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八大神山是什么山
藏区八大神山在佛教文化中极具历史地位,也是藏区人民最为尊敬的几座神山,每一座都极具历史含义和特殊的地位,那么这藏区八大神山分别是什么山,所在地在哪里呢
在藏区,有个“八大神山”的说法。这八大神山在一些宗教里,有着非凡的意义,被视作神灵的化身。而这些神山,也大都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势压群山的气势、以及震撼人心的壮美景观。
这八大神山,散布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边的几列大山脉里,多半都是雪山。
但是,高峻的山峰也带来了壮美的自然美景,而藏传佛教、本教等宗教文化和当地的民俗,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背包客和自驾游群体中,这些神山就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地方。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被藏民称为“卡瓦格博雪山”,其主峰位于云南德钦县,海拔为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
它是八大神山之首。别看世界上比它高的山峰非常多,但它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而且不用加上“之一”。目前,尚没有任何人登顶成功,并且有数十人因登山丧命。这是因为它极为陡峭,天气多变,并且冰川不稳固造成的。
另外,由于它在藏民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藏民非常排斥登山活动。目前,出于安全考虑和文化保护,这座山峰已被永久禁止登山活动。
旅游的话,梅里雪山基本上没有收费项目。
冈仁波齐
它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为6638米。
它具有多重宗教意义,同时是藏传佛教、印度教、雍仲苯教、耆那教的圣地。“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是“神仙山”的意思。
由于临近国界,到这里旅游需要办理边防证。神山周边没有成熟的收费景区,交通也不太便利。峰顶长年为云雾所笼罩,偶尔才会露出真容。所以观赏此山还需要一些运气。
阿尼玛卿山
它是绵延约二百公里的山脉。主峰马卿冈日(也叫“阿尼玛卿峰”海拔6282米,位于青海果洛州。
藏语里,山名意思是“祖父大玛神之山”。它被藏族同胞视为9个创世神中的第4位——斯巴侨贝拉格的化身,常有朝圣者转山。
周边存在多个景点,其中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收费景区。
尕朵觉沃山
在青海玉树州称多县,主峰5395米。虽然海拔不高(相对于其它神山,但它峭拔的山形还是让人心生敬畏。
“尕朵觉沃”是指传说中的一位伟大将军,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山峰也被认为是他的随从及亲属的化身。
目前此山尚不属于收费景区,交通不太便利。
苯日神山
在西藏,距林芝县城约6公里。山腰上有座本教寺庙——色迦更钦寺,是本教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它被本教认为是敦巴辛饶佛加持的神山,许多信徒为了祁福消难,每年都来转山。
它是收费景区。苯日神山兼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宗教民俗,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而每年藏历四月三十,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拜鹰节。
墨尔多神山
在四川省甘孜州,主峰5105米,为本教的神山。
它全称“玛曲十贝嘉摩墨尔多”,“玛曲十贝嘉摩”意为庄严的度母神(观音菩萨,“墨尔多”意为“神秘的陨石”。它是本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
墨尔多神山不收门票,观赏较为方便。
雅拉神山
在四川甘孜境内,海拔5884米,山顶终年积雪。它由许多山峰拥簇在一起,形如重叠的金字塔。周边环境优美,有山间湖泊(雅拉友措存在。
其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思是“东方的白牦牛”,藏族古籍中称它为神山、“第二香格里拉”。
雅拉神山目前还是免费的。
喜玛拉雅山
喜玛拉雅山脉是世界最为雄伟高大的山脉。世界上共有14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其中有10座都位于喜玛拉雅山脉。
“喜玛拉雅”在藏语中,意思是“雪的家乡”,算是比较贴切。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山,海拔高达8844米。“珠穆朗玛”的意思是”第三个女神“,与当地流传的一则神话传说有关。
到珠峰旅游也需要提前办理边防证。目前,珠峰大本营已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想一睹珠峰真容的话,最多只能抵达绒布寺,然后在这里遥望珠峰。
神山旅游情况
神山高大,攀登起来各有困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山爸所说的游览,只止于远观。另外,神山周围,往往有湖泊、森林等美景存在,这些才是我们主要的游览目标。还有,这些神山脚下或半山腰,会有藏传佛教或本教的寺庙存在,也吸引的大批游客前往。
这些神山基本上都不收门票,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没有费用。这些神山地处偏远,有些还远至西藏南部边境,去往这些地方,难免会有不菲的交通费用。加上饮食,住宿,兜里不装钱是没可能一睹神山真容的。相比之下,门票费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还有,部分神山位于高原边缘,也是藏区的边缘,也是山区的边缘,交通是非常便利的;也有一些神山,深居高原内部,周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有些景点,没有公路,只能徒步往返,游览起来颇费体力。
前往高原上的神山时,也要当心高原反应的问题,因为神山脚下,海拔会更高,并且山势起伏,会耗费体力。
由于藏区并存的宗教信仰较多,而多数宗教中,都存在一些与神明有关的神山,所以除这八座山以外,还有很多山峰有“神山”之称,比如玉龙神山、贡嘎神山等等。而以上的这八座山,是被认可较多的神山。
目录:
一、丽江的地理、人文特征与历史沿革
二、所见丽江的方方面面
三、丽江社会散发的中华文化气息
正文 :
一、丽江的地理、人文特征与历史沿革
丽江,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市区中心位于东经100°25',北纬26°86',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527公里。
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丽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阿那果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云南省人才特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明珠等荣誉称号。
“丽江”一名,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行政区丽江路。《元史·地理志》说:“路因江名。”就“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而异写为丽水、丽江。
纳西人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丽江一带生活。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丽江土知府阿甲阿得“率众归顺”,明太祖感其诚,将“朱”字缺笔为“木”字以为其姓,以示恩荣,并由丽江路宣抚司改设为丽江府,由木府土司全摄府事。洪武三十年(1397年),升为丽江军民府,下设4州1县1巡检司:通安州、宝山州、兰州、巨津州、临西县、石门关巡检司。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
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历史时期由“木”氏土司统摄府事,出于迷信考虑,“木”字外加“口”字为“困”字,木氏土司一直未在丽江外围修建城墙,因此丽江古城虽称为城,却无城墙。
二、所见丽江的方方面面
(一)山水相依,以山为主的地理环境
