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气虚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气虚简介,第1张

气虚指气的虚衰不足。统指脏腑正气虚弱。由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出现抗病力减弱的病理变化。《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凡此者,何非气虚之类?”但肺主气,脾为化生气血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本,故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东医宝鉴·杂病篇》:“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收气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

1肺气虚;2重病之后,元气未复;3脾肺气衰。

详见百科词条:气虚 [ 最后修订于2018/5/22 3:32:24 共145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国内方面

桐君采药录》一书流传到晋代,约4~5世纪顷,曾被陈延之的《小品方》引录有个别内容。

迄6世纪顷的梁代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等著作中均引用了《桐君采药录》(见《本草经集注·序录》:“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据敦煌出土残卷本)。而在约同期的簿录著作《七录》中却记载了“《神农采药经》二卷”的书目,惟此书早佚,其与《桐君采药录》有何关系,抑或同书之异称,已不得知。

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隋朝官藏图书编目的《隋书·经籍志》和公元8~9世纪的唐朝官藏图书编目的《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书中均记载了“《桐君药录》三卷”的书目。

公元10世纪中的北宋时期,由政府编修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中不仅直接引用了《桐君采药录》的佚文条,而且还收载了《吴氏本草》中转引的《桐君采药录》多处。

在北宋中后时期,即公元12世纪,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医方类》及公元13世纪王应麟的《玉海》(卷六十三)二书中均收载了“《桐君药录》”的书目,惟前书记其为二卷,后书记其为三卷,但此时不知《桐君采药录》是否尚存。

惟在公元11世纪中期官修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虽也在各药物项内根据《吴普(氏)本草》转引了部分《桐君采药录》的佚文,但同时却明确指出:“《吴氏本草》今广内不复有”(见:《政和本草》或《大观本草》卷一“补注所引书传”),说明《吴氏本草》在当时已经失传了。

11世纪末唐慎微在其《证类本草》中,一方面引用陶弘景(即“陶隐居云”)《本草经集注》,并转引了《桐君药录》的部分佚文;另一方面又通过引用《嘉祐本草》(原书作“臣禹锡等谨按”注文)转引了《吴氏本草》中收录的部分《桐君药录》佚文。

到了16世纪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再次转引《本草经集注》所引的《桐君药录》佚文,但其文字略有节删。

国外方面

①日本——《桐君采药录》传入日本的具体时代不详。但公元9世纪末在日本的书目学著作《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已记有“《桐君药录》二卷”之目(据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转引)。

在公元10世纪末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一书中有引用《小品方》转引《桐君采药录》的佚文1条,但无直接引录《桐君》之文。

到了公元13世纪,在日本惟宗具俊的《医谈抄》及惟宗时俊的《医家千字文》二书中均引录了《桐君(药)录》的同样佚文。

②朝鲜——在16世纪初,朝鲜方面由许浚等人撰写的《东医宝鉴》一书的“历代医方”文中记有以下二书书目:“《采药对》,桐君所著。黄帝臣也。《采药别录》,桐君所著。黄帝臣也。”此二书似为《桐君采药录》一书两种不同传本的异称,虽然在《东医宝鉴》中并未引用该书佚文,但不难看出,《桐君采药录》已传入朝鲜,具有很大的影响。

流传过程中的变动问题

根据上述可以知道,《桐君采药录》一书的流传过程是从公元1~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历代反复传抄与引录业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而对其后世的多种传本中有无经过被人节删或补充等属于文字变动的问题,虽然尚无足够的证据,但从其佚文的文体风格等特征方面分析,尚存有令人置疑之处。其中如《汉书·艺文志拾补·经方》在其“《桐君采药录》”条中即指出:“《(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桐君录》”佚文有“茶花”一药,“此不知为其本文(或)为后人注文”(据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转引《汉书·艺文志拾补·经方》)

又如笔者据北宋中期王尧臣的《崇文总目》所记其当时所见知的图书目录中有:“《采药论》一卷。阙。”此外《通志》与《宋史·艺文志》均载有此目,也未著撰人。又闻浙江天一阁曾藏有抄本,但今也不详。按此书名恰好与《桐君》全书名称中的“采药”二字相符,至于是否系后书的节录改编本,抑或另一相类著作,亦属疑问之列。

