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戏曲名家的经典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收集戏曲名家的经典故事,第1张

戏曲名家名旦学艺经典小故事

京剧大师梅兰芳摔盆学艺

梅兰芳以塑造各种妇女的舞台形象名闻遐迩,他为此可谓呕心沥血。最初,他对表现女人的吃惊老觉得不够理想,尽管他多次揣摩,反复试验,总不能将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忽然想到,如果冷不防地发出一声巨响,她必然会大吃一惊,一个女人吃惊的神态不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么于是,他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咣当”一声巨响,妻子被吓得惊叫了一声:“哎呀!”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晌才说出话来。

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了妻子的神情、动作。他据此反复琢磨、练习,将女人受惊后那种惊叫的神情、动作,恰当而又巧妙地融进他有关的表演中,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京剧大师程砚秋学艺签下“卖身契”

家道败落,缺衣少食,给幼小的程砚秋的心灵留下创伤。他很懂事,不大爱说话,能体谅母亲的难处。因为穷,他只念过一年私塾。

母亲动了让儿子学戏的念头,又怕儿子太小受不了学戏的苦,就同儿子商量。程砚秋既懂事又倔强,知道自己不是梨园世家,人家要能收做徒弟已是万幸,家里就能少一个人吃饭。至于受苦,他倒不怕,说:“人家受得了,我也受得了。”此外,他小时候看过不少名角的好戏,从心眼里喜欢,也真想去学戏。

一天,母子俩换上干净的衣服,凑钱打了送礼的蒲包,跟着花脸邻居从天桥经虎坊桥来到骡马市魏染胡同荣蝶仙家中——这是给程砚秋找的学戏的师父。

荣蝶仙是唱花旦、刀马旦的,在清末陆华云先生办的长春科班坐科学艺,与故去不久的“活关公”李洪春是同门师兄弟。此时,荣蝶仙二十多岁,正搭班唱戏,同时也带几个徒弟。他见了程砚秋,上下打量了一下,觉得模样不错,是个唱戏的坯子,就说:“这孩子还不错,我收下了,让他家里人立‘文书’吧。”

母亲在犹如卖身契的“文书”上画了押,含着泪叮嘱儿子:“要孝敬师父、师娘,要好好学戏,记住,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便宜,尤其在钱财上,更不能这样。”砚秋边听边点头,母亲忍泪一狠心扭头走了。

京剧大师荀慧生幼年被卖到戏班学戏

荀慧生幼年曾随父母流落天津,由于生活所迫,被卖给天津小桃红梆子班学戏,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天启老艺人作为手把徒弟。1910年荀慧生随师父到北京,使他有机会接触一些戏曲名家。1913年荀慧生由于嗓音倒呛,由唱梆子改唱皮黄。1917年荀慧生十七岁正式出师,第二年开始专门演出京剧,并与梅兰芳、程继先首次合演。

豫剧皇后常香玉学艺艰苦

1923年秋天,常香玉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豫剧艺人,但后来因为嗓子出了毛病,就在戏班里打杂。常香玉小时候跟着母亲要饭度日。1932年,父亲为了让她不做童养媳,把9岁的她领上了戏台。

父亲认定“戏是苦虫,非打不成”这句话,经常把常香玉打得皮开肉绽。经过近乎残忍的磨练,常香玉没有让父亲失望,最终在舞台上崭露头角。1935年腊月,常香玉随戏班闯荡开封,不久便在戏班里唱起了压轴戏。为让香玉积累舞台经验,父亲让年幼的她参加各种演出,什么角色都演:小生、武生、丑角……就这样,年仅12岁的香玉已小有名气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就有身价了,一个月能挣8块大洋。”

