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骨碎补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制骨碎补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砂炒骨碎补的炮制方法 4 砂炒骨碎补的性状 5 骨碎补的性味归经 6 骨碎补的功效与主治 7 砂炒骨碎补的炮制作用 8 骨碎补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砂炒骨碎补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制骨碎补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砂炒骨碎补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砂炒骨碎补 已经自动替换为 制骨碎补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zhì gǔ suì bǔ

2 概述

制骨碎补为骨碎补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骨碎补的炮制南北朝刘宋时代已有,见《雷公炮炙论》。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Sm的干燥根茎[1]。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用消风祛斑,治斑秃,白癜风。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制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1]。制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无鳞叶,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1]。

3 制骨碎补的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蜜拌润后蒸(《雷公炮炙论》)的方法[1]。

唐代有姜制、去毛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法[1]。

宋代增加了火炮(《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去毛、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浸炒、焙制(《校注妇人良方》)等炮制方法[1]。并开始有对炮制作用的阐述,如《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中载有:“炮猪肾,空心吃,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1]。”

明清时代还有炒黑(《普济方》)、炙制(《外科理例》)、蜜拌蒸(《本草纲目》)、蒸焙(《本草汇》)、制炭(《得配本草》)、酒炒(《增广验方新编》)等方法[1]。其中《握灵本草》中还记载有:“有人久泄,诸药不效,用骨碎补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炒末揩牙,不独治病,极能坚骨[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等[1]。

骨碎补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非药用部位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1]。筛去碎屑[1]。

制骨碎补的炮制方法为:先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骨碎补片,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取出,筛去砂,放凉,撞去毛[1]。

4 制骨碎补的性状

骨碎补为不规则的厚片,周边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棕色,片面红棕色或淡红棕色,有小黄点呈圆圈状排列[1]。质坚硬,味微涩[1]。

制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无鳞叶[1]。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1]。

5 骨碎补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

《日华子本草》:"平。"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广西中药志》:"甘微苦涩,温。"

《本草纲目》:"足少阴。"

《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

《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6 骨碎补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骨碎补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治斑秃,白癜风。

《中药炮制学》: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能[1]。

《中药大辞典》:骨碎补具有补肾,活血,止血的功效。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中华本草》:骨碎补具有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跌打骨折及斑秃。

《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

《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7 制骨碎补的炮制作用

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

制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1]。如治跌打损伤、腰脚疼痛的骨碎补散(《校注妇人良方》)及肾虚耳鸣、泄泻的加味地黄汤(《本草汇言》)[1]。

8 骨碎补的炮制研究

骨碎补主含柚皮苷、二氢黄酮苷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骨碎补的砂烫品及烘制品中的柚皮苷含量均高于生品,清炒品也比生品略高,说明经炮制后,药物质变酥脆,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1]。

(2)据报道,骨碎补经去毛净制后,可提高总黄酮及柚皮苷的含量;砂烫、砂烫酒制及砂烫盐制,并不影响总黄酮及柚皮苷含量,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据研究,二氢黄酮苷具有镇静、镇痛、增强家兔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骨碎补能促进骨骼对钙和磷的吸收,并能提高血清钙、磷水平,因而利于骨折的愈合;水煎醇沉液具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炮制对骨碎补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并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故也能增强其药理作用[1]。

83 工艺研究

将骨碎补的传统砂烫法改为180℃烘箱烘烤10分钟至全部鼓起,撞去毛或经砂烫后的骨碎补放入糖衣锅或滚筒式炒药机中转动,以摩擦撞断绒毛,再取出筛净[1]。新法均可提高饮片质量及工作效率[1]。

9 制骨碎补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21 方名 22 益脾清肝散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益脾清肝散的用法用量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益脾清肝散 1 拼音

yì pí qīng gān sǎn

2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21 方名

益脾清肝散

22 益脾清肝散的别名

益脾清肝汤

23 组成

炙甘草5分,柴胡5分,川芎1钱,当归1钱,黄耆1钱,丹皮7分,人参1钱,白术(炒)1钱,茯苓1钱。

24 主治

肝火伤脾,寒热体痛,脾胃虚弱。

25 益脾清肝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附注

益脾清肝汤(《准绳·幼科》卷三)。

古籍中的益脾清肝散 《保婴撮要》:[卷十一]热毒瘰

,寒热兼作,饮食少思,此肝火炽而脾胃虚也,用益脾清肝散;佐以九味芦荟丸而愈。至十六岁, 忽痿,服

《医宗己任编》:[卷一]二十五方主症

芎当归名加味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黄柴胡丹皮名益脾清肝散。理中汤治虚寒胃痛。呕吐不绝。泄泻完谷不化。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心脏部一疮疡]恶核瘰

琥珀等末,搅匀,于瓷器盛之。用时取少许摊贴。益脾清肝散治肝火侮脾,饮食少思,发热或寒热往来,疮不能

《医家心法》:[卷一]二十五方主症

芎当归名加味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黄柴胡丹皮名益脾清肝散。理中汤治虚寒胃痛。呕吐不绝。泄泻完谷不化。