此外,笔者据相关古籍所辑多条《桐君》佚文所记药物产地的始置时代加以考察时,有以下一些。

西阳(县)——见“茗”及“苦菜”条,巴东(县)——见“茗”条,晋陵(县)——见“茗”及“苦菜”条,庐江(县及郡)——见“苦菜”条,临朐(县)——见“薯蓣”条,钟山(县)——见“薯蓣”条,泰山(郡)——见“虎掌”条,宛句(县)——见“虎掌”条。以上各地名开始设置时期均为汉代。

武昌(县)——见“茗”及“苦菜”条,广(州)——见“续断”条。以上二地始置时期均为三国吴时。

晋熙(县及郡)——见“苦菜”条,上雒(县及郡)——见“占斯”条。以上二地始置时期均为晋代。

此外在藁本(芎(艹穷))条中尚记有“东山”一地,乃隋代时始置县,但后废。或以“东山”为“山东”之倒,而“山东”在战国时期为六国之称,但作为“山东县”则为辽时始置。以上从《桐君》佚文中的地名考察,尚可见到个别汉代以后地名。这种情况和一些传世的《神农本草经》佚文中羼有由其后的《名医别录》混入的某些产地地名的情况颇相类似,说明在其本文中已多少有被人加工的成分。

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赤水玄珠》卷十:补心丸 31 补心丸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魏氏家藏方》卷二:补心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医方大成》卷五引《济生》:补心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竹林女科》卷三:补心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千金》卷十三:补心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75 各家论述 76 摘录 8 《玉案》卷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丹溪心法》卷三 91 组成 92 功效 9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嵩崖尊生》卷八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大生要旨》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方出《医学正传》卷三,名见《东医宝鉴》卷一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补心丸 补心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ǔ xīn wán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补心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571 44 天王补心丸 蜜丸 9g 丸 079 中成药部分 572 44 天王补心丸 蜜丸 36g 瓶 29 中成药部分 573 44 天王补心丸 蜜丸 54g 瓶 42 中成药部分 574 44 天王补心丸 蜜丸 60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575 44 天王补心丸 蜜丸 120g 瓶 87 中成药部分 576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6g 袋 095 中成药部分 577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12g 袋 19 中成药部分 578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36g 瓶 57 中成药部分 579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40g 瓶 63 中成药部分 580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48g 瓶 76 中成药部分 581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54g 瓶 85 中成药部分 582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60g 瓶 95 中成药部分 583 44 天王补心丸 水蜜丸 72g 瓶 114 中成药部分 584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96 中成药部分 △ 585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48丸 瓶 24 中成药部分 586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180丸 瓶 87 中成药部分 587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92 中成药部分 588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216丸 瓶 103 中成药部分 589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14 中成药部分 590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300丸 瓶 142 中成药部分 591 44 天王补心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69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赤水玄珠》卷十:补心丸

31 补心丸的别名

补心丹(《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32 处方

麦冬75克 远志(甘草汤煮)石菖蒲 香附子(童便浸)60克 天冬 栝楼根 白术 贝母 熟地 茯神 地骨皮各45克 人参 川归 牛膝黄耆各30克 木通24克

33 制法

俱为细末,大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34 功能主治

主心气不足,惊恐健忘。

35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用酒或圆眼汤吞服50~70丸。

36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

4 《魏氏家藏方》卷二:补心丸

41 处方

酸枣仁(炒,去壳)、沉香(不见火)、薏苡仁(炒)、乳香(别研)、柏子仁(炒)、鹿茸(酥炙)、车前子(炒)、当归(去芦,酒浸)、五味子(去枝)、人参(去芦)、覆盆子(炒)、防风(去芦)、穿心巴戟(去心)、枸杞子、菟丝子(淘净,酒浸,研成饼)、白茯苓(去皮)、肉苁蓉(去皴皮,酒浸)、熟干地黄(洗)各等分。

