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羊肺简介
《中医大辞典》·羊肺羊肺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肺。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功能主治补肺,止咳,利尿。治肺痿咳嗽,消渴,水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煮食。化学成分每100g约含蛋白质202g,脂肪28g,钙17mg,磷66mg,铁93mg,维生素B1001mg,维生素B2015mg,尼克酸04mg。《辞典》·羊肺出处《别录》拼音名YánɡFèi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每100克约含水分76克,蛋白质202克,脂肪28克,灰分12克,钙17毫克,磷66毫克,铁93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04毫克。性味甘,平。①《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②《本草图经》:"温平。"③《本草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补肺气,调水道。治肺痿咳嗽,消渴,小便不利或频数。①《别录》:"补肺,主咳嗽。"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止渴,治小便多,伤中,补虚不足,去风邪。"③《本草纲目》:"通肺气,利小便,行水解毒。"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入丸剂。附方①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食之。(《十药神书》辛字润肺膏)②治渴,止小便数:羊肺,并小豆叶,煮食之。(《唐本草》)③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莨菪子一升,羖羊肺一具。上二味,先洗羊肺,汤微煠之,薄切, 作末,以三年大醋渍莨菪子一晬时,出,熬令变色,热捣如泥,和羊肺末,蜜合捣作丸,如梧子大。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以喉中干、口粘、浪语为候,数日
详见百科词条:羊肺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07:48 共104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浸出物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润肺膏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润肺膏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润肺膏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润肺膏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润肺膏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润肺膏的用法用量 55 附注 6 《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润肺膏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润肺膏 润肺膏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rùn fèi gāo
2 英文参考lungnourishing semifluid extract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Runfeigao
32 标准编号WS3B347798
33 处方莱阳梨清膏 党参 黄芪(蜜炙) 紫菀(蜜炙) 百部(蜜炙) 川贝母
34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的稠膏;味甜、微酸。
35 鉴别取本品 20g,加水20ml摇匀,加盐酸3滴,置分液漏斗中,用醋酸乙酯40 ml振摇提取,分取醋酸乙酯层,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 取原儿茶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 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 苯醋酸乙酯甲酸(15: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 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 色的斑点
36 检查相对密度 取本品 20g,加水40ml混匀,依法测定(附录Ⅶ A),不得 低于138。 其他 应符合煎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I F)。
37 浸出物取本品 10g,精密称定,用水10ml分次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摇匀,用水 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5ml,充分振摇,静置,分取正丁醇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 蒸发皿中,水浴上蒸干,于105℃干燥3小时,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 定重量,其减失重量即为正丁醇浸出物的重量,计算,即得。 本品含正丁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7%。
38 功能与主治润肺益气,止咳化痰。用于肺虚气弱,胸闷不畅,久咳痰嗽,气 喘自汗,慢性气管炎等症。
39 用法与用量口服或开水冲服,一次 15g,一日2次。
310 规格每瓶装
(1) 250g
(2) 200g
311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注:莱阳梨清膏的制备 取成熟的莱阳梨,去腐,去虫蚀,去果柄,洗净捣碎轧汁, 浓缩至相对密度128~132,加苯甲酸钠知量溶解后,封存,即得。
山东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润肺膏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中药
42 药品名称润肺膏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润肺益气,止咳化痰。用于肺虚气弱,胸闷不畅,久咳痰嗽,气喘自汗。
