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有多少人口
人口:约23万人
人口密度:88人/km2
在陕西东南,有一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绿色休闲家园的女娲故里—平利。
平利县地处北纬31度37分至32度39分、东经109度至109度33分之间,东邻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宾区、旬阳县,居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县城距安康市府驻地60公里, 距省会西安市447公里。和湖北省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207、308两条省道横穿县境南北,安平二级路直通安康市。
县境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西北分别与本省本市的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境内大巴山横亘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地、丘陵、川坝纵横交错,造就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种群。全县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9镇3乡,总人口23万人。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16亿元,财政收入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
茶业是平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平利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平利被确定为国家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县,绞股蓝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认证。
平利是生态旅游的处女地。女娲和八仙两大传统文化赋予生态旅游业以浑厚的文化内涵。千家坪森林公园、八仙大草原、廖乾五故居、女娲山、西岱顶、佛殿山、古仙洞和琵琶岛茶艺村等旅游景点已成为人们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勤劳、纯朴、善良的平利人将以生态立县为主旨,以绿色产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板块为支撑,保护绿色环境,经营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建设休闲家园,为人类奉献一方碧水蓝天。
矿产资源
煤炭:在全县分布甚广,主产于广佛镇的筲箕凹、阳坡、黑沟、东沟、西沟,城关镇的牛王沟、三里垭和八仙、大贵、三阳等乡镇,已知主要矿点16处,许多地段个别和数种元素品位可达工业指标,经济价值高,开发前景广阔。现已建立小型煤矿100多处。
大理石:主产于八仙镇的龙门和狮坪一带,矿带东起流溪沟口,西至韩河峡,绵延10公里,地质储量455万立方米,地质远景储量1500万立方米,主要品种有仙条黑、仙条灰、墨玉、白果碧玉、斑马等,花纹有的呈木纹图案,有的酷似山水画,有的为江河湖泊图形,质佳色丽,高雅古朴。
黄铁矿:主要产地在洛河与八仙镇交界的凤凰尖,矿带绵延10多公里,矿体21个,储量3200多万吨,伴生钴、钛,为多元素大型矿床,硫平均品位15%,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一。平利生产的"凤凰牌"硫磺,产品达国际一、二、三级。
重晶石:平利县重晶石矿藏主要分布在洛河镇所辖的水坪、清水河、神仙台一带,已探明总储量2800万吨,重晶石钡的平均品位92%,最高达到9933%。具有很高的开采和地质科研价值。正如美国专家普尔教授现场考察结论所说:“其储量、品位是以前未见到的,这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居亚洲第一,其矿层厚,分布集中,具有大规模开发的优势”。
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历史见证。_
夏代时期,全国分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九州。平利属梁州。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庸国的封地。周初,庸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属庸国统治区。_
春秋时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灭庸后,平利先属巴国,后属楚国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军再败,向秦献出汉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属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划汉江上游为汉中郡,平利属汉中西城县。_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郧西县和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6年(公元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三国时期,平利属锡县地,先后为魏、蜀统治区。_
公元265年,晋武帝灭魏,建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_
南北朝时期,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时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隋大业3年(607年),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_