4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生养气血,补不足,泻有余,滋润精血,养固其元,使邪气无侵,令营卫坚守。主男子妇人,童男童女,忧愁思虑,食饱恚怒,耗伤心气,精神不守,酒后行房,百脉离经,营卫失调,脏腑遂生疾病:阴阳不足,则寒热往来;气血虚耗,皮毛枯槁;心气不足,怔忡冒乱,梦寐惊惶;肾不足,则乏力失精,小便淋沥;肝气不足,目昏疲倦,四肢烦疼;肺不足,则秘利不常,痰嗽喘急;脾不足,则面黄腹急,饮食无味。并治鼻衄,沙石淋及妇人产后蓐劳,平日恶露,肌瘦骨蒸,久无子息,或妊月未足,多致损堕,诸虚不足,日久淹延之疾。

4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莲心汤送下,1日2次;盐汤饭饮亦得。

45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二

5 《医方大成》卷五引《济生》:补心丸

51 处方

紫石英(煅,研)1两,熟地黄(洗)1两,菖蒲1两,茯神(去木)1两,当归(去芦)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黄耆(去芦)1两,远志(去心,炒)1两,川芎1两,桂心(不见火)1两,龙齿1两,人参半两。

5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忧愁思虑过度,心血耗散,故多惊恐,遗精盗汗。

5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用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55 摘录

《医方大成》卷五引《济生》

6 《竹林女科》卷三:补心丸

61 处方

当归身1两,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茯神1两,人参1两5钱,麦冬1两5钱,枣仁8钱,柏子仁8钱,炙甘草4钱,五味子1两2钱,莲子1两2钱。

6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产后心气大虚,惊悸,言语颠倒。

6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余丸,芎归汤送下。得卧即安。

65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三

7 《千金》卷十三:补心丸

71 处方

当归1两,防风1两,芎1两,附子1两,芍药1两,甘草1两,蜀椒1两,干姜1两,细辛1两,桂心1两,半夏1两,厚朴1两,大黄1两,猪苓1两,茯苓(1方用茯神)2两,远志2两。

7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

74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酒送下,日3次。不知,加至10丸。冷极加热药。

7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恐怖虽属心肾之虚,然如魇状,乃虚阳鼓激痰涎涌塞心包,而成正虚邪实之象。虚能受热,故用姜、附;实能受寒,故用大黄;独倍用远志引领诸药,归就心包,以建补虚逐实之功。诸脏安和,则君主泰然,又何必专用补心之药乎。

76 摘录

《千金》卷十三

8 《玉案》卷三 81 组成

当归1两5钱,川芎5钱,粉草1两,生地1两,远志1两,枣仁1两5钱,人参1两5钱,柏子仁1两5钱,辰砂5钱,琥珀5钱,茯神8钱,南星5钱,半夏5钱,石菖蒲1两。

82 主治

眼痛不已,日久无光。

8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80丸,灯心汤送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蒸粉为丸,如绿豆大,金箔、朱砂为衣。

9 《丹溪心法》卷三 91 组成

朱砂2钱5分,瓜蒌5钱,黄连3钱,归身尾3钱5分。

92 功效

补心。

9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猪心血为丸服。

10 《嵩崖尊生》卷八 101 组成

黄耆1两,茯神1两,人参1两,远志1两,熟地8钱,柏仁5钱,枣仁5分,五味5分,朱砂2钱5分。

102 主治

常惯怔忡。

10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104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

11 《大生要旨》 111 组成

黄耆(蜜炙)2钱,枣仁2钱,远志(去木,甘草汤泡,焙)2钱,茯苓2钱,生地5钱,人参1钱,菖蒲7分。

112 主治

产伤气血,心气大亏,心神惊悸不宁,时见鬼神,言语颠倒。

11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用芎归汤送下,得卧即安。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大枣为丸,朱砂为衣。

12 方出《医学正传》卷三,名见《东医宝鉴》卷一 121 组成

川归身1两5钱,川芎1两,粉甘草1两5钱,生地黄1两5钱,远志(去心)2两5钱,酸枣仁3两,柏子仁3两,人参1两,辰砂5钱(另研),金箔20片,麝香1钱,琥珀3钱,茯神7钱,胆南星5钱,半夏5钱,石菖蒲6钱。

122 主治

心虚手振。

123 补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津唾咽下,或姜汤送下。

12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辰砂为衣。

古籍中的补心丸 《普济方》:[卷十六心脏门]心虚(附论)

