州任上 常设桌案於西湖边 将这里当作办公场所 日常繁琐的政事 於谈笑风生之中悄然得理 这样深得百姓的欢迎 自此算是官民一家了 蘇轼有诗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縂相宜 足见他对西湖的眷恋与喜爱 後来又经历新党与王党的较量而几经升贬 虽在这期间他升任杭州太守的那段时日过的比较舒心 但终受祸於权党
李白蘇轼的仕人生涯基本相同 古代文人皆为此命也 虽有些如东坡先生那样有得暇时过上些许与世无争尽享农耕之乐的惬意日子 也有或长或短的施展抱负的机遇 但限於权贵左朝并与朝廷政见不合而终不得其志 懵懂之学而立之才亦终不得尽施 往往抑郁寡欢 借酒消愁 又逢生活窘迫而客死中途不得善终 说於朝於市於野而隐或许是文人弃世得其所的一个选择了
於抚国安民 古代文人的这份情节是苍天可鋻的了 虔意奉天天自悯人 清秀旷远的自然山水给了文人一处得以纵情可以为友的仙逸境界与精神家园 文人本多情 自是能体味到山水之清天地之美 自然山水使身处其中的文人的情绪得以重新抒发释放 天地更宽 思域更广 没有了在仕时的殚精竭虑和教条礼法 古代文人的情感显现出了本来的纯真
清平世界 於溪山翠岭之间悄建一茅庐草舍 早闻雀鸣夜临圆明以修身养心安享太平 游弋地方拜探故友
悟自然之道知为人之理 草木山川朗朗乾坤 自是无尽幽长极乐咸宁 当长思之操之而终了此生矣 闲居山水之中的文人们在清淡悠然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对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亲眼观察亲耳聆听和细细闻味 感悟到了自然理法的真谛 纯朴清幽玄幻无极的自然境界及意境让观者为之动容动情 诗文书画便是文人抒发这种感情的方式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清杨铉山口待渡图 清袁耀邗江胜览图和张四教采菱图展现了山水清的境界 清禹之鼎晚烟楼图像卷为幽玄之意境 而宋王诜烟江叠嶂图描绘的是文人对自然山水清幽玄幻的感触所在
陶渊明谢霛运多作诗文以述田园山水之本原寓情欲景 文风清澈素淡 情真意切 陶渊明与蘇轼一样 不满朝纲 遂弃仕辞官归家 作归去来兮以明心 后潜身陋室田园纵情山水 安於清乐 谢霛运与後世李白徐渭朱耷等同是学载数车[音驹]傲我无它 相比以上诸公 谢霛运对朝纲的讥讽鞭笞更为尖烈 终累於其情而早知天命辞世 惟昔文存以谢山水惟山水明其心
居於山水之间的文人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的 批蓑戴笠芦丛独垂 游历山川走访友人 更喜亲自躬耕参与玉瓷木作诸工 乐此不疲自得其所 宋蘇米芾轼黄庭坚李之仪秦观等诗文书画名家共十六人於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聚会快吐心声笑谈天下 时由与会的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有云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 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闲清旷之乐不过於此 嗟呼汹涌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 岂易得此哉 山水自然 清静旷远幽玄绵长 化人心脾 自然自自然 赋诗作画拨弦填词 此情此景享後世於千馀载矣
纵情山水之馀 乐於其间的士人们最喜安於草舍把卷著书了 今多存高士读书著书图 足见古人与书为伴视书如命的情致 其中不乏表现士人为躲避朝事而隐居於山水田园同时又存留者忧国忧民情节之本 这种文人所著之书所立之说大致分为三类 一为直接於著籍中宣泄报国之志谈论天下大事之理 二为较为委婉而隐含一者之念之本 如陶渊明所作之桃花源记 游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之景乃作者对理想太平生活环境的向往 第三则非常鬼异 如清罗聘墨幻图卷 卷中描绘的是瘦骨嶙峋的群鬼在山中打斗的场景 全卷皆用焦墨描绘手持长杆遍体浓黑而骨瘦如柴的数十个小鬼 环境亦不设色 对世间黑暗势力的反击与讽刺不言而喻 寓意诡异 然 既避世又参世何也 文之本使然耳 苏轼心系天下的文人墨客几经宦海沉浮 然其志不泯 言文人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归隐之路确为他们最终之择 但身隐之时心却未曾全隐 安处山水之馀 触景生情 往事浮现 每思每愁每念泣 遂著书以明心欲还朝而不能
大旨谈情 脂砚斋自是说的好
寓情於朝纲寄性於山水 山水自然 是为所归 奉天路上 征途漫漫世事无常 孤帆蝶影惟我无它
空怅惘人寰无限 凄凄惨惨戚戚
残月升骤起冽冽风
尽吹散
要形成班级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班主任自身人文底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强调人的因素,在一个班级中,人包括了老师和学生。作为核心人物班主任,首先本身便要具备有人文底蕴,他的教育观、学生观、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对班级管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具有人文底蕴,他就会懂得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就会努力挖掘班级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就会真心实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着想。学生就会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到一种人文气息,渐渐的,不知不觉中也学着老师形成了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一位具有人文底蕴的班主任,他的处事方式必将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产生巨大而长远的影响。
