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中的《疏》、《注》、《传》,具体都是指代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康熙字典》中的《疏》、《注》、《传》,具体都是指代什么?,第1张

《康熙字典》中“疏”是会意字,“注”是对前文的注解,“传”是古籍的注释体例。

疏是会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组成,疋也表声。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注,训诂学术语。也作“注”。注释经籍的一种体例。注,取义于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

转、注、疏都是训诂学专用的术语。

扩展资料: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

—《康熙字典》

—训诂

注的拼音是zhù,很多小伙伴只知其音,不知其意。那么注的意思是什么?注字到底有何解释呢?下面跟随我一起来看看注字的意思 注是什么意思吧。

注字的意思:

● 注

zhù   ㄓㄨˋ

◎ 灌进去:注入。注射。大雨如注。

◎ (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注视。注目。注意。

◎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注解。注释。注音。夹注。

◎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

◎ 记载,登记:注册。注销。

◎ 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下注。赌注。

◎ 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一注钱。

注字的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注 zhù 

〈动〉

(1)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2) 同本义 [pour]

注,灌也。——《说文》

振汤注流。——左思《吴都赋》

丰水东注。——《诗·大雅·文王有声》

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言语》

而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雨如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东观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把酒注到瓶里;注溉(灌溉);注萤(以水浇灌萤火);注集(流泻汇集);注溜(倾泻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concentrate]

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专心);注耳(倾耳);注仰(抬头注视);注盼(凝视);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视)

(6) 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note]

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文心雕龙·颂赞》

郑玄欲注《春秋传》。——《世说新语·文学》

注曰“不好”,改为“过”。(注曰,在旁边注明。)——宋· 洪迈《容斋续笔》

(7) 又如:注本(带有注释的版本);注述(注释);注训(注解);注家(注解古籍的人)

(8) 投;击 [throw]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9)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 [join]

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船上伙计注好纤绳,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连不断);注连(连属,接连不断)

(11) 预示 [presage]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12) 涂抹 [daub]

注了红脂,着意再描双蛾。——清· 洪升《长生殿·春睡》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13) 记载 [record]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后汉书》

(14) 预先决定 [predestine]

这命须臾!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来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着;安放 [adhere;place]

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16) 输送 [transport]

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词性变化

◎ 注 zhù 

〈名〉

(1) 通常为字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 [note]。如:脚注

(2) 赌注 [stake]

一日,博局争注,欧杀人命,亡归平阳。——《聊斋志异》

(3) 又如:注头(赌注;赌博时押的钱);注马(赌注:下注)

(4) 用于斟注的小壶 [flagon]

他则水注:五彩注,石榴注,彩色双瓜注,双鸳注,双鹅注。——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5) 屋檐滴水处 [eavesdrop]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古地名 [Zhu town]。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

[魏文侯]三十二年,伐 郑城 酸枣。败 秦于 注。——《史记》

◎ 注 zhù 

〈量〉

(1) 用于赌注。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注。”——《水浒全传》

(2) 用于钱款、交易等。相当于“笔”、“桩”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红楼梦》

(3) 用于雨。相当于“阵”、“场”

萤飞渐多屋渐薄,一注愁霖当面落。——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 注

注 zhù 

〈动〉

(1) 用文字解释词句 [note]

《说文》无注字。《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 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 [register]

一事注乎志,所以恶子也。——《谷梁传》

重黎记注。——《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注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上水字部注; 康熙笔画:9; 页码:页618第05

