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谁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第1张

秦始皇兵马俑

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攻灭了他的最后一个对手齐国,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13岁登基,23岁亲理国政,39岁征服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210年9月,秦始皇逝世下葬在陕西临潼县城东10里的骊山,他的陵墓北临渭水,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1974年3月,当地农民在打井施工中挖到一件陶俑,他们立即停工,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经考古专家、科技人员的鉴定,确定为秦朝之物。随后,在附近又先后发现了3个大坑,获得了惊人的收获,终于揭开了人类历史文化宝藏的一大秘密。原来这里有一座规模巨大、举世罕见的兵马俑坑,这8000多兵马俑,在地下足足沉睡了2000多年。

1976年,有关部门在这里盖了座大厅,以利于挖掘和修复工作,后来,又把这座建筑物定名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座高22米,长230米,拱顶跨度72米,总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览大厅。博物馆展厅以一号兵马俑坑为主体,向观众展出兵马俑坑发掘现场和坑内的出土文物,以及秦陵出土的部分重要文物。

那么,俑是什么东西呢?古时代,奴隶主死了,往往要把活的奴隶和死人一起埋葬,以为这样一来,奴隶主在阴曹地府也能叫奴隶替他赶车、做饭、劳动。后来,不用活人陪葬了,改用木制或泥制、陶制的人形偶像,这就是俑。以后俑也包括葬品中的其他动物偶像,如马俑、牛俑、鸡俑、狗俑等等。

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为14260平方米,是最大的一个俑坑。坑的东部为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横着站立有3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筑有隔墙,将坑分为东西向的11个过洞,38路武士俑排成纵队,一律向东。每 4路武士之间有战车4辆。第一号坑的南、北两个较为狭窄的过洞中各站2排兵俑,中间较宽,则各站4排兵俑,均纵队排列,威武整齐,背西面东,毫不含糊地直指来自东方的敌人。这是秦军“常阵”形式的一种“外向型”军阵。这些兵俑也叫武士俑,身高都在l.75米以上,披铠甲或战袍,面呈古铜色。他们个个凝目聆听、镇静机智、仪态英武,有一种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一排排齐整威武的武士俑,宛如一支由几千名真人组成的“秦之三军”,气势磅礴。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灭六国,天下一”的雄壮军容,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这里的兵俑有步兵、骑兵、车兵三大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担任前锋冲锋的和跟在车后面的步兵都是轻装,不穿铠甲,短袍束带,还打着绑腿,便于奔跑。驾驭战车的武士手上都有护手甲。从身份上分,有兵士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是不戴冠的,而军吏是戴冠的,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销甲也有区别。

陶俑中间的木质战车,每乘前都有4匹体形健壮,骁勇善战的骏马,均雕镂精致,鎏金错银、金碧辉煌,使人联想起金戈铁马,中原逐鹿的激烈战斗场面。车后并排站立3个铠甲俑,分别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都携弓挎箭,执长兵器。坑中出土的戈、矛、剑、吴钩、弓、戟等武器都是经过铬处理的青铜制品,至今还寒光逼人,锋利如新,显示出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冶炼技术已达到了很高水平。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人陶马在神情上的区别和脸型的不同。军吏一般表情严肃,岁数也大一些,有的额头还有皱纹。武士的表情是担当个性化的,不仅让人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甚至有的还可大体猜想出他们是哪地区的人。那方脸盘、宽额头、高颧骨、浓眉大眼、阔口宽腮,纯朴憨厚的,大概是关中人;那个头略矮,圆脸,尖下巴,薄嘴唇,显得十分机智,好像是四川人;这个高颧骨,宽厚的耳轮,薄眼皮、小眼睛,结实强悍的,可能是陇东人吧;这个方脸盘,阔口厚唇,额头很宽,强壮有力的,也许是陇东的羌族人吧;还有那下巴扁阔、圈腮大胡,圆口薄唇的,说不定是西北的少数民族。还有那陶马,这是以真马为模特儿塑造的,陶马身长 2米,肩高 129米,通首高 154米。它们有的双眼前视,长嘴微张,四肢腾空,似乎正在待命,奔赴战场;有的前腿如一柱,后腿如弓,蹄踝细,具有跑马的特征。据畜牧专家鉴定,这些陶马的形象,很像是洮河马种。直到今天,它还是我国著名马种之一。

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5个探方,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1087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已挖出的这些陶俑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的陶俑、陶马当在6000件以上,足见规模之宏大。

一号坑仅仅是“地下御林军”的一个部分,一号坑的东端北侧和西端北侧,分别还有二号坑和三号坑。

呈曲尺状的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部往北20米处,面积约6000平方米,它东西最长为124米,南北最宽为98米,深5米。坑内主要是战车和数百个骑兵俑和射手俑。这是一支由步、弩、车、骑4个兵种组成的“特种部队”。