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越剧名家吕瑞英历经坎坷 “三考”出身

吕瑞英童年从艺,迄今已有四十年舞台生涯。早年,她曾经历坎坷艰难,饱尝过人间辛酸。1932年,她出生在上海。万恶的旧社会造成她家庭的不幸,迫使她从小离失父母,成了孤儿。八岁那年,她两次被卖,后来落脚在一户姓吕的人家。养父是做跑乡生意的小本经营者,养母也是苦出身,当过童养媳。由于生活拮据,吕瑞英只读了半年书,九岁就和姐姐惠英一起,被送去学艺。她们的开笔师傅是越剧男班老生盖月棠。由于吕瑞英聪慧,机灵,耳音好,板眼准,加上她勤奋好学,因而深得老师的赞赏。

根据吕瑞英宽亮甜润的嗓音和雍容端庄的扮相,师傅开始要她学小生,而让她那身材比较瘦小的姐姐惠英唱旦角;可是后来考虑到惠英嗓音偏沙,不宜唱旦,于是又改成姐唱生,妹唱旦,拼作姊妹档。“串红台”时,不少学生听到开场锣不敢上场,有的硬是被老师撩起门帘推出去的。可她们姐妹俩人小胆大,思想没有负担,再加平时练得熟了,所以,她俩的《十八相送》演得十分逗人喜爱。从此,两姐妹被正式收留在戏班里,开始边学边演。这期间,吕瑞英学会了《武家坡》,《梅龙镇》,《玉莲环》,《投军别窑》等不少戏。为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她一早就起来练武功,吊嗓子,以庙里的廊柱作支撑练习拿顶.竖起拜垫练飞腿。象抢背,小翻,倒扑虎等许多武招,她都曾一丝不苟地学过,练过。

吕瑞英从小性格倔强,有股子锐意进取的毅力。进科班学戏后,她养母曾不止一次地对她说:“要好好学,学勿(不)好再卖脱(掉)侬(你)!”这话对吕瑞英刺激很大,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深的创伤。她既感到屈辱,也感到有压力,非争这口气不可。她决心学好一技之长,借以自立,养家糊口。为了把技艺学到手,她不但文武兼学,而且随处比别人多长一副心眼,随时留心看,注意听,用心学,用功记。如《玉莲环》中“白赛花祭夫”那段三上香,就是她分几次一节一节偷学采的。

吕瑞英十一岁那年养父病故,家庭负担全部落到她们姐妹身上。从此,她们母女跟着剧团辗转在杭嘉湖一带演出。在几年草台班、水路班游艺生涯中,她尝尽了旧社会艺人的艰难辛酸。当时,虽然她和姐姐惠英已经担任了团里的主角,但是待遇却很低,除了一家人吃饭,每月只能领到一点儿肥皂,草纸钱。有时水路班船开出去,没有地方演出,一天就开一顿饭,她养母只好上岸到乡下去讨饭,讨着后端回船上一家人分着充饥。那年月,她一件棉袄要穿四季——冬天御寒风,春采做夹袄;两三年穿下来,棉絮所剩无几,夹衫拼补成单衫,单衫再改作短袖夏衣,短衣破得不堪再补丁,就缝制成鞋垫。那年月,她们经常要熬通宵唱“两头红”,睡的是破庙祠堂,茅棚柴房,地铺上的被子往往潮得能渗出水来。几个月不洗澡是常有的。因此,戏班里的姐妹们几乎不是手脚生疮,就是害眼病。有一次,吕瑞英接连十个月患“红眼病”,不但无钱医治,还要每天坚持熬夜演出。手脚生着疮流着脓上台开打,伤处疼痛钻心,也不许皱一下眉或哼一声。还有一次,她患了好几个月的疟疾,每天打一阵“摆子”发一阵热。可即使这样发着高烧,她为了生活,依然必须每天咬着牙化妆登台!正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吕瑞英磨练出奋发向上的不屈意志,磨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