唐韵之戍切集韵韵会朱戍切,

古注的内容 古书注解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从释词注音到点明章旨,从说明典故出处到考辨名物制度,从分析句读到提示语法,凡是注释者认为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无不进行注释或疏解。概括地讲,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解释词义 词义是理解语意的基础。因此,古人注释古书一般都是从注解词义开始的,解释词义也就成了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古书的旧注对词义的解释与字典辞书的解词释义不同,它对词义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它所解释的是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即词的具体义或临时义。古书旧注的释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释词,二是在串讲句意中释词。另外,古注在解释词义时,还注意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1、直接释词 就是直接拿出原文中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的毛传:“泚(zǐ),鲜明貌;沵(nǐ)沵,盛貌。”郑笺:“鲜,善也。”都是直接释词。有时,古注中对同一字词有不同的解释,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对“殄(tiǎn)”字的解释就有两种:毛传:“殄,绝也。”郑笺:“殄当作腆(tiǎn),腆,善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决定取舍。 2、串讲中释词 有时古注并不对某词直接注释意义,而是在串讲句意中注释词义。例如《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中的“仪”字,毛传并没有单独拿出来注释,而是在串讲句意中解释“无礼义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仪”解释为“礼仪”。 3.辨析同义词 古注在注释单词时,还注意同义词的辨析。例如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4.注释虚词 古注主要是注释实词,有时也注释虚词。例如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就是对虚词“焉”的注释。 (二)古书的注解,常常在解释词义以外,还要串讲一下文句的大意。 文意赖词义而显,词义在文意串讲中而明,二者互为补充。例如《诗经·邶风·新台》毛传:“水所以洁污垢,反于河上而为*昏之行。”郑笺:“伋之妻齐女来嫁于卫,其心本求燕婉之人,谓伋(jí)也,反得籧篨不善,谓宣公也。籧(qú)篨(chú),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也。”都是串讲文意。“疏”以下内容更是以串讲文意为主。或串讲正文之意,如疏解“新台至不鲜”;或串讲注文之意,如疏解“传:‘籧篨不能俯者。'” 古注串讲文意,有时相当于对上文的翻译或改写,有时则是点明或阐发正文的言外之意。如《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前一“言”字之后的注文就是对原文的翻译,而后一“言”字之后的话则是点明诗句的含意,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有的学者(特别是宋代学者),在串讲文意的过程中寄寓或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对这一类的古注,我们在参阅时须细心体察,这里不再举例。 (三)正字注音 “正字”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中,文字往往有讹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郑笺“殄(tiǎn)当作腆”,即是正字例。 古注中注音的方式很多。早期的注音除用读若法外,多采用直音法。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泚(zǐ),音此”、“污,音乌”等都是采用的直音注音法。后来的注音多采用反切注音法,或直音、反切并用。上例《诗经·邶风·新台》中就是直音、反切并用,不复举例。 (四)分析篇章 古汉语中篇、章的含意与今天不同,“篇”大于“章”。如《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下面分许多章。而每一章又是独立的,并无关联,所以“章”又不同于今天的“段”。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脉胳。因此古书的注解在解词释句之外,有的还解说章旨,分析篇章结构。尤其是东汉出现的章句体注释,在串讲文意中往往夹有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并且每章之后有“章旨”来点明此章的主要内容。例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 (五)补证史实 补证史实也是古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补证史实的目的是为使人能更清晰、更完整地了解文章内容。例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杜预注:“昭王,成王之孙。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孔颖达疏:“旧说皆言汉滨之人,以胶胶船,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 (六)指明典故出处 用典是古人写文章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汉代以后的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成风。注解这些作品时,有必要注明典故出处。唐代李善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例如: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这个词的注释。对“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七)说明名物制度 古代文献反映着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其中自然有许多关于社会制度、民间习俗、器物工具等等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切也都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前代的名物制度等,后人势必越来越感到生疏以至于很难弄懂了。因此解释名物制度也就成了古书注释的内容之一。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注文把古代的兵车制度交代得很清楚。 《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杜注:“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孔疏:“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乃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 又“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下孔疏:“若君亲在军,则君当车中,御者在左,勇力之士在右。” 了解古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名物制度,实际上是读懂古书更高层次的要求。仅仅是扫除文字上的障碍,还只能说粗知古书。因此古注中比较详细的部分,往往是补充史实或考辨名物制度。

更新1:

为什么可用「乙份」字来表达「一份」的意思

却不是「甲字

半年前

本人初加入知识+时

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点解[请文员乙人]是请1人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09030400341 何以要以乙代 一

而不用甲 因天干的排列是甲乙丙丁戊己 怎样说也是甲较乙合情合理 之后

有网友 joechanyk 解答

那是因为一字易被改为其他数字

又因旧时没有电脑

文书单据都是人手书写

若作多份纪录

便会很费时

所以不写壹

而用乙 所以民间约定俗成

以"乙"代替"一"

方便书写之余又不易被更改 最近

亦有网友问: 送红酒乙支

究竟点解唔写 "一支"

要写 "乙支" 呢 本人参考了joe chan yk君的解答

加以解释及本人的拙见答之 有网友 man cheng323君解答

他指主要是以让(报馆)执字粒的人区别(手写)"一"和 破折号 亦认同"一"易被更改为其他数目字

但只应用于支票或文件

故会以大写"壹"代之 由于报章多于招职广告以"乙名'代"一名"

久而久之

其他人也跟随之云云 网友票选了其答案 本人认为其解答不俗

远比[推介]有纹路

合逻辑 详情请浏览以下网页: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09021400552 不过

没有人能点出何以要以乙代甲本人认为除了上述的原因外

亦可能是: 乙较甲笔划少

更方便书写

亦同具有不易被更改为其他数目字的优点 从老板的立场来说: 笔划少

用墨就会少

可悭不少资源 笔划少

效率就会增加

员工可做更多的工作 即是:合乎经济效益 2009-03-06 12:48:01 补充: 其实

是何时如有以 [乙]代[一] 早于有报章或之后 2009-03-06 14:27:00 补充: " 乙 " 除了笔划数目与 "一 " 相同外

普通话的读音亦很相似: 一 : yi 第一声; 乙 : yi 第三声 也许是划数相同

读音相近

故代之吧 2009-03-06 15:17:19 补充: 除了<<说文解字>>有乙同 " 一 " 外

在清朝吴任臣著的《字汇补》:「泰一天一,丹元子作太乙天乙。」 有解 " 乙 " 与 " 一 " 通 2009-03-07 10:39:46 补充: 小辈也对<<文解字中>>的 [ l ] 感疑惑

