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相思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真的有相思病?,第1张

首先说~相思病不是中医的病名,而是经过文学演绎归纳的一类疾病。心理学上也没有定义这个疾病~因为相思病而产生的抑郁、情绪低靡等可能有另外的定义吧!(请心理学专家作答)从中医的角度讲,“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就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思伤脾。”过度思念某人,会伤及脾胃,比如会有茶不思饭不想、恶心呕吐、肌肉无力等表现。由七情造成的疾病,在中医学中,统称为“情志病”。古代中,也有不少用“情志”治疗“情志病”的故事《吕氏春秋》中记录,齐闵王忧郁病瘠,无人能医,请文挚治疗。文挚不解履登床,履衣问王之疾。王发怒,叱而起,病就好了。后人称此为“以怒治思”。

首先说~相思病不是中医的病名,而是经过文学演绎归纳的一类疾病。心理学上也没有定义这个疾病~因为相思病而产生的抑郁、情绪低靡等可能有另外的定义吧!(请心理学专家作答)从中医的角度讲,“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就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思伤脾。”过度思念某人,会伤及脾胃,比如会有茶不思饭不想、恶心呕吐、肌肉无力等表现。由七情造成的疾病,在中医学中,统称为“情志病”。古代中,也有不少用“情志”治疗“情志病”的故事《吕氏春秋》中记录,齐闵王忧郁病瘠,无人能医,请文挚治疗。文挚不解履登床,履衣问王之疾。王发怒,叱而起,病就好了。后人称此为“以怒治思”。

重在心肝兼胆腑

《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宫,主明则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况下,心神正常,五脏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导之下协调进行活动,心神不仅主导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如病理因素扰及心神,影响了心神行使主导精神活动的机能,就会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症状,若神不守舍出现失眠多梦、夜游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懊侬,情感多变,若心神惑乱可出现精神恍惚、神绪不宁、易惊、悲忧喜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甚则痴呆或神昏,或癫或狂。但五脏相关常见病本于他脏而间接影响心神。故《内经》“五神藏”之说,即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都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所以,五脏有病,都可以出现神志症状。颜师除了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称魂魄,兼赅意志,为主体思想外,十分注重于肝胆。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且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气自郁于本经,可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冲于心可有热厥心痛,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可有气喘不平、呛咳、乘脾可有脘腹胀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呕酸,而且气有馀便是火,素为肝郁之体,可有实火,症见目赤颧红,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脉弦劲有力。郁火症见寒热往来,乳房结核,颈生瘰,脉郁结不扬。若素为阴虚之体又可见颧红骨蒸,不寐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重按无力的虚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风,初起上犯巅顶,可见头目晕眩、耳鸣、旁走四肢经络可见肢体麻木等。证状纷繁,不一而足。胆又称奇恒之府,与肝相表裹,其位居中中枢而职司疏泄,疏泄功能主要是调畅气机,胆主少阳,少阳为枢、气机的升降出入都须通过为枢之少阳才能完成,故胆具有通达上下,在乎中和而生化万物的功能,宫居中正主裁决断,胆在人体思维活动中心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各个环节来完成,而以心为主导,其中肝主谋虑,司疏泄有较大影响,但还要通过秉刚果之气,直而不疑之胆进行控制和调节,故有“胆主决断”之说。因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故胆腑病变多在气分,临床上一般将胆病每见痰液交结之症,胆实热证的表现有胸胁胀痛,心烦懊侬,狂躁少寐,口苦咽干、头痛、目赤目黄。胆气虚寒证表现有善畏易惊,入夜难眠,眩晕目花,关节酸痛等。在临床上,情志病但见一脏之证者鲜有之,所以,在辨证论治中抓住“心肝”为中心环节外,但对胆,这一较为特殊的脏,也不应忽视,这样才能纷杂的诸多症状中,辨明病位,更好地运用治法。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医宗必读》强调:“境缘不偶,营救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故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凡心之病当须用心药治才能见效。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亲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亲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正确运用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以上开导法,可运用于情志护理实践。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4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