十四岁那年,吕瑞英辗转回到上海,先后参与几家小剧团,在边缘小剧场演出。1947年,她进了竺水招为台柱的云华越剧团,担任三四肩花旦。由于她埋头苦学,技艺日进。有次,头肩花旦戚雅仙嗓子失润,她一夜之间就把戏背热,顶上了角色。从此,这位毛头姑娘逐渐在上海崭露头角。1949年,她转到了东山越艺社。范瑞娟,张桂凤等几位大姐一谈起她这段经历,都说忘不了她第一次到来时那怯生生端坐在角落里的文静端庄,淳朴可爱的形象,虽然说她当时人还小,演出《劈山救母》时,她扮演的王桂英扑倒在范瑞娟扮演的刘彦昌身上,两人足足相差半个头,可是这位聪慧、内秀,不多讲话的小姑娘,以其良好的表演气质和一丝不苟的勤学精神,赢得了大姐们的信任。她很快由三肩旦升到了二肩旦,并在观众中逐步扩人影响.赢得声誉。这期间,她除了舞台演出,还频繁地到电台播唱,听众点什么戏,她唱什么戏。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等众多流派,她都学都唱。这为她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由此可见,吕瑞英从学艺到登台,从初出茅庐到崭露头角,正是一步一个脚印从舞台上“滚”出来的。所以,有人说她是“三考出身”,这话很有道理。

锡剧泰斗王彬彬无奈学艺求生存

王彬彬小时候家里穷,父母身体都不好,后来姑妈把他带到上海,11岁那年,花了几块大洋他拜了先生。从那以后,他就和锡剧艺术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当时王彬彬拜的这位老师是苏州人朱仲明,是上海先施公司(私人剧团)的滩簧艺人,王彬彬跟他学了6年艺。在这段学艺岁月,唱念做打样样要学,老师非常严格,只要稍微不满意就会拿起“家伙”打人。在旧社会,艺人只有吃苦才能出头,王彬彬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也把这个道理落实到每一天。

  那时候,不论寒暑,王彬彬天天到湖边或者空旷的地方喊嗓子。凭着不懈的努力,王彬彬在6年时间里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就此拉开了他辉煌的演艺生涯。

  亲历锡剧的黄金年代王彬彬19岁红遍沪上,在江浙沪一带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当时他演到哪里,那些戏迷们就跟到哪里。

  那个年代,锡剧还被称作滩簧,形式上采取的还基本是幕表戏,当年一出戏可以像今天的连续剧那样,一唱十天半个月,没有固定的台本,导演跟演员说好戏之后,演员就要靠自己的发挥来把戏演下去,有时候演员唱着唱着就把台下的给唱哭了,那一代的人,即使没本子,也照样镇得住场,而王彬彬就是其中的代表。

  锡剧的黄金时期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二三十年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锡剧市场依然相当旺盛。

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王瑾六年学习艰苦路

1982年的秋天,经过一个暑假的严格考试,王瑾考上了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和她一起入学的共有40个11岁左右的孩子,学习昆曲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是体力意志心灵的磨砺和锻炼。那时学习条件很艰苦,15个女生住在一间大屋里,层层叠叠的上下铺几乎占据了宿舍里的所有空间,而就是在这间狭小局促的宿舍,王瑾整整生活了六年。除去艰苦的生活条件,真正学习起昆曲,对于这些根本不知道昆曲为何物的孩子们,才是更大的挑战。小时候在少年宫也只知道京剧,但昆曲真的没听过。也就是从进入北昆剧院学员班的这一刻起,紧张、忙碌的六年学习戏曲艺术的生活开始了。他们每天六点练早功,上午学习腿工课,身训课,下午学习把子功,晚上学习文化课,那时没有双休日,每周六天学习,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她们15个女生围坐在一个长条桌边,由李倩影老师、沈世华老师分别带着大家拍曲子,就是这样她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拍曲子,学身段,练毯子功、腿、把子功等为以后学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转眼到了第三学年开始学习昆曲剧目,她学习的开蒙戏是李倩影老师教授的《西游记·胖姑学舌》,后来又陆续学习了花旦戏《孽海记·思凡、下山》、《牡丹亭·春香闹学》、《钗钏记·相约、相骂》等花旦剧目。

