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道家经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道家的道家经典,第1张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不是,元始天尊才是盘古,或者说盘古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在道家文化中,太上老君实际上是三清中“最小”的一个,而不是大众认知中最大的,最大的实际上是元始天尊。

俗话说得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讲的是万事万物的衍生发展规律,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整个宇宙的演变给说清楚了。

宇宙是怎么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还不就是从一个是的一个“奇点”,“嘭”地一声爆炸了,然后宇宙膨胀了,在经过亿万年的扩散之后,这个宇宙中诞生了生灵,也就是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宇宙的发展大致可以看作是三个阶段:

第一、奇点

第二、扩散

第三、生灵

其实这三个阶段,说得就是道家的三清。

怎么讲?

很简单,第一阶段,也就是“奇点”阶段,这个时候的宇宙就是一个虚无的元始的点——“元始”天尊。

随后的扩散阶段,就是宇宙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在宇宙中演化出来了很多东西,例如星球这些玩意,但是文明还没有诞生,还是一个比较蛮荒的时代,这个时期就是道家的灵宝天尊。

最后在宇宙中有了文明的这个阶段,就是太上老君了。

所以问题来了——为何说盘古是元始的化身呢?

其实答案就在上面,宇宙从一个“奇点”爆炸,然后开始扩散。

这个过程可不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宇宙“嘭”地一声爆炸了——盘古“咔嚓”一声把蛋壳给劈开了。

其实从一方面来讲的话,也解释了为何盘古在开天后就死去了,因为宇宙这一个奇点在爆炸后就不存在了。

但同时也解释了为何说世界就是盘古躯壳演化而来的了,因为宇宙这么大,其实都是从那最初的一个“奇点”膨胀而来的,就像一个气球一样!

李耳,一般来说指的是道家老子,而关于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关系,有说法认为孔子曾拜学、问礼于老子,而有相关记录显示,老子面对远道而来的孔子也真诚地给出了三条蕴含哲理的建议。

于此,是不是证明老子就是孔子的老师了?

如果关于孔子拜学于老子一事的记录是真的话,那么指点过孔子的老子也算是孔子的老师之一。但是实际上,对于孔子问礼或拜学于老子一事,学术界的不少学者还是持怀疑意见。

有学者怀疑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是后世道家尊崇者为了抬高道家老子地位而“杜撰”的,不过这种怀疑的“证据”更多是推理,不可完全推翻孔子问礼老子这件事。所以,若不是专门研究道家思想需于学术上保持高度严谨的学者,面向大众,还是没有抹除掉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说法的。

至于儒家学说中没有道家的影子?颜小二觉得不见得是这样,比如儒家讲求“度”的“中庸”和道家“反者道之动”中揭露的“适度”原则,二者对规律的揭示有殊途同归之妙,这一点值得细品。

1、孔子是不是向老子问礼过?老子是不是孔子的老师?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庄子》一书中的相关记录比较多。而且《庄子》一书中讲到孔子求教于老子的事情并非一处两处。这里就简单举个例子吧。

比如《庄子》第十一章天运篇大致讲51岁孔子因在“求道”上遇到瓶颈,去拜访老子。孔子请教老子,表明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期待可以“得道”,但却总觉得无法获得“道”。

针对疑问,老子告诉孔子,道本就不是“有形的”,何谈获得?

言外之意,庄子是借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得道”靠的更多是悟。毕竟说出来的“道”、被记录的“道”、可传授的“道”,就不是“道”了,这也应了《老子》一书中开头那句经典的“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庄子》一书中的记录就是事实吗?

我们知道,庄子喜欢用各种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其中许多故事还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比如知北游中由鲲化成的那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再比如被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开七窍而死的中央之帝混沌。

《庄子》一书中的故事,有些一眼就看出不是真实的,于此,对于书中记录的关于孔子请教老子的事情,有许多学者根据庄子行文特点,推断庄子记录的孔子与老子的交流,只是庄子的寓言。

但记录孔子老子二位圣人见面的,并不是只有《庄子》一书。在《孔子世家》中也记录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书中向老子请教的孔子已经年过五旬,而《孔子世家》中向老子请教的孔子还属青壮年。这也大大加大了后人对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事件的怀疑。

当然,怀疑归怀疑,这并不妨碍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被广泛传开。而且在汉朝时期,孔子见老子一事就已经被古人以画的形式留在了石头上;同时,清代《汉射阳石门画像》的拓片作为珍贵文物保留在江苏宝应博物馆中,这幅画上,也呈现了孔子见老子的生动景象。

于此,我们可以判断,后世历代王朝的大多数儒家学者对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属默认态度。基于这种默认,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书中记录事情是真,那么老子确实也算孔子的老师了。

2、儒家和道家思想真的没有共同点吗?

