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的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医宗金鉴的书籍,第1张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汉医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该书特点 :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 。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 门研 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 ,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

染病。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一书中记载有这一则

  故事:说宋真宗时(十一世纪)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

  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招集了许

  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

  “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月后,那位医师赶到了

  汴京。医生对王素作了一番检查后,摩著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

  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

  好,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说缺乏旁

  证,尚不以确证我国十一世纪已发明种痘术了。

  稍后,清初俞茂鲲《科金镜赋集解》(西元一七二七年)一中,记载了种痘的

  确切年代:“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宁国府太平县,

  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从此

  以后,我国典籍累见有种痘的记载。明末喻昌的《寓意草》(西元一三年)记

  载有顾□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种痘的医案。十年后,董含的《三冈识略》中又记

  载安庆的一位姓张的医师,传习种痘术已有三代,其法取患儿的稀痘浆贮于小瓷瓶

  内埋在土内待用,使用时将所贮浆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

  痘萎。这是清初人记录种痘的最早文献。西元一六八一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

  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贵族)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西元一七四一年

  )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

  见当时种痘术已有相当水准了。西元一六九五年张璐的《医通》(西元一六九五年

  )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法,并记述种痘法“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

  南北。”由此可见,我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发明种痘术后,到了十七世纪已推广到

  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

  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刊于乾隆七年,西元一七

  四二年),书中介绍有四种痘法。(1)痘衣法:把疮患的内衣给接种者穿上,以引

  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方法;(2)浆法:采取疮的浆,用棉花沾塞被接种者的鼻孔

  ;(3)旱苗:把痘痂阴乾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4)水苗法:把痘痂研细并用

  水调匀,以棉花沾染塞入鼻孔。书中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

  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对种痘要旨、选苗

  、蓄苗、天时(指种痘季节)、择吉、调摄、禁忌、可种、不可种、水苗种法、五

  脏传送之理、旱苗种法、痘衣种法、痘浆种法、信苗、补种、自出、治法等共十八

  个专题作了介绍。其中如“蓄苗”一节,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

  污则气不清,藏不洁气不正,此蓄苗之法。”又说:“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

  之,置之洁净之所,清凉之处。”足见当时对于痘苗的接种与保存已经取得不少成

  熟的经验了。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

  接种者感染一次花,这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

  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接种多“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

  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减,接种后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

  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种痘心法》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

  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

  ’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

  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清肺饮 1 拼音

jiā jiǎn qīng fèi yǐn

2 处方

麦冬2钱,桔梗2钱,陈皮1钱,知母1钱,花粉1钱,诃子8分,杏仁8分,荆芥6分,黄芩6分,甘草3分。

3 功能主治

痘实热,咳嗽喘急,痘色绛紫。

4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古籍中的加减清肺饮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淋浊]淋浊论列方

(寒百十七)水陆二仙丹(固二三)四物汤(补八)清肺饮子(和一五三)萆分清饮(热一六四)二陈汤(和一

《幼科心法要诀》:[卷三疳证门]肺疳

干燥,憎寒发热,常流清涕,鼻颊生疮也。先用生地清肺饮以疏解之,继用甘露饮清之。日久肺虚者,当以补肺

《经验麻科》:后(第十)

大力(二钱)玄参(二钱)生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疹回后杂症,或前或后,稍为加减酌用。《经验麻科》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遗溺]遗溺论列方

二二)家韭子丸(固三四)五君子煎(新热六)黄芩清肺饮(寒八三)龙胆泻肝汤(寒六三)《集要》四神丸(

《医宗金鉴》:[卷五疳证门]肺疳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生发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生发饮 1 拼音

shēng fā yǐn

2 处方

熟地12克,首乌15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9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9克,丹皮9克,香附6克,柴胡6克,白芷6克,葱白3寸。

3 功能主治

养血活血,祛瘀通络。主血虚失荣,瘀血阻滞。

4 生发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5 摘录

常建林方

古籍中的生发饮 《幼幼新书》:[卷第六]发不生第七

沐已涂之甚验。《本草》甑气水,主长毛发。以物于炊饮饭时承取沐头,令发长密黑润。不能多得,朝朝梳。小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须发

夷松叶(并浸油、水涂头,生毛发。)侧柏叶(浸油,生发;烧汁,黑发;和猪脂,沐发长黑;根皮,生发。)皂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兽部]油

獾油火烤擦三、四次,即愈。如年久者,恐不生发,以枸杞子煎汤饮痔疮刘怡轩云∶一切内外痔,油涂上,立效。

《医宗金鉴》:[卷五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调摄

,致增烦热,亦不可轻易著单露体,使寒邪外侵,阻遏生发之气,此寒热所以贵得其平也,人之气血,必藉饮食生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正文]调摄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我国在治疗疾病的历史进程中,首先发明了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这项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在人类治疗传染病的历史过程中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摸索出“以毒攻毒”的原理,即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种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已经包含有近代免疫医学的萌芽。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烈性传染病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劳动人民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掌握了选择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减低,接种后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在《种痘心法》中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不但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而且不久流传到国外,对世界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据史籍记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这是文献上外国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的最早记载。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到日本,乾隆十七年(1752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于是种痘法在日本流传起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在《谈种痘》的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医宗金鉴的书籍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汉医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