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特色文化
浚县特色文化有大伾山庙会、泥咕咕、浚县社火、工艺制镜、石雕石刻等。1、大伾山庙会:河南省浚县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
浚县特色文化有大伾山庙会、泥咕咕、浚县社火、工艺制镜、石雕石刻等。
1、大伾山庙会:河南省浚县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
2、泥咕咕: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
3、浚县社火:清朝中期已很盛行,起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
4、工艺制镜:浚县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
5、石雕石刻: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
1、《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4、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作者的理想。
5、《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
浚县城西的卫河岸边,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它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下来,见证了浚县这些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卫河沿岸的古城墙两边,随处可见的是砖石瓦砾,这是浚县启动古城墙保护开发工作后,对城墙两边的违章建筑和与古城墙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除。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两代,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陪同记者采访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墙的历史。裴顺昌说,古城墙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仅存沿卫河的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和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
沿卫河的古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坚固异常。城墙的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两个,北部的为水驿门,南部的为允淑门。
允淑门高不到5米,宽约55米。门的左侧墙壁上,还嵌着写有“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允淑门”的石碑一块。位于姑山南侧的古城墙遗迹已经没有了青石和砖,只剩下夯土,若不是裴顺昌介绍,记者很难看出这里也是古城墙遗迹。
位于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始建于明朝,是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浚县的标志性建筑,浚县人习惯称它为“钟鼓楼”。
文治阁是一座单体双层的高阁建筑,通高约20米,由台基和阁两部分组成,台基的平面为方形,每面宽约12米,四面中部开四道拱形券孔,东西南北相对通行;阁的东北角有供人登阁观赏的曲径小道,台基平面上还建有一个两层的四角重檐攒尖顶方阁,下层四面开门,平台四周回廊围绕。
“每年正月古庙会上的社火演出都会从文治阁前经过,这里就成了观赏社火演出的最佳场地之一。”采访中,附近一名商户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到文治阁上观看社火演出,“阁的上层内雕梁画栋,非常古朴”。
在文治阁的拱形券孔上方,记者看到了清代书法家赵素庐和张哲留下的笔迹,东边的“丹流东壁”和西边的“碧泻西山”为赵素庐所书,南边的“清环黎山”和北边的“黛护_岚”为张哲所书。
“古城墙和文治阁是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也是大运河沿岸遗存的重要文物,它们对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大运河申遗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计划围绕古城墙开发旅游。”裴顺昌说。
2003年6月,浚县在古城墙的允淑门、城墙北头竖立了两座保护标志碑,在文治阁西侧竖立了一座保护标志碑。同时,还公布了古城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通告、通知、意见等安全保卫文件,使古城墙得以较好地保存。
据了解,拆除浚县古城墙周边的建筑只是古城墙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浚县还将开辟城墙两端广场和沿城内外环路,修复古城墙的墙体、蹬道、堞垛,复建古城墙西门,整治和美化周边环境。
1《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2《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书中的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3《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明代作家许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说。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玉虚宫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阐教、碧游宫通天教主为代表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