唐武德元年(618年),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6年(771年)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年初,复置平利县。北宋熙宁6年(1073年),废县设镇,平利属西城县地。宋元_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平利属兴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后属金州,万历11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遂属兴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属兴安府。中华民国初期,沿袭清制;国6年(1917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年),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中道一级取消,改为省直接领导”;民国25年(1936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分县为6等,平利为5等县,一直到解放。_
1949年,平利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安康专员公署领导,后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领导至今。_
建国以来,全县行政区划作了20余次调整,其中大的调整有9次:_建国以来,撤销民国时期8乡镇、52保、1125甲,建立8区、52村、1125闾。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1月,镇坪与平利合并为平利县,全县共设12个人民公社,54个管理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社、15个管理区分出。_
1981年,选举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_
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2001年3月和11月,相继两次并乡建镇,截止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_
县城变迁
县城,历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利县城的四次变迁,浓缩全县历史演变的曲折进程。
第一城址白土关垭子位于今县城东的长安镇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山垭。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县始建置之治所。初为上廉县,后改吉阳县,南北朝时期的齐朝,划县为二,增设上廉县,治所在今老县,不久仍并入吉阳县,西魏更名吉安县。关垭子至今有古城遗迹,民国26年(1937年),修汉白公路,拉槽通过,古城破坏。1982年文物古迹普查发现:“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蜒,东西各有一城门,夯筑层明显存在,并散存南北朝时代青瓷陶片”。_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位于今长安镇石牛河和长安坝河交汇处,至今仍流传“官田坝”地名。清光绪县志载:“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与安康、岚皋合并,名金川县,治所设安康城西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设,仍按原区域恢复县治所,始名平利县。因水毁城废,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城址和遗物。_
第三城址古声口位于今老县镇的东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声水)交汇处。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县治所迁于古声口。宋代时降为镇,不久复置县。元代撤县,设巡检司于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复置县,治所遭“洪水冲坍”,县丞冯宛将县治所再次移到古声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庙学,创建行台”,其后“建造正厅、幕厅,樵楼、监狱”,当时“土旷人稀,县治规模狭小”,县署“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成化21年(1485年),“修筑(城墙)周6里,开东西南3门,东西阻水,南北倚山”。“隆庆元年(1567年),以倾圮难葺,改筑约三分之一,北依龙山,西南绕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门4寻,以北门不利,闭塞”。崇祯7年(1634年)夏,李自成农民义军攻破县城,杀守城团练头目罗得宏后,历经40余年无县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铸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兴安州守刘德新莅平巡视,赋诗一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老县面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间,县城屡被洪水威胁,历有补修。清乾隆8年(1743年)后,先后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训导署等数十间公房,县治所较为完善。_
县城今址白土营,迄今已历200余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嘉庆8年(1803年),清廷准旨,调任奎光任知县监修新城。遂依关堡旧基加固,筑城墙735丈5尺,设东、西、南3门(民国28年,增辟北门),南扩奎城,造庐设厩,为800兵丁栖身牧马之所。继任知县石珩接手竣工。嘉庆9年(1804年),加修书宝、祀典坛庙等,后建西瓮城,5道城门,城垛齐全,门上有楼;修主街1条,东西长245丈6尺7寸,计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余条,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嘉庆10年(1805年),正式迁县治所于白土营。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平利县位列第6名。