半夏(门冬(去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食后温服。补心丸(出千金方)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保产下]惊悸

也。宜石斛散。若心气大虚,言语颠倒,宜芎归汤送补心丸,得卧即安。石斛散人参酸枣仁茯神远志肉白芍石斛

《保婴撮要》:[卷十]下气

用平胃散。癫痫劳瘵,用补中益气汤。心气虚弱,用补心丸。心气虚寒,用补心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肝木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心脏部一]下气

用平胃散。癫痫劳瘵,用补中益气汤。心气虚弱,用补心丸。心气虚寒,用补心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肝木

《医灯续焰》:[卷六]劳极脉证第五十一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白芷丸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白芷丸 41 白芷丸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5 《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三方之白芷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寿亲养老》卷四方之白芷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65 各家论述 66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白芷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方之白芷丸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9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之白芷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普济本事方》之白芷丸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11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四引《太平圣惠方》,名见《奇效良方》卷五十七方之白芷丸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12 《普济方》卷三九三方之白芷丸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效主治 12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芷丸 1 拼音

bái zhǐ wán

2 概述

白芷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3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白芷丸 31 组成

白芷[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以葱白捣烂为丸,小豆大[1]。

33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茶水送下[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白芷丸主治鼻流清涕不止[1]。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白芷丸

白芷丸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即《是斋百一选方》卷九方记载的都梁丸的别名[1]。

41 白芷丸的别名

白芷丸[2]。

42 组成

白芷[2]。

43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2]。

4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茶水或荆芥煎汤化服[2]。

45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白芷丸主治头风眩晕,及妇女胎前产后,伤风头痛[2]。

5 《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三方之白芷丸 51 处方

白芷1两,糯米半两(炒黑色)。

52 制法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三方之白芷丸主治夜多小便。

5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用木馒头或根煎汤送下。

55 摘录

《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三

6 《寿亲养老》卷四方之白芷丸 61 处方

白芷1两半,石斛1两半,干姜1两半,细辛1两,五味子1两,厚朴1两,肉桂1两,防风1两,茯苓1两,甘草1两,陈皮1两,白术1两1分。

6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寿亲养老》卷四方之白芷丸主治老人气虚头晕。

6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饥不饱时清米饮送下。

65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白芷气味辛温,入手足阳明,引经之药;石斛气味甘平微咸,入肝脾肾三经;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细辛气味辛温,入足少阴;五味子气味酸咸温,入肾;厚朴气味辛温,入足太阴阳明;肉桂气味辛甘热,入肝;防风气味辛甘平,入手足太阳;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胃,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处;甘草气味甘平,入脾,通行十二经络,能缓诸药之性;陈皮气味辛平微温,入脾胃;白术气味甘温,入手足太阴。此治气虚头晕之方也。诸经络皆有赖于中土,故守中之药居多,中宫气旺,则辛热之品得各行其志,而病情中矣。

66 摘录

《寿亲养老》卷四

7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白芷丸 71 处方

白芷1两,细辛(去苗叶)1两,五味子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石决明(洗)1两,茺蔚子2两,熟干地黄2两半,蕤仁2两半。

7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白芷丸主治肝肾虚风,多泪渐昏,及生翳膜。

7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温水送下,日3次。

7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

8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方之白芷丸 81 组成

白芷3两,芎藭2两,天南星(水煮)2两,羌活(去芦头)半两,藿香叶1两,菊花3分,防风(去叉)半两,细辛(去苗并叶)1两,当归(切,焙)2两。

82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方之白芷丸主治妊妇风气壅,头目不利,身体生疮。

8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9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之白芷丸 91 处方

白芷5两,干地黄4两,续断3两,干姜3两,当归3两,阿胶3两,附子1两。

9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之白芷丸主治产后所下过多,及崩中伤损,虚竭少气,面目脱色,腹中痛。

9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酒送下,1日45次。无当归,芎藭代,入蒲黄1两妙;无续断,大蓟根代。

9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10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普济本事方》之白芷丸 101 组成

新白芷不拘多少。

102 制备方法

上锉,以萝卜汁浸,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03 功能主治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普济本事方》之白芷丸主治沐浴后眩晕头痛,或头风眩痛,及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头目昏晕。