三号兵马俑坑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豪华型驷马战车1乘,长冠甲俑4名,另有64名侍卫分立两侧。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揭开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一页。也反映了秦朝军事编制和装备情况,对我国军事研究也有助益。秦朝的雕塑上承殷周,下启汉唐,表现了其着重细节刻划的特征。这几个兵俑如仔细观察,可见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从神态、表情、容貌、动作、姿势、服饰等方面,细致入微地刻划了不同年龄、经历、兵种、职位的人物所特有的神情举止,精神风貌和内心感受。而战马则形体高大、劲健有力,均张口衔镳,剪鬃缚尾,双耳前倾,显示了它们的机警敏捷、强壮善驰。这些逼真而给人以巨大艺术感染的秦俑雕塑,是古代艺术大师技术和心血的结晶。

从已挖掘的情形来看,一号坑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车步相间。而二号坑则车兵占了很大部分,步骑也有一定数量,呈混编形式。三号坑似乎是秦军的“军事指挥部”。那么,这些由兵马俑组成的这支象征性军队,是属于什么样性质的部队呢?据考古学家鉴定:一号俑坑是右军,以战车和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明显地分出前锋、后卫、主体、侧翼;二号俑坑是左军,有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是一个多兵种的联合编合组,明显地分出4个单元,正如古代兵书中的大阵套小阵的模样;三号坑是指挥部,虽然很小,只有战车1辆,但旁边是护卫的80名武士,武士手持的不同弓弩、矛、戈、戟这些实战的武器,而是更多地体现仪仗性的表现威武气派的殳。这3个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这些由一队队身穿铠甲、战袍的武士和威武的马队、车队组成的森严的军队,似乎是再现了秦始皇当年的战功和军威。

据考古学家们分析:秦代的咸阳宫和咸阳城是驻有几万军队的。他们可以分为3种:宫城内的叫侍卫军;宫城外的叫屯卫军;京城外的叫宿卫军。3种军队的人员组成和使命是不一样的。对照之下,兵俑俑象征着宿卫军,它的人员是各郡国征调来的,任务是保卫京师,也可以调出征战。但是,这些宿卫军是不能随便进出皇宫的。它生动地体现了秦国兵强马壮、横扫六合、北劫匈奴、南平百越,统一海内的壮丽图案。

再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有其独到之处,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并采用八窑烧制和出窑彩绘的方法,烧制出这些大形陶俑和俑马。陶俑的头部主要采用了合模法塑制,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条盘成,臂和手则用模制或手制。

秦始皇确实是个雄才大略的封建统治者,统一中国后他希望建造这座地下王国,来使自己及子孙万世不朽。可是,真正不朽的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奴隶们留下的灿烂辉煌的工艺精品。许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考古学家看了这个博物馆,感慨万千,赞叹不已。有的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到过中国。1979年初,叶剑英元帅参观这座举世无双的博物馆后,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汉朝楚王陵

1995年岁末,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一件最完美的“绝品”金缕玉衣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被发现。这种古代君王方可享用,据说可以使尸体不腐、灵魂不灭因而能让人“永垂不朽”的特殊葬衣,是用4000多片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片用金丝串连起来的。

徐州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边界的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有史以来,围绕徐州进行的战争多达200多次,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均为争夺徐州进行的。徐州又名彭城,历史上就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之说。这里是汉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西汉建立后,刘邦分封诸王,将徐州周围36个县划为楚国,分给他的弟弟刘交楚元王,史称楚王,此后共延续了12代楚国,他们死后都葬在环绕徐州的山丘之中。至今考古学家已发现了8位楚王的陵寝。可惜的是,这些陵寝已被盗掘过不止一次,真是十墓九空。徐州周围有很多以“洞”为名的山,如山洞山、南洞山、东洞山等,其实,这些洞就是被洗劫一空的古墓。

徐州东郊的狮子山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海拔只有60米高的小山包。

徐州已发掘的汉墓群、兵马俑和位于北郊茅村附近的东汉画像石墓被并称为“汉代三绝”。然而狮子山楚王陵的发现,还要从汉兵马俑的出土引起考古学家们的重视说起。

1984年冬天,一部推土机在狮子山的西南部取土时偶然地铲出了一批汉兵马俑,这是继1965年夏季陕西咸阳发现汉兵马俑、1974年春季在西安临潼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之后我国出土的第三批兵马俑。徐州兵马俑博物馆于1985年建成对外开放后,考古学家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工作,而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这样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为何葬在这里?从已经发现的咸阳兵马俑和临潼秦始皇兵马俑来看,这里一定是汉代某个王陵的陪葬物。考古学家们开始寻找,目光渐渐地集中在这座状如卧狮的山丘上,他们草拟了各种有关陵墓形状的模拟图,利用各种仪器进行探测,还请来了地质勘查队钻孔探究,然而却一无所获。勘探工作进展的非常困难,当时由于山丘上已生息繁衍着几百户人家,民房鳞次栉比,不能采用大规模的普探,而是采用梅花桩的勘探方法。尽管如此,探察还是要受到干扰,花钱征用民房由于经费和各种原因也未能全面展开,这种漫无边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做法只得作罢。有一次考古人员在征用了一户民房打下的探沟距楚王墓的外墓道仅10米之远,就此失之交臂一晃6年过去了。