丽江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最低点华坪县石龙坝乡塘坝河口,海拔1015米,最大高差4581米。玉龙山以西为横断山脉切割山地峡谷区的高山峡谷亚区,山高谷深,山势陡峻挺拔,河流深切其间。玉龙山以东属滇东盆地山原区的滇西北中山山原亚区,海拔较高,山势也较浑厚。在主山脉两侧又广泛发育着东西向的沟谷,形成错综复杂的地块地貌景观,地势起伏,海拔悬殊极大。有111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其中丽江坝最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466米。
流经全市的金沙江以及两岸拔地而起的属云岭的老君山、玉龙山、绵绵山(俗称小凉山)三大山系,构成了丽江市地形的基本经脉和骨架。老君山从北到南如屏障横列在西边。老君山主峰海拔42474米。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市市府所在地15公里处,发育着高山冰川地貌,终年白雪皑皑,13座山峰首尾相连,直指云天。东部为绵绵山。全市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有12座。海拔2500-3500米的中山各县均有分布。尤以宁蒗、永胜为多,海拔2500米以下山地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
(二)以纳西族、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三)独特的西南饮食:普洱茶、米线和火锅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从而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的气候
三、丽江社会散发的中华文化气息
(一)风水观念——中国人独有的人文环境观
1、木府
木府土司府是明代洪武十五年以来历代木府土司居住之地,是统摄丽江时间最长的土司家族的住所和治所,也即最高行政长官的署衙。它正位于云南最高峰玉龙雪山向南延伸的中部支脉南端端点处,坐西北朝东南,即宏观上背靠西北最高峰玉龙雪山,脚蹬东南低山,与整个丽江西北高,东南低的大的地形地势相符。木府所居的玉龙雪山中部支脉端点处山体因形得名为狮子山,再往北为象山(玉泉公园),均为风水学灵气积聚之地。其西为玉龙雪山向南延伸的支脉老君山,其东为玉龙雪山向南延伸的支脉绵绵山,分别形成左右护砂。其南有玉带河东西横亘。
昆明的地理环境,与丽江有很大近似之处,均为盆地地形。中部山脉向南延伸的端点处为整个盆地风水最佳处。如昆明盆地北部的中部山脉向南延伸的端点处为五华山。五华山为云南昆明主山蛇山余脉。蛇山从昆明东北方向南下,九起九伏,至螺峰山顿开玉屏,再前则脉分五支,吐出五华秀气,因称“五华”,自古为一方之胜。《云南通志》载:五华山“由螺峰叠甫而下,端丽庄严,领袖诸山。其下则烟火万家,山川一顾可尽,诚胜地也”。历史南诏鄯阐城,鄯阐侯高智升即于五华山麓筑府居之、宋代大理城、元代、明代、清代昆明城,包括吴三桂的平西王府,及现在的昆明省政府,均建于此处。又如丽江盆地北部的中部山脉向南延伸的端点处为狮子山,建有治理丽江最长时间的土司的府邸——木府。
昆明与丽江所不同的是昆明的靠山及左右护砂更加紧凑。此外,更重要的是昆明盆地内存在的面积较大的滇池,从风水学角度看,风水风水,面前大面积的水域,增加了风水的力道,要比丽江贵气得多。
2、科贡坊
丽江古城科贡坊是为了纪念清代道光、嘉庆年间杨氏“一门三举”而建。此处位于木府北侧,坐西朝东,背靠形如卧狮的狮子山,西北有贵人峰玉龙山及其诸峰,并形成龙砂相护,西南又有高耸挺拔之贵人峰,并形成虎砂相抱,门前有玉河环绕,东望绵绵山最高峰,真乃一处上好的风水宝地。
3、方国瑜故居
丽江方国瑜先生幼年常为病痛折磨,后遵从恩师的“瑜生性质朴,缺乏‘才’、‘趣’,而肯勉力,‘书’、‘理’之学可就一生功力,能为学人,不宜为文人”之教诲,毕生从事纳西族文字、彝族史、西南历史地理及中国史发展的整体构建研究,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史学理论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史观,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西南边疆史,对中国史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徐中舒先生誉为“南史泰斗,滇史巨擘”。
先生故居所居之脉亦是发自玉龙雪山向南延伸的中部支脉,背靠峻山,远望文笔峰,玉河及其支流四水绕于前,是一处人地关系极佳的住所,现已被辟为云南省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茶马古道——心理认同的纽带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 西非红海海岸。
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
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
茶马古道像长城一样跨越多个民族聚居区,但又是约定俗成的商贸联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既分散,又统一,是我国西南地区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的代表和象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文化交流的通道,更是一种心理认同的纽带。
(三)纳西象形文字——气候环境、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与心灵心理的积淀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而汉语属汉藏语系,与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都是亲属语言。
汉藏语系是法国人让·普鲁祖斯基(Jean Przyluski,1885—1944)于1924年提出的语言学术语,是语言系属分类(Language family)的一种,分为汉语族和藏缅语族,是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457种语言。中国的学者认为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以及壮侗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和汉语语族属亲属语言。
这是因为纳西族人与汉族人共同生活在东亚大陆上,同属季风气候,一般四季交替分明,从事相似或相近的农业生产活动。相同的气候环境、相近的生产活动,形成了相近的心灵和心理状态。
语言是一个民族气候环境、生产生活和心理心灵的积淀。相似相近的气候环境、生产生活和心理心灵状态,形成了具有相似之处的亲属语言。
这就为具有亲属语言的不同族属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很好的交流途径。
(四)砖瓦建筑,以势而建,傍水而居——西南大地尽显中国的情调与情致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时期纳西族先民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建立犬戎国,立都于静宁县(今威戎镇),据文献记载纳西先民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国就是炎黄部落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1]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东汉时期纳西先民在四川境内建立——白狼国,其属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砻江以西的白玉县等地区,与雅砻江东边的牦牛国相邻。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白狼国曾是一个兴盛繁荣的国度,并和中原的大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2]
唐代,部分纳西族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唐朝前期纳西族先民在今云南巍山县北及漾濞彝族自治县地,中偏南建立政权——蒙巂诏。
此后,纳西族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宋代,纳西族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治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清代以后,木府势力渐趋衰微。原因是西藏又一次纳入中央王朝辖治的版图,使丽江失去了“西南藩篱”的政治区位优势,且木氏土司把持的庄园领主经济渐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受益的是丽江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渐趋繁盛,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殉情现象由此大量蔓延,丽江被外人称为“殉情之都”。
