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论语微子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对当今社会的启示,第1张

1不应逃避问题,逃避现实,应该积极面对

2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楚狂接舆是当时道家的人物,也是有道之人,他看到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已经无法收拾,所以装疯卖傻,但其实内心却清楚得很孔子则不同,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挽救世道人心。

3原文《论语·微子》中的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4[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论语》二十篇节选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3、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4、里仁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5、公冶长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6、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7、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8、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9、子罕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力量来帮助他。”

10、乡党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11、先进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那个好学用功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12、颜渊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13、子路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4、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15、卫灵公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16、季氏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17、阳货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18、微子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19、子张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20、尧曰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翻译是: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白话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游学,落在了后面,在子路急忙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挑着农具的老农,子路便上前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老农说道:“春种夏收是为时节,现在大家都在劳作,你的老师不是应该带着你一起劳作,你在哪里找你的老师呢?”子路觉得老农的话很有道理,便对老农表现出很恭敬的态度。老农见子路是知书达理之人便让子路留宿,在自己家里款待子路。

第二天一早,子路继续赶路,见到孔子之后把遇到老农的经过告诉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便叫子路为他引荐去见过了老农,之后。

子路叹息道:”有才能而不作为算是不义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只懂得小节啊;所谓大义,可不能够丢弃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忘记了大义。

君子应该以成为国之栋梁为目标而造福一方。独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扬正道的,哎,我已经知道那位老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了。“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所著的《论语·微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微子篇》选自《论语》第十八章。《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____《论语·为政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____《论语·子路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____《论语·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论语·颜渊篇》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____《孙子兵法·行军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____《论语·八佾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论语·述而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____《论语·为政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___《论语·里仁篇》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____《孙子兵法·兵势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____《论语·季氏篇》

言必信,行必果。____《论语·子路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论语·子罕篇》

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论语·为政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____《论语·里仁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论语·述而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____《论语·宪问篇》

德不孤,必有邻。____《论语·里仁篇》

未知生,焉知死?____《论语·先进篇》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____《论语·泰伯篇》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____《论语·学而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____《论语·微子篇》

君子不器。____《论语·为政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___《论语·子罕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____《论语·雍也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论语·子路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____《论语·述而篇》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____《论语·颜渊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____《论语·公冶长篇》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____《论语·雍也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论语·里仁篇》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____《论语·子罕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___《论语·学而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____《论语·里仁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____《论语·为政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____《孙子兵法·九地篇》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____《论语·尧曰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____《论语·为政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____《论语·泰伯篇》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____《孙子兵法·行军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____《论语·八佾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论语·为政篇》

举直错诸枉, 服;举枉错诸直, 不服。____《论语·为政篇》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____《孙子兵法·军形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____《论语·述而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____《论语·里仁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论语·雍也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___《论语·子路篇》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共11章,621个字,是论语重要的结论性篇章,其重点内容是表明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思想,用本篇第6章和第8章的原文词句说就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和“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前面一句意思是:天下太平,我就不去改造它了。换句话说就是如今天下大乱,治国安邦于我而言责无旁贷。后面一句“无可无不可”,不是一般人通常理解的“怎么都行”的意思,而是说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可以博采众长,虚心听取意见,不固执己见的意思。

  本篇1至4章为第一部分,以若干史实论述殷纣王、鲁庄公、齐景公、鲁定公等君王的“无道”。正是他们的“无道”,才致使微子去国,箕子为奴,比干谏死,柳下惠三黜以及孔子在各诸侯国之间疲于奔走,弘道无果。也正因如此,春秋末年,才有众多隐士出现。 

  本篇5至9章为第二部分,紧接上文的乱世无道写山林隐士。这里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逸民贤者和乐官八师。他们或歌咏趋避,或櫌耕乡野,或植杖而芸,或志身高洁,或散至江河湖海。他们对孔子的态度各异,有的诚恳劝谏,有的冷言相待,有的置之不理。对此,孔子都予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包容。儒家是“舍我其谁”的济世为民,道家是“无道则隐”的“有所待之”,但相同点都是善的,好的,都是希望国家好,民族好,世道太平,国泰民安。孔子与上述诸位隐士,没有根本的分歧,只是殊途同归。

