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骨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屈骨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31 横骨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特异性 35 所属部位 36 屈骨穴的定位 37 屈骨穴的取法 38 屈骨穴穴位解剖 381 层次解剖 382 穴区神经、血管 39 屈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310 屈骨穴主治病证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3112 灸法 312 屈骨穴的配伍 313 文献摘要 314 屈骨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3142 用于针麻 3143 对逼尿肌、 括约肌的影响 4 曲骨穴的别名·屈骨 41 曲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曲骨穴的定位 47 曲骨穴的取法 48 曲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曲骨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4142 对宫缩的影响 4143 治疗外阴白斑 4144 治疗遗尿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屈骨 1 拼音

qū gǔ

2 英文参考

Hénggǔ KI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屈骨为经穴别名,即横骨(穴)[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横骨 汉语拼音 Henggu 罗马拼音 Hengku 美国英译名 Horizontal Bone 各

号 中国 KI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R11 富耶氏 R11 德国 N11 英国 K11 美国 Ki1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2]。出《脉经》。别名下极[3]。属足少阴肾经[2]。横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2]。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31 横骨穴的别名

下极(《针灸甲乙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髓空(《经穴汇解》),下横(《神灸经纶》),曲骨端(《针灸资生经》)。

32 出处

《脉经》: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针横骨、关元泻之。

33 穴名解

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2]。

34 特异性

横骨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35 所属部位

下腹部[4]

36 屈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横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37 屈骨穴的取法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6]。

38 屈骨穴穴位解剖

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脉, 外动脉。分布著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纤维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囊( )、会阴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静脉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器官是膀胱、小肠、乙头结肠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 外动脉通过[3]。

39 屈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横骨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2]。

横骨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8]。

310 屈骨穴主治病证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2]。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7]。

横骨穴主治阳痿,遗精;疝气,阴痛,遗尿,小便不利;少腹痛[6]。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3]。

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2]。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

3 其它:角膜炎。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3][2]。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2]。

直刺1~15寸[7][6],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部[6]。

注意:横骨穴针刺前排空小便,并缓慢下针,以免刺伤膀胱[6]。

3112 灸法

可灸[2][7][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312 屈骨穴的配伍

横骨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清下焦,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

横骨配肾俞、关元,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

横骨配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治闭经[6]。

横骨配中极、三阴交,治遗尿[6]。

横骨配支沟、足三里、命门,治大便难[6]。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

《外台秘要》:阴下纵,卵中痛。

《备急千金要方》: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

《针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

《席弘赋》: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314 屈骨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 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增加。

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2]。

3142 用于针麻

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

3143 对逼尿肌、 括约肌的影响

针刺横骨穴,能使逼尿肌、 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增强,有助于恢复大小便的随意控制能力[2]。

4 曲骨穴的别名·屈骨

屈骨为经穴别名,即曲骨[9]。《备急千金要方》曲骨作屈骨[9]。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11][10]。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1][10]。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10]。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41 曲骨穴的别名

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43 穴名解

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10]。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8]

44 特异性

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1][10]。

45 所属部位

下腹[12]

46 曲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5]。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11]。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10]。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曲骨穴的取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11]。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10]。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13]。

48 曲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14]。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14]。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11]。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10]。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5]。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8]

4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10]。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11]。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13]。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14]。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10]。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5寸[11]。

直刺05~1寸[15][14][10],局部有酸胀感[15],可向下扩散[15],至外 [13]。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5]。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14]。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5]。

孕妇慎用[14][15][10]。

4112 灸法

可灸[10][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1]。

412 曲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10]。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10]。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10]。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13]。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13]。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13]。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13]。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13]。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4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8]。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13]

