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生平及贡献 5 著作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刘完素 1 拼音
liú wán sù
2 英文参考Liu Wans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刘完素(约1120~1200年),为金代著名医家[1][2]。金元四大家之一[1][2]。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1][2]。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1]。
4 生平及贡献刘完素长期在民间行医,针药并重,深受群众欢迎[2]。他精研《黄帝内经素问》数十年,对运气学说提出精辟的见解[1]。既承认运气分主四时的正常规律,又认为运气有常有变,应当着眼于风、寒、暑、湿、燥、火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1]。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1]。他力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燥热之偏,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1]。由于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他为寒凉派[1]。
刘完素幼聪颖,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内经》,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他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热之剂。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
刘完素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百家的时期。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他也极不满意于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他家门前车水马龙,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发热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来的。让他扎上几针,服了几付他开的药以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有时他还送医送药给贫困的病人。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他在难产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妇人竟然苏醒了,再针她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竟然顺利地产下。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刘完素名声很大,传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为了拢络人心,请他到朝中为官,几次都被拒绝了。朝廷无奈,便赐给了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
刘完素主要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基础,他精研医理,把《内经》中的关于火热病致病原因的内容选摘出来,加以阐释,这就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他还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他所创方剂凉隔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对于《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他也有着精辟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善于运用五运六气的方法来看病。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气运,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疾病,因此,医生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灵活机变,具体分析。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刘完素对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不断地为他修建庙宇,镌刻石碑,歌功颂德。直到今天,河间县内刘家村中还有他的墓,“刘爷庙”曾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毁,解放后又重新整修,足见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5 著作刘完素生平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以及《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1]。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5/suwenxuanjiyuanbingshi/indexs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1/suwenbingjiqiyibaomingji/indexs
本草-古籍
南朝 本草经集注
唐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元 汤液本草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明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清 神农本草经 本草易读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 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 本草求真 神农本草经读 本草述钩元 本草思辨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衍义 食鉴本草 神农本草经赞 证类本草
方药-古籍
西汉 五十二病方
东晋 肘后备急方
齐 刘涓子鬼遗方
唐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千金宝要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 医心方 苏沈良方
南宋 普济本事方
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明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药鉴 卫生易简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普济方 仁术便览 祖剂 文堂集验方 证治准绳·类方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论 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验方新编 经验丹方汇编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小诸证方论 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 古方汇精 外治寿世方 回生集 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 医方歌括 医方简义 急救广生集 疯门全书 删补名医方论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药征 名医别录 太平圣惠方 博济方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急救便方 十剂表 药性切用 华佗神方 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是斋百一选方 小品方 经验奇方 本草简要方 急救良方 增订十药神书 食疗方
妇幼-古籍
东汉 颅囟经
唐 产宝
南宋 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元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明 婴童百问 女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 女科撮要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幼科折衷 幼科发挥 幼科类萃 保婴撮要 妇人规 慈幼新书 济阴纲目 邯郸遗稿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清 女科切要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沈氏女科辑要 济生集 幼科切要 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 女科旨要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要旨 女科秘旨 女科经纶 幼幼集成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铁镜 儿科醒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阐注 痘疹心法要诀 盘珠集胎产症治 原要论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民国 儿科萃精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要略 痧疹辑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女科秘要 女科精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幼幼新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指南 幼科概论 竹泉生女科集要 保幼新编 胎产秘书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专治麻痧初编 张氏妇科 产鉴 陈氏幼科秘诀 评注产科心法 慈幼便览 毓麟验方 经验麻科 达生编 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十八论 脚气治法总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鬻婴提要说 婴童类萃