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此间以丽江人俗称“乱世十八年”尤为惨烈。清咸丰、同治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涉及丽江,进行了长达18年拉锯战,丽江损失惨重。张星源先生的《丽江史略》有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户口下6405户,男妇大小3128276个光绪朝户口15152、男女大小46
纳西的传承
456个,较之道光朝减户口五分之四,人丁八分之一,咸同回汉歼杀之残酷可知也。”
辛亥革命时纳西族人民积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并参加了护国运动等反帝批封建运动;抗日战争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因当时大陆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期缅甸失陷,中国的陆路交通线只余昆明——大理——丽江——拉萨——尼泊尔——印度这一条。丽江成为重要中转站,丽江的商业、文化、教育由此盛极一时。
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3年7月1日,丽江撤地改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3]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丽君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特别多的时间男人擅长一切在院内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最爱的一项户外活动便是坐客而纳西女人一年当中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懒觉。从“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却单纯只有两个字“勤劳”纳西女人从早到晚干活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个个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们则闲了下来这一闲就不得了。纳西人中文人辈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说是纳西女人养出了纳西文化。
纳西族善于学习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筑上。古城民居在广泛吸收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融于其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数院等建筑风格并在门楼、前廊的设置和天井铺地、六合门及其装饰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问四合院里哪一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的窗蕊—“四季博古”。虽说这些也是学习汉、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结果。但是到了现在已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纳西族这样每家都必有六合门和“四季博古”。您看这六合门可装可卸方便灵活开则为门闭则为窗。平时只开中间两扇如遇家中有红、白事客人较多行走不方便时则六扇门均可卸下。六合门上所雕的窗蕊称为“四季博古”构图上用名花异卉吉鸟瑞兽、美好典故以此寄托纳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禄寿喜、耕读传家的美好意愿。大家看到这六扇门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图案这是“松鹤同春”、寓“春”和“寿”这是“喜鹊争梅”、寓“冬”和“喜”这是“鹰立菊丛”、寓“秋”和“福”这是“鹭鸶天莲”、寓“夏”和“禄”这是“孔雀玉兰”、“锦鸡牡丹”请大家都想想看它们都分别代表了什么寓意。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
丽江市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2554平方公里,下辖金山、七河、金江、金安、大东5个乡和大研、西安、束河、祥和4个街道,共53个村(居)委会。古城区总人口142万人,有纳西、汉、白、藏、彝、普米等10余个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有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6%。经国务院和云南省政府批准,丽江市古城区于2003年4月1日正式设立。
历史沿革
2000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辖3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67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研镇 93606 石鼓镇 17839 巨甸镇 21126 白沙乡 12430 黄山乡 15299 金山白族乡 23963 龙山乡 5859 拉市乡 14966 太安乡 8822 七河乡 18714 金江白族乡 4236 石头白族乡 9454 仁和傈僳族乡 3491 金庄乡 7355 黎明傈僳族乡 8153 鲁甸乡 17151 塔城乡 9149 鸣音乡 7777 大东乡 9235 大具乡 7477 宝山乡 7872 奉科乡 7617 九河白族乡 24684 龙蟠乡 10430 。
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2号):撤销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设立地级丽江市。丽江市设立古城区。古城区辖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大研镇、龙山乡、七河乡、大东乡、金山白族乡、金江白族乡。区人民政府驻大研镇福慧路。2004年7月20日,云政复[2004]75号批复:龙山乡更名为金安乡。
自然资源
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段,兼有横断山峡谷和滇中高原特征。全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地、盆地(俗称坝子)、河谷三大类型。七河乡本里课村海拔3,200米,为全区最高点;金江乡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为全区最低点。
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摄氏126度,年均降雨量950毫米,雨量丰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立体气候明显,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坝区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太阳辐射强。坝区年日照数2,500—2,700小时,为全省之冠。
全区国土面积125,540公顷,土地类型多样。其中,耕地总面积5,30808公顷,林地90,94727公顷,园地79958公顷,牧草地42422公顷,水域1,54437公顷,裸岩地2,04245公顷,未利用地5,95906公顷。
全区共有耕地121,575亩,其中水田面积40,290亩、旱地81,285亩。全区农业人口有79,802人,占总人口的562%,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199,43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87万吨;肉类总产8 ,734吨。