古代城址·浚县城墙
浚县古城墙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西侧,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其时废州为县,始称浚县,县城在浮丘山北坡。城垣有东、北、南三面,西以卫河为险阻。弘治十年(1497)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两载竣工。城周长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八尺,并修四门崇楼翼廊。正德五年(1510),知县陈滞增筑西城垣,抵山而上,西连浮丘,县城处在浮丘山东北向。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邢如默鉴于城西连浮丘,乃向西南拓展,旧城堞改为砖砌。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陆光祖改筑城垣,增高一丈,加阔五尺,建敌楼,置戍铺,城堞全部改为砖砌。万历二年(1574),知县杨镕重修,将浮丘一半圈于城内。当时城垣周长一千三百余丈,宽二丈余,底部砌青石,高一丈二尺。经多次重修扩建,浚县古城渐趋完整。东西南北大城门共四座,横额上分别书“东望澶云”“西瞻行翠”“南控黄流”“北迎紫极”。正门上各建两层高楼,东曰“长春”,西曰“长清”,南曰“叠翠”,北曰“拱极”。各城门均设有瓮券重门,南北两门用青条石砌成。城四角各建镇角楼一座。四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西以卫河为屏障,其余三面挖有护城河,长八里,宽两丈,自浮丘山南引卫河水,绕东、北流过,至西北注入卫河。河内清水潺潺,荷叶青青;岸上绿柳成行,鸟鸣嘤嘤。
现古城墙高57m,宽7m。基础外部铺砌青石,高4m,上部用青砖砌成,砖墙厚13m。内侧设有包砖,用夯土填实,白灰拌以桐油灌浆,坚固异常。城墙南北两侧券形门洞各一个,北侧为观澜门,南侧为允淑门。允淑门高475m,宽548m,门左侧存明崇祯十四年(1641)修允淑门的碣石一块。古城门外侧有两道闸门,既具有城防作用,又具有防洪的功能。
浚县古城墙西滨卫河,南枕浮丘,东临大伾,北襟原野,构筑精巧,古朴壮观。古城墙历经400余年的沧桑,见证了浚县的兴衰历史。
远景(文宣提供)
城墙局部(文宣提供)
观澜门(文宣提供)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浚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冲着这一点,我把浚县当成了这次豫北之行很重要的一站。到浚县的时候已经接近晚上,开车路过北城墙,灯火通明,非常壮观。当时就非常兴奋想看一下浚县古城的夜景,可惜作为外地人,真的是一抹黑,走到哪里都绕不过正在修的黄河路,找到住处时已经是精疲力尽。只好在第二天白天花了半天时间,用徒步的方式丈量了这座古城。话说浚县古城真的很大,一圈走下来我在微信运动里的排行直接飙升到了前列。 浚县古城是一座开放的古城,完全免费,它以文治阁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我是从浮丘山下来后进的古城,所以走的是南城门。 南城门前是一条护城河,上面有明清时期架起的南关石桥,桥面铺满了历史的痕迹,并不是很平坦。雕栏上的狮子仍不减当年神韵。 南城门,高大雄伟,上面的重檐阁楼,为新修的仿古建筑。 南城门东侧有专门的古城墙体验馆,分为明清两代城墙,明城墙主要是土层堆积及文字介绍,清城墙则是遗址展示。 进入南大街后路两侧到处都是仿古建筑。为了保持这种统一,肯定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卖衣服的直接叫「 ”武装部”,真是武装到全身上下。 这个卖炸鱼的存在感真的是极强,光小的招牌就有五个。 来浚县吃特色美食,少不了「 ”石子馍”。浚县人直接叫「 ”子馍”,子带儿话音,听起来很有美食的味道。看着很像我们那里的馅饼,吃起来外酥里嫩,里面都是肉和鸡蛋。 浚县古城正中间的这个建筑是文治阁,他是整个浚县古城的中心,也是浚县的标志之一。明代时叫中心阁、钟楼。清朝重修后改名「 ”文治阁”。 一条东大街,半部浚县史,从文治阁往东走,就是东大街。 东大街最典型的就是这几栋「 ”革命”风格的建筑,总能让人想到那个红火的年代。另外东大街还有一个「 ”宋家大院”,是清朝留下来的四合院,不过正在翻修。 要说浚县古城最有看头的那非西大街莫属了,西大街在古代一直都是浚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最西边是一条河,不但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条河就是卫河(永济渠)的浚县段,在古代这里是卫河重要的码头,吞吐量相当可观,造就了浚县商业的繁华。而上面架的一座石桥,叫云溪桥,在当地也极为有名。 河是护城河,桥是护城桥,过了河和桥就是西城墙,西城墙是浚县古城保存最好的一段古城墙了,虽然城门、城楼都是新修的,但墙基是老的。经过修缮,现在依然可以登上城墙,俯看西大街。 从西城门进入西大街,最先看到的一座孤立的小楼叫「 ”遏云楼”,是古代的一座戏楼。楼前有当地的市民做「 ”骑马”的营生,去的时候正好生意开张。遏云楼对面是一座关帝庙,正在大修,暂时没有开放。 和遏云楼做邻居的是浚县**院,同样是「 ”革命风”,在里面看地道战、地雷战这样的**一定会很有感觉。 再往东走就能看到世袭翰林院,其实世袭翰林院最初在浚县南大街,清朝光绪年间才搬到西大街现在这个位置。 世袭翰林府是浚县历史名人端木子贡后裔的宅院。子贡是孔子门徒当中非常有名的一位,善于经商,号称是儒商的鼻祖。 解放前夕,浚县在世袭翰林府设石印局,以承接 印刷业务。后来这里先后做过县医院、县集体工业联社、集体工业联社家属院等。 