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同样是行礼,为何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拱手、作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在古代同样是行礼,为何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拱手、作揖?,第1张

古代礼仪制度中,交际礼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之礼,与生活关系最密切,包含的内容也较多。因此古人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的说法,那么古人在交际活动中到底有哪些礼节呢?

交际礼分为两类,一是举止类礼节,就是如何以动作表达礼节;二是称谓之礼,这在中国古代最复杂,尤其是官场上的一些称谓。关于古人称谓的话题之前已经有过分析,下面主要还是介绍一下举止类礼节。

举止类礼节大体上分为站立礼、跪拜礼、抱见礼、请安礼。同样,站立礼、跪拜礼又有很多种,分别体现礼节轻重等次,施用于不同的对象,从中可以了解人际关系、等级关系。

站立礼

站立礼顾名思义就是站着行礼,大致分为拱手、作揖、长揖、打躬,按次序一个比一个重。站立礼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手、臂的动作,如果表示礼重,加身躯动作,下面分别来讲。

1,拱手,是最简单的揖礼,就是双手抱拳,是最常行的礼节,也是最轻的礼节。比如向人问路,要略表敬意,须施行,但是又不能太重,就施以拱手礼。习武者比武之前,也互相行此礼。

此外还用于尊长对卑幼的回礼,卑幼对尊长施行很重的礼,尊长应有所表示,又不能回礼过重,所以拱手礼比较常见,主要是长辈对晚辈,兄长对幼弟。清代官场中,属官向长官行作揖礼,长官以拱手礼答礼。

2,作揖,也是常行的礼节。它与拱手的区别是增加了手臂的动作,双手抱拳之后手臂往前再往下作顿的动作,多了这些动作,礼就较拱手稍重。向人道谢、致歉、道贺、请求等场合,对人表示尊敬,常行此礼。

卑幼对尊长行较重之礼时,尊长回礼,也有施作揖礼的,如拜师礼,学生对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回以作揖礼。拱手和作揖都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尤其是作揖,官场上、同衙门的官员之间常互行作揖礼。

3,长揖,这个礼节比较特殊,跟作揖的区别是,作揖只是在抱拳之后往前伸,长揖是抱拳之后手臂高举,然后以大弧度往下按的动作。手臂伸得比较长,用大幅度的动作表示比作揖庄重,对对方表示敬重时行此礼。

由于长揖是身躯稍微一躬,不是深度的弯躬,不跪拜,因而一些有志之士向权势的人行礼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不卑不亢,不向对方卑躬屈膝,常行这种礼,表示一种气节,又不失礼数。西汉时刘邦招贤,名士郦食其去见他,刘邦正在洗脚,也不相迎,郦食其见他如此傲慢,便也不跪而“长揖不拜”,并表示不满。刘邦见状马上不洗了,穿好衣、履,请其上座。

清代也有这样的事,乾隆南巡至杭州,在书院考试近省迎驾的士子。和珅监考,士子跪着把试卷交给和珅,福建的几个考生坚决不下跪,交卷之后行长揖礼退出。

4,打躬,躬就是鞠躬。打躬或称打恭,与长揖都是拱手而举,大幅度地作揖,与长揖的区别就是深度的鞠躬,所以礼数更重了,表示对对方特别敬重或深深的谢意、歉意。所以又称作深深作揖、打躬作揖。

《儒林外史》中就记载了这种礼的状况,范进中举之后,很多人跑来认亲戚、拉关系。有个张乡绅,以前看不上范进,见面之时理都不理,一听说范进中举了,他马上到范进家贺喜,还送上银子,范进很是感激,张乡绅临走时便与其“打躬作别”。

跪拜礼

与站立礼最大的不同是膝跪与地,拜和跪有联系又有区别,拜不仅要跪,而且还须手着地,然后加身躯以及头的动作,以表示礼数的轻重。跪拜礼从先秦时期一直实行下来,唐以前没有高脚坐具,人们一块坐在席上的时候,就是跪姿,是把臀部压在后跟上。

随着高脚坐具的出现,跪拜礼更显得庄重了。跪拜礼由轻到重有以下几种:

1,长跽,席地而坐时期,如果双方都是跪坐,某一方对对方表示敬意,臀部离开脚跟,上挺直,这就是长跽。先秦时期,不乏君主以长跽表示对名士或臣僚的敬意。

2,空首,跪拜时手触地,上身弯下,头触手而不触地。大臣对君王行较重的跪拜礼时,君回礼,用此礼。

3,顿首,这个词大家应该不谋生,文人之间写信,经常写顿首,是在信中表示敬意。顿首就是磕头,头触地,顿而即抬起。身份地位相当者相互庄重行礼,互相顿首也叫磕平头。晚辈向长辈庄重行礼,或尊者向身份地位低者表示特别敬意,也行此礼。

4,稽首,跪拜时头触地一段时间。是最重的跪拜礼,在所有的举止性礼节中也是最重的。臣僚向君王行稽首礼,先秦时期,君主对臣表示对对特别的敬重,也有行此礼者。如商汤王对伊尹、周成王对周公都曾行过稽首礼。

没有高脚坐具时,行礼也不一定都是跪着的时候的才行跪拜礼。还有一个词叫避席,与行礼有关,席是跪坐时候的坐垫,坐着的时候,如果表示对对方的特别敬重,站起来离开席子后再行礼,这就叫避席行礼,这种行礼的形式也是十分常见的。

宋代以后,随着高脚坐具的出现,跪拜礼都是站着再行礼,跪拜形式也不太一样,很多情况是以跪拜的次数表示礼数的轻重,有八拜、四拜、两拜之礼。八拜之交,就是有非常的礼节的交情。清代所谓的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分出等次,在最隆重的场合,大臣对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礼。

上面所说的这些举止类礼节并不全面,指的都是男子行礼。古代女子和男子行礼不完全一样,女子一般情况下不行跪拜礼,而行万福礼,身体有一个鞠躬的动作,双膝弯曲,手臂在侧往下按一下,口中说一句祝福的话,所以叫万福礼。

这是在一般场合,女子在特殊场合也行跪拜礼,比如向父母,向帝后,要行跪拜礼;宗庙祭祀的时候,无论男女都要跪拜。《红楼梦》中贾府祭祖的时候男的下跪,贾母率女眷也下跪。还有主仆之间,官衙公堂之上,都要跪拜。

抱见礼、请安礼

这是清代满族的特殊礼节,请安礼后来不光在满族中实行,官场上满汉官之间,民间满汉人之间,甚至汉人之间也有实行这种礼节的。

1,抱见礼,类似于西方的拥抱礼,主要施行于满族人之间,而且主要是在满族入关以前。满汉官之间、汉人之间不实行。抱见礼还有抱腰、接面之称,不分男女,《满洲实录》、《满文老档》记载,入关前男女之间常行抱见礼。皇太极和他的蒙古岳母,公主回娘家和诸王,都行抱见礼。

入关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抱见礼不再流行,关外仍有所保留。另外,官方礼制的满人君臣之间,而且是特别隆重的场合,仍有抱见礼,如出征凯旋,领兵将帅跪在皇帝跟前抱膝,这在当时也是君对臣的较高礼遇。

2,请安礼,比较常见,由满族扩大实行到满汉之间,乃至汉人之间。请安礼在清宫剧中经常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请安礼是有多种的,具体分站安、打千、跪安、蹲安。

站安,是站立,口中问安;打千,左腿屈膝,右腿后撤,右手耷拉下来前后摆动,口中问安。官员见王公,身份地位相近的人之间,大街上互相拜年,都实行打千礼;跪安是长跪请安,礼数较重,如官员见到皇帝须要请安,也要跪安;蹲安,是女子请安礼,也不跪,双膝微弯曲,手抚在膝盖上,口里问安。

当然,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和官场礼仪上,还有很多对举止类礼节的规定,如行礼次序、受礼与还礼所体现的礼节,此外还有受全礼、受半礼等。清代官场上,不同身份品级的官员向谁行什么礼,回什么礼,都有特别的规定,这在《大清会典》上有详细的记载。

抱拳礼一般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右手在上是挑衅的意思。抱拳礼,又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扩展资料:

行抱拳礼应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道德经31章讲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右拳左掌只是切磋而已。