2020年11月18日,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平利县位列第79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平利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3月,平利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农业农村部推介平利县为第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6年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平利县为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在宁陕县,境内流域面积8575平方公里。西与汶水河、东与东川河、西川河交界,南北长约33公里,东西宽约24公里,全流域面积8755平方公里。流域内有广货街、江口、沙坪、竹山、小川、黄金6个乡。整个流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流向由西北向东南,上游陡急,下游平缓,多形成河谷地带,地处旬河下游的沙坪、竹山、小川、黄金是江口区的水稻产区。地处中游的江口回族乡。
中游镇安县境内,流域内山高坡陡,河谷耕地零散,素有“八百里旬河不浇田”之说。
下游旬阳县境内,流域位居秦岭地槽中部,地层是石炭二叠纪的镇安系,以灰色页岩及石灰岩为主,地层褶皱强烈,不少地方的倾角近于直立,如旬河口及县城附近。褶皱向以东西和西北—东南为主,除褶皱外有普遍显著的断层和构造断裂,与河流平行或斜交,或正交。两河关至镇安境两岸山地海拔都在1000米左右,两河关以南除羊山外全在1000米以下,县城附近500—600米。 江口镇,位于宁陕县城东北85公里,西(安)万(源)公路101公里,旬河上游、江河出口处。为江口回族乡所在地。是宁陕县北部9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农、林、副、土特产品集散市场。清初曾在此建造土城,设立分县、开辟市场。同治六年(1867)在江河出口处修建了三孔石礅石条平面石桥一座。民国年间只留下盐店街一段,其余毁于战乱,居民不足20户,十分冷落。解放后,1959年西万公路通车,先后又修通沙(坪)小(川)公路和沙(沟)丰(富)公路。街道房屋建筑在江河两岸和旬河两侧公路旁。主要街道盐店街、中街、上街、迎盘街呈“丁”字布局。 是宁陕县回族集中居住的地方。
旬阳城,位于旬阳县境中部旬河与汉江汇合处。老城为一狭长山梁,东、南、北三面临水,西以骆驼项与黄坡岭相接,因长期受汉江、旬河曲流河段的侵蚀,天然裁弯取直不断演进,以致形成“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地貌。新城区位于下菜湾、上菜湾、小河北和火车站一带的旬河沿岸,依山傍水,地势平缓。旬阳县人大常委会及旬阳县人民政府机关于1989年夏由龚家梁原址迁至上菜湾莲花池。明初洵阳县治始在此处,清以前多为军事重镇,清代因汉江航运迅速发展,县城经商户骤增,始形成西关商业区和罗家套草房街。民国二年九月十五日(1913年10月14日),凤翔变兵王生岐部途经洵阳,对县城破坏极大。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城河街西段逐渐形成新兴商业区,城区略有拓展。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四乡土匪出没无常,商人骤减。及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月,西关发生大火,店铺、民居延烧40多家。从此,县城一度凋零。建国一逐步得到发展。 李家那遗址,位于旬阳县城关李家那村。遗址西南临旬河,东北接旬阳火车站,座落在旬河冲积扇地带,地形平缓,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大部为李家那村叠压,北端局部可能在建火车站时被平毁。文化层大部表露,住宅前后皆有不连续断层,可见到厚约1米左右的黑褐色灰土。遗址东部边缘烧砖取土基本毁坏,取土的断层上可采集部分遗物。采集的石器有:矛1件,两边开刃,两面有脊,柄端有孔;斧5件,大部磨光,有的刃为圆形,有的刃为不规则形。陶器有:夹砂褐陶罐及泥质红陶钵等。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
陈家坎遗址,位于旬阳县金洞乡陈家坎村。遗址与旬阳县城隔江斜对,基本上为陈家坎村叠压。遗址北临汉江,南靠山地,属坡积裙外缘,地形较缓平。北边公路旁断层上可见到东西长约20—30米的灰土层,含有陶片和红烧土。南部表层覆盖黄土较厚,村民挖地窖时出土过石斧,其它情况不明。采集的器物有:石斧1件,通体磨光,形状扁平,剖面为菱形;夹砂陶片,可以看出器形的有罐1件,高领,敛口,侈沿双肩,领部饰两道弦纹。此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龚家梁遗址,位于县城龚家梁旬阳县文庙院内。遗址座落在旬阳县城之巅,南面及东、北方分别为汉江和旬河所环绕。曾于院内掘一探坑,在距地面1米处,见到黑褐色灰土,内有各种石器及陶器残片,并夹杂有大量红烧土及烧烤过的兽骨。遗址范围及文化层厚度均不明。在长宽各不到2米、深不到1米的灰土层中,清理了数百件石器和陶片。采集的石器有敲砸器、盘状器、刮削器及石锛、石斧、石球等;陶器有泥质红陶纺轮、夹粗砂红陶锉及鼻纹、附加堆纹饰件和鸟纹把手、饰黑彩三角纹陶盆残片等。经分析,龚家梁遗址基本上属于仰韶文化遗存,其中个别黑陶残片似乎含有江汉流域屈家岭文化的特征。
临崖寺,位于旬阳县城东面山崖之上,因系临崖而建,故名。俗称灵岩寺,又作临岩寺。据光绪本《洵阳县志》:“临崖寺。在县东一里。宋绍兴六年(1136)僧人明显建。明洪武(1368—1398)中僧海保、天顺(1457—1464)中僧广泰两次维修,弘治(1488—1505)中,知县蒋昺建灵芝亭,其前有碑。相传吉水罗洪先读书于此,又有读书亭。嗣因寺宇焚毁,同治四年(1865)知县孙潍重修。”临崖寺面临汉江,背依岭坡,东有小涧,西临旬河,山岩俊秀,林木茂密,是旬阳县一处著名古迹。使临崖寺最负盛名的有两件事:一是明弘治四年(1491),洵阳县民先后两次采撷灵芝九株,进献知县蒋昺。蒋昺因芝生为瑞,于临崖寺建亭,取名“芝亭”,并作《灵芝亭记》及《灵芝亭诗》;二是明嘉靖八年(1529),曾寄读于临崖寺的江西吉水县人罗洪先(明代著名理学家和地理学家)状元及第,顿时临崖寺名闻遐迩,声价百倍。于是,于灵芝亭之后,又建有读书亭。临崖寺现存大殿一座,面阔三间。殿前有山门一座,侧有便房数间。大殿为砖、木、石结构,已年久失修。
