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蠁”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蠁”是什么?,第1张

2000多年前《尔雅》一书中提到“蠁”,晋代郭璞在为《尔雅》作注时说,“蠁”还有一个名字叫“蛹虫”。蠁为什么又叫“蛹虫”呢?我们看一下宋代陆佃《埤雅》中的记载,就清楚了。《埤雅》:“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这是说,蠁这种寄生蝇在蚕身上产卵,等到蚕吐丝成茧时,蝇卵便生在蚕蛹中孵化为蝇蛆虫,俗称之为蠁子,这种蝇蛆钻进土中,不久就化为蝇。明代谭贞默亲身观察,不仅验证了前人记载的正确,而且指出这种寄生蝇是在蚕体背部产卵的,所有的卵都要化为蝇蛆,吮食蚕蛹体组织,最后钻出,入土化为成虫(蝇)。

现在我们知道,古代人所说的蠁虫,实际上就是多化性的蚕蛆蝇。它的幼虫寄生于蚕体,便造成了家蚕蝇蛆病害。谭贞默曾经正确地指出,受蚕蛆蝇寄生为害的主要是夏蚕。夏蚕中有十分之七的蚕蛹有蝇蛆寄生,所以不能正常发育,只有十分之三的蚕蛹能正常发育成熟。可见其对蚕业生产为害之烈。

由此可以看出,郭璞之所以又把蠁叫做“蛹虫”,是因为这种寄生蝇是蚕的主要虫害之一,而它的幼虫(蛆)在离开蚕体之前,多半是生活在家蚕生活史中的蛹期。所以蛹虫有蛹中之虫的意思。

蚕蛆蝇

  水稻生长过程的如图: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水稻属于禾本科稻属,是一个极其古老的作物。据考古发现,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世界上的栽培稻有2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其中亚洲栽培稻种植面积大,遍布全球各稻区,所以称之为普通栽培稻。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南方至少是普通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水稻经长期进化和不同生态条件的再塑造便发生了分化,我国学者丁颖(1957)根据对中国栽培稻(属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和有关古籍的研究认定,中国栽培稻可分成籼、粳两个亚种,并根据品种的温光反应,需水量及胚乳淀粉特性等在籼、粳亚种下又分为早、晚,水、陆,粘(非糯)、糯等不同类型。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补天之手,心细如发”,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写的是应具备的本领。鲁萌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副主任,11年前她辞去高薪汽车销售经理的工作,沉下心来跟时间赛跑为古籍续命,最深刻的是修复了一张结婚证。

鲁萌说她之前看过一位修复师修复古书,她就觉得非常好奇,就进入到了修复古书的行业。她修复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本小人书,而印象最深的就是修复的结婚证,因为两人吵架就把结婚证撕掉了,她也尝试给修复好了。

扩展资料

修复古籍的难度

修复古籍的工作区像厨房一样,有豆浆机、面粉,还有冰箱。被虫蛀的古籍需要冷藏,以防细菌进一步感染;豆浆机和面粉则用来熬制糨糊,阴天湿度大,就熬得浓,晴天则熬得稀;修复的书如果纸张厚,也要熬得浓一点,纸张薄,就稀一点。要确保糨糊刷到书页的时候不浓不稀,粘上毛边纸之后干净平整,没褶皱。

一本书从书库提取后,修复师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种种病害,然后进行拆页、编号、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润湿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十几道工序。

古书多磨难,虫蛀、鼠啮、火烬、脆化、酸化、粘连、絮化……每一种疑难杂症都不好对付。被酸化的,得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把古籍的书叶泡在碱性溶液里;书页粘连的,得给古籍包上皮纸和毛巾,放在竹屉蒸笼上蒸熏,让纸张间的墨汁和水渍慢慢化开。古籍修复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都将对书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蠁”是什么?

2000多年前《尔雅》一书中提到“蠁”,晋代郭璞在为《尔雅》作注时说,“蠁”还有一个名字叫“蛹虫”。蠁为什么又叫“蛹虫”呢?我们看一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