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第1张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云品中医 吴亚凡医师那天在诊间,遇到一个想帮女儿调身体的妈妈说,「医师,我想要拿几包四神汤让我女儿生理期后可以补一补。」我笑着说,你说的是四物汤吧。发现自己讲错后她尴尬的笑了出来,我急忙说没关系啦,因为真的常常有人搞混。 后来有次,又遇到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你们中药的名字都很容易搞混耶,像那个四神跟四物,每次都搞不清楚。」于是我试着跟她解释两者的差别。 「四神阿,就是有山药加茯苓。四物咧,就是当归加川芎」 「等等,停!太复杂了」朋友说。 「好吧(完全不意外),两句话总结,四神汤补脾胃,适合肠胃不好的人。四物汤补血养血,适合血虚的人。」 「蛤,不能再更简单一点吗,我还是觉得好难懂。」 「…」 「有没有那种秒懂的懒人分辨法阿」 「让我想想喔恩疴疴恩阿就四神汤是白色的,四物汤是黑色的,以上(摊手)」 「喔喔喔喔喔!早说嘛!这样我就懂了!」 「……」??? 虽然搞错的人不少,但其实这两个方药都已经默默地潜入台湾人的日常饮食了,就算平常不看中医的人,想必也吃过这两种的其中一种吧!所以今天想来跟大家解释一下四神汤到底是什么?四物汤又是干嘛用呢? 四神汤包含哪些食材 「四神汤」是民间流传用来补脾胃的食疗,组成简单又容易准备,所以广为流传。所谓的四神就是「山药、芡实、莲子、茯苓」,有时会用薏仁替代茯苓。 山药补益脾胃。 茯苓利水渗湿,经常水肿的人可多食。 芡实益肾健脾、收敛固涩的特性,对于经常软便、腹泻的人有帮助。 莲子养心益肾,能够缓解因心肾不交产生的虚烦失眠、心悸等状况。 如果是经常肠胃消化功能不佳,会胀气、肠胃不舒适、长期疲倦、儿童老人营养吸收不良都可以经常食用。四神汤基本上就是一个平补顾肠胃的好物,比较没有禁忌症,一般人都可以轻易入口。 然而,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女生,我绝对能理解那种被妈 着喝「四物汤」的痛苦。 四物汤大概是最近中医界里最具争议性的一帖药了。如果四物汤会说话,那她的台词应该是「我的美丽与哀愁有谁能理解」。 之前四物汤会造成子宫肌瘤的说法引起一大票人的恐慌。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实证医学研究可以支持这个说法。 子宫肌瘤绝对不是现代医学才知道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中医古籍就提出类似妇科肿瘤的名词,并称之为「症瘕」,当然也有针对症瘕治疗的中药方剂,其中最有名的像是伟大医家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活血化瘀、消积散症的中药这边不做赘述。 中医在调理经产或治疗妇科病上一直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四物汤更是这些治疗方剂中很重要的基础,许多治疗妇科疾病的方都是由四物汤加减变化而来,到底为什么四物汤这么好用呢?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当归和熟地滋阴补血,以这两个为主药。白芍跟川芎,一个柔肝养血、一个行气活血,在这四个中药的交互作用下,让这个方兼具补血养血跟活血行气的功能,是非常了不起的药啊! 其中最大的迷思是,四物汤并不是女生专属的,只要是符合「血虚」症的人(面色无华、唇舌苍白、眩晕头昏、心悸失眠、脉虚细),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可以服用的。相反的,四物汤也不是女生万用方,「绝对不是」什么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东西。 四物汤药性偏温燥,热性体质的人喝多会造成体内更上火,导致口干舌燥、嘴破、心烦的症状产生。身体正在发炎的时期,也不宜多喝。 由于四物汤是一个基础方,经过加减其他中药便可以改变治疗方向。因此,即便只是想要做「一般经后调理」的女性朋友,也最好先咨询过合格中医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四物汤「变化方」喔!若是有「妇科疾病」或有其他疑虑的人,也绝对要跟中医师讨论后再斟酌使用! 作者简介:臻观中医于民国98年成立,主治项目包含内科、妇儿科、皮肤科、酸痛针伤科、过敏体质调理等,目前有台北、永和、台中三院区。 臻观/澄观中医诊所粉丝专页