颜小二曾认真研读过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也细细品味过道家老子经典《老子》一书,同时也读了相关解读二位先贤思想的书籍、论文。

二人学说的风格初看迥然不同,就像儒家和道家的“气质”在某方面截然相反一样,但是,深刻揣摩之下,颜小二却惊喜地推敲出了孔子、老子在思想观点上的共同点,继而不得不叹一句“精妙”。

孔子最让颜小二受益且惊艳的观点之一,在于其“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孔子之“中庸”思想中,有“适度”的意味。这种适度,绝对不是肤浅的“折中”,而是根据事态的灵活变化,抛却人于心性上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断,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作出最适合的决定或选择。

这种“决定或选择”有时候为思维功利之大部分人所不理解,有时候还会让自己“狼狈不堪”、“惶惶若丧家之犬”。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背后,不是因为孔子“固执”,而是因为他在践行“中庸”,在“心怀天下”的态势之下,做“应为之事”。因为他“心怀天下”,这种“中庸”让他的目光不会拘泥于一个时代。于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这一说,不是过誉。

而与孔子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颜小二看来,当属道家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

道家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极盛的时候,事物发展就会走向衰败,而在最低谷的时候,事物又会渐渐向上发展。于此,我们不难推理,因为“反者道之动”中揭示的物极必反,对于这种规律的把握,我们当明白“物壮则老”的危险,于此懂得“适度”。懂了“适度”,人便不会在过度的“求高求远”中摔得一败涂地。而道家“反者道之动”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为人处世,还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道家老子的精妙。

也就是说,以孔子中庸、老子“反者道之动”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在思想的根本观点上有“重合”的地方,这也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3、有共通之处的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为什么看起来差距这么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之所以看起来这么“天差地别”,原因在于老子的理论抬得“太高”,孔子的理论则显得“太落地”。

道家老子能够抛开具体的范围,超越常人难以超越的局限,以近乎“上帝的视角”俯视“人间”,继而发现的“规律”。在这种高度下,老子得出的理论便相当“抽象”。且不说将这种“抽象”规律表达出来有多难,有老子这个“视野”,就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了。这是老子近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本事”。

但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理论落地,以接地气的方式普及给理解力各异的百姓,并且百姓能根据自己思想深度的深浅获得不同的收益,便是孔子的“本事”。

孔子的议论许多时候都有范围,有大前提。这种大前提说是“恢复礼制”也好,说是“修身养性治国齐天下”也罢,抑或者说是“仁者爱人”,孔子提出的理论,大多可以看到其目的和对象,这是孔子的“接地气”。虽孔子的理论在高度上可能比不上老子,但是深究之下,二者观点源头的哲理是类似的。

简单来说,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并非看上去那样属于相对立的两面,他们的观点在于源头上的哲理有重合的地方。只是孔子以“接地气”的方式表达,显得比较“积极入世”,而老子则站得比较高,描述也更加“抽象”,相较而言,其“顺势而为”下的“无为”,便有些“隐于世”的意味了。大家可以体味一下。

参考资料:

《孔子传》、《论语》、《老子》、《老庄新论》等。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借假修真”意思是借着四大假合的身体来求得真我,修成正果。这句话出自《修真》。

借假:道经所言万物皆可化气,而有趣的是另一种真相,万物皆为器,为一种载体,甚至包括人生、事业、成功、财富、欲望、名利、开心、愤怒、悲伤、烦恼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化作载体。所以假应指的肉身。

修真: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

真乃真人之业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标榜,实乃空间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修真是道家理论之一。

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2]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道家必须会背的经文是《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原版的《道藏》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存。现存者为明正统十年(1445)刊行的《正统道藏》及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国祥缉印的《万历续道藏》。

《道藏》的编纂历史

魏晋以后,道书日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已着录道书六百多卷。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按“三洞”分类,编《三洞经书目录》,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是为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后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纂《玉纬七部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和《太上众经目》。

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开元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茅山宗宗承上清派,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主要典籍有:《道德经》、《南华经》、《正统道藏》、《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和《形神可固论》等。

全文如下: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德;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雠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 ;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勤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诡说升天,敛物行*;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吾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注:本文中“吾”读作帝

注:雠 同 “仇” [chóu] ;

典籍里面“三清”各自使用的法宝是:

1、元始天尊

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

2、灵宝天尊

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

3、道德天尊

手持太极图或阴阳扇。

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余天,玉清境清微天,位于道教天界“种民天”之上。后来指称三清尊神,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灵宝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创造之初的大神,故号称三清道祖。

扩展资料:

三清天尊介绍:

1、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先。道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在书中的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2、灵宝天尊

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3、道德天尊

老子又称道德天尊,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位列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为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重要人物老子,(后人普遍认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生),后来老子出函谷关写下著作《道德经》,去了西方,化胡为佛,创立佛教,教育胡人。

参考资料:

-三清

道家的道家经典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