医论-古籍
东汉 华氏中藏经
齐 褚氏遗书
隋 诸病源候论
唐 千金食治
南宋 医说
金 内外伤辨 儒门事亲 医学启源 兰室秘藏 脾胃论
元 症因脉治 饮食须知 此事难知 金匮钩玄 卫生宝鉴 医垒元戎 丹溪手镜 医述
明 内科摘要 温疫论 寿世保元 广瘟疫论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类要 瘴疟指南 明医指掌 明医杂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丹溪心法 古今医鉴 医学入门 医学纲目 韩氏医通 医学正传 轩岐救正论 丹台玉案 古今医统大全 推求师意 医旨绪余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杂病 万病回春 续医说
清 医林改错 金匮翼 医门法律 笔花医镜 血证论 中风论 脉确 医学从众录 医门补要 痰疠法门 证治汇补 理瀹骈文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合编选注 运气要诀 心医集 性命要旨 松峰说疫 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 温热经纬 温热论 养生秘旨 重订广温热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寿世青编 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室秘录 古今名医汇粹 痧胀玉衡 医学三字经 辨证录 医学指归 医学实在易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心悟 类证治裁 医碥 医学真传 张氏医通 伤寒论纲目 幼科释谜 妇科玉尺 古今医彻 药症忌宜 医宗己任编 医学妙谛 顾松园医镜 医医小草 医学传灯 宜麟策 养老奉亲书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订正太素脉秘诀 脉症治方 脉诀乳海 脉诀考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推拿抉微 脉理求真 脉诀刊误 脉诀汇辨 西池集 宁坤秘笈 温病正宗 达摩洗髓易筋经 修昆仑证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扁鹊心书 玉机微义 校注医醇剩义 杂病治例 医经国小 卫济宝书 三消论 医学摘粹 简明医彀 辨症玉函 中国医籍考 脉象统类 洗冤集录 格致余论 诸病主病诗 医学见能
伤科-古籍
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元 外科精义 阴证略例
明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跌损妙方 外科集验方 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正体类要 理虚元鉴 慎柔五书 痰火点雪 解围元薮 疠疡机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证治准绳·疡医
清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广要 伤科大成 跌打损伤回生集 疡医大全 疡科心得集 外科大成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方书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外科十法
民国 疡科纲要 江氏伤科学 跌打秘方 跌打损伤方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发背对口治诀论 集验背疽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要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接骨手法 救伤秘旨 虚损启微 诊脉三十二辨 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外科证治全书
经络-古籍
唐 黄帝明堂灸经
元 西方子明堂灸经
明 奇经八脉考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灵枢经脉翼
清 包氏喉证家宝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 经穴汇解 炙膏肓腧穴法 广嗣语
五官-古籍
唐 银海精微
元 原机启微
明 口齿类要 神应经
清 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续编 神灸经纶 眼科心法要诀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集腋 眼科秘诀 尤氏喉症指南 重订囊秘喉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 异授眼科 眼科阐微 喉科秘诀 焦氏喉科枕秘
针灸-古籍
南宋 针灸资生经
金 子午流注针经
元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经节要 针经指南
明 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 杨敬斋针灸全书 普济方·针灸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问对
清 针灸易学 针灸逢源 刺灸心法要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银海指南 针灸集成 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说难 灸法秘传 走马急疳真方 明目至宝 金针秘传 针灸神书
医案-古籍
元 丹溪治法心要
明 医贯 肯堂医论
清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溯洄集 三家医案合刻 客尘医话 王氏医案绎注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未刻本叶氏医案 回春录 吴医汇讲 奇症汇 知医必辨 花韵楼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凌临灵方 孙文垣医案 马培之医案 张聿青医案 张畹香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学读书记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一得集 丁甘仁医案 上池杂说 也是山人医案 先哲医话 何澹安医案 证治心传 研经言 重订灵兰要览 重庆堂随笔 塘医话 叶选医衡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经-古籍
西汉 八十一难经
东汉 伤寒论
唐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金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注解伤寒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伤寒心要
元 读素问钞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河间伤寒医鉴
明 类经 类经图翼 难经集注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括要 证治准绳·伤寒
清 内经博议 医经读 医经原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难经经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捷诀 伤寒寻源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溯源集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 内经知要 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识 灵枢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难经古义 伤寒总病论 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伤寒法祖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中寒论辩证广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诊-古籍
西晋 脉经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大麦苗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功能主治 2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大麦苗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大麦苗 1 拼音
dà mài miáo
2 《辞典》:大麦苗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Dà Mài Miáo
23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幼苗。
24 功能主治
①《伤寒类要》:"治诸黄,利小便,杵汁日日服。"
②《纲目》:"治冬月面目手足皲瘃,煮汁洗之。"
25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大麦苗的方剂 兔骨饮