旬阳太极城是一座历史名城,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里的一切都带着不平凡的烙印,很多喜欢陕西文化的人都希望可以来这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下面给大家分享旬阳太极城旅游攻略。
本来我用的是诸如“雪拥秦岭”,“旬水绕太极”这样充满文艺气息又简洁明了的题目,可是我故意用了吸引眼球的标题,就是为了阅读量嘿嘿,我其实也是蛮拼的。
所以你点进来看了么点进来看了么
我以前只在夏天的时候去过秦岭,印象中的秦岭总是蓝天白云,树木翠绿,流水潺潺,微风阵阵。本来想趁着这次大雪去看漫山积雪的秦岭,可惜陕南的雪下得并不大。
我去的那天西安还大雪纷飞呢,陕南却只有阴云密布和零星雪花。大片枯树和石头裸露在外面的秦岭并不美,更何况接二连三的隧道也不断地打扰着我欣赏风景的兴致。
不时地映入眼帘的桥梁隧道不禁让人感叹我们国家公路铁路建设的艰辛和困难。
而眼前一条条公路干净,笔直,平坦,再联想到曾经在老挝的环山路上经历的颠簸,尘土飞扬,不由得为自己国家骄傲起来。
隧道
桥梁
火车悠悠地晃到旬阳,已是下午。刚一出站,不绝的吆喝声便传入耳中,是面包车司机在招揽生意。
无论是旬阳北站还是旬阳站,距离县城都有不短的距离,且公交车又不方便,所以载客的面包车出租车私家车随处可见。虽然不见得正规,但价格基本合理,鲜有宰客,漫天要价的现象。
靠着导航,我竟自己徒步走到了县城,反正不赶时间,权当锻炼身体。
虽然有导航的帮助,但因为对新县城不熟悉,所以多少走了些冤枉路。不过好在县城不大,沿着河走基本不会走错,所以虽然费了一番功夫,但我终于看到了熟悉的写着中华太极城的隧道,那就是旬阳老县城了。
关于旬阳,或许你还未曾了解,就让我用文字和带着你去了解一下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城吧。
关键词1——太极城
位于汉水之槟,旬河之畔的旬阳县城,又有着太极城的美称。
旬河自西安市长安区流出,一路南下,流至旬阳时,突然转了好几个弯,呈“S”形状,穿城而过,最后汇入汉江。
蜿蜒盘旋的旬河将旬阳县城分为两半,仿佛太极的阴极和阳极,与四周环立的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极图,鬼斧神工地造就了一个神奇壮观的八卦太极城。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诗人如此描绘太极城的神奇和壮美: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河绕太极。可见,旬阳县太极城的美誉早已有之。
冬天的太极城
找到住处之后,我便向老板打听去宋家岭的路线。宋家岭是旬阳的一个制高点,修有太极城观景台,只有在那里,才能一览太极奇观。
在花栗碥的入口处,有一条小路通往观景台,路不好走,且没有明显标志,是一条当地人经常走的路。
我边走边问,又多亏一个老奶奶的带领,才最终走到了通往观景台的正确的路径。
我6年前来这里时,观景台已经在修建,到如今还在不断地扩建。
快到观景台时,只见崖壁上一尊还未修好的大佛,下半身已经初具形状。可能因为是冬天的缘故,也或者是我上山太晚,修建的工具摆在一旁,却未见有人施工。
修建未完的大佛
因为不想绕路,于是我从大佛那里强行攀爬上去,虽然费了一番功夫,但总算爬了上去。最后我从一个用遮挡板遮着的地方钻了出来,到达了太极城的观景台。
此时月已东升,观景台上只有寥寥几人。眺望山下,太极景观一览无余,蔚为壮观,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着夜幕降临,城中的灯火纷纷亮起,一开始不过几盏,慢慢地越来越多,星星点点,再加上沿河修建的路灯,真正复现了“满城灯火列星案”的奇观。
宋家岭的冬夜
满城灯火列星案
旬河大桥,也是多年前拍的
从县城的灵崖寺后的青龙山脊上看去,太极城的阴鱼岛如同葫芦模样,而旬河和汉江夹峙之处,竟细如金线,形成了另一个令人称奇的景观“金线吊葫芦”。
红线勾画出的部分从对面的山上看去,是葫芦的样子
关键词2——千年古城
从花栗碥的台阶拾级而上,或者穿过太极城的隧道一路向前,便进入了旬阳老城。
旬阳老城依山而建,沿河而成,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建筑布局。漫步城中,到处是台阶,缓坡。道路蜿蜒曲折,难辨东西,房屋错落参差,高低不一。
高低错落的房屋
依山傍水的老城
城中大多都是新式建筑,但还保留着几处清式木板房,一副饱经风霜,古朴陈旧的样子,残留着古老的气息。
古城区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城池都要建城墙,修城门,旬阳也不例外。不过,至今只余下西门和一小段城墙。断壁残垣下,一个老大爷坐在椅子上,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阳光。
仅存的旧城门
站在葫芦的细线之处,一边是蜿蜒的旬河,一边是宽阔的汉江,而老城区就在这方寸的土地上高低错落地建立起来,不禁又让人对先人的勤劳智慧心生敬佩。
旬阳地处深山,又有河水穿城,虽然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但环境难免偏僻恶劣,且交通极为不便。哪知,我们的先人竟不畏艰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来到这里扎根定居,然后繁衍生息。
在旬阳旧城的文庙博物馆中,保存着旬阳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印记。
新石器时代的石铲
这副石铲,轮廓线形流畅,表面光滑如璧,充分说明了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旬阳人,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制造工具的技术。
在文庙的院落中,有一株千年古柏,如今仍然生机勃。古柏之下,还有一座石碑。据《旬阳县志》记载:柏在文庙大成们阶右,其大连抱,黛色参天;下有古碑,字迹凋零,以石叩之,音清绝如铜。
柏荫铜碑,传为“旬阳八景”之一。
石碑如今已经被栏杆围起来,无法敲击确认,只留下古柏石碑的传奇任人遐想。
古柏铜碑
文庙之中,还珍藏着两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象牙算筹和独孤信煤精多面球印。
我想人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审美素养的。我第一次参观文庙时,就觉得这象牙算筹和独孤信的印章一定不是普通的文物,果然,上网一查,竟是国家级稀世珍宝。
象牙算筹
这副象牙算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在数学上的辉煌成就。如今这副象牙算筹已经被选入中学历史书中。
独孤信之印,正面能清楚地看到“大司马印”,“臣信启事”的字迹