《保婴撮要》:[卷十一]惊风结核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乌药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乌药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乌药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乌药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制备方法 64 功能主治 6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7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乌药散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普济方》卷一四○方之乌药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制备方法 84 功能主治 8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9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乌药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制备方法 94 主治 9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96 运用 10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乌药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主治 104 各家论述 11 《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制备方法 114 功能主治 11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2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效主治 12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乌药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制备方法 134 功能主治 13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4 《博济》卷三方之乌药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制备方法 144 功能主治 14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乌药散 1 拼音

wū yào sǎn

2 概述

乌药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乌药散 31 组成

乌药、莪术(醋浸炒)、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分[1]。

32 制法

上药为末[1]。

3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1]。

34 功能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乌药散功能活血行气,温经止痛[1]。治血气壅滞,心腹刺痛[1]。

4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乌药散 41 组成

木香、茴香、炒高良姜、青皮(去白)、槟榔、乌药(姜酒浸一夜)各五钱,川楝子(巴豆七十粒打碎同麸炒川楝子至黑色,去麸及巴豆)十个[1]。

42 制法

上药为末[1]。

4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调下[1]。

44 功能主治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乌药散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1]。治疝气,牵引脐腹疼痛[1]。

5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乌药散 51 处方

乌药30克 木香30克 桂心30克 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蓬莪术30克

乌药1两,蓬莪术1两,桂心1两,当归1两(锉碎,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香1两。

52 制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乌药散主治妇人血气上攻,心腹疼痛不可忍,神情闷乱。

功在开滞消积。主治妇人气滞血瘀,心腹疼痛;经行或产后因食生冷,致成症块。

5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热酒,调下。

每服以生姜15克,拍碎,黑豆15克,同炒豆令熟,入童便250毫升,煎三五沸,滤去滓,调下散药6克。

5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6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乌药散 61 方名

乌药散

62 组成

乌药半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蛤粉半两,木香半两,槟榔半两。

6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6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乌药散主治湿脚气,小便不利,气攻心痛烦闷。

6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煎生姜、葱白汤调下,不拘时候。

7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乌药散 71 处方

乌药 附子 天雄 沉香(大块)各30克 甘草(少许)

72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乌药散主治老人、虚人中风不语。

73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上入钵磨,每服3克。病势稍重,用水250毫升,姜10片,煎125毫升,空腹服。

74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

8 《普济方》卷一四○方之乌药散 81 方名

乌药散

82 组成

乌药1两,茴香1两,青皮1两,赤豆1两,干漆2两,没药2两,硇砂1两,滑石1两,高良姜1两。

83 制备方法

上除硇砂别入,捣筛为散。

84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方之乌药散主治厥阴疝病,胁腹引小腹而痛。

8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取1钱,温酒或白饮和服。仍以铃按伏之,患释。

9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乌药散 91 方名

乌药散

92 组成

乌药1两,附子(1只)1两,天雄(1只)1两,沉香(大块)1两,甘草少许。

93 制备方法

上入钵磨。

94 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乌药散主治中风不语,老人虚人可用之。

9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病势稍重,用1碗,加生姜10片,煎半碗,空心服。

96 运用

气中,加木香半钱;气虚,加人参半钱。

10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乌药散 101 方名

乌药散

102 组成

乌药、香附、苏子、广皮、柴胡、丹皮、焦栀、木香、当归、川芎、薄荷、生甘草。

103 功效主治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乌药散功在调气开郁。主治七情郁结,经水或先或后,或多或少,久则闭绝不行。

104 各家论述

方中用乌、香、广、附、苏子以行气,柴、丹、栀子以清肝火、解脾郁,薄荷轻清上升,甘草甘温下降,芎、归辛温养血。

11 《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 111 方名

乌药散

112 组成

乌药6两半(去皮心,切片子),白芷6两,白术2两半,苍术3两(米泔浸1宿,切片子),甘草6两半(炒),青橘皮6两(去瓤)。

113 制备方法

上药焙干,研为细末,炒,共30两重。

114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主治伤脾伤暑,伤风伤气,伤冷吐泻恶心,寒热头痛,体重倦怠,不思饮食,荣卫不顺,肢节不和。

11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诸证不论冷热百病,先进23服,大人小儿、孕妇、室女皆可服。每服6钱,加生姜2片,大枣1个,水8分盏,煎至56分,不计时候;沸汤、酒点服亦得。

12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 121 组成

天台乌药、香附子(破,用白者)、高良姜、赤芍药各等分。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123 功效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功在调和乳汁。主治乳母冷热不和,及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因以饲儿,致儿心腹疼痛,或时下利。

124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同煎6分,温服;如心腹疼痛,入酒煎;水泻,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13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乌药散 131 方名

乌药散

132 组成

乌药半两,木香半两,茴香子(微炒)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高良姜(炒)半两,槟榔(锉)2枚,楝实10枚,巴豆70枚(微炒,敲破,同楝实2味,用麸1升炒,候麸黑色,拣去巴豆并麸不用)。

