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哪些?,第1张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

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

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经络理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无论是中医的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还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中,经络理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医就从了解人体经络图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经络是非常神奇的中医发现。说它神奇,是它本身是看不见的。古人虽然很少进行遗体解剖,但解剖肯定也是有的。只要解剖,就一定能够发现血管,发现神经。而西医也在这种解剖的基础上,发展了西医科学。不过,中医虽然有解剖,但显然,经络并不是建立在解剖之上的。因为人体身上的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与经络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么,既然看不过又摸不着,古人为什么能够形成那么完善的经络系统呢?古人是怎么把这种经络系统给画出来的呢?

要知道,这个经络图并不是乱画的,是支撑整个中医的基础。在整个中医发展的几千年里,都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就算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后人有修改,但改动都不大,同时也不是按照神经系统或者血液循环系统来进行修改的。总之,虽然经过了几千年,乃至于科学发展到今天,中医依然承认这个经络系统,依然以此作为诊治病患的一个基础。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把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经络画出来的呢?

一、古代哲学的观照。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医经络理论,古代的所有政治文化及社会伦理,都是依照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哲学思想,生发出来的。

“天人合一”就是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与大自然是吻合的。这个与大自然是吻合的,既是一种气候的吻合,也是一种地理的吻合,还是一种物象的吻合。

除了与大自然吻合以外,还与上天吻合。而这里的上天,也就是天上的星象。

天上的星象有一个个星体,这些星体又连成一条条线。因此,人体内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大自然中有山川河流,这些山川河流与湖泊海洋连在一起。所有这些,就给了古代中医们一种触动,让他们逐渐形成了经络系统的概念。

(董仲舒)

二、社会管理的启示。

古代政治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不出问题,需要各行各业各阶层协调配合,各安本分,知规守则。古代一直在寻找一种让社会各安本分,知规守则的方式。西周的时候,研究出了一套完善的周礼。这个周礼使用了数百年,但是到了后来,周礼首先被高层破坏。本来是诸侯的,想当王。本来是卿大夫的,想当诸侯。本来是

的,想当卿大夫。于是引发了争抢,打仗,一直到秦朝,才重新实现了统一。

但秦朝虽然实现了统一,却并没有形成新的社会规则。秦朝“军功奖励制度”产生的规则,不是让社会安分守己,而是让社会蠢蠢欲动。后来陈胜说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说明那时候的老百姓,思想上都不再安分守己了。于是,天下大乱,直到后来汉朝又再次统一。

汉朝统一后,经过多年摸索,董仲舒提出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新规则。这套新规则,又让社会重新产生了和谐。而这套规则,也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时代。

中医的经络体系,就是受到社会管理的启示,与社会管理相伴成熟起来的。中医认为,只有人体各方面秩序井然,才能保持人体内部的和谐,才能无病无痛。

在这样一种理论的指导下,人体就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关联系统和管理系统。就像整个社会一样。社会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系统,人体应该也有谁管理谁,或者说谁服从谁的系统。

有了这样的思想指导,就有了管理线路这样一种观念。

三、中医实践的印证。

在中医实践中,首先出现的是穴位。

古人发现,用尖锐物体刺激人体的不同部位,人体在其它地方,会产生酸麻等各种反应。于是一个个穴位就形成了。而这些穴位,以及所产生的酸麻感,又形成了线路。虽然酸麻的感觉,可能走得不远,甚至不能深入肺腑。但是古人通过不断的试验,认为这种线路不会只在人体表面,一定也到达了人体内部。

如图所示;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扩展资料

1、心脏

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肝脏

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脾脏

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

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肾脏

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7、胃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8、小肠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

9、大肠

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然后排出体外。便秘、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甚至造成痔疮,导致肛门出血。

10、膀胱

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膀胱炎的症状是浮肿、排尿次数频繁。

11、三焦

三焦能促进气、血及津液的循环,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

人的五脏六腑位置图如下: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扩展资料

五脏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的生理特点,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唐·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治疗上“五脏宜补”。

-五脏

-五脏六腑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哪些?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