全区有林业用地100,859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03%,森林覆盖率为54%,活立木蓄积量为31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的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黑熊、狼豺、野猪等11种。珍稀野生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和毛红椿等。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藏有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粘土、陶瓷土、无烟煤、水泥原料石灰矿、建筑用沙矿、页矿。
水能资源丰富。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流经区境5个乡约80多公里。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对该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140亿,总装机25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建设已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旅游资源
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古城区拥有了高品味、独具特色和具有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并先后荣获“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一百个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和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称号。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道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富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束河茶马古镇。束河茶马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录。自玉龙雪山蜿蜒而下的三条主干水系--青龙河、九鼎河、疏河穿城而过,从古镇西北处九鼎龙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使束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泉之乡。作为丽江古城的原形和样板,束河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马文化、纳西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从束河古镇中心老四方街、明永历年间修建的青龙桥、沿水流依势而建的幽幽曲巷、遍布古镇的三眼井中都能看到大研古城的前身。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至今仍流传着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的说法。束河古镇通过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开发建设模式,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三赢,成功破解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难题,被誉为“2004中国经验”的经典之作。2005年,束河古镇从全国众多名镇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和全国4A级风景旅游区称号。
——国家AAA级名胜区黑龙潭。黑龙潭不仅是丽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头,也是古城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以高耸洁白的玉龙雪山为背景的黑龙潭清澈见底,四周绿树婆娑,五凤楼、解脱林、龙神祠、锁翠桥等古建筑掩映其间。位于黑龙潭中央的得月楼上,悬挂有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优美的自然风景与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的最完美结合,使黑龙潭日益成为倍受世人瞩目的风景名胜区,曾被列入《中国名泉》、《中国风景名胜》等书。
古城区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完善和更新工作,先后实施了黑龙潭拓展项目、世界遗产公园、纳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龙山万亩杜鹃园、七河观音峡景区、大东温泉山庄和蛇山多元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由于注重老景区的品味提升和新景点的开发建设,古城区的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的升级转变。
文化资源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明朝洪武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乐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基础设施
交通状况。作为滇西北通向川、藏连接内地的枢纽,古城区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区内有香格里拉大道、民主路、南过境路、象山东西路、镇东路、福慧路等主干道形成的交通中心网络;大丽路、丽永路、丽宁路、南过境路是通向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干道。即将成为口岸机场、目前已开通14条国内航线的丽江机场就位于我区的南大门七河乡。大理通往我区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坝区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卫生路,山区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的交通,为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政建设状况。通过几年的建设,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44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2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寨后南北园、金甲苑、卿云苑、白龙苑以及祥和、太和、现云等8个城市休闲绿化广场。投资3,100万元的南口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投资6,500万元建设的城市供排水管网,完成古城片区、玉河片区居民排污工程,启动北郊居民小区排污工程;投资617万元进行盲道和小区路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
小城镇建设情况。加快了旅游小镇建设步伐,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大研古城作为保护提升型代表,束河古镇作为开发建设型代表荣登云南省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行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05年,先后实施金安龙山、大东十二栏杆、金山东元等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000人口的饮水问题;扶持新建乡村水泥卫生路514公里,完成沼气池建设1,700口;完成社区和贫困村10个卫生室建设。
精神文明