西大街现在也是商铺林立,有卖吃的,有「 ”嘿店”,还有抛绣球招亲的,没有女朋友的不妨去试试运气。 西大街还有很多小的岔街,像这个就叫「 ”鸡市街”,在古代应该相当于农贸市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西大街中间,向北的这条县前街了。上面写着「 ”黎阳旧治”。里面藏着古代的县衙和学校等。 通往浚县县衙的路上,有很多以前的机关和民居,近年来翻修以后,全部通过一个个侧门连接互通到了一块儿,我是从数学家刘亚星的故居进入的,这家串那院的,先后走了王家大院、兵役局,最后也不分不清到底是哪家了。 里面有关于古代结婚和拜寿的一些民俗,结婚的那一套有很多环节,现在依然还在沿用。 如果静下心来,一个一个仔细观看,还真能学到不少知识。可惜时间有限,多走马观花,拍照留念。 县前街往北走到头,就是浚县县衙,老地方,新建筑。 「 ”公生明,偏生暗”这是古代的官场箴言,放到现在或者以后也不会过时! 县老爷办案的地方,两排衙役一喊「 ”威武”,县老爷一声:「 ”下跪者何人”,是不是马上就两腿发软了。 古代为了避免贪污和产生裙带,官员都是异地派遣的比较多,所以县衙后面往往都是住宅区。 县衙里有几个「 ”土圆粮仓”,这可不是古代的官老爷留下的,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建造的第一批国建粮仓。 县衙里很多房子都被开辟成了展览馆,有讲浚县庙会的、有说古代官员服装的、还有关于兵器刑法的。 有意思的是县衙门口的这组雕塑,有很多人吃的都是没有文化的亏,还有一些人挣得是有文化钱! 从县衙往东走没多远,就是文庙了。这里可是浚县古代的文化中心。 棂星门、泮池、跨鳌桥、戟门该有的建筑,无论是原有的还是后补的,一个都没有少。 文庙最终到达的建筑当然是大成殿,里面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子。 有没有发现,文庙里面的戟门和大成殿用的都是绿色琉璃瓦,大成殿还是歇山顶的建筑。而刚刚走过的县衙是青砖灰瓦硬山顶,在建筑规制上可是比文庙矮一头的。 从文庙出来再往东走,就能走到北大街,北大街一条街几乎都是商铺。走到北城门的时候突然就想到第一天来的晚上,在城门外开着车来回转找不到停车和住宿的地方,多少有点小狼狈。走到北城门也算是将整个浚县古城全部走了一遍。无奈的是车和行李都在南边,只好又从北走到南,中间再次经过文治阁,经过这座古城的中心,感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熟悉,可能这种感觉就叫来过吧! 浚县泥咕咕,捏的都是小时候,掰手腕、摸瞎儿,玩的不亦乐乎
地理位置: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交通条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旅游资源介绍: 浚县是与郑州市一起,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 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 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0米,高12米,宽7米。城墙上有垛,有两小门,一日"观澜门",一日"允淑门"(也叫水驿门)。此城墙高峻坚固,构造精细,宏伟壮观,而且"襟山带河",地理形势非凡。 大佛楼是天宁寺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因楼内依崖雕凿跏趺式弥勒大像一躯,两脚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说,为浚县一大奇观。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据明代《浚县志》记载,后赵皇帝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大石佛又俗称“镇河将军”。
天宁寺院内原存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和金大定1180年铸造之铁铎等贵重物品。中院正中为藏经阁,阁上原藏南藏经6053卷,1949年迁平原省,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院。北侧院前为罗汉殿,东侧有钟楼,内悬明景泰四年(1453年)铸铁钟,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5000余斤,钟身铸铭文。中为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称“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后绘佛背光。殿内两侧墙壁上画有24值使。殿后为水陆阁,天宁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我县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院。北侧院前为罗汉殿,东侧有钟楼,中军亭,是隋末瓦岗军的遗迹,据《新唐书》记载,当年瓦岗军首领翟让被李密杀害后,徐懋公被砍伤臂膀,后来他自率一军驻守黎阳,在大伾山操练兵马,建此亭用以了望敌情。李密降唐后,又心存反复,被李渊父子射杀于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计私怨,请求把李密尸身运回黎阳安葬。朝廷准许,李密即被葬于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卫河清淤时,罗庄村西发现了一块《李密墓志铭》,为魏征撰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廉川重修。
云溪桥为五孔桥,式样美观,坚固耐久。长60米,高10米,宽12米。中孔高大,便于舟通行,券额上雕一"虎头",两侧饰以花卉图案。桥两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态水兽,形象凶猛逼真,艺术价吕祖祠建筑群之部分,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吕祖祠,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