133 制备方法

上8味,除炒巴豆不用外,捣罗为散。

134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乌药散主治控睾痛引少腹。

13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空心、食前温酒调下;痛甚,炒生姜、热酒调下。

14 《博济》卷三方之乌药散 141 方名

乌药散

142 组成

乌药1两,莳萝1分(2味炒令**)。

143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144 功能主治

《博济》卷三方之乌药散主治干湿脚气。

145 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32 五皮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主治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使用注意 38 方解 39 临床运用 310 各家论述 311 附注 312 歌诀 313 摘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41 五皮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46 方解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55 使用注意 56 各家论述 57 摘录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摘录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摘录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摘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皮散 1 拼音

wǔ pí sǎn

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主治皮水,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五皮散

32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饮

33 组成

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1]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主治皮水。症见头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研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频频饮服。[1]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1]

38 方解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复脾之运化之力,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为臣药。陈皮既健脾又理气燥湿,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2味为佐药。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1]

39 临床运用

1.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1]

4妊娠水肿:以本方加玉米须治疗妊娠水肿43例,效果满意。基本方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陈皮9g,生姜皮6g,玉米须(干)30g或鲜品60g。

310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证。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311 附注

五皮饮(《三因》卷十四)。

312 歌诀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1]

313 摘录

《中藏经·附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经》卷下方记载之五皮散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记载的五皮饮[2]。

41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散[2]

42 组成

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属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2]。

46 方解

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2]。

47 附注

本方早见于《中藏经》,名五皮散[2]。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2]。

52 炮制

上药为粗末[2]。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2]

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热服[2]。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55 使用注意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56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5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五皮散

62 组成

五加皮1两,海桐皮1两,白鲜皮1两,地骨皮1两,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川乌5分,草乌(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乌为度,去豆,晒干)5分。

63 主治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主治杨梅结毒,轻粉块穿作痛。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饭块4两,煎汤调下,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摘录

《疡科选粹》卷六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五皮散

72 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陈皮、大腹皮(洗净)、青皮、槟榔、泽泻、姜黄、猪苓各等分。

7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主治诸水蛊。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白滚汤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6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五皮散

82 组成

生姜皮2钱,大腹皮2钱,茯苓皮2钱,桑白皮2钱,五加皮2钱。

83 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中湿浮肿。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灯心10茎、大枣3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85 摘录

《幼幼集成》卷二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五皮散

92 组成

大腹皮1钱,桑白皮(炒)1钱,生姜皮1钱,茯苓皮1钱,橘皮1钱,木香2分。

9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胎水肿满。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五皮散

102 组成

五加皮。

10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项软、行迟。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方出《深师方》引赵子高方(见《外台》卷十五),名见《元和纪用经》 21 方名 22 牡蛎术散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牡蛎术散的用法用量 26 加减 27 制备方法 28 用药禁忌 2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牡蛎术散 1 拼音

mǔ lì shù sǎn

2 方出《深师方》引赵子高方(见《外台》卷十五),名见《元和纪用经》 21 方名

牡蛎术散

22 牡蛎术散的别名

防风白术散、防风白术牡蛎汤、牡蛎白术散、防风白术牡蛎散、牡蛎白术散

23 组成

防风10分,白术9分,牡蛎3分(熬)。

24 主治

汗发过多,头眩,汗未止,筋惕肉者。

25 牡蛎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增至23匕,日3次,酒调下。

26 加减

恶风,倍防风;少气,倍术;汗出面肿,倍牡蛎。

27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8 用药禁忌

忌桃、李、雀肉、胡荽、大蒜、青鱼。

29 附注

防风白术散(《伤寒总病论》卷二),防风白术牡蛎汤(《活人书》卷十六)、牡蛎白术散(《圣济总录》卷十三)、防风白术牡蛎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三)、防术牡蛎汤(《医学入门》卷四)。《伤寒总病论》本方用法:每服二钱,每日23次,温米饮调下。

古籍中的牡蛎术散 《普济方》:[卷一百七诸风门]漏风(附论)

)石斛(去根一作石膏)菖蒲白术(一作苍术)桂(去牡蛎白术散(出圣惠方)治风虚多汗少气。汗出如洗。少者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一自汗门]药方

分)水盏半,煎八分,食远温服。忌面、蒜、姜、椒。牡蛎白术散治漏风证,饮酒中风,汗多,食则汗出如洗,久

《医方集宜》:[卷之四自汗盗汗门]治法

者宜用抚芎汤一漏风症饮酒中风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宜用牡蛎白术散治方玉屏风散治自汗防风黄白术白水煎服《医方

《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论外备用方

(和三十自汗益汗)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过汗反张)牡蛎白术散(固二酒风)牡蛎散(固一)金锁正元丹(固十

《医宗金鉴》:[卷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当归散方

制骨碎补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砂炒骨碎补的炮制方法 4 砂炒骨碎补的性状 5 骨碎补的性味归经 ...
点击下载
上一篇:武术种类下一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