北魏名将独孤信,仪表俊美,且权倾朝野。他有七个女儿,其中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的明帝,隋文帝杨坚以及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因此独孤信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岳父”。
这枚独孤信的印章造型独特,匠心独具。有14个正方形面都印有文字,且内容各不相同,独孤信的位高权重可见一斑。这枚多面印章免去了携带多枚印章的不便,是印章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关键词3——三省通衢
俗语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岭,巴山横亘在中国中部,阻断了入川进鄂的路途。相比于艰难险阻的陆路交通,便捷的水运逐渐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处于旬河汉江交汇处的旬阳,便成了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位于旬阳县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的蜀河古镇,便是汉江航运繁荣发展的证明。
汉江航运
蜀河为古蜀国所在地,汉时置县,中兴于明代,繁华于清朝中末,续写的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传奇,因其所处地域优势,便是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物流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结派、倾听乡音的场所(来自)。
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到蜀河古镇一游。但旬阳老城中的汉江航运博物馆让我了解了汉江航运的发展史。
很早以前,汉江就成为南北通行的重要渠道。
最开始,人们的交通工具是皮筏子,独木舟。渐渐地,更多先进的漂亮的轮船被造了出来,人们的出行也更加方便。
然而出船押货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汉江流域,许多地方都是壁立千仞,水深莫测,或者暗礁丛生,急流险滩,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显示出船工们的艰辛。
布满绳痕的纤夫石
船长驾照,船员也要有证件
船工们的用具,粗糙笨重
蜀河因汉江而兴,旬阳因蜀河而荣近代,由于铁路公路的迅速发展,河运不再是人们出行运货的首选,于是蜀河古镇渐渐衰落。
据说,原来每天有一对对发的班船来往于旬阳县城和蜀河古镇,但最近却突然停运,不知何故。
我曾坐汽车在江边公路上欣赏汉江风光,只见两岸青山叠翠,树木蓊郁,江水碧绿,波光粼粼,一路风光无限。如果旬阳县能开发一下汉江游船的旅游项目,或许会使汉江航运焕发新的生机吧。
汉江风光
关键词4——还愿
这个关键词无关乎旬阳,只关乎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
当初我刚毕业时到旬阳来玩,路过城中太极观,经不住卖香人的劝说便买了一把香,然后对着庙里的各路神仙许了愿。
当时许了很多愿,基本上都不记得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师弟和她女朋友闹矛盾闹得挺严重,于是我求神明保佑他和女朋友能和好,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弟早在3年前结了婚,孩子都2岁了。
听说许的愿望如果实现了要去还愿,可是我却一直懒于前去,所以一拖再拖。还愿,就是这次去旬阳其中的一个原因。
此次再来太极观,只见它倚立在悬崖峭壁上,风采依旧,不过从前的卖香人却不见了踪影。只需在投币箱中投入香烛钱,旁边的香烛便可自行取用。
太极观
墙上的水痕巧合地形成了和尚打坐,神龟参拜的图案
我之前在清凉寺中看到众人烧香也是如此的取香方式,不知道现在的寺庙是不是都改成了这样。
也好,总比像法门寺那样刚下车便被一堆卖香人一哄而上地围住,或者像少林寺那样圈个数字就莫名其妙地买了一柱高价香的好。
烧完香,还完愿,心愿已了,而旬阳之行也就此结束。
最后
我虽然如此赞美旬阳,但大家千万不要把它想象成世外桃源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它的城建相当之糟糕。
此次前去,在建的新城到处尘土飞扬,许多地方都是烂泥乱石,行动极为不便。
而老城区,乱七八糟的电线随处可见,闹哄哄的街道和其它地方并无二致。
逼仄的街道,破旧的房屋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古朴和沧桑,更是落后与贫穷。旅游信息的不完善,交通的不便利更是大大增加了自由行的难度。
残旧的古城
但如果你不抱那么高的期望的话,或许你会觉得有更多的惊喜。假如时间和预算不那么充裕,来这个小城逛上几天倒是不错的选择。
春夏之际,花红柳绿依山傍水的旬阳县城还是很美的。只希望旬阳县政府能将她的美发掘出来,展现给人们。
一些或许会有用的Tips:
1、吃
锅巴饭:自从在柞水凤镇吃过一次锅巴饭后,我就爱上了这种美食,每次遇到都要饱餐一顿。旬阳卖锅巴饭的地方不多,我在农贸市场找到一家,味道不错,锅巴又脆又油,感觉比西安的好吃。
红烧茄子锅巴饭
抗抗馍:
抗抗馍也是我在安康的最爱,每次去都要吃。夏天时节,吃上一碗蒸面,再来几个抗抗馍,这不就像在西安吃了一碗凉皮和肉夹馍吗不过旬阳的抗抗馍和安康市区的稍有不同,没有市区的薄,脆,吃起来就像点心一样,但同样是酥得掉渣。
抗抗馍到处都有得卖,超市里,菜市场里,而且价钱不贵,10块钱一袋,一袋有七八个,又抗饥又顶饿。
拐枣醋:
旬阳野生拐枣醋貌似是政府大力推介的特产,据说有保肝降脂的功能。我在超市里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卖的,后来总算在太极城隧道前面发现了一家专卖店。一盒4瓶每瓶350ml的礼盒装80块(据老板说超市卖85块),还有一壶5斤装的60块钱一壶,可以买来自己喝。
2、住
老城的旬河大桥附近到处都是宾馆旅舍,完全可以到了之后再找住处。价格有贵的有便宜的,但便宜的一般卫生条件都不怎么好,要做好心理准备。
3、行
一般去这种小县城我都会在政府网站上查找旅游信息。但旬阳县政府的网站上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连很多景点的介绍都不详细,更别说其它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交通信息!
旬阳县有两个火车站,旬阳北站和旬阳站。
