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一、 图腾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界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而存在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也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而且远古的人类也正是这样来认识自己的。在全世界曾普遍存在过的图腾文化,就是通过对有关人的出生、人的来源的解释,反映出远古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二、二十四节气及生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
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和《周髀算经》等古书中都有记载,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对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精细的观察,深入的研究后,逐渐形成的的。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决定的。
三、“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人与自然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概念,有儒家式的,也有道家式的。道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实际上说的就是自然和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的当代意义
人与人的和谐,不仅仅是社区、单位或其他小环境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它也包括有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当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只有一个,但在大气污染、江河湖泊污染、海洋污染、森林和植被减少等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因自然环境的恶化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既是全球性的,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得不强调低碳减排,国际上也时常评比一些最宜居的城市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也就是说,人类已意识到自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
如下:
1、大禹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2、夸父追日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
3、愚公移山
文章叙述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4、神农尝百草
炎帝神农不但是农业之神,还是医药之神。传说他曾经有一种叫做“赭鞭”的神鞭,药草经过赭鞭鞭,它们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各种性质都会呈露出来。
神农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的赋性,给人们治病。他还亲自去尝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就中过七十次毒。神农皇帝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于肠子断烂,牺牲了生命。
5、嫦娥奔月
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
《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个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老子十分崇尚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谐”思想。纵观历史,可以说最早、最系统地提出顺应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就是老子。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就是 “天人一体”(或 “天人合一” ),即要求人与天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人与天地(自然界)相分离,甚至于相对立。人类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并在与自然相处时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另一个是儒家代表孟子。孟子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是非常重视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反对用细网打鱼,反对在树林生长期入山砍伐,正是避免造成生态的破坏,使鱼类和树木能够正常生长,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鱼可捕,有树可伐。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又有很深刻的含义,即不仅要为目前利益着想,而且要为长远利益着想;不仅要为人类自身的利益着想,还要为自然界的生命发展着想。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本文2023-10-03 17:15: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