4142 对宫缩的影响

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8]。

4143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44 治疗遗尿

1)要知道(病位)在气分的,上部(就是上半身)有病,在下部取穴治疗,下部有病,在上部取穴治疗,左边的取右边穴位,右边的取左边的穴位。病位在血分的,随病人血所在的病变部位,对应病位而取穴。如果有病位在血分而去泻气分,病在气分而去治血分,就是所说的杀伐不当,错在谁呢(言外之意,肯定是错在医生你咯)。

2)一些不能针刺的疾病,适合用灸法治疗,一是内有久寒:二是脉近于无,知是阳气将绝之象:三是腹部水肿,阳虚气陷。除了这三种类型的疾病,其余的都不可以用灸法,是害怕导致病情加重啊。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另外在  秘籍网   或者  医书网    里收藏了很多针灸书籍,对针灸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看医学网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杜立宽)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朱明清)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谭德福)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杨兆钢)

中国微针疗法(郭长青)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针法灸法图解(蔺云桂)

针灸七字经(黄荣活)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南正九)

针灸三绝(高维滨)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贺普仁)

针灸与按摩(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北京中医学院编)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超清版)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郑其伟)

针灸临床学(孙申田)

针灸临床治疗学(胡武光)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郭效宗)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

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

针灸临床选要(陈全新)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于致顺)

针灸临床问答(张学全)

针灸临证精要(阎润茗)

针灸五输穴应用(杨维杰)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超清版)

针灸保健学(何树槐)

针灸保健防病(张仁)

针灸健身术

针灸健身术(梁保义)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高维滨)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王启才)

针灸医学文摘(林昭庚)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一)钟起哲

针灸医案选读(超清版)

针灸医桉与临症备急(张济民)

针灸医籍选译(王顺)

针灸医经选(张吉)

针灸十四经治病概要(熊修五)

针灸十绝招(彭敏)

针灸取穴图解(汉英对照超清版)

针灸取穴纲要(耿恩广)

针灸名医经典医桉(赵寿毛)

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赵建新)

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焱垚)

针灸名着集成(黄龙祥)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杨华元)

针灸图说(高清彩图版)

针灸基础理论及方法(王炫燊)

针灸处方学(王岱)

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

针灸处方集(阎洪臣)

针灸大全(1958年版)

针灸大成新编(杨继洲)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

针灸妇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妙方治百病(王云凯)

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池澄清)

针灸学(谷世喆)

针灸学七字歌诀(超清版)

针灸学基础(超清版)

针灸学新论(林昭庚)

针灸学新论(超清版)

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册)郭长青

针灸学笔记图解(超清版)

针灸学表解(李瑞)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

针灸学(刘冠军)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

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吕景山)

针灸康复学(唐赤蓉)

针灸心传(高立山)

针灸心悟(高立山)

针灸心扉(高立山)

针灸心语(高立山)

针灸意外桉例选析(伦新)

针灸手册(靳瑞)

针灸探微(谢文志)

针灸推拿全书(李学武)

针灸推拿医籍选(李继福)

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詹文涛)

针灸推拿基础与临床(张立德)

针灸推拿学(严洁)

针灸推拿学(超清版)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严振国)

针灸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灸推拿概要(刘茜)

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

针灸推拿疗法(张登部)

针灸撷英(高希言)

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超清版)

针灸断病法则

针灸新义(祁越)

针灸新医疗法(遵义医学院)

针灸新穴精选(李红阳)

针灸时间治疗学(李磊)

针灸明理与临证(刘冠军)

针灸易学新法(张崇一)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

针灸有效点图解(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郭效宗)

针灸有效病症(方幼安)

针灸枢要(陈克勤)

针灸歌诀800首(董明强)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蔡文)

针灸歌诀配彩色图谱(高清彩图版)

针灸歌赋处方集解(施震)

针灸歌赋校释(施土生)

针灸歌赋选读(李磊)

针灸歌赋选(宫艳华)

针灸歌赋集成(张应泰)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

针灸治法与处方歌诀(文碧玲)

针灸治法与处方(超清版)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失眠(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高清版)

屈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31 横骨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