北站离县城很远,有公交车可以到达。但公交车收车比较早,所以也可以和别人拼车前往,每人10块钱。去北站的公交车站就在河边上,没有站牌标志,地上画着公交车位的地方就是了。
旬阳站离县城也不近,但步行不到一个小时也能到。如果步行,路过廊桥时记得要过桥,否则要在新城绕道很远到达旬河大桥才能过河。
车站外有面包车出租车吆喝着去县城,一个人大概五六块钱,不想走路的可以乘坐。
太极城观景台有两个地方可以进入,面对旬河,往右手边走,在花栗碥的路牌处上台阶,是一条小路,也是一条捷径。
但路不太好找,因为没有指示牌,且岔路口比较多,需要不时地问路;往左手边坐2路车在政府站下车,到太极路口进入。这是一条修好的环山路,一直通往观景台,路很好走,缺点是太远,如果是开车上去比较方便。
太极观在河边的悬崖上,在旬河大桥处远远就能看到。从太极城隧道左手边的一条小路直走就能到达。
航运博物馆,文庙都在老城中,里面的道路虽然都有名字,但弯弯绕绕上上下下的只怕问别人别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好在大路只有一条,在城里面瞎转转,总能找得到。
1
其实县志上只是从新闻工作角度介绍了他,那只是凤毛麟角,姜来周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乡绅,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还是听我略述一二。
2
早在1717年
诸罗县志即出现有关弯山茶的记载不过
历来仅有地方人士利用之
3
古佛寺历史始于元代,据宜昌县志记载,宜昌地区的历届佛教协会会址均设立于古佛寺。
4
据40年代的民国“磁县县志”记载:“彭城之瓷窑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窑,一种为巧货窑。
5
从遂川县志中得知,遂川县西部山区群众历来有捕鸟猎食的习惯,当地人认为此地有条“千古鸟道”。
6
据县志载:安平丝网起源于明孝弘治年间
7
按照该县县志记载
该县全境属黄土梁峁沟壑区
自然条件恶劣
农民一直靠天吃饭
增收缓慢。
8
据资中县志记载
清光绪年间
资州木偶戏颇为兴盛
有“金泰班”、“玉祥班”、“龙泉班”等戏班活跃在城乡。
9
郝持经几个月润色
一部持论公允、章法规范的县志成稿。
10
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
赤阑桥“在城南
赵宋姜夔留寓处”。
11
池亭历史非同寻常
县志、省志均有记载
因此
应该考虑重建。
12
会议报告了岳阳县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成立筹备情况
并举手通过了县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名单。
13
《创修渭源县志》卷九《艺文志》中《五竹寺记》载:建文于夏六月庚申十三日未时
由癸门出
比时愿扈驾二十二人
节(郭节)其一也。lishixinzhi/5129979
14
据河南郏县县志记载
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
“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
遂有终焉之志。
15
手捧古香古色的《乐安县志》
“八怪”之一李方膺跃然眼前
他于夏日行走旷野
实地勘察一方热土
冬夜灯下殚精竭虑
披沙沥金
成就了一部经典名志。
16
清水县志还记载了庞公石的由来
一位叫庞蕴的居士是著名禅师马祖的高足
他脱略俗情
深造禅理
不离马祖左右。
17
据《清光绪嘉定县志》记载
嘉定地方 曾在如今人民街、小囡桥的西侧为两兄弟建造过一座“双桂联芳坊”。
18
据《民国吴县志》记载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倭寇自太仓入海口进犯苏州
烧劫于阊门、枫桥一带
“焚掠殆尽”、“积蓄纤悉无遗”。
19
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
辛集镇“绵亘五六里
货广人稠
坐贾行商
往来如织
虽居偏壤
不减通都”。
20
故而立志走访天下
便览郡县志集
寻经世致用之学。
21
记者翻阅了《海城县志》
发现当地山上盛产质地细腻的白土
该土由正长石分解而成为硅酸矾土
有黄、白、红等颜色
而白色的为最好。
22
(乾隆《献县志》)
始迁来献县
入安民里四甲籍
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
23
嘉庆《澄海县志》说
每年广东“通省税额征银四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有奇
澄海以弹丸黑子之地
几操全粤五分之一
洵濒海一大都会也。
24
这场反恐战争的事迹也将会在墨玉的县志上永远载入史册
在反恐的历史上彪炳千秋。
25
飞沙滩
《香山县志》中曾记其飞沙奇景
随潮上落
周而复始
引人遐思
该处也以“飞沙叠浪”的美名
名列“珠海十景”。
26
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27
唐大爷的这段往事,是分水的茶客你一言我一语传开的,不知泸县志里有没有记载,但唐大爷是离休干部这件事,却一点也不假。
28
雍正版——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
太原县知县沈继贤重修《太原县志》
由高汝行后人高若岐编纂
分纲列目
拾遗补缺
兼收并采
成书4册、16卷。
29
本县能够出现一名得到保举的才子
可是难得一见一等一的大事
足以写进县志
光宗耀祖
传给后世子孙的。
30
陕西省安康市的旬阳县今天火了
不是因为他们县的地形像“太极”图案
而是因为他们要把“无理缠访”写入县志
“遗臭万年”。
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
在陕西东南,有一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绿色休闲家园的女娲故里—平利。
平利县地处北纬31度37分至32度39分、东经109度至109度33分之间,东邻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宾区、旬阳县,居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县城距安康市府驻地60公里, 距省会西安市447公里。和湖北省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207、308两条省道横穿县境南北,安平二级路直通安康市。