49 规格每瓶装250克
410 润肺膏的用法用量口服或开水冲服,一次15克,一日2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气虚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短气,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体虚乏力。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用一周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5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寒热表现,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6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润肺膏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 51 方名润肺膏
52 组成羊肺1具,干柿1两,真酥1两,绿豆粉1两,杏仁(研碎)1两,白蜜2两。
53 主治劳久嗽,肺燥肺痿。
54 润肺膏的用法用量上将羊肺洗净,次将5味药用水解薄打搅,令稠粘得所,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
55 附注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羊肺汤”。
6 《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61 方名润肺膏
62 组成紫菀1两,杏仁(去皮尖)1两,款冬花1两,核桃肉1两,麻黄5钱,桔梗5钱,诃子5钱,细辛5钱,枯矾1钱,清油半斤,生姜2两(取汁),蜜1斤。
63 主治咳嗽痰喘。
64 润肺膏的用法用量每服23匙,临卧白汤调服。
65 制备方法先将油炼香熟,次入蜜又炼,去沫,却下末药,搅匀。
古籍中的润肺膏 《明医指掌》:[卷七]虚损劳瘵证七其仰卧而睡。服前七药后,若肺燥,余嗽未除,可煮润肺膏,如常服之。续煮白凤膏食之,复其真元,完其根本
《血证论》:[卷二]吐血气者也。故初吐必治肺。已止。尤先要补肺。用辛字润肺膏。滋补肺中阴液。肺既津润。则其叶下垂。气泽因之
《增订十药神书》:十药总论太平丸,令其仰卧而睡,嗽必止矣。如有余嗽,可煮润肺膏服之,复其根本,完其真元,全愈之后,方合十珍丸
《丹溪心法》:[卷二]劳瘵十七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二药相攻,痰嗽扫迹除根。润肺膏羊肺(一具)杏仁(一两,净研)柿霜真酥蛤粉(各
《类证治裁》:[卷之二]劳瘵论治小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中药里面一般用小蓟主要是外用,小蓟有很好的凉血止血的作用,所以多用于一些跌打损伤的药物配方当中,我们也可以在一些中成药里面看到小蓟的配方成分。那么,小蓟有哪些药用功效?小蓟入药有什么作用?
小蓟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setosum(Willd)MB或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setosum(Willd)Kitarn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季花期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2《本草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黄酮、三萜以及简单酚酸。其中止血活性成分有刺槐素-7-鼠李糖苷、芸香苷、咖啡酸、绿原酸、原儿茶醛以及蒲公英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小板数目,促进血小板聚集及增高凝血酶活性,抑制纤溶,从而加速止血。体外实验表明,小蓟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尚能降脂、利胆、利尿、强心、升压等。
3临床研究:用小蓟30g,加水800ml,煎取200ml,灌胃,治疗胃切除术后出血11例,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2001,7,285);用小蓟干品6g或鲜品10g放入杯中,用开水30~50ml浸泡10分钟,睡前服,疗程2个月。共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山东中医杂志,1995,9:14)。临床以本品为主,还可预防菌痢,治疗高血压、传染性肝炎、外伤感染、麻风性鼻衄、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等。
煎中药的火候
(1)大火煮开之后,用小火煮。原理请参考炖红烧肉。
(2)尽量用陶瓷或瓦罐,不用不锈钢、铁锅等金属类的器皿。原理请参考炖红烧肉。
(3)在不粘锅的前提下,药能碎点,尽量碎点。原理一样参考炖红烧肉。
(4)除了需要偷渡上焦之外的药,尽可能温服。
(5)不要用所谓的紫砂一类煮药。紫砂会把每次煮药的一些物质能量吸收到紫砂里,以后再释放出来,所以紫砂壶泡茶几年后,空壶也能有茶香。但药每次喝的都一样,不能用几年前的药治现在的病。
别名:飞廉叶、马蓟、虎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鸡脚刺、野红花、茨芥、牛触嘴、鼓椎、鸡姆刺、恶鸡婆、野刺菜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 MB或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 setosum(Willd) Kitarn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季花期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2.《本草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黄酮、三萜以及简单酚酸。其中止血活性成分有刺槐素-7-鼠李糖苷、芸香苷、咖啡酸、绿原酸、原儿茶醛以及蒲公英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小板数目,促进血小板聚集及增高凝血酶活性,抑制纤溶,从而加速止血。体外实验表明,小蓟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尚能降脂、利胆、利尿、强心、升压等。