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它与正常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气调和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而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气血,促进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气,助正抗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产生于脏腑之气,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又会给脏气以相应的影响。一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气,促进其功能活动。因为:“气贵舒而不贵郁,舒而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而正常情志发生,则脏气舒达调畅,从而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人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生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全过程,即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气,神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无所主;气伤,则脏腑阴阳气血随之失调。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生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气血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二)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用乐观情绪来克服其它不利于人体健康消极情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过锻炼、陶冶,而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另外,要善于化解忧虑、烦恼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忧虑、烦恼之事,关键在于遇到这类事时,要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及时解脱。解脱的方法,一是退步思量,减轻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对于减轻烦恼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吐露交谈,消除烦恼,在自己的烦恼通过退步思量还不能减轻时,就应及时吐露与人交谈,听取别人的劝慰以消除心中的烦恼。消除烦恼造成一个平和的心境是乐观的前提,对于保持乐观的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避免七情过激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调的情志,一般不会致病,而且有益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情志只是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体。所以中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变化这个重要的环节,认为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就能预防和治疗七情致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412 怒 413 忧 414 思 415 悲 416 恐 417 惊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433 影响脏腑气机 434 多发为情志病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51 单行 52 相须 53 相使 54 相畏 55 相恶 56 相杀 57 相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七情 1 拼音

qī qíng

2 英文参考

seven rela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ven modes of emo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ven emo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2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人类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1][2]。

若将七情分属于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称为五志[3]。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3]。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感 ,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4]。例如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天灾人祸以及社会动荡、经济状况变迁等等,均可引发七情而导致疾病[3]。《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5]

七情能否导致发病除七情强度外,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与六*不同,六*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侵犯人体,故称为外感六*;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喜属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6]。《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志为喜。”《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黄帝内经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412 怒

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脏腑气血病变可出现情绪急躁易怒[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怒伤肝”。《素间·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413 忧

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8]。《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肝则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414 思

思即思虑。《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过度可致气机郁结,甚而伤及脾的运化功能[9]。《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415 悲

悲哀过度可伤脏气,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10]。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

416 恐

因恐惧过度引致脏气病变,内脏病变可出现气怯惊恐[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肝气虚则恐。”

417 惊

惊为生理名词。七情之一[12]。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因此,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毫无疑问,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反之,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起七情致病。[3]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直接影响内脏,使脏腑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概括起来,七情致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3]: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既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人的七情都是外界 通过人的感官内传于心,由心所作出的反映,所以说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从心而发之后,不同的情志,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内脏,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予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例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但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在七情发病中起著主导作用。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如惊喜伤心,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则见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等症;或气滞血瘀则见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症;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见呕血,晕厥等症。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433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的。

(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气逆的症状有: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平静、舒畅。作为致病因素的喜则是指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常见的气泄于下的症状有两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从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七情也可以影响到人体血液,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怒则气上不仅可有头胀头痛,也可出现咯血、呕血等症。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此外,七情所致的证候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面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以及吐血、衄血等症称为“五志化火”。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引起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434 多发为情志病

七情致病不仅可引起痿证、瘰疬等表现为躯体疾患的心身疾病,还常可导致癫狂、惊悸等表现为精神失常为主的精神病。从临床实际看,虽然各种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情志失常的病证,但以七情致病为多。这是因为七情虽能影响各有关脏腑,但主要影响到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所以七情致病多可发为情志病证。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七情所致的病证,其病势变化与七情关系十分密切。例如,临床上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脘痛,以及腹泻等病证,往往会因情志 而病势明显加重。这也可以说是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七情(seven relations[14])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见《神农本草经》。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14][2]。说明中药配伍后药效、毒性变化的关系[1]。

51 单行

单行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5]。出《神农本草经》。指单用一味药,以起应有的效能[15]。如甘草汤、独参汤等[15]。

52 相须

相须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16]。如知母配黄柏[16]。

53 相使

相使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以上药物同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16]。如款冬花配杏仁[16]。

54 相畏

相畏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利用药物的互相抑制作用,以减少或抑制某一药物的有害成分,而发挥临床效能[16]。如半夏畏生姜,因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16]。

55 相恶

相恶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16]。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16]。

