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必读的是那些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古代读书人必读的是那些书,第1张

参考《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大概能得出元明清三代的古代文人要做的功课。

用红楼梦影射的清代背景,权富人家比如贾府培养下一代的流程来简单捋一下:

一、家学内容:

学龄前由内亲内眷(姑、姨、姐)开蒙,教“字号”(即单字的大字)。注:似乎别人家也有父母教的,但是这家只让内亲内眷教。

六学入家学

1念书:

六学开始:《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八岁开始:四书、《孔子家语》、《孝经》。

十岁开始:《诗义折中》、《书经图说》。并开始学对对子与缀句,进而诗赋。

十二岁开始:《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

十几岁开始:《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

再之后:前三史、《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

2习字:

六学开始描红,用自家某代祖先特制的四孔格,共三十二字。

八岁开始小楷行书:先选《词林二妙》中一家学习,再临唐晋小楷。

以清代家庭教育比较正统的汉族读书人子弟为例说明,因为这个最为常见。(将家子弟另外有一套培养方案。还有些特殊出身的读书人比如满人考翻译科的,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

 二、清代教育质量比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举人之前的训练流程·是什么样的?

一个家长教育观比较有追求(就是说至少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备文官,不只是考上就好)的小孩,是这样培养的:

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设基础三观。每天先温习旧书,能背诵串讲则过关,旧书温完,上新书。

其次《论语》《孟子》,建设深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七八岁左右要过学、庸、论、孟四书关。

先读孝、学、庸,后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这些读完差不多就十五六岁了,可以去试试考秀才。个别奇葩会专攻一下礼学(把《周礼》《仪礼》都读了)或者专攻春秋学(《左传》外再合读《公羊传》《谷梁传》)所以那种某清代名儒十几岁就遍读十三经的说法,只要这个学生比较勤快,家里看得紧,不冶游浪费时间,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里要管得足够紧,对于没有读书传统的人家,或者家长光挣嚼裹就不容易的人家,真的太难太难了。

三、日常生活:

先带背书,背通了才能上新书。讲解新书时,普通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朱熹注解,文艺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汉晋旧注和唐人义疏,二逼老师会夹带点私货讲讲国朝和前朝大儒的议论。

至于教科书,如果你是书院学生,不一定要自己家里买套书,政府给各州县书院都分发这套教材,可以到书院里去看的。再说了,没有书可以去抄书借书蹭书啊!

书背完了,年纪小的小屁孩念对句;大孩子要学写诗(因为无论考秀才举人进士,都要考试帖诗的!规定很严格,要专门训练,背韵部、历代名作)那些蒙学小书之类其实是教人从浅到深学写试帖诗的。为什么以前科举要考写诗而今天不考?试帖诗格式既然有定规,考官细读一下还是能批改得过来的;当代高考的考生那么多动辄几十万,改格律诗改得过来吗?

四、还有一些特殊小技能,比如:

记住本朝的讳字(皇上的名字和同韵部的字,用了同韵部的字考试时也要被斥退的),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例如,知道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

写一手圆筋光黑大的小楷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

反面例子:龚自珍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恨得不行。

正面例子:乾隆朝某年状元秦大成会试倒数第一,因为房师的嘱咐苦练写字,居然殿试逆袭抡元。

读经是输入的话,写文章就是输出。记得以前看过的资料中,正式开笔写文章(就是学做“制艺”),智商正常的同学,在十二三岁以后可以达成这个人生成就。个别十岁前能写文章写诗的小朋友,大家会颂称之为神童。

五、下面是选修课:

小学(四部分类算在经部,但其实不是经学,是经学附庸,比如《说文》《尔雅》),子学(常用的是《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史学(前四史和国朝故事)。有追求的同学还是得学,因为越是高级别的考试,越要考策论甚至当朝政事!

