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颐和园残存的文物古迹有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现在颐和园残存的文物古迹有多少?,第1张

世界遗产-颐和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行宫和避暑休憩的御苑,也是世界上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一九六一年二月四日,颐和园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二届世界遗产全委会上,颐和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被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注册编号C880。颐和园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结语有三条:

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

代表中国古代园林最高成就

干隆兴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前身万寿山清漪园,始建于清干隆十五年,(一七五○年),是清代分布在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它的建成,填充、丰富了京郊从畅春园、圆明园到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数十里空间的山水楼台景观,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庞大皇家园林景观群体的建设,标志清王朝在建立一百年以后综合国力进入到最强盛的高峰时期。

真山真水在三山五园中,清漪园是唯一一座以真水为主景,总体规划、连续施工,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等大尺度建成并具有很高造景观赏性的园林建筑物,所结构成气魄宏伟,色彩浓丽,金碧辉映,处处刻意突出至高无上皇家气派的。万寿山佛香阁和园内主体建筑以及湖上点景构成数条中轴线,东至圆明园、西到静明园,均经过潜心的规划,设计出大致相等的空间距离,在平面布局中又是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

曾与圆明园同时被毁清漪园建成后,经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御临,据清宫《起居注》中记载:干隆皇帝到过清漪园132次,留下了1,500余首咏清漪园的诗词,其中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句,给予了清漪园很高评价。清漪园与京郊三山五园其它园林仅完整地存在了100年,于咸丰十年(一八六○)全部毁于英法联军的侵略战火。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掌握清朝实际政权的慈禧皇太后,挪用大量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开始对三山五园中的万寿山清漪园全面修复。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更名"颐和园"此时上距三山五园同时焚毁28个年头;下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朝代的消亡仅有23年。颐和园是中国延续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皇家最后一次大兴土木,而且是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土地上最大的工程和最大的工地。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颐和园工程告一段落,当园林的主人慈禧皇太后筹办六十大寿的时候,清王朝的掘墓人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勉强结束了颐和园的复建工程。负责督造颐和园的海军衙门,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却给世界留下一座堪称绝响的皇家园林-一个再也不可能再产生的中国古代园林的门类。完整保存至今的颐和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世倾其国力修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见证近代史颐和园在英文中被译为SUMMER PALACE即夏宫,是有别于紫禁城皇宫而言的。而园主人慈禧太后除了在园内避暑游乐,还在园内垂帘听政。这座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实际上又是晚清政权的代言人。在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慈禧驻园的17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九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一九九八年"戊戌变法"、一九○○年"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入侵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颐和园有着重大的关联。此时期,清朝政府制定出的重要应对之策,大部分由慈禧在颐和园决定并从颐和园向外传递或电报发出。清朝政府六部九卿及外省官吏的任免升迁,也在颐和园内由慈禧决定。颐和园仁寿殿、玉澜堂高大的殿堂中,曾经有康有为、袁世凯等人为"戊戌变法"慷慨陈辞,无数显赫于清末政坛上的风云人物都在颐和园留下了的足迹。现存玉澜堂内囚禁光绪皇帝的砖墙,就是那个时期的历史见证。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颐和园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再度修复后,慈禧开始在园内进行媚外外交,频繁召见和宴请各国大使及夫人,并赏他们游园。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十月,在光绪、慈禧行将死亡的前一个月,帝后二人还在颐和园内分别接受了达赖喇嘛的觐见,当时的场面和颐和园美丽的风光被画师恭绘在西藏罗布尔卡的壁画中。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一九二四年颐和园被辟为公园。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分三大区域颐和园占地29013公顷,其中水域约为四分之三,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园林的主体框架,7万平方米的各式宫殿、寺庙和点景建筑,因地制宜地分布在山水框架之中,既有皇家园林的恢宏,又充满了天然之趣,高度体现出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全园100余处景观,分为宫廷、生活和苑景三大区域,其规模宏巨、建筑精美、风光宜人,自然典雅与辉煌富丽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皇家园林气派。

宫廷区在东宫门内,中心建筑仁寿殿,是清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格局规整、体量巨大、陈设华贵,显示出皇家宫殿庄重、威严的等级。而青灰色的屋顶和庭院中的花树又与园林相协调,透露出纯朴的自然风情。生活区位于宫廷区与苑景区之间,主要建筑乐寿堂、玉栏堂、宜芸馆三座大型院落,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其后妃居住的地方。此区域背山面湖,全部建筑均有游廊串连,东可通德和园大戏楼,西可达长廊。建筑布局及室内陈设,多为方向端正、左右对称,以体现帝王家的富丽华贵、庄严肃穆。慈禧寝宫前的"水木自亲"码头,是帝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的门户。庭院中叠石、假山及富有寓意的陈设、花木,是中国皇家园林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