56 相杀

相杀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毒[16]。

57 相反

很多疾病的发生与情绪关系密切,很多时候,坏心情时间久了会反映在自己身体上,当压抑一些情绪太久,它就可能通过疾病来表达。有句话说:退一步乳腺增生,忍一时卵巢囊肿。看着像吐槽,其实很有道理。

人的情绪和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黄帝内经》里说“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情志会影响脏腑。

一些情绪不好,容易发怒,生闷气,忧思忧虑的朋友,很容易出现出现 健康 问题,尤其是女性朋友,容易出现乳腺问题,如乳腺增生、乳腺结节,而一般有乳腺结节的朋友,多数还可能有甲状腺结节。

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介绍一下“生气”是如何引发疾病的。

长期生闷气、愤闷会损伤肝脏,使身体气机不畅,中医认为,五行相克,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即意味着肝克脾。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各个脏腑是相互影响的。人在生气、委屈伤心的时候,肝气郁滞,也会伤脾胃。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生痰湿,日久,痰湿气瘀结在一起,就会引起结节、息肉等。

给大家分享个例子,我的一位患者,她睡眠差,有轻度焦虑,晚上入睡前身体有震颤感,情绪消极,忧思忧虑,紧张担心,脱发,同时她还有乳腺结节、增生、子宫肌瘤,之前患过胃息肉,已经做过手术。月经不好,量少,耳鸣,脸色差。通过综合辨证她是肝气不调,心脾两虚,以疏肝理气、补益心脾、软坚散结、安眠为主要原则拟方。

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情志致病,人的情绪和压力会影响身体,这位患者积压的情绪以结节、增生等反映在身体上,对于这类患者在服用中药调和脏腑、安眠、消积聚的同时,自我情志调摄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需注意情绪调摄,情绪好、活得积极乐观,脸上有光、身体有活力, 健康 。

“百病生于气”。七情过激,会影响气机,伤及脏腑,从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日常除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外,做好情志 养生 也是很重要的,莫让愤怒、煎熬、抑郁、伤痛、恐惧等不良情绪,沉淀在身体里,成为一颗颗“肉疙瘩”。#情志致病# #中医# #结节# #息肉#

现在社会很多的人压力比较大,平时大家需要注意刺激精神调养,要注意情志养生,有效进行护理,而且要注意与自己的社会关系平时需要注意多休息,而且要注意精神保健,要注意社交活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哪些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吧。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1培养幽默的情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轻松,表达了人类征服忧患和困难的能力,它是一种解脱,是对生活居高临下的“轻松”审视。一个浑身洋溢着幽默的人,必定是一个乐天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若以幽默对待必会增添无穷妙趣。有这样一个以幽默巧避“家庭战争”的故事。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人。有一天,哲学家正和他的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他妻子突然跑来,不由分说大骂一通,接着又提起装满氷的水桶猛地一浇,把苏格拉底全身都浇透了。学生们以为老师一定会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笑了笑,风趣地说道:“我知道,响雷过去,一定会下雨的。”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他妻子也害羞地退了出去。

这种以幽默来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即使对方把弦绷得很紧,也会缓和下来,做出热情的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幽默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预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能够调节人体神经中枢,有利于排泄积郁,解除疲劳和烦恼。所以,经常生活在幽默风趣的气氛中,脸上就会经常显现出健康轻松的微笑。

2别让自己寂寞无聊

当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一种忧烦的氛围之中,这时最好不要独处于寂寞之中,应该主动地多接近一些乐观、通达的朋友,远离寂寞。接近待人诚恳、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朋友,无形之中会使你变得豁达开朗,忘却忧愁,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创造生活的潜在能力。

孤独和孤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必然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神经一体液的调节失去平衡,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下降。随着机体内“防线”的崩溃。病邪的入侵也就有可乘之机了。再则,孤独和孤僻造成精神上的寂寞和颓废,往往带来举动上的自我摧残。或借酒浇愁,或以烟解闷……不一而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位女性,丈夫两年前不幸病故。自此,她深感自己陷入了寂寞、凄凉的深渊,孤独使她曰渐消瘦,体重减少了 226千克,而且感到精疲力竭。