考古队员就是这样在小小的山丘上一找就是6年。1990年的一天,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王恺在狮子山村里找线索与老人闲聊时,听了86岁老人张立业说,他家祖辈挖过很深很深的大地窖,其中最大一个能放1万多千克红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与老人的交谈使这位考古学家心里一动,他想狮子山上都是石头,怎么可能挖出这么大的地窖,职业的敏感驱使王恺即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考古队员在张立业老人的配合下在张家已废弃的地窖里开始了寻找历史的遗迹。当探沟挖到地下3米时,发现了外墓道上人工开凿的痕迹,这一消息传出,人们欣喜若狂,多年的盼望,终于来了。为了弄清陵墓的具体位置和外围结构,他们又作了勘探和探沟,化了整整2年时间,直到1992年才最后确定楚王陵的位置,它距离陪葬的兵马俑队阵只有500米远。

上报和论证徐州狮子山发现楚王陵的报告很快就转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狮子山的居民陆续开始搬迁。一切挖掘和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发掘狮子山楚王陵,并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开掘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建议在那里建造一座以汉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等6名专家和6位年轻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开始了楚王陵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这对每一位参加考古工作的成员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年长的专家欣慰于自己有幸亲历这样大墓葬的发掘,而对年轻队员来讲则是庆幸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楚王陵是座坐北朝南的陵墓,有12间房,使用面积达850多平方米,它将狮子山掏空了半座。陵墓采用的是汉代流行的横穴岩洞式,却又开凿了一个巨大而方正的天井,这在以往开掘的汉墓中从未有过,为了清理天井中的夯土和填石,人们用铲车、吊车作业也花去了3个多月时间。然而狮子山并不是一座土山,和徐州周围不少山丘一样,它是座石头山。可想而知,在当时条件下开凿这个硕大的天井,凿石、夯土量约5000立方米,靠的全是人工一斫一錾,不知要耗尽多少人的生命,实在是令人吃惊。专家们推测,这座规模宏大的楚王墓在当时至少也得化20年才能完工。据史料记载古代皇帝与王侯从即位起就为自己造墓,并且把每年从府库中挑选的财宝放进墓里,以致死后也陪伴他荣华富贵。这座天井就像奢华而美丽的大厅,高达 11米之多,长达117米的墓道就是穿过天井通向山体深处神秘的地下世界。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也许考古的最大魅力在于,你有机会亲手打开通往历史的大门,让时光倒流。然而,对于大门后是一座宝库还是空空如也或破坏的荡然无存,你全然无知,每个人的心底都是七上八下的说不尽的忧虑,十墓九空,这一次会不会也是一座被洗劫殆尽的空陵呢?

所谓古籍中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古籍作者的评价。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主父偃: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桑弘羊:功如丘山, 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班固: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王充: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圣人之全经犹存。

曹操: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柳宗元: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郑樵:秦时未尝废儒学,秦时未尝不用儒学与经学。所谓诗书之焚,乃学者自焚也,非秦皇之过也。

朱熹: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

  “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

  “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又以扶苏为子, 子婴为孙 ,有子有孙 ,卒为胡亥 ,赵高 ,二竖子所败。 惜哉。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刘大櫆:“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赵翼: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康有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自两生外,鲁诸生随叔孙通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蕴六艺,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 汉制「郡国计偕,诣太常受业如弟子」,犹因秦制也。夫博士既有守职之藏书,学者可诣吏而受业,《诗》《书》之事,尊而方长,然则谓「秦焚《诗》《书》,六艺遂缺」,非妄言而何?然而二千年之学者遂为所惑,虽魁儒辈出,无一人细心读书,祛其伪妄者,岂不异哉!