苑景区占全园总面积的十分之九,由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和后溪河组成。万寿山的前山,平缓舒展,面对浩渺的昆明湖水面,景色开阔。后山峰回路转,山脚下一条后溪河蜿蜓曲折,极为幽静。前山中部以佛香阁为中心,层层上升的建筑形成金碧辉煌的中轴群体,气势磅y!,突出了皇家园林的造园主题。佛香阁八面三层高41米,阁内有八根通长的铁木柱承重,屋顶用35种84,172件琉璃瓦组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中的珍品。阁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巨碑;西侧有五方阁和用207吨青铜铸成的宝云阁,均为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优秀代表。四周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供登临俯览昆明湖景色。湖山之间,连接前山建筑群的彩画长廊长达728米,绘有4,000余幅彩画,是中国园林巨型画廊的代表。一九九○年,长廊以长和丰富多彩的绘画,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一池三山昆明湖景色自然清秀,具有江南风光的神韵。湖中三座大岛,代表东海三仙山:蓬莱瀛洲,方丈,"海上三仙山"是皇家园林特有题材。其中的南湖岛以一座长达150米的十七孔桥通向东岸,创造了昆明湖水景中极为壮美的景观。昆明湖西部的西堤,仿照杭州西湖著名宋代苏堤而建,堤上建有六座不同形式的桥梁,景色与园外西山嵌合,形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北京西山起伏的山脊,是颐和园西部真正的天际线,是颐和园结构框架的重要组成。颐和园将西山外景借入园内,在现存的中国古代园林中被视为最佳的借景范例。万寿山后山中部是仿照西藏著名的古庙桑鸢寺建造的汉藏式寺庙建筑群;后湖中心是仿照江南临水街市的买卖街,东部是仿照无锡民间私园寄畅园修建的园中之园谐趣园,从中国西部高原到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被高度和谐地浓缩在一处园景画面之中。工程档案至今保存

颐和园是以中国传统的规划设计程序,传统的建筑形式,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工艺流程做法,传统的大型工程管理体系和传统的匠作组织所完成的,令人称哥的是,现存清代档案内,完整保留着修建颐和园的工程清单,记录了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底至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颐和园工程每5天一次所呈报的工程进度,其内容按建筑物名称从刨槽至彩绘竣工,施工工序、工艺做法及用料情况一一详载。其中还反映了建筑名称的改变、两季停工、春节前后休工等等细节,以及外包工程木厂(施工厂家),都有明确记载。除工程清单外,档案材料还有工程拨款,数额、来源、建筑材料的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不同工种的日工资,在销算簿册中所反映出的具体资料。而分散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及资料室中的有关"样式雷"和"算房高"家族的大量图纸和文字材料,则形象全面地反映了颐和园修建过程规划设计程序和工程有关测量数字等大量信息。这一切集中在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至二十年(工程清单延续至一八九五年年初)近10年的时间内完成。颐和园现存那个时期的古建筑66,700平方米,加上民国时期拆除、塌毁的建筑和景区以外的附属建筑,全部建筑面积不低于7万平方米,接近明、清两代400余年所营构紫禁城建筑面积的二分之一。在10年中,建成如此规模,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非常罕见。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颐和园有"博物馆式皇家园林"的美称,园内现藏4万余件文物,皆为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属皇家的传世珍品。这些文物的年代,上自商周、下至晚清,跨越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文物的品类涵盖到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囊括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其中,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有2万余件,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家级珍品。这些皇家的传世旧藏,以历代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见长,又以大量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的清代宫廷生活用品特别是晚清的工艺品为特色。文物的质地上乘、数量众多,就其集中性和完整性,在中国皇家园林中首屈一指。由内至外三级保护

颐和园地处京城,一直得到妥善保护,长期以来以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为依据,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以山形水系、园外借景、植物配置、园林建筑、文物陈设的完整性和安全保证为前提,实行三级保护。园墙以内为核心区,以保护皇家园林景观原貌为原则,保护山形水系总体布局、建筑、石刻、古树名木、大气、水质、环境以及地面和馆藏文物。园墙以外为第二级缓冲区,只准进行绿化和修筑消防信道,不得任意添改原有建筑,以保护颐和园重要的借景环境。第三级外围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形式、体量、色调必须与文保单位相协调。北京市政府对此已制定专项法规,对颐和园周边规划进行控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和专家充分论证指导下,颐和园完成了四大部洲、苏洲街、景明楼、淡宁堂等一批遗址的复建项目,不但使园容更加完整,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刻意保留、传承传统工艺,成为园林古建的技术储备。现园林古建维修基本进入周期性保养的良性循环,摆脱了抢险性的大修过程,年维修费为1千万元左右。一九九○年冬季的昆明湖清淤工程,将湖中积压了240年的淤泥全部清除干净,改善了昆明湖的水质,保持最佳景观水位和深度。之后,又对万寿山进行彻底治理和全面录化,突出了景观树的补植,改变了古树名木近200年未予补充的代沟。一九九八年修建地下文物库和文昌院博物馆,使园藏文物的保管和展示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近十多年来,以"文化建园"方针为指导,逐步清理园内新建的商业设施,净化园林景观环境。园林的楼台亭阁越发辉煌,湖光山色更加秀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个国家的二千多个博物馆中,流失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谈到,在国外参观时,看到数不清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圆明园中的文物。