到了第四学年,就在王瑾一步步朝优秀的花旦演员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遭遇了她戏曲表演生涯的一个关口——变声期。如果不能成功地度过这个关口,王瑾很可能就要被迫放弃花旦这一行当。一般来说女孩子的变声不太明显,而且时间短。可她不一样,她说当时说话都是“劈”音,嗓子总是哑的,这时就有老师提议叫她改行学习老旦,已故的刘征祥老师听到这件事就找到班主任说:“你们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她哪点像唱老旦的,不能说孩子在变声期就胡乱改行。”也就是刘老师的一席话王瑾才又继续在花旦组学习。她说现在想起此事也是一种痛苦,那时她天天盼着嗓子能尽快好转,并且加倍的用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没有白白努力,期末的时候她的嗓子好了,并且还向文化局领导汇报了本学年的学习剧目。第五、六两年,她与张毓文老师学习了《青冢记·昭君出塞》、《渔家乐·刺梁》、《烂柯山·痴梦》等青衣剧目。1988年王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挥别了那痛并快乐着的难忘学习时光。

沪剧王派创始人王盘声学艺“无意栽柳柳成荫”

人们总以为,创造自己艺术流派的那些著名演员,即使不是天才,也是天资聪明,才高八斗。其实不然,创造了沪剧王派艺术的王盘声当初学艺时不仅不显山露水,而且给人感觉木讷寡言,干什么都慢吞吞的,一点也没有那种机灵劲儿。学了几个月,一天先生想考考他,让他随便唱几句。谁知他涨红了脸,扭捏了半天,连一句也没唱出来。先生叹了口气,说:“算了”。他把胡琴收起来,不要求王盘声唱了,从此也没有再教过这个学生一句戏。团里一个拉琴先生看在眼里,说我算是看死他学不出山,要出山除非民国八十八年(即五十年后)。那时不要说别人,就是好脾气的先生也对他失去了信心。别人学生意三年,王盘声学戏学了六年,也没有学出来。只能演演小角色,跑跑龙套,连比他后进山门的几个师弟也大步流星,一个个超过了他。

实际上王盘声并非傻孩子,他不多开口,心里有自己想法。过去申曲小生分施派和文派两大系列,他先生陈秀山是施派传人。演唱高亢清亮,完全是施派风格。王盘声对这样的唱腔不是很喜欢,他跟随先生长期泡在文滨剧团,文滨剧团是由著名申曲艺人筱文滨领导的剧团,他的演唱师承邵文滨风雅糯软的风格,讲究韵味。王盘声耳熏目染,打心里喜欢这种风格的唱腔,便偷偷地学,自己不断地摸索,慢慢地唱得有点味道了,连筱文滨听了也说不错,有时也点拔他几句。真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年轻的王盘声没有学自己先生的本事,倒是走了另一条路,他日后创始的王派唱腔很明显是与邵文滨、筱文滨的文派唱腔一脉相承的。筱文滨成为王盘声没有举行过拜师仪式的第二个恩师。

(旁白):网络时代悄悄地到来了,网络能使我们扩大du了信息容量,使我们更好地开阔了视野。融入了社会,了解了世界。但是它有对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庭都不可回避的产生了影响。今天我们中学生更是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有人说,网络是有益的,它带给我们许多便利;有人说,网络是个陷阱,进去了就迷失了自己。(稍停)网络到底是好是坏,各有纷说。下面关于主人公“毛虫”地故事,让我们深思。。。。

(放学铃响)

网虫(出场):哈哈,终于放学了!哎!活着真累,站着就想睡,吃饭要排队,而且没香味,学习呢,特疲惫!

女同学:毛虫,等等我,(到跟前),刚才你说什么啊,学习有什么不好?

网虫:反正我也不在乎了。我是学习不突出,体育不突出,腰间盘突出;上课不发言,扁桃体发炎。(加动作)这年头我招惹谁了?哎,下午的课不去上了,还是去上网好,要不然对不起我“网虫”这个外号了

女同学:你要想逃课了?

网虫:不就是逃逃课,上上网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女同学:逃学、上网还不算什么?