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而统一之愈于纷争,则明甚也。天将假手于秦,以开汉以后之局,夫谁能御之?而秦与他国,又何择焉?秦并六国,实古代千余年之大势所趋,至是而始成熟。非始皇一人所能为,亦非秦一国所能为,其功罪尤非一人一国所宜任受也”。

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以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

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修建期间,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

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

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

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几天后,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

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

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

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扩展资料

兵马俑未解之谜

1、青铜剑两千年不折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

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却不知为何。

2、泥塑制陶工艺失传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它的技术、配方失传,成了谜。

-秦兵马俑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1]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很少占有土地,但同时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

(二)秦国徭役繁重,主要分为兵役与大兴土木。秦始皇一生修建的宫殿、陵墓,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在“世界史上无可比”,是“骇人听闻”的。还在并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就派人将六国的宫殿的图样描绘下来,在渭水北岸依样修建。这些林立的宫殿本来足够供他享受,但他仍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欲望,于是又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建造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朝宫,“可受十万人”。仅它的前殿阿房宫,东西长即500

步,南北宽50

丈,上面可容1

万人,下面可竖立5丈的大旗。后来的诗人曾以“蜀山兀,阿房出”的著名诗句,来惊叹其工程之浩大宏伟。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多达700

余所,弥山跨谷,遍布于函谷关

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秦始皇不仅生前修建豪华宫殿供他享受,而且还为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骊山墓就是他苦心经营的伟工程。这项工程开始于他即位之初,直到30

余年之后他病死,尚未完工,而由秦二世继续修建。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这座陵墓,高50

余丈,周围5

里,墓内建有各式宫殿,设有百官位次,陈列着各色珍宝。宫殿外面,是人工造的高山林木、九州地理和内中充满水银的人造百川、江河、大海。墓的顶部,有根据天象绘制的日月星辰。1974年,在骊山墓东侧发现的秦俑坑,总面积达2

万平方米,陈列身高180米左右的陶俑7000

多个,真马大小的陶马700

余匹,战车130

乘。这种情况说明,秦始皇不仅生前极尽奢靡腐化之能事,而且死后也要如此穷奢极欲,充分暴露了他贪婪腐化的地主阶级本性。兴建这样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当惊人。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墓就动用刑徒及奴隶“七十万”。再加上“北筑长城四十万”,防御匈奴30

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全国被征调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200

万,占当时全国2000

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都是些年轻的壮劳力,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是可以想见的。大兴土木所消耗的财力、物力也是空前的。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所用的石料和木材,都是从北山和巴蜀等千百里之外、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关中的。当时有歌谣云:“望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残酷的徭役剥削和沉重的赋税暴敛,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以及“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的悲惨景象。因此,遭到人民反抗是必然的。

(三)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便纵情享乐,贪恋酒色,“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对秦始皇的宫廷生活作过如下一番形象而生动的描述:“现在,在这位阿房宫主人的御前,挤满了国籍不同的美女,她们带着‘宛簪’,垂着‘傅玑之珥’,穿着“阿缟之衣’,饰着‘锦绣之饰’。‘佳冶窈窕’,真是人间无比。乐队吹奏起来了,美女开始了大合唱,不是以前秦国的‘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之音,而是‘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最高统治者如此奢迷享乐,他的下属自然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阶级的新贵,他们也是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败亡,不能说是与统治集团的这种沉醉于歌舞升平、纵情享乐无关的。

(四)秦始皇为了显示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功德”,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行。从公元前221

年至前210

年的短短十二年中,他就兴师动众先后在全国巡行五次之多。几次巡游都是劳民伤财之举。

希望我的答案令你满意!

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 1974年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 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早在上个世纪,在发现世界闻名的秦代墓葬秦陵兵马俑后,考古学家就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但一方面,技术和设备不如现在发达;另一方面,当地也有一些关于秦始皇陵墓的神秘传闻,而各种因素的结合也使得考古学家们面临着一个困境,当地有一个关于神秘秦始皇陵墓的传说,秦始皇陵墓里有很多机关,一旦进入秦始皇陵墓打扰了这位古代皇帝的休眠,他们可能会有去无回,此外,秦始皇晚年追求永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秦始皇变得越来越虚弱,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了,所以他命令人们在墓中放入大量的水银,并利用浮力使棺材漂浮在水银上,以确保尸体不会腐烂,从而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我们都知道,水银是一种剧毒的挥发性物质,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因此,虽然考古专家很早就发现了秦始皇墓,但他们对墓内的混凝土结构了解不多,所以不敢破土动工。秦始皇陵墓里有什么?你会挖秦始皇陵墓吗?后果是什么?直到德国专家的到来,这些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才消除了考古专家心中的疑虑。

除了上述原因,考古学家不敢打开秦始皇陵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陵墓的文物保护,众所周知,秦陵的兵马俑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珍贵而稀有的国宝,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颜色鲜艳生动。然而由于技术有限,未能提供及时的保护和处理,致使兵马俑在数千年后与空气接触后立即氧化,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这样的损失肯定不会希望再发生了,因此,在这个技术难题被突破之前,也不可能在发掘秦始皇陵。

出于秦始皇陵墓千年文物和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有一天秦始皇陵墓被挖掘出来,那将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秦始皇陵的秘密总有一天会公之于众。

谁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 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