10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以茶清或荆芥汤送下。

11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四引《太平圣惠方》,名见《奇效良方》卷五十七方之白芷丸 111 组成

白芷末、葱白。

112 制备方法

捣为丸,如小豆大。

113 功能主治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四引《太平圣惠方》,名见《奇效良方》卷五十七方之白芷丸主治小儿风寒流涕。

11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茶送下。仍以白芷末,姜汁调,涂太阳穴,乃食热葱粥取汗。

12 《普济方》卷三九三方之白芷丸 121 组成

白芷半两,槟榔1个,青橘皮1分(去白),巴豆4粒(炮,去皮,出油)。

122 制备方法

上为末,同研,面糊为丸,如粟米大。

123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三方之白芷丸功在消乳食。主治小儿宿食不消。

124 白芷丸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柽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柽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柽柳的药理作用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柽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柽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柽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柽柳 1 拼音

chēng liǔ

2 《辞典》:柽柳

21 出处

《本草图经》

22 拼音名

Chēnɡ Liǔ

23 柽柳的别名

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经》),三眠柳(《本草衍义》),檴落(《通志》),长寿仙人柳(《履巉巖本草》),观音柳(《卫生易简方》),雨丝、蜀柳、垂丝柳(《纲目》),赤柳(《东医宝鉴》),西河柳(《本草汇言》),赤柽柳(《本草备要》),西湖柳、红筋条(《中国树木分类学》),山川柳(《药材生产手册》),红柳(《新疆药材》)。

24 来源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细嫩枝叶。4~5月花未开时,折取细嫩枝叶,阴干。

25 原形态

①柽柳

灌木或小乔木,高25~4米。茎多分枝,枝条柔弱,扩张或下垂;树皮及枝条均为红褐色。叶互生;无叶柄;叶片细小,呈鳞片状、卵状三角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3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状,蓝绿色。花为圆锥状复总状花序,顶生,长2~5厘米,出自当年生枝端;花小,粉红色;苞片线状锥形,先端尖,基部扩大,较花梗长,萼片及花瓣均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药卵圆形,紫红色,花丝细长;雌蕊1,柱头3裂,花盘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状。蒴果狭小,先端具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山西、陜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②桧柽柳,又名:华北柽柳、桧叶柽柳、鉆天柳、溪河柳、香椿柳。

本种与上种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苞片为椭圆状披针形,较花梗稍长;花盘5裂,裂片先端凹或近全缘。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于湿润堿地或河岸冲积地。分布河北、河南、福建、广东、云南、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

③多枝柽柳

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小枝纤细,无毛,有浅条沟,紫色或紫褐色。叶互生,为卵形至披针形的细小鳞片,覆瓦状,基部抱茎或半抱茎,先端渐尖,全缘,灰绿色或带白粉。单总状花序较稀疏地生长于当年幼枝上,长3~8厘米,再集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淡粉红色。花期夏、秋季。

分布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陜西、山东等地。

26 生境分布

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云南、福建、广东等地。

27 性状

干燥的枝梗呈圆柱形。嫩枝直径不及15毫米,表面灰绿色,生有许多互生的鳞片状的小叶。质脆,易折断。粗梗直径约3毫米,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叶基呈突起状。粗梗的横切面黄白色,木质部占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年轮,皮部与木质部极易分离,中央有髓。气微弱,味淡,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28 化学成份

含树脂、槲皮素。树皮含水分196%,鞣质521%。

29 药理作用

①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克/公斤,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无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1克/公斤,无明显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引喘法)。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柽柳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③解热作用

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浸膏溶液12克/公斤,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210 炮制

拣去杂质,去梗,喷润后切段,晒干。

211 性味

甘咸,平。

①《履巉巖本草》:"凉,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苦微咸。"

③《本草从新》:"甘咸,平。"

212 归经

入肺、胃、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从新》:"入心、肝二经。"

213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利尿,解毒。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

①《纲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②《东医宝鉴》:"主疥癣及一切恶疮。"

③《本草备要》:"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

④《本经逢原》:"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关节风湿。"

214 柽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215 注意

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216 附方

①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一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四钱,顿服。(《急救方》)二西河柳煎汤,去渣,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乳母及儿,仍以西河柳煎服。(《纲目拾遗》)