在中医学方面,隋唐时期出现的重要中医典籍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干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代公私修撰的一系列本草著作。另外,还完成了几部整理、注解《黄帝内经》的典籍,如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释义》。所有这些著作,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元时期中医学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医药学典籍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的特点。方书方面有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私修的有《苏沈良方》《史载之方》等一百余种。疾病诊断方面,有崔嘉彦的《脉诀》、朱震亨的《脉诀指掌病式图》等。妇科方面,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等。儿科方面,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诊方论》等。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针灸方面,有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许希的《神应针经要诀》。研究伤寒病的,有庞安时的《伤寒病总论》、朱肱的《伤寒百问》等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仅内部的分科更为细密,同时也出现了代表不同理论特色的医学学派,金元时期的四大家便各有多种著作,阐述各家的医学理论。如“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问病式》等,“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等,“温补振”的李呆著有《脾胃论》等。“养阴派”的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他们的著述都从不同的侧面为丰富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别人一遍了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妇女保健旨在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由于妇女有经、孕、产、乳等特点,更需重视卫生保健的特点功达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减**科疾病发生,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 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胞宫经血下行,血室开放,抵抗力减弱,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若不注意摄养可导致妇科疾病,故应予重视经期卫生。

1劳逸适度经期失血可导致气血损耗,机体易感疲劳,故不宜作超越本身体力的劳动或作剧烈运动,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

2寒温适宜经期胞宫气血空虚,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及妇科杂病。

3调摄饮食经期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伤津食物,以免耗伤阴血或热迫血妄行,但也不宜过食生冷之品,以防导致寒滞血脉,经行不畅。

4心情舒畅经期因经血下注,阴血不足,肝气易郁,情绪容易失控,或忧思烦怒,以致气血逆乱,导致月经失调等症,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维持气血正常运行,避免疾病发生。

5严禁房事经期血室开放,故应严禁房事及盆浴、坐浴,防止病邪入侵。保持外阴和阴道清洁,勤换内衣内裤。 怀孕后,生理上起各种变化,以生殖系统变化最显著,应定期作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饮食调理怀孕早期出现纳少泛恶、乏力等现象,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是正常的妊娠反应,一般不需治疗。孕期饮食宜清淡,富于维生素、蛋白质,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有刺激食物。孕期更不能随便乱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

2劳逸结合怀孕后应避免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更不宜提拿重物或攀高涉险,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养成有规律的生活。

3饱暖避寒妊娠早期,孕期卫气较虚弱,易感冒,故衣着要暖,服装及鞋要宽畅,舒适柔软,勿紧胸束腰,阻碍气血运行,以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4注意清洁孕期保持外阴及皮肤清洁,常洗澡,勤换内衣,并用温水清洗乳头,常用手指牵拉或用手掌按摩乳头,以防乳头内陷。

5注意胎教妇人怀孕,其思想、视听、言行,均应端正坝胎儿可得到感化,古称胎教。胎教,首见于《大戴礼记》和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历来得到群众和医家的重视。《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荡测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孕妇的生活、思想、言行,足以影响胎儿,已为现代医学所注意。因母亲之思想情操,七情变化都可影响胎儿,故在孕期应保持精神愉快,多听悦耳优美的乐曲,可能有利胎儿发育和性格训导。

6严慎房事房事过频可损伤肾气,发生流产。特别是在妊娠头3个月不慎房事,易致流产。妊娠后3月不避房事,可引起早产或诱发产褥感染,故严慎房事十分重要。

7产前检查妊娠3个月时应测基础血压和作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与孕月的关系以及盆腔情况。妊娠5个月后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孕期如发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在近预产期时发现阴道少量流血、流水、腹部阵痛等先兆临产现象,应立即赴医院检查。