——抱拳礼

揖礼比拜礼轻,多用于宾主相见之时。揖就是抱手为礼,对没有亲属关系的庶姓用“土揖”礼,推手时稍稍向下;对有婚姻关系的异姓,用“时揖”礼,平平推手;对同姓则用“天揖”礼,推手时稍稍向上;对于地位尊贵者,则用“长揖”礼,即两手合抱高举,自上而向下移。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用于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4、两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5、叩首礼: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时的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礼。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6、鞠躬礼: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7、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8、抱拳礼:抱拳礼一般为习武之人所用的见面礼。

揖手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左手抱右手,象征吉拜,反之则是丧拜。

明朝礼仪中的揖手没有详细的图解,以下是详细介绍:

1 拱手:

并拳屈肘,拳心向内,拳眼向两旁。

2 交手:

双手相交,左手大指与右手大指相对,其它四指则与右手反相对。

3 拜手:

一拜在胸前,男女一样,男子用左手压右手,女子用右手压左手,掌心都朝上。

二拜在两腿上,男子左右手相同,女子左右手互换,承叉开腿坐,左手大指朝上。

三拜在地下,男子和女子相同,只是女子左右手互换,男先左后右,女先右后左。

4 扬拱:

左手如握卵,右手如托婴,就是左掌五指合拢,微曲为空心掌,右手也是合拢五指微曲,为大空心掌。两掌举于额际,掌心向外微微拱起。

5 承叉半礼:

右手拳于左手大指上。右脚尖外撇,左脚跟离地,左手小指竖于右腕里弯处。

6 肃拜:

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膝微曲左腿稍前右腿稍后。

7 叩首礼:

即“稽首”,头触地即起为“稽”,触地时间短。下跪伏地后顿首或叩头(即“稽颡”)才是“稽首”。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等等,礼仪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员网在春节期间推出《中华礼仪》系列短文,介绍一些衣、食、住、行等礼仪故事,供广大网友在闲暇之余品读这些“礼仪”之事。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原因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施礼;其次卫生:没有身体的接触,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会失礼:不分先后不会有难堪;四是男女通用。

拱手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拱手礼最容易让人姿势挺拔,昂首向上,有利于敬。尤其拱手礼时最容易注目,而且往往目光相对,很容易流露和表达真情。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拱手礼是属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中国古代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当对方拱手时,受礼者也应以同样拱手表示友好。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礼忌讳在正式场合或隆重场合使用。

在我国,拱手致意通常用于以下场合:

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等,邻居、朋友、同事见面时,常拱手为礼,以表祝愿;为欢庆节日而召开的团拜会上,大家欢聚一堂,互相祝愿,常以拱手致意。

婚礼、生日、庆功等喜庆场合,来宾也可以拱手致意的方式向当事人表示祝贺。

方告别,互道珍重时可用拱手礼;有时向对方表示歉意,也可用拱手表示。

拱手致意时,往往与寒暄语同时进行,如:“恭喜、恭喜”,“久仰、久仰”,“请多多关照”,“节日快乐”,“后会有期”等等。

<动>

(形声。从手,咠(qì)声。本义:拱手行礼)

同本义 [make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水浒全传》

又如:揖客(长揖不拜之客;向客拱手为礼);揖游(古代行礼时依礼仪进退俯仰)

让出,逊主 [give ground]

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大恩,事事谦让,动而固辞。——《汉书》

又如:揖让(揖逊。宾主相见的礼仪;禅让。让位于贤);揖盗开门(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通“壹”。专一 [sigle-minded]

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史记·秦始皇本纪》

“俗又称揖曰唱诺,元无名氏《东南纪闻》卷三谓:‘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宋书戴明宝传》:‘前废帝尝戏云:显度刻虐,为百姓所疾,比当除之。嗣后赵宋,左右因倡:诺。即日宣旨杀焉。’倡,即唱诺,嗣后赵宋,朝参沿用之。”(引自黄现璠撰《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揖别

yībié

[say goodbye by making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作揖告别

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据对象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大致符合古代揖礼的要求。对于古代的作揖,要求了左右手要怎样摆,身体的倾斜度,手心的方向。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拇指的摆放位置,所以,只要其他这些方面符合的话,就完全可以符合古代揖礼的要求。因此,古代应该存在这样的揖礼方式。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2、 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 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在古代同样是行礼,为何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拱手、作揖?

古代礼仪制度中,交际礼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之礼,与生活关系最密切,包含的内容也较多。因此古人有“未曾学艺先学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