网虫:比起那些杀人放火,打劫抢家者。根本不算什么,根本算不了什么,再说了,玩游戏也是开发智力

女同学:逃课玩游戏还来发智力?我看你这叫玩物丧志!我就不明白,要中考了,你还逃课去玩游戏,浪费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网虫:干什么?不花点时间能升级吗网络游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一级一级的升,你跑去上课,用不了就让人瞧不起了。情绪一不好,多影响学习啊。(把乙说的乙一愣一愣的,自己跑去网吧了)

女同学:他还有理!(看表)我还是抓紧时间去打饭,一下我还去教室看书呢!(退场)

网虫:(欲进网吧)哈哈,正所谓网山有路勤无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朋友,放下书包。努力升级吧!老板,上网!

网吧老板:那还有机子,先付钱吧。

网虫:(掏出钱来)好,给你。(在电脑前坐下,开始上网)

网吧老板:(出来催网虫)你上三个小时了,要继续上的话就补钱。

网虫:(摸摸口袋,拿出一张十元钞票,自语)昨天刚得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就剩这一半了。在上的话,这个星期就没饭吃了。可我的魔兽终结者游戏就要杀出一条血路了,怎么办呢?(回走,在犹豫)游戏升级重要,没饭吃再想办法。(面对老板)好,在加十块。(交钱,继续上网)

网吧老板:(出来催网虫)你的时间又到了,还要上吗?

扩展资料:

中国的戏剧小品形态各异,主要分为:

1、从戏剧小品容量大小,结构繁简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

2、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划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

3、从戏剧小品艺术表现形式划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戏曲小品是以中国传统戏曲歌、舞、剧三位一体为特点的戏剧小品,如陈佩斯、小香玉表演的豫剧小品《狗娃与黑妞》。话剧小品是以对话为主,兼有动作的一种戏剧小品。

这是最走红的戏剧小品样式。如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王爷与邮差》、《主角和配角》,严顺开等人表演的《张三其人》,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等。歌剧小品是以歌唱为主,兼有对话和旁白。如潘长江表演的《过河》。

4、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划分,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悲喜剧小品如《芙蓉树下》,悲剧小品还不成熟,没有典型代表作品。

5、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划分,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哑剧小品如《吃鸡》,半哑剧小品《胡椒面》,相声小品如冯巩、牛群表演的《点子公司》;

电视小品如陈佩斯拍摄并表演的拍**系列、《热点访谈》系列、《师徒乐》系列等,儿童小品如曾涛写的《妙诀》,木偶剧小品如黄锡钧写的《训猴》,还有神话剧小品等。

1、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2、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3、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4、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王冕放牛听讲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

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

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名人 历史 故事 ,欢迎查阅。

经典名人历史故事1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经典名人历史故事2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 爱好 ,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经典名人历史故事3

相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总也得不到重用。一天,听人讲起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这个大男人不禁泪如雨下——难道我注定要和飞将军一样,终生玩命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绍的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地痞无赖,那人鬼精灵得很,说不定会有什么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处打听不着此人。后来听说他居然是当今皇帝宠妃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已经进宫做官去了。这消息让安禄山差点儿死过去——这么一个无赖,居然也当上了官!而且据说是身兼数要职。

安禄山托人打听到了杨国忠的住处,不惜血本上了一份大礼。向杨国忠表达了自己战功赫赫却不得重用的遭遇,杨国忠看见大礼,自然是深表同情。他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值得培养,便把安禄山引荐给了杨玉环。杨玉环见安禄山生得勇武,顿时喜爱不已,当即认作干儿子。并向他传授了一个升迁秘笈——当今圣上喜爱胡旋舞,你如果会跳这种舞,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展示,比在疆场上立战功重要得多。安禄山忙问哪里去学杨玉环当即为他跳了一曲。安禄山哪受过这待遇,跪在地上山呼“娘娘千岁千千岁”,那舞蹈极其轻盈,跳起来疾如飞鸟。安禄山万万没有想到体态如此丰满的娘娘千岁居然会跳这样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杨玉环为他引荐了一个民间胡旋舞师,专职教他。安禄山体重足有200斤以上,如果达到疾如飞鸟的境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达到目的,安禄山不惜力气,五年寒暑终成一代胡旋舞大师。此后,杨玉环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显露的机会。安禄山的表演引起了玄宗极大的好感,他对这个胖大的家伙如此精于舞蹈而感到诧异。安禄山五载苦修,一朝成为宠臣,因为胡旋舞。而后来的马嵬兵变,杨贵妃被逼自尽,也是因为胡旋舞。