县境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西北分别与本省本市的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境内大巴山横亘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地、丘陵、川坝纵横交错,造就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种群。全县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9镇3乡,总人口23万人。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16亿元,财政收入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
茶业是平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平利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平利被确定为国家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县,绞股蓝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认证。
平利是生态旅游的处女地。女娲和八仙两大传统文化赋予生态旅游业以浑厚的文化内涵。千家坪森林公园、八仙大草原、廖乾五故居、女娲山、西岱顶、佛殿山、古仙洞和琵琶岛茶艺村等旅游景点已成为人们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勤劳、纯朴、善良的平利人将以生态立县为主旨,以绿色产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板块为支撑,保护绿色环境,经营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建设休闲家园,为人类奉献一方碧水蓝天。
矿产资源
煤炭:在全县分布甚广,主产于广佛镇的筲箕凹、阳坡、黑沟、东沟、西沟,城关镇的牛王沟、三里垭和八仙、大贵、三阳等乡镇,已知主要矿点16处,许多地段个别和数种元素品位可达工业指标,经济价值高,开发前景广阔。现已建立小型煤矿100多处。
大理石:主产于八仙镇的龙门和狮坪一带,矿带东起流溪沟口,西至韩河峡,绵延10公里,地质储量455万立方米,地质远景储量1500万立方米,主要品种有仙条黑、仙条灰、墨玉、白果碧玉、斑马等,花纹有的呈木纹图案,有的酷似山水画,有的为江河湖泊图形,质佳色丽,高雅古朴。
黄铁矿:主要产地在洛河与八仙镇交界的凤凰尖,矿带绵延10多公里,矿体21个,储量3200多万吨,伴生钴、钛,为多元素大型矿床,硫平均品位15%,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一。平利生产的"凤凰牌"硫磺,产品达国际一、二、三级。
重晶石:平利县重晶石矿藏主要分布在洛河镇所辖的水坪、清水河、神仙台一带,已探明总储量2800万吨,重晶石钡的平均品位92%,最高达到9933%。具有很高的开采和地质科研价值。正如美国专家普尔教授现场考察结论所说:“其储量、品位是以前未见到的,这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居亚洲第一,其矿层厚,分布集中,具有大规模开发的优势”。
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历史见证。_
夏代时期,全国分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九州。平利属梁州。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庸国的封地。周初,庸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属庸国统治区。_
春秋时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灭庸后,平利先属巴国,后属楚国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军再败,向秦献出汉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属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划汉江上游为汉中郡,平利属汉中西城县。_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郧西县和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6年(公元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三国时期,平利属锡县地,先后为魏、蜀统治区。_
公元265年,晋武帝灭魏,建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_
南北朝时期,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时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隋大业3年(607年),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_
唐武德元年(618年),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6年(771年)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年初,复置平利县。北宋熙宁6年(1073年),废县设镇,平利属西城县地。宋元_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平利属兴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后属金州,万历11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遂属兴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属兴安府。中华民国初期,沿袭清制;国6年(1917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年),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中道一级取消,改为省直接领导”;民国25年(1936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分县为6等,平利为5等县,一直到解放。_