仙拈集》卷二)。处方:兔骨1具(微炙黄,捣碎)大麦苗1千克功能主治: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用法用量
龙胆苦参丸主治:谷疸,劳疸。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前以生大麦苗汁,或麦饮送下,日3次,不减稍增。劳疸,加龙胆
更多用到中药大麦苗的方剂古籍中的大麦苗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七]伤寒论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六分。煎半。去滓温服无时。大麦苗汁治如前。取大麦苗捣烂绞汁与服。小麦苗亦得。人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三]治消渴诸方。以温水下二十丸。又方。兔骨(一具炙微黄捣碎)大麦苗(二斤切)上以水一斗。煮取汁五升。每服一小盏。
《类证治裁》:[卷之四]三消论治瓜瓤一两,水煎服。消渴羸瘦,小便不禁者,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极效。消中易饥者,用苁蓉、山萸、五味、
《证类本草》:[卷第十七]兔头骨。崔元亮《海上方》疗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极效。又一方,用兔一只,剥去皮,爪、五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二消渴门]药方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同气异形 1 拼音
tóng qì yì xíng
2 注解
同气异形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同是一种六*之邪致病,其本病与标病症状未必一致,可出现不同证候。《素问·至真要大论》:“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古籍中的同气异形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百病之生。总不出于六
《类经》:[十卷标本类]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粗工,浅辈也。嘻嘻,自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
《疡医大全》:[卷一《内经》纂要]至真要大论篇乱经。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殆,同气异形,迷诊乱经。(六气之用,粗之与工,得其半也。厥
《儒门事亲》:[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八十九 21 组成 22 主治 23 玉箸煎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玉箸煎 1 拼音
yù zhù jiān
2 《圣惠》卷八十九 21 组成蛔虫2条(小儿口中吐出者为上)。
22 主治小儿胎赤眼,及风赤眼。
23 玉箸煎的用法用量每日以铜著点少许,著目眦头,及夜卧时,再点之。
24 制备方法将虫于瓷盒子中盛,用纸裹,向湿地埋50日后取出,其虫化为水,以瓷瓶子盛。
古籍中的玉箸煎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三]胎赤眼第二
滓,适寒温洗之。《圣惠》治小儿胎赤眼及风赤眼,玉箸煎方。上蛔虫二条,小儿口中吐出者为上,将于瓷盒子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九]治小儿眼胎赤诸方沸。去滓。适寒温洗之。治小儿胎赤眼。及风赤眼。玉箸煎方。蛔虫(二条小儿口中吐出者为上)上将虫于瓷合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蛔虫唾津调涂之。又治一切冷(时珍)。附方新三。玉箸煎∶治小儿胎赤眼、风赤眼。用小儿吐出蛔虫二条,瓷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疟疾肺脏亦病,法宜育阴制阳,仍佐清暑肃上,用景岳玉女煎。鲜生地石膏生甘草麦门冬知母竹叶心热势减半,脉犹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三消论列方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生平及贡献 5 著作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刘完素 1 拼音
liú wán sù
2 英文参考Liu Wans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刘完素(约1120~1200年),为金代著名医家[1][2]。金元四大家之一[1][2]。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1][2]。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1]。
4 生平及贡献刘完素长期在民间行医,针药并重,深受群众欢迎[2]。他精研《黄帝内经素问》数十年,对运气学说提出精辟的见解[1]。既承认运气分主四时的正常规律,又认为运气有常有变,应当着眼于风、寒、暑、湿、燥、火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1]。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1]。他力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燥热之偏,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1]。由于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他为寒凉派[1]。
刘完素幼聪颖,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内经》,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他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热之剂。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
刘完素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百家的时期。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他也极不满意于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他家门前车水马龙,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发热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来的。让他扎上几针,服了几付他开的药以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有时他还送医送药给贫困的病人。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他在难产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妇人竟然苏醒了,再针她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竟然顺利地产下。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刘完素名声很大,传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为了拢络人心,请他到朝中为官,几次都被拒绝了。朝廷无奈,便赐给了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
刘完素主要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基础,他精研医理,把《内经》中的关于火热病致病原因的内容选摘出来,加以阐释,这就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他还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他所创方剂凉隔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对于《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他也有着精辟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善于运用五运六气的方法来看病。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气运,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疾病,因此,医生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灵活机变,具体分析。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刘完素对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不断地为他修建庙宇,镌刻石碑,歌功颂德。直到今天,河间县内刘家村中还有他的墓,“刘爷庙”曾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毁,解放后又重新整修,足见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5 著作刘完素生平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以及《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1]。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5/suwenxuanjiyuanbingshi/indexs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1/suwenbingjiqiyibaomingji/indexs
刘完素简介
本文2023-10-03 17:35: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