安禄山的成功,可以说是得益于唐玄宗所创造的当时最豪华的宫廷娱乐圈儿,他感动了宫廷娱乐圈儿的总策划,而恰恰这个总策划的另一个职业是皇帝,于是,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经典名人历史故事4

漫漫黄沙掩盖不了你绝世的风华,高山峨峨止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一代奇女子王昭君甘愿放弃安稳后宫的生活,深入这外看来与世隔绝的大漠荒野,不得不令人深思,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如此的大义与凛然。我们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里面又能看到什么呢

昭君,一位生长在汉朝巴山蜀水的的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奥秘。年幼便貌美如花,后被召入宫中,小小年纪便貌美出人的她原本可以凭借自己不凡的容颜与过人的才智在后宫中谋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稳坐后宫重要位置,但因生性高洁淡泊不肯贿赂画匠致使画匠弄虚作假让她始终未被皇帝发现,偶然之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边疆匈奴提出与大汉和亲的要求,皇帝不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进入这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所以打算在后宫女子中选一名才智双全的女子作为和亲的对象,然而后宫女子无一愿进入这传言中黄土漫天落后贫瘠的疆漠,这时,王昭君这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嫁这片落后的疆土,也就是历有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的远嫁给匈奴地区带去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促进了当时匈奴地区的社会发展,“高山峨峨,河水泱泱”正是由于昭君的毅然决然才得以开创了大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友好往来,试想如果没有当初昭君的远嫁塞外,怎会有这数百年来汉匈交往繁荣她无愧于这奇女子的称号,无愧于“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经典名人历史故事5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 文化 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 方法 牢牢地记在心里。

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经典名人历史故事相关 文章 :

★ 中国经典名人小故事

★ 励志的历史名人经典故事

★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

★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

★ 近代名人的经典故事

★ 历史名人故事合集大全

★ 关于古代名人奋斗历史小故事5则

★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 经典名人故事高二

★ 经典名人故事六年级

寓言 故事 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的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古代励志的小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1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可刚进洞就看见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 手相 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语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做官时本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乱吹一气。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言碎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这位子弟婉言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古来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却很羞愧。何况虚言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呢"说完,拂袖离去。

这个寓言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2

一天,有位从新疆来的珠宝商人到一户人家谈生意时,看见案头上压着一块半透明的石头,就想用一块小玉饰换过来,主人没同意。后来又去谈了几次,主人故意把售价提得很高,而且还有附加条件,因而没有成交。

这家的主人心里想:这块不怎么起眼的石头居然有人再三想收购,如果将它整修一新,岂不是会令人更喜爱于是,就用砂纸把这块半透明的石头郑重其事地打磨了一番,还钻了孔,系上了红丝带,显得圆润高贵。可是过了一年多,这块已打磨光亮的玉石仍然没有人问津,主人百思不解。

后来,那位从新疆返回来的珠宝商又来到这户人家,看见这块打磨过的石头后非常惋惜地说:"这块石头其实是一块很稀罕的宝玉,原有十二个很小的孔,按十二时辰排列,每过一个时辰就会有一个孔变成红色,依次消失,周而复始。因此,这块玉石还是一种计算时间的天然仪器。可是,如今这玉石经打磨后,不仅份量减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变色计时的小孔也被磨掉了,更使这块玉石的价值大打折扣。原来至少可卖万元以上,可现在就是一千元也没几个人想要了,因为这块玉石现在不仅太平常了,而且经打磨后容易风化变脆,若干年后会逐渐破碎。"说完,这位识货的新疆人转身便走了。