在法国巴黎东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于一一三七年的法国国王的行宫——枫丹白露宫,宫内有一个“中国宫 ”,里面的陈列品全部来自圆明园。宫内最大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佛像,画上清干隆的鉴赏御印清晰可见。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左侧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文物,还有战国青铜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写着记录清干隆六十六大寿举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厅的另一侧是几个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绘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镌刻着“大清乾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尔根的城市,那里有一个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一人的捐献,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许多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瓷器中有来自清朝宫内的祭蓝天球瓶、青花梅瓶、斗彩笔筒、瓷雕;收藏的丝绣更是堪称极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图”的刺绣,色彩鲜艳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画一般。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在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里也收藏有圆明园文物,《圆明园全景图》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内。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还有众多的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可能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实,兹列举部分国外博物馆重要中国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馆

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件战国提梁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周颉的《贵妃出浴图》、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该馆收藏相当数量的中国壁画、石雕、青铜器、玉器、绘画等珍贵文物。

此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法国巴黎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设有五大展厅展示中国文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著称,尤其是汉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马和飒露紫就在该馆。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万,难以计数。

面对如此光彩夺目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万、数百万的祖国文物相比较,能够回到祖国的文物实在少之又少。

       “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古籍医生”“书医”。一团团、一张张老化的古纸,一本本虫蛀、受潮、烧灼过的古籍,通过身怀绝技的古籍修复师之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让岌岌可危的珍贵古籍充换新生崭新颜,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让读者借此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古书修复的具体工作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1检查修复的古籍,拍照。看一下书页是否有以前修补的痕迹,有的话要先清洗去除

2拟定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破损、污渍、纸张、等材质,霉烂程度,纸张的薄厚、纹路,是不是曾经修复的情况来大致制定一个修复方法。

3标书页:铅笔在右下角轻轻标上书页,方便修复和整理 

4拆线:拿剪刀剪去原来的棉线

5拆纸钉(书钉)

6配纸 :配与书页颜色最相近的竹纸以便修补。

第二步就是修复古书

⑴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⑵拆书:把书上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⑶揭书页、书皮:慢慢地快叶、书皮分开;

⑷书叶除污:用水烟法或水冲法把书页清洗干净;

⑸配纸:配补书用的纸,必须要求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 

⑹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⑺补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修补;

⑻托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页的背面;

⑼ 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

⑽压平:把修好的书叶喷水一张接一张压平;

⑾ 13 折叶:把压好的书页折好;

⑿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⒀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⒁锤平:把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⒂ 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⒃压实:把折好的书页再喷水压平;

⒄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⒅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⒆订线: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

⒇ 压平:使用压平机进行压平;

(21)拍摄修复后书影; 

(22) 填写修复档案; 

       最后,在完成古籍图书修复(脱酸、修补等)工作后,要对其重新装订成册,以完成所有保护及修复工作。

1、虎首铜像

虎首铜像质地为铜器,其制造年代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原属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的十二兽首铜像之一。

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

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据考证,当年十二生肖铜像呈八字形排列在圆明园海晏堂前的一个水池两边,被时人称为“水力钟”。

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像会同时涌射,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

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事件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2、《五色鹦鹉》

图绘折枝杏花两枝,枝头栖五色鹦鹉一只,用笔细劲工致,设色浓丽,与《蜡梅身禽图》想类,是一种精巧典雅的风格。

因有徽宗赵佶的亲笔题词,历来系于徽宗名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实出当时画院职业画家之手,体现了徽宗时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水平。

画幅的右侧有赵佶瘦金书诗序并诗,其形式与《祥龙石图》相近似,有的学者进而推测此作当为《宣和睿览册》中之一种。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3、王作左守鼎

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

该鼎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4、《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管和体。全图咏分为上下两册,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5、青铜鎏金佛塔

高约2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这在乾隆年间各种佛塔中都是少见的。

这座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铸造艺术精湛。

下部四方体有雄狮托起整个塔体造型。这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原属圆明园珍品,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

现在颐和园残存的文物古迹有多少?

世界遗产-颐和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行宫和避暑休憩的御苑,也是世界上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