②治斑疹麻瘄不出,或因风而闭者:西河柳叶、樱桃核,煎汤洗之。(《经验方》)

③治疹后痢:西河柳末,砂糖调服。(《本草从新》)

④治感冒:西河柳五钱,霜桑叶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服。(《陜西中草药》)

⑤治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卫生易简方》)

⑥治吐血:鲜柽柳叶二两,茜草根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赤柽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癍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玄参、牛蒡子、麦门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癍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芒刺,大渴谵语,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

②《本草汇言》:"柽柳,凉血分,发痧瘩,解痧毒之药也。古云痧瘩,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赢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自消减矣。与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③张寿颐:"柽柳,性温入血而善于发泄,治麻疹之不能透发者甚效,乃濒湖《纲目》所未详者。但透达之性极速,入煎剂不当过二钱,俗又以此煎汤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则麻疹既不透发,最忌感寒冒风,而乃脱衣露体,虽用热汤,必有流弊,不可轻试,如在春、冬天寒,尤为大忌。"

218 柽柳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等应用。一煎剂:取鲜柽柳2两(干者减半),白矾6分,水煎两次(白矾分两次入煎),药液混合,早晚分服。二冲剂:以鲜柽柳3斤(干者减半),柽柳细粉半斤,白矾3两,制成冲剂100包(每包重5~55克),每次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三丸剂:用柽柳细粉1斤,白矾细粉24两,混合制成水丸。每次服2钱,每日2次。四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药1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均10天为一疗程。应用各种剂型(丸剂最多,冲剂次之,少数为煎剂或注射液)治疗1502例,其中甲组1025例为老年慢性气管炎,乙组477例为50岁以下的慢性气管炎患者。经1~10个疗程治疗,近期控制:甲组91例(89%),乙组97例(203%);显效:甲组360例(351%),乙组156例(327%);好转:甲组429例(419%),乙组179例(376%);无效:甲组145例,乙组45例。甲组总有效率为859%,显效以上为44%;乙组总有效率906%,显效以上为53%。实践证明,柽柳具有较好的镇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对单纯型效果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气肿者较差。一般用药后3~4天出现疗效,注射剂1~2天即可见效,最快者半小时即显平喘作用。有效病例在停药后,症状可以继续好转或稳定。虽有因感冒而复发者,但症状较轻,再用柽柳治疗3~5天,症状即被控制。治疗中极个别的有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多,一般不影响治疗。

②试治鼻咽癌

取柽柳、地骨皮各1两水煎服,每日1剂。试治2例,分别在68天和3个月后,自觉症状缓解,原有鼻咽部的赘生物消失。半年后复查,鼻咽部赘生物未见再发。

21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柽柳的方剂 荸荠柽柳汤

bíqíchēngliǔtāng处方:荸荠90克柽柳叶15克(鲜枝叶30克)制法:将荸荠、柽柳叶一同

柽花散

拼音:chēnghuāsǎn处方:柽柳花(无花用叶,无叶用枝,然不及用花)、蛤粉、当归、甘草等分。制

四物滋阴汤

8分(口气出热者加重用),红花5分,柴胡1钱,赤柽柳3茎。功效:养阴。主治:麻疹暗黑焦枯,热盛不退,

更多用到中药柽柳的方剂

古籍中的柽柳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柽柳

俗名西河柳,性最透发。纲目柽柳下云,其枝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不及治疹之用。宏治绍兴府志∶柽俗呼西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柽柳

赋注云∶柽似柏而香,柽中有脂,称柽乳云。先人云∶柽柳不与生长收藏相流通,超五行,纯二气,无杀罚,唯生

《专治麻痧初编》:[卷四强氏《痘疹宝筏》]麻疹论

出,出而复隐,此危急之兆也,速将前方加炒麻黄石膏柽柳之类以发之。如不出透,或喘更甚,此为不治之证也。

《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柳花

,故曰杨。柳枝弱而垂流,故曰柳。柳有蒲柳、杞柳、柽柳之别,喜生水旁,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棉纱

古籍中的气虚简介

气虚指气的虚衰不足。统指脏腑正气虚弱。由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出现抗病力减弱的病理变化。《景岳全书·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