1949年,平利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安康专员公署领导,后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领导至今。_
建国以来,全县行政区划作了20余次调整,其中大的调整有9次:_建国以来,撤销民国时期8乡镇、52保、1125甲,建立8区、52村、1125闾。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1月,镇坪与平利合并为平利县,全县共设12个人民公社,54个管理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社、15个管理区分出。_
1981年,选举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_
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2001年3月和11月,相继两次并乡建镇,截止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_
县城变迁
县城,历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利县城的四次变迁,浓缩全县历史演变的曲折进程。
第一城址白土关垭子位于今县城东的长安镇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山垭。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县始建置之治所。初为上廉县,后改吉阳县,南北朝时期的齐朝,划县为二,增设上廉县,治所在今老县,不久仍并入吉阳县,西魏更名吉安县。关垭子至今有古城遗迹,民国26年(1937年),修汉白公路,拉槽通过,古城破坏。1982年文物古迹普查发现:“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蜒,东西各有一城门,夯筑层明显存在,并散存南北朝时代青瓷陶片”。_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位于今长安镇石牛河和长安坝河交汇处,至今仍流传“官田坝”地名。清光绪县志载:“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与安康、岚皋合并,名金川县,治所设安康城西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设,仍按原区域恢复县治所,始名平利县。因水毁城废,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城址和遗物。_
第三城址古声口位于今老县镇的东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声水)交汇处。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县治所迁于古声口。宋代时降为镇,不久复置县。元代撤县,设巡检司于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复置县,治所遭“洪水冲坍”,县丞冯宛将县治所再次移到古声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庙学,创建行台”,其后“建造正厅、幕厅,樵楼、监狱”,当时“土旷人稀,县治规模狭小”,县署“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成化21年(1485年),“修筑(城墙)周6里,开东西南3门,东西阻水,南北倚山”。“隆庆元年(1567年),以倾圮难葺,改筑约三分之一,北依龙山,西南绕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门4寻,以北门不利,闭塞”。崇祯7年(1634年)夏,李自成农民义军攻破县城,杀守城团练头目罗得宏后,历经40余年无县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铸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兴安州守刘德新莅平巡视,赋诗一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老县面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间,县城屡被洪水威胁,历有补修。清乾隆8年(1743年)后,先后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训导署等数十间公房,县治所较为完善。_
县城今址白土营,迄今已历200余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嘉庆8年(1803年),清廷准旨,调任奎光任知县监修新城。遂依关堡旧基加固,筑城墙735丈5尺,设东、西、南3门(民国28年,增辟北门),南扩奎城,造庐设厩,为800兵丁栖身牧马之所。继任知县石珩接手竣工。嘉庆9年(1804年),加修书宝、祀典坛庙等,后建西瓮城,5道城门,城垛齐全,门上有楼;修主街1条,东西长245丈6尺7寸,计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余条,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嘉庆10年(1805年),正式迁县治所于白土营。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平利县位列第6名。
2020年11月18日,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平利县位列第79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平利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3月,平利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农业农村部推介平利县为第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6年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平利县为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有多少人口
本文2023-10-03 16:19: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