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过年和春节 是指什么日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古代过年和春节 是指什么日子,第1张

古代过年和春节 是指什么日子

2014-01-17 15:37:26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再过5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有“过小年”一说。从这一天开始,也就意味着该“忙年”了。那么,古代的过年和春节都是指什么日子?

“过小年”拉开过年序幕

民谣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说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进行祭灶和扫房子这样的民俗活动,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传统上多将腊月二十三视为过年序幕的拉开,因为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腊月二十三也就相对应地被称为“过小年”。

过小年的标志性民俗活动是祭灶。民以食为天,中国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人们将“吃”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淮南子》中记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周礼》上也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道教兴盛后,民间又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在广为流传的《太上感应篇》里,已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灶神遂演变成不仅司厨而且司命的民间大神。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灶王爷上天告发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发,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大罪要减寿十二年。因此,旧时人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其神位两侧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要给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按照“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则在腊月二十四。

祭完灶后,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年到来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可以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

古代将春节称为元旦

现在的春节是大年初一,但在中国古代,农历大年初一则被视为新年,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在古时最初被称为岁首。夏商周三代时间不尽相同:夏代岁首在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与今相同);商代岁首在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周代岁首在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至汉武帝时,颁发《太阳历》,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直至1911年为止。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元旦改为公历1月1日,夏历正月初一便改称春节。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过公历和夏历两个新年,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由于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年俗文化而备受重视。

古人把立春称为春节

古籍中早有春节二字,但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夏历正月间(公历2月4日前后)的立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这种“拜春”仪式与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称行春。

人工推算很费时间的,可以试试在手机上使用易历知食来查询,其内部有个太易日历,可以查询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日历,查找公元年和年号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方便,如下图所示:

可以从“帝王年号”中,直接定位到指定的年号,选择后就可打开到对应的公元年:

对于任意的公元(前或后)年,如果存在对应的年号,也显示在上方(如下方的共和元年):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它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由于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中国出现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年代各不相同。 在古代,人们采用干支纪日或纪月时,开头大概只是单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地使用干或支。以后就将干支配搭起来使用。干支纪日是现今历史上最长的纪日法,据考从伏羲氏就开始有创建,从中国古代的夏朝就已经开始使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但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到商代的干支纪日。后来延续的纪日干支是根据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所记载的日食时间,即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起算至今的。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 。在后来的《礼记》、《史记》、《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代以后,五代历书(即黄历)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而且都是汉族地区的习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很多,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也值得了解和研究。

中医古籍中常用节日名称作为某日的代称,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自序》题作“宝祐癸丑上巳”,《本草纲目》王士贞序题作“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明·陶华《伤寒琐言·自序》题作“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清·唐宗海《血证论·自序》题作“光绪十年甲申重九后一日”等等,都是用节日名称纪日的例子

古代过年和春节 是指什么日子

古代过年和春节 是指什么日子2014-01-17 15:37:26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再过5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有“过小年”一说。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