古城区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截至2006年7月,全区共有45个区直部门荣获区级文明单位称号,18个企事业单位荣获区级诚信建设示范单位称号,11个村组荣获区级文明村称号,13个社区荣获区级文明社区称号,15个小区荣获区级文明小区称号,5个乡(街道)荣获区级文明小城镇称号;共有8个区直部门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5个村组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10户农户荣获市级“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称号,其中新华社区荣获市级文明社区称号,束河街道荣获市级文明小城镇称号;共有6个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4个村组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古城区寨后上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古城区一中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金山乡德为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为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表率。由于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在2006年丽江市“双创建”工作检查评比活动中,古城区荣获一等奖。
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区和“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的战略目标,我区认真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工作,将文化产业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公益性文化由政府负责,经营性文化则推向市场,从根本上激活了文化产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实施文化产业改革以来,先后完成了古城区**公司的撤消和区电视台、记者站的改制;重点扶持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了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成功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丽水金沙”、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宫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丰富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内涵;我区10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自发组建了古城区文化产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自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对文化馆、图书馆等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进行干部人事改革的基础上,保证财政投入的逐年增加;全面完成了省级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区(县)的报批和文化产业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目前,全区已形成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文化中介等十二大文化市场,共有200多种经营项目,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有文化经营单位1504个,2005年,文化产业占地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左右。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试点,该区的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高度评价。
经济发展
古城区成立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了21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增长253%;全年旅游经济综合收入337亿元,增长491%;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90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7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18%;贷款余额637亿元,增长185%。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亿元,增长353%。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3亿元,占GDP总额的29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新增就业岗位2,109个,实现新就业2,40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8%。全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人,短期季节性外出务工4,100多人,劳务输出总收入约12亿元。
区县分设三年来,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34:54调整到“十五”末的8:25:67。在全省的经济指标排序中,我区地方生产总值从第40位上升至第29位,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从第12位上升到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34位上升到第30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第9位上升到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2,8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177万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210万元,同比增长26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482万元,同比增长84%。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2,560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工业总产值27,634万元,同比增长634%;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6万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15万元,同比增长113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1万次,同比增长18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38万人次,为去年同期的1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306万元,同比增长2736%,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均以过半。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古城区位列第33位。
2020年12月30日,2020中国无霾县排行榜发布,古城区位列第10名。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古城区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古城区上榜。
2020年6月,古城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
2020年,古城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80位。
2016年2月16日,古城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藏区八大神山是什么山
本文2023-10-03 23:58: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