事实上,社会关系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吸烟、高血压和肥胖更严重。这是因为,社交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某种需要。人体为了保护机体健康,既需要营养、体育、休息和生理等方面的满足,也需要安全、友谊、成就、信任和尊重等精神方面的满足,以保持良好的心理,达到身心平衡。

3专注于工作也是在养生

志有所专,乐以忘忧是现实生活中运用最广的情志养生方法。它是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心致志地去从事它,于是在享受兴趣带来乐趣的同时,忘却了其他事情,达到养生的目的。其实,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一种养生,都是“志有所专”的具体表现,只不过我们自己没有察觉罢了。

现在社会有很多的老年人成为了孤独老人,所以平时家属们应该注意照看他们,通常情况下,很多的人过度劳累,这样容易造成身体受到影响,大家需要注意全面进行调解,而且要注意护理事项,合理进行饮食,积极地保持乐观情绪,不要过度的在意失和得。

 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

1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情变气”。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祝由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戏谑亵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2说理开导

通过正面说理开导,使病人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但说理开导,也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为病人分析病情,启发病人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愈情志疾患的目的。进行说理开导,护理人员必须要得到病人的信赖,态度要真诚,热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保密,这样,才能达到通过说理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

3劝说疏导

通过与病人交心谈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凡欲诊者,必问饮食居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与病人有切身关系,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脏腑气机就会协调。故护理人员要与病人相处到:“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才可以详细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情志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后,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进一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否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并可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4顺情从欲

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健康。所以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在护理中注意分析地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应尽力满足其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证等。对那些胡思乱想,*欲邪念,放纵无稽等错误的,不切实际欲望,自然不能纵为和迁就。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教育等方法处理。尤其在对所患疾病有思想顾虑时,可以为病人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对新入院病人应热情接待,介绍环境及其有关制度。对重病人,更应耐心地向其解释,尽量解除他们心理的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志状态。对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压力大,忧虑重重,对此,应该在生活上全面照顾,精心护理的同时,要帮助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5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从气功的本质来讲,调神起着主导作用。它强调“人静”就是排除内外干扰,把各种刺激反应和感觉降低到最低的应激性,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依靠这种抑制的保护,可使人脑皮层由过度兴奋所致的机能紊乱得到纠正。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用意志来调整控制体内的生理活动,以心意练功而发挥机体积极作用,从而抵御情绪因素的干扰,所以气功锻炼,实质就是对精神和思维活动的自我锻炼。故护理中,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行气功锻炼,无疑对情志调节将起重要作用。

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斋遗书》说:“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许多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肉“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主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此外,由这类药物为主组成,能够治疗神情病变的中成药也有很多。现简介如下:

天王补心丹:能补心安神,主治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思虑过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钱或片剂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灯芯红枣汤或淡盐水送服。

柏子养心丸:能清心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亏损、失眠健忘、夜多怪梦、心悸怔忡、神志不宁。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钱,早晚用温开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钱,用温开水或灯芯草煎汤送服。

安神补心丸:能养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鸣,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剂十五粒,温开水送服。

安神补脑丸:能养血安神,主治由于肝肾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遗精多梦。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钱,温开水送服。

妙香丸:能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因元气不足所致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更衣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主治因大便燥结而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钱。

至于用针灸治疗情志病症,事实证明,亦很有效,这里就不多说了。此外,气功对于神志方面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这是由于气功疗法强调“存神”、“凝神”、“静思”、“宁神”、“神敛”、“调心”、“定志”、“入静”、“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强调以静心调神为要务,并据此而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阴阳的作用。通过练功,可排除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体情绪变为平静、稳定,体内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的旺盛状态。尤其是气功中的“以意引气”,可通过各种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锻炼,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愈病。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枢·枕中》亦引孙思邈的话说:“瞑目内视,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则愈矣。”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自我暗示疗法。如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独特的心理治疗法,称做“内视心象疗法”,其方法是让病人想象的白血球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人靠这种方法恢复了健康。这与气功中所说在“意念”、“内视”的导引下,气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总之,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

真的有相思病?

首先说~相思病不是中医的病名,而是经过文学演绎归纳的一类疾病。心理学上也没有定义这个疾病~因为相思病而产生的抑郁、情绪低靡等可能有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