为何古籍会有 数目字又何以 在古雅的行文中

冒出 一个 数目字来

突兀得很 原来这个 [ l ]是 指植物由地底初发

露出地面之状 直是茅塞顿开

受益不浅! 那末

后期的《字汇补》:「泰一天一,丹元子作太乙天乙。」 有谬误乎 2009-03-07 10:42:08 补充: 矫正第一句提到的书籍

应是: <<说文解字>> 2009-03-07 12:35:13 补充: 小辈又捉错用神了!请前辈们包涵包涵! 下上通的[ l ]非指植物初出的状况(然而

小辈倒觉得很像!); [其出乙乙]才是指植物初出

形态如[乙]弯曲 端的是耐人寻味! 2009-03-07 14:17:24 补充: 《字汇补》:「泰一天一,丹元子作太乙天乙。」 应是指三一: 天一、地一、泰一 (泰一:天地未分元气) ~《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泰壹杂子星》、《泰壹阴阳》 有「泰壹兵法」:「未伐南越,告祠太一。」 可见泰壹=太一 ~战国的<<石氏星经>>已注有「太一」、「天一]的星名 ~[太一]早见于<<楚辞>>九歌~东皇太一

为天上之神 2009-03-07 14:18:36 补充: ~清代陈本礼 在《屈辞精义》曰:「太乙,北辰星名,在天乙之南,主使十六神礼天、礼地、礼人,其神最尊,故楚俗祀神其曰东皇者,太乙木神东方岁星之精,故曰东皇。」 就是指[东皇太一]

由此可见

[太乙]即是[太一] ~后人又挖出成于西汉文帝时代的[太乙九宫占盘] 以上总总

均可见: 泰一 = 太一 = 太乙 " 乙 " 即可解作 " 一 " 2009-03-07 14:38:11 补充: 2000年前

己以[太乙]代 [泰一]/[泰壹]的了 1977 年在安徽省阜阳县汉代汝阴侯墓中又出土了一件完好的漆木六壬式盘和一件完整的太乙九宫式盘。 chiculture/0802b11/0802b11 2009-03-08 16:21:27 补充: 晚辈只是对探索知识有股蛮劲而已

绝非前辈!

参考: 本人拙见

本人拙见

riccibase/docfile/rel-ta06

riccibase/docfile/rel-ta06

because putonghua 乙 and一 in the same sound

谢谢指导,让我有多长智慧了。 来到知识+就是想借由各方网友热心提供个人专业知识分享,来 退化的脑袋能继续维持功能。 退休的老人家不动动脑,是会老人痴呆的。 再次感谢热心网友的指导,让我多懂了一些。 感恩 2009-03-07 21:17:59 补充: 集思广益,提供正确资讯才是知识+该有的精神所在。 感恩

同意楼上「米又」的讲法。<<说文解字>>一书注于东汉年间,作者为许慎。 数字于唐代才传入中国,清代才开始渐渐通行。所以<<说文解字>>成书时, 数字是未传入中国的,在东汉时的中国书籍根本不会有 数字的出现,而中国数字的「一」是用横划「一」或「壹」来表示的,绝对不会有直划1的写法。 2009-03-07 00:47:47 补充: 所以<<说文解字>>中,解释「乙」字意思的那一句「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 」中的「丨」并不是今天 数字1的意思。 2009-03-07 11:30:44 补充: 想补充,<<说文解字>>中「与丨同意」这句中的「丨」并不是 数字,而是一个中文字,翻查字典是有「丨」这个字的,读音gǔn,是上下贯通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 的 ㄧ 是横划不是直划 直划 念ㄍㄨㄣˇ 上下贯通的样子。说文解字:「l,下上通也。」 2009-03-07 01:16:49 补充: 嗯我也有想到拉伯数字绝对不可能的问题 ! 只是忙着查字源 2009-03-07 19:44:41 补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说指导万万不敢 唯面对网路知识之传输生怕误导而反教育

用「乙」字代替「一」字,与天干(即甲乙丙丁…)无关,只是在咁多中文字中,唯有「乙」字与「一」字是一划的,所以要替代容易被更改的「一」字,在传统上往往就以「乙」字代替。

乙字系一笔过

古人写字系用毛笔写上

而一字较容易被人删改

所以把一字尾拖长笔划

意是不可更改官场上写正统一字系(壹)

笔划较多

而民间识字人较少

笔划太多会写不出来

所以坊间多采用乙字代替壹字

直到现在啊~ 参考:lyimg/f/iugc/rte/ iley_4

《康熙字典》中的《疏》、《注》、《传》,具体都是指代什么?

《康熙字典》中“疏”是会意字,“注”是对前文的注解,“传”是古籍的注释体例。疏是会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组成,疋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