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崖下有一长方形水池,入夏积水于此,明丽如镜。据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虽小且水流时断时续,后干涸而泉绝"。院内古柏参天,诗词歌赋之碑碣林立,颜、柳、欧、赵各具风格。北墙壁嵌有刘德新书之"似瀛洲"硅刻。院内存有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和王阳明画像碑等石刻。故后人称之"阳明书院"。值较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治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
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平台上建筑,高10米,分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文治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又称"孔庙"、"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极宫是大伾山的标志,为八角攒尖建筑,楼高33米,三层,八面,每面宽25米,八面墙上按方位饰以八卦符号。故又称"八卦楼"。宫门为卷形,门额上刻"众妙之门"。楼内有梯可供攀登,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
万仙阁为硬山灰板瓦建筑。阁分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墙壁及梁、檩、椽、柱上嵌挂大小塑像万余,疏疏密密,错落有致。这些塑像,高的1米有余,小的只有几寸,但个个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南极仙翁率领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万仙阵群仙争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过海赴瑶池盛宴,囚文王、进妲己、访姜尚、三仙岛借宝,姜太公封神等传说中的神仙故事,也在万仙阁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玉皇大帝执圭端坐,身穿蟒龙袍,腰系紫玉带,头戴峨冠冕旒,神态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临天下,主宰万物的王者之气。他的身后,彩云缭绕,玉宇仙阙,笙萧悠扬,白鹤齐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谈经论道,或争强斗法,天上人间,其乐融融。千佛寺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
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山风景区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大伾山风景区目前完好无缺的保存460余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东麓伟观亭处无代刘题"大伾伟观"四字,字径95厘米。为石刻题字之最。"鹭涛虎岫"和"仙崿"为明代著名法家王铎题,笔法遒劲,风格独特,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铭文"、"大伾山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大伾山宋代唐显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阳明诗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
这些石刻除露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外,充分体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县历史文化的灿烂。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现为“鹤壁市中原文化节”主要会址 2007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
名优特产: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产有小河白菜、新镇韭菜、善堂花生大枣、王庄茄子、义兴蒋烧鸡、吴记花生米、王桥豆腐等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浚县也有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详,终于齐。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卢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县城关镇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生年不详,卒于隆庆三年。著有《蠛蠓集》五卷。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县钜桥乡岗坡村人,明朝兵部尚书,文武双全,死时皇帝赠太傅,谥号襄敏。
浚县特色文化
本文2023-10-03 20:03: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