  本篇10至11章为第三部分,主要讲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周朝能够持续八百年?因为很多人与“周有八士”一样为国尽忠,人才济济,国运兴旺。何以如此呢?孔子在第10章,借周公的话作了回答。我将其概括成“四要四不要”,即:要大公无私,不要只想着给自己的亲信亲属好处;要注意疏通下属情绪心理,不要让干部在工作中积攒怨气;要知人善任,推及爱人,不要求全责备;要怀旧念人,不要无故抛弃故交。诚如是,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太平盛世就会出现了。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本篇篇幅不长,字数不多,但描摹形象,刻画人物生动。仔细品读,能感受到柳下惠三黜而不去邦国的赤子之心,能体会孔子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而周游列国的艰辛、无奈与执着,能领悟隐士贤者虽身处逆境,却对脚下山河土地的深情厚谊。当然,阅读本篇,最重要的还是折服于圣贤所表达的虽穿越几千年而至今颠破不灭的真理。

  我爱真理,所以我爱孔子。

 

全文如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白话文释义: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从他们那里经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囗在哪儿。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涯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子路又向桀溺打听,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羊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就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还是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注释:长沮(jù)、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并非人名。长沮,桀溺:意为在水田里干活的一个高个子和一个壮汉。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各执一耜(犁),同耕一尺宽之地。耦(ǒu)而耕,两人并耕。

天下有道两句:意思说,倘若天下有道,我就不参与变法的工作了。

滔滔三句:意思是说,今天下皆乱,诸侯无贤者,你将和谁去变异这乱世使它治平呢?滔滔:水弥漫的样子,喻世上的纷乱。因问渡口,故借水作比喻。而:同尔,你。谁:指当时诸侯。以:与。“谁以”二字倒用,犹与谁。易:改变。

执舆:即执辔(缰绳)。舆前驾马有辔,所以执辔也叫执舆。

扩展资料

《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先秦孔子《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此章亦是隐者对孔子的劝喻,孔子尊敬这些避世隐居、洁身自好的人,同时也说明自己积极入世的理由。最后一段的回答反映了孔子希望天下清平,所以积极入世,及欲拯救斯民于水火的人道主义情怀。

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要拯救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很可宝贵的,是儒家精神的精髓。

问津在文中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自然意义上的渡口,另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小故事都表现了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坚贞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

从孔子的话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活, 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作为一个人, 理应关心人、同情人,尽自己力量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救出来。

显然,长沮、桀溺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正好背道而驰。

对入世执著的孔子并没有感化隐士一道救世的意图,反倒是应该与世无争的隐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跟随他们一起隐居。

  孔子一直想改变当时的腐败之风,实施自己的思想。齐国的国君很欣赏孔子,孔子便想到齐国一展报负。可是齐景公想用孔子的想法,遭到了齐国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包括齐国名臣晏婴,都明确对孔子表示反感和否定,齐景公也就动摇了,对孔子说,“吾老矣,不能用也。”  要实施孔子的主张,非一日之功,朝中又那么多人反对,齐景公也没有心思气去搞那么大改革了。甚至齐国有消息说要谋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齐国。

    孔子回到鲁国,过了几年得到鲁定公重用,孔子做司寇,三月而鲁国大治。齐国害怕了,怕鲁国在孔子治下强大起来,要称霸。就选了八十名美女,教之以歌舞,组成文工团,给鲁国君送来。鲁定公中了齐国的美人计,和季桓子再三游观,高兴地接受下来,三天都不上班,和美女文工团厮混作乐,对大夫们的礼仪也简慢了。孔子一看,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始了他十几年颠沛流离之路。

    孔子到达楚国,楚昭王也不用孔子,跟齐国一样。有个狂士隐居者,故意从孔子车边经过,唱歌给孔子听,“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这个狂人接舆的大概意思是,不要抱任何希望,不要以为自己能救中国,忧国忧民就是找死,赶紧隐居去吧!孔子下车想找他说话,这个接舆却避开了。

  途中,孔子让子路去问两个农夫渡口在哪,谁知又是隐居者,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世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意思是说,你看你师父,今天齐国,明天卫国,后天楚国,到处奔波找贤君明主,哪里找得到!你与其跟他奔波不如跟我隐居种田!子路回来后汇报老师,孔子很不开心,又叫他避世,整天避世,他不跟人在一起,要跟鸟兽在一起么?天下无道,我才要去改变。如果天下有道,他才可以隐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往直前,心中无我。虽然当时他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但是正因为他的失败和执着,才给中国留下了宗教般的精神财富。

论语微子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1不应逃避问题,逃避现实,应该积极面对2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