例如:在参加校运会这样的学校活动中,体育委员报告主动报名人数很少。
A班的班主任便在班会上动员学生。首先,他表现出对这次活动的极大兴趣,因为让他可以再感受到自己是学生时参加校运会的那种热烈气氛。他的同学又是如何在校运会中如何互相关心,彼此鼓励,共同夺奖的。再回忆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如参赛中如何克服紧张的心理,怎样学会面对成败,在过程中自己的意志如何得到磨练等等。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被老师的豪气所影响。也感染了老师身上积极向上,克服困难,拥护集体的那种精神。在老师的鼓励下,结果下课后报名参加的人数大增。
B班的班主任听了体育委员的报告,先训体育委员的办事不力,再到班里把同学们批评了一顿,说他们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支持班主任工作。结果全班都感到沮丧不安。同学们呢要参加又没信心,不参加要受批评。结果一个好好的校性活动,由于班主任贯彻技巧不佳,成为了B班同学的负担,于是更谈不上在活动中完善学生的人格了。
同样是一件事,两位班主任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形成的教育影响也就不同,学生在活动中所被培养出来的人文素养也有天壤之别。A班的学生体现的将会是一种积极进去,努力拼搏,勇敢面对困难、失败的人文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现对集体的责任感,进而升华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而B班经历的将是一种焦虑、不安、失败、孤独的心理过程,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二、创设积极向上班级氛围,展现学生个性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班主任要努力培养好这些学生,调动他们的思想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在各项活动中,做到人尽其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被集体认可的归属感,进而升华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平时的交流中,留意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特长。在集体活动比赛中,便能指任负责人,以他为中心,带领同学做好各项比赛活动的准备工作。军中有将,有了核心人物,活动必能顺利完成,比赛也能取得辉煌。
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互相帮助。以班级的共同提高为己任,采用“一帮一”的方式,使彼此在帮助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并做好宿舍小团体工作,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他们豁达的心智,纯净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发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四、对后进生实行人文关怀,逐步转化
一个班里,不可忽视后进生的破坏力量。要想形成一个班级良好的人文精神,一定要对后进生人文关怀,如能成功地转化他们,比能将班级精神文明提高到另一更高的层次。对后进生的转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了解家庭及成长历程,发现形成原因。一个后进生或一个问题学生,他的出现,都有他的原因。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第一件事情是发现他形成的原因。有的后进生之所以孤僻、内向,是因为她有着一个破碎或冷漠的家庭。这时老师的工作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温暖,不断感化她冰冷的心,让她相信集体,融入集体。利用大集体的力量使她们让他们从新找到温暖,奋发向上。
2采用激励法,唤起学生正面情绪。对于自卑,封闭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因为从小缺少激励指导,不懂得如何做得好,有的是因为自身有某些缺陷,感到自卑不安。一个人经过激励的人,内在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而不经过激励,潜力只发挥30%-40%。这个数据有力地说明激励的作用,通过激励,发挥学生潜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之处,能让他们树立自信,勇敢面对人生。班主任也可以通过自身学科特点,在课堂上给予他们鼓励表扬,使他们体会到被认可,被肯定的正面情绪,从而信心十足地积极面对人生。
3持之以恒,及时指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形成都是长期受不良影响的过程,或不正确的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不良影响和教育,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社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较为顽固的不良品质和习惯。在改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反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习惯及行为总会再现。这时老师就要做到能持之以恒,决不气馁地坚持做好转化工作。
提升思想深度的励志书籍(2)
本文2023-10-03 15:58: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