这个故事的教训是深刻的:一是要有识别能力和求教精神,自作聪明往往会弄巧成拙;二是要朴实自然和物尽其用,外表光亮不等于有实用价值。虽说"玉不磨不成器",可有的玉一磨反而会变成废石。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3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心得·启迪

王充读书立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那不屈服于贫穷的精神和非凡的的毅力更让人佩服。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呢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4

20岁的年纪,今天的年轻人大多还在学业的门径处徘徊,闲暇时打打电脑游戏,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漫游。

而遥想当年,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从10岁学习古文开始,就已身负书写历史的责任。20岁时,他迈出了自己名山事业的第一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不无自豪地谈及年轻时的这次壮举:“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的这次漫游,首先是通过“上会稽”和“窥九疑”向虞舜、夏禹表示敬意。按照古籍的记载,会稽和九疑,分别是舜、禹墓葬的所在。司马迁的 文化 访古之举,来源于他对《尚书》和《春秋》等古史的熟习。身居史官世家,司马迁能够看到当时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典籍。据今人统计,《史记》中司马迁利用或见过的典籍,包括汉朝的皇家档案,有103种。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司马迁是实实在在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身体力行者。在52万言的《史记》中,司马迁此次壮游的印记,不时出现在他对历史感慨的笔端。

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特别提到自己曾南游到长沙郡,看到屈原自沉之处,想到其悲剧人生,不禁为之落泪。也是在楚国的旧地,他见到了当年春申君所拥有的富丽宫室。他南登庐山,观览大禹曾疏导过的九江。在会稽,司马迁详细了解了越王勾践的故事。此前,他已经在载籍中知道了吴越之地与中原的渊源关系。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搜求古史 传说 ,以及被秦王朝焚灭了的古诸侯史记。

齐鲁之地,学术发达,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司马迁说自己看到孔子故里的车服礼器,流连忘返,于是专门在那里学习饮宴和 射箭 的礼仪。

至于司马迁说到的“厄困鄱、薛”,可能是他在那里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儿。司马迁在写孟尝君时提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他认为,是因为战国时孟尝君广招宾客,鱼龙混杂,使当地风气大坏。到西汉时仍是如此。

秦汉之际群雄逐鹿,是司马迁实地考察的重点。在淮阴,当地人向他讲述了韩信年轻时的故事。当地人说起韩信少有大志,连他母亲的坟墓都建得与众不同。司马迁亲自去看,果然。

丰沛之地,汉初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均出身于此。刘邦曾为“沛公”,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都是当地人。司马迁到丰沛广问当地遗老,又参观了这些汉室名臣的故家所在。从樊哙的孙子樊他广口里,司马迁听到了这些风云人物的许多逸事。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这次壮游有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此行经地极广,则非常确实。王国维曾经专门研究过司马迁的出游路线,有趣的是,司马迁的行踪,与秦始皇南游东巡的路径,多有重合。是司马迁有意追寻秦皇的足迹,还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交通条件下,这是一条经典线路,我们同样不得而知。20岁壮游之后,司马迁仕为郎中,奉使新开辟的巴蜀诸郡,又子承父业任太史令,侍从武帝出行,足迹几乎遍于全国。所以,在《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司马迁可以说是在漫游中寻找历史的现场感,为书写历史做准备。他的写作理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说,“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甚至认为,《史记》的文笔好,也和司马迁的壮游有关,“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故其文疏宕颇有奇气也。”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5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6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 爱好 填词度曲,对 围棋 也很精通,还喜欢 收藏 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7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据说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古代励志的小故事相关 文章 :

★ 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

★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大全

★ 古代经典励志小故事大全

★ 关于古代名人奋斗历史小故事5则

★ 古代经典励志故事大全

★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

★ 古人励志哲理的经典小故事大道理

★ 古代励志故事大全

★ 古代正能量小故事

★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

收集戏曲名家的经典故事

戏曲名家名旦学艺经典小故事 京剧大师梅兰芳摔盆学艺 梅兰芳以塑造各种妇女的舞台形象名闻遐迩,他为此可谓呕心沥血。最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