3.临床研究:用小蓟30g,加水800ml,煎取200ml,灌胃,治疗胃切除术后出血11例,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2001,7,285);用小蓟干品6g或鲜品10g放入杯中,用开水30~50ml浸泡10分钟,睡前服,疗程2个月。共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山东中医杂志,1995,9:14)。临床以本品为主,还可预防菌痢,治疗高血压、传染性肝炎、外伤感染、麻风性鼻衄、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等。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辨证录》卷四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宁嗽丹 1 拼音
níng sòu dān
2 处方麦冬60克 五味子6克 天冬9克 生地30克 桑白皮6克 款冬花 紫菀 桔梗各3克 甘草15克 牛膝9克
3 功能主治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治阴虚肺燥,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者。
4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辨证录》卷六
6 《辨证录》卷四 61 组成
苏叶1钱,甘草1钱,天花粉1钱,天冬1钱,款冬花1钱,桔梗3钱,生地3钱,麦冬5钱。
62 主治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
63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愈。
古籍中的宁嗽丹 《辨症玉函》:[卷之二(亨)虚症实症辨]咳嗽□□者无几也吾今酌定一方可以为永远之□□□□名宁嗽丹此方祛风祛痰又不耗气治初起之咳嗽殊有神功大约二
《辨证录》:[卷之六]燥症门(十五则)无非治肺也。脾肾濡,而肺气安有独燥者哉。此症用宁嗽丹亦佳。麦冬(二两)五味子(二钱)天冬(三钱)生
《辨证录》:[卷之四]咳嗽门(八则),斟酌咸宜,调剂皆当,故奏功取胜耳。此证亦可用宁嗽丹苏叶甘草天花粉天冬款冬花(各一钱)桔梗生地(各
《增订十药神书》:己字太平丸按∶与保和汤药品有十味同,兹加金箔用蜡丸,名为宁嗽金丹,甚效。镇定魂魄、宁安惊悸,连服五七丸即愈。心
《增订十药神书》:丁字保和汤《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独参汤处方大人参20~30克(去芦)制法上药叹咀。功能主治补气固脱。主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枣子5个,同煎至150毫升,随时细细服之。令患者熟睡一觉。摘录《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辨证录》卷二:独参汤处方人参3两,附子3分。功能主治久痢之后,下多亡阴,阴虚而阳暴绝,一旦昏仆,手撒眼瞪,小便自遗,汗大出不止,喉作拽锯之声。用法用量煎汤灌之。摘录《辨证录》卷二《校注妇人良方》卷三:独参汤处方好人参2两或34两,炮姜5钱。功能主治元气虚弱,恶寒发热,或作渴烦躁,痰喘气促;或气虚卒中,不语口噤;或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或难产,产后不省,喘息。用法用量水煎,徐徐服。如不应,急加炮附子。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三《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独参汤别名人参汤处方大人参2两(去芦)。功能主治劳证止血后,用此药补之。主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血晕诸症。用法用量人参汤(《十药神书》周杨俊注)。注意咳嗽去之。各家论述陈修园:失血之后,脏阴太虚,阴虚则不能维阳,阳亦随脱,故用人参二两,任专力大,可以顷刻奏功。但人参虽有补虚之功,而咳嗽者忌之。乘此大血甫止之际,咳嗽未作,急急饮之。若得熟睡一夜,则血从心脏而生。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医学集成》卷二方名独参汤组成高丽参。主治喉证,亢阳飞越,痰如拽锯。用法用量浓煎,加姜汁、竹沥冲服。《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独参汤组成好人参1两,生姜5片,大枣5枚。主治阳气虚弱,痘疮不起发,不红活,或脓清不满,或结痂迟缓,或痘疮色白,或嫩软不固,或脓水不干,或时作痒,或畏风寒;失血或脓水出多,血气俱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煎8分,徐徐
详见百科词条:独参汤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9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黄炭的炮制方法 5 大黄炭的性状 6 大黄的性味归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8 大黄炭的炮制作用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大黄炭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黄炭 1 拼音
dà huáng tàn
2 英文参考charred RADIX ET RHIZOMA RHE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大黄炭为大黄的炮制品,方法为炒炭。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用于血热有瘀出血[1]。
4 大黄炭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大黄炭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色时,取出,晾凉[1]。
5 大黄炭的性状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1]。
6 大黄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8 大黄炭的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1]。用于血热有瘀出血[1]。如治大肠有积滞的大便出血及热邪伤络,血不循经之呕血、咯血的十灰散(《十药神书》)[1]。
9 大黄的炮制研究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93 工艺研究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10 大黄炭的贮存方法古籍中的羊肺简介
本文2023-10-03 20:28: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