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典籍的简称代表内容--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四史、二十四史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包括: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四史,其实就是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巨著。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起自<<史记>>,结于<<明史>>,所以又称为<<钦定二十四史>>;民国时期加<<清史>>,成为<<二十五史>>;全目录如下: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25.清史(赵尔巽等撰)
我国古代六书指的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在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会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书,首见于《周礼》,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六书是后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它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三家的“六书“细目在两方面不同:
1、对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互有不同;
2、细目次第排列不同。对于三家说的差别,唐兰先生所著的《古汉字学导论》上说:三家“六书”虽名称排序互异,但“所说都差不多。
《艺文志》大概本诸刘歆《七略》,而郑众是郑兴子,许慎是贾护的再传弟子,而郑兴和贾护同是刘歆的弟子,那末这三说实出一源”。唐兰先生的这个观点影响非常广泛,很多文字学方面的著作都引用这一观点来说明三家说其实没什么差别。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第。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汉时的观念对“师法”、“家法”非常重视,某学者传承师说而又自作改变的情况在那个时代很少发生的可能,因为这关系到当事人的社会声誉和仕宦前途。
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三家同是师承刘歆的“六书”说却又各自有所改动的可能性非常小,这同时说明了三家不同的“六书”说是同出于刘歆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个情况可以在汉史的有关记载中得到证实。
扩展资料: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它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但次序与班固等人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简单说就是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字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结构
“六书”指的不是六本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大约周代到汉代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六书造字法的意义
作为造字法,“六书”可以实现从意义到汉字符号的具体转化;作为识字法,也可以完成汉字从符号到抽象意义的认识。“六书”无论是对理解六经经义,还是研习五体书法都是至关重要的理论。
理解汉字构造原理,有助于书家创作出更为“生动”的汉字形象。汉字的结构本来就是各种形象抽绎出来的可视符号,所以“义理”可以唤醒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意识,赋予汉字以“体势”,这种“体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美的形式。这实际上是给汉字形体赋予了生命形式。
文字学上说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 “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二、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三、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
四、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五、转注
属于“用字法”。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六、假借
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背”来表示北方的意思。
-六书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是后来的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古代文化典籍的简称代表内容--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四史、二十四史
本文2023-10-03 18:18: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