8牢记“六字”产妇临产时不必恐怖紧张,医务人员应予关心照顾,向病人宣传“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的精神,避兔过早迸气,鼓励产妇进食和休息,必要时可进服参汤、桂圆汤等,以扶助正气,增加体力,加速产程进展。如出现难产或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也要镇静,迅速果断地作出处理。 由于分娩耗血伤气,故产妇在产褥期气血虚弱,体力疲乏,产后调养护理尤为重要。

1谨避风寒新产之后,营弱表虚,易见褥汗,稍受风寒即易感冒,故应保暖。在炎热夏天,居室尤应通风透气凉爽,防止中暑。

2饮食护养产妇新产不久体力未复,脾运不健,不宜进食油腻之品,饮食应清淡可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可适当进食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

3讲究卫生产褥期应保持皮肤及外阴清洁,清洗会阴,勤换内裤及卫生巾,严禁房事,保持乳房清洁,防止乳头破裂和乳腺炎,还要破除“月子里”不梳头、不刷牙的陋习。

4产后锻炼一般顺产的产妇,在产后2~3天就可起床适当活动,产后2周即可逐渐开始产后保健运动,以增强体质和保持体型,但不宜过早进行下蹲或增高腹压的活动,以防子宫脱垂。

5产后访视 产后45天产妇应抱婴儿去医院作产后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6计划生育措施医务人员要向产妇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如男用避孕套、女方放置节育环等。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优于人工喂养,应提倡母乳哺养。

1定时喂奶养成定时喂奶的习惯,根据月龄增长逐月增加食量,或添加辅助饮料,进食量要适中,防止消化不良。乳母应适当增加营养和保证休息。

2清洁乳头注意乳房卫生,常用温水洗奶头,哺乳前后都要清洁乳头,不能让婴儿含奶头入睡。喂奶时双侧乳房轮换吸空,发现乳头破裂应立即治疗,防止乳腺炎发生。

3辅助食品婴儿奶量大者,可逐渐增加辅助食品,如米汤、奶糕和蛋汤等。一般在婴儿10个月左右即可断奶。

4慎用药物有些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如青霉素、镇静剂等,直接影响婴儿,甚至使婴儿致敏,发生过敏反应,故应慎重用药。凡堕胎之中药也应慎用 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时期,随着月经初潮,防治重点是月经病。

1月经生理的宣教少女进入14岁左右,天癸成熟,月经初潮,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少女青年对月经来潮感到羞涩、恐惧,甚至厌恶月经,导致月经病的发生,故宣教月经生理是十分重要的。

2性知识的宣教月经来潮,说明已具有生育能力,青春期少女对女性的性生理缺乏了解,又有一种好奇心,出现性紊乱现象,故对少女要进行性知识的宣教,促使她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性知识的了解。

3饮食多样化青春期是长身体时期,体内需要各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故应增加饮食的种类,包括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锌、钙等),促进卵巢及体内各脏器的需要,促进天癸发育,促进冲任气血旺盛,保证月经正常来潮,切忌偏食和不恰当的减肥节食,导致月经失调、厌食等症。 更年期是妇女天癸渐衰,阴阳失去平衡,卵巢及性腺功能衰弱时期,也是肿瘤好发时期。

1劳逸适当此期妇女肾气渐衰,易疲乏,故应劳逸结合,不宜过度操劳,预防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的月经失调和肿瘤的发生。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

2情志舒畅更年期虽是肿瘤好发时期,但不可思想负担过重,要防止精神过度紧张,避免不良刺激,做到清心寡欲,心情舒畅,才能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

3妇科普查更年期易患肿瘤,应定期组织妇科普查,排除妇科肿瘤或早期发现肿瘤,特别对某些不明原因的症状更不可忽视,须进一步检查。

4适当治疗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为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的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的时期,这时期可始于40岁,而历时10余年至20年。在更年期卵巢功能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偏低,已有缺钙倾向,故应开始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和钙片,防止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中药方面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和补肾健身壮骨类药物。

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金匮要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脉经》王叔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