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恶寒简介
恶寒为症状名 。指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背恶寒是痰饮。……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证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详见百科词条:恶寒 [ 最后修订于2016/1/2 11:48:14 共12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恶寒如下:
感冒(mon cold)为病名。是指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因春冬两季气候多变,春为风令,风为六*之首,善行数变,故极易犯人;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为流行性者,称时行感冒,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感冒,肺病也……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
《七松巖集》:“凡感冒之病,以为轻浅,忽略不治,又兼饮食不节,荤酒不戒,以致轻病变重……”提示医生和患者对此病不容轻视。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如兼见咳嗽涕唾稠粘,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等方。如见恶寒甚而口渴、心烦、便秘、脉洪数者,可用清凉饮加减。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因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易感季节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健康和劳动生产往往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治疗时应加以鉴别。
针灸对感冒疗效较好。
详见百科词条:感冒 [ 最后修订于2018/6/25 11:37:27 共128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概念: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病情轻者称“伤风”;病情重者,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的,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头痛(1张)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鲜为人知的是,“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 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笔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 ‘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感冒汤2号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感冒汤2号 1 拼音
gǎn mào tāng 2 hào
2 处方麻黄3g,桂枝3g,荆芥穗6g,防风9g,羌活6g,辛夷6g,淡豆豉9g,苇根20g,甘草3g。
3 功能主治辛温解表。主风寒型感冒。恶寒或微发热,无汗,头痛,周身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感冒汤2号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临证医案医方》
古籍中的感冒汤2号 《养生类要》:[后集春月诸症治例]人参败毒散
呕逆或饮食起居如常但咳声不响续续相连俨如蛙鸣故俗号曰虾蟆瘟也嘉靖巳未五六七月间江南淮北在处患动数百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二十三(总论痘要夹症门)]腹痛宜微下之。如误食生冷而冷痛者,则投温剂以消之。如感冒风寒,与毒相并,致未尽出,而身体战动作痛者,宜发
《保幼新编》:夜啼(附咳喘),加贝母(干制)七分。如气虚,加人参三、四分。如感冒风寒,加柴胡五分,苏叶三分。如喘甚,加紫菀、款冬
《得配本草》:[卷五谷部]醋,敷舌肿胀。调雄黄,涂蛇啮。渍川黄柏,含漱口疮。感冒外邪,及脾病手足屈伸不便者,禁用。服茯苓、丹参者
《婴童百问》:[卷之六]伤寒咳嗽伤风第五十四问感冒在中医里面是叫伤风,大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它被称作“感冒”是源于宋代官场里的一个典故。
最早是由宋代理学家和医学家陈无择提出,他把百病的治病因划分为外因、内因以及不内外因三类,包括风、寒、湿、暑、燥、火,是代表了六种不利于人体的反常气候变化。而感风就是受到了第一种“风”的影响,造成了身体不适。
陈鹄写下了感风,这是个很新奇的词语,很快在馆阁流行开来,而且太学生中有很多人都会成为官员,因此“感风”一词也被官场沿用下来,而且经过陈鹄的启发,请假的理由也丰富了起来,尤其是“感风”、“伤风”、“感冒”几词被用得最多。
扩展资料
1、“感冒”一词在清代被炒到顶峰,是官员们请假时最青睐的托辞。再后来,“感冒”一词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成了一种流行病。2、感冒分为普通感冒(COLD)和流行性感冒(FLU)两种。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的常见病,而流行性感冒则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传染病。
人民网-小知识:“感冒”一词源出官场
-感冒
定义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nasalobstructionduetomildcoldwithpatternofexternalcontractionof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鼻塞,涕黄稠,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症状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患者鼻塞时轻时重,涕黄稠,鼻痒气热,喷嚏,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上犯,壅滞鼻窍,故肌膜红肿、鼻塞气热。邪热伤津则涕黄稠口渴。邪热犯肺,肺失清肃,故有咳嗽、咯痰不爽、咽痛、喷嚏。热蒸于表,则见身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治宜辛凉通窍,疏风清热。方药可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加减治疗: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藁木;咳嗽痰多加前胡、瓜蒌;咽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射干、山豆根等。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中成药(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3次。(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l~2粒,每日3次。(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草药可用桉树叶、黄皮叶等适量煎水服,使邪热从表解。或用浮萍、西河柳各15g,水煎服,以发汗解表。针灸治疗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鼻塞选用迎香、印堂穴。强 ,留针10~15m
详见百科词条: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 [ 最后修订于2019/12/30 11:03:55 共155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描写感冒的诗句
感冒类别:现代诗歌 作者:秋山云飞 发表日期:2009-7-19 8:16:37编者按:语言轻松风趣,一场感冒也让你生的这样饶有趣味,欣赏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 浑浑噩噩,头昏脑重 感冒是藏在我体内的疮疤 在我的身体里隐隐作痛 放出的毒素,麻痹着我的神经 我不敢出去 鼻涕悬挂在鼻府当中 我的声音出奇的洪亮 让人听了以为是在 装腔作势,或者 充当老古董 吃片阿司匹林驱驱风寒 像用钳子拔下关节深处的 螺丝钉 当然少不了一碗醋热水 拌上芫荽、葱须、生姜 熏熏鼻咽的痒和眼眸里的 酸涩困重。
2描写生病的诗句有哪些1、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2、病牛
宋代: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3、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4、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译文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5、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宋代: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译文
北风呼啸,吹走雪花,白天也是阴沉沉;傍晚了,阶前吹拢的黄叶,又堆高了几分。
那乌鹊也疲倦了,冒着寒冷,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
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
做官啊,立功建勋啊,这些都是少年时的梦想;如今又老又病,再也没有一分利欲名心。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冬春感冒 4 夏令感冒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四时感冒的方剂 2 治疗小儿四时感冒的中成药 3 小儿四时感冒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小儿四时感冒 5 治疗小儿四时感冒的穴位 1 拼音
xiǎo ér sì shí gǎn mào
2 概述小儿四时感冒为病证名,出自《幼幼集成》[1]。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 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1]。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体质强弱差异,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1]。
3 冬春感冒冬春感冒为病证名,四时感冒之一[2]。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2]。
4 夏令感冒夏令感冒为病证名[3]。夏暑炎热,感受暑邪,影响脾胃,则生内湿,出现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症[3]。1寒暑感冒:发热不扬,头晕恶心,恶寒无汗,宜祛暑散寒,用香薷饮[3]。2暑热感冒[3]。精神困倦,发热蒸蒸汗出,口渴喜饮,或烦闷喘咳,宜清热解暑,用清暑益气汤[3]。
5古籍中的恶寒简介
本文2023-10-03 16:09: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