(前朝末代探花商衍鎏先生说了,这种时间紧迫、书写繁重、打腹稿时间有限的变态考试也有应付的办法,就是提前分门类别押题,然后各题目预先拟个底稿,再写点套话。无论如何总得有点料在胸中才能写得来腹稿吧。)

数学?是重要选修课(文科生请勿抱侥幸心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平面几何总要的,不然经书中涉及计算的部份怎么办?再高阶一点的,下面请听题:

”问:扬子云不读非圣之书。圣之训通,其能成一家言者即圣也。诸子之学,亦宜涉猎。……天文之学,古重占验,《黄帝》、《巫咸》、甘、石 《星占》 何不见于 《艺文志》《灵台秘苑》、《开元占经》 犹可循览欤“

这是孙星衍在山东学政任上出的观风题。

(观风题性质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模拟题,省学政大人到属下各县巡视所出,秀才在考乡试前都要做。)

这个还不够酸爽的话再来一个当时文风最盛的省份的乡试真题,不是上面的模拟题了: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凡见于经传者,其词可举欤?

众星之名有以国与人为名者,有以官与爵为名者;中星之义,有以午为中者,有以未为中者,其故可考欤

占天以二十八宿为纲维,分度以赤道为则,而唐一行考四宿分度与古不同,至宋皇祐初又与唐异,绍圣间惟有四宿与旧法合。《宋中兴天文志》 云“黄道横络天体,列宿躔度随岁差而增减”,顾有谓五十年退一度、百年退一度者,有取前二说中数谓七十五年退一度者,又有谓恒星东行、岁本无差者,其说可详欤?

句股算术,西法较古术为密,言天得诸实测,言算取以捷法,如平圆浑圆、八线三角,其详可推欤?

后有取古法 《九章》 句股测量与新法相较者,且有以西术易 《九章》 者,其要可稽欤?

伏读 《御制数理精蕴》,通中西之异同,阐天人之微奥。宜何如悉心研究,以襄敬授人时之至治欤?“

这是嘉庆九年江南乡试的第三场,经史时务策论体第三道,共六个小题,都做完才能给分。那一科的解元叫李兆洛,赏拔他的考官叫张敦仁。

物理的话考到的概率同数学,建议改用“博物学”这个概念,《诗经》、《尔雅》、三礼里面很多有关内容,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基础教育是开蒙到你考上秀才为止,执行者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第一阶段)。

高等教育是你成为秀才到考上举人为止,执行者是县立书院和私立书院(第二阶段)。考秀才和举人,训练目标是写制艺、试帖诗、策论。在清代的话,一般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举人就妥妥地够用了,个别文风不盛的边塞之地,本县能有考上秀才的考生就算胜利;会试和殿试真的只是少数人的事,不要以为全国生员都铁了心要成进士。

一部份没有经济压力的举人(称贡士)进京参加会试,这类考试性质是选拔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公务员,不需要再专门接受教育了,只有临考前的补习(第三阶段)。

会试通过,成进士之后,才能冲刺高级政务官,不是进士出身,想做高官,非常困难。考会试和殿试,则专门训练策论和书法。

相关用书有哪些?

明代主要是用国家官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当基本教材。有明一代,治经取士,几乎都以这套教材为根本。不过,后代学者们考证出来《大全》是抄袭元人成书,不但违反学术规范,而且有学无根底之嫌。考生也不认真读四书原文,而是记诵经注,预先成文以备场中应试。简直和现在的高考考生猛背一堆《读者》《青年文摘》风格的范文预备高考作文一样,对学养没什么好处。因此顾炎武吐槽:

《大全》出而经说亡。

《四库提要》批评是:

《大全》出而捷径开,八比盛而俗学炽。

另有选修课教材若干。《大明会典·学校》:

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今后务将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

所以就不要批评当时考试不关心时务了!当然实际讨论政务时,是笔砚党还是真的能干事的,那就两说了。

清朝则稍微讲点学术道德,雍正朝开始海宇平定后,另外编了本朝新定教科书。比如三礼类用钦定周官义疏(2册) 、钦定仪礼义疏(2册) 、钦定礼记义疏(3册) ,这是《钦定国子监则例》里规定过的教材,不是说唐人疏比较绵密,宋人说义理可观,格调比较高,你就能随便用,不是这样的!

儒家儒家

《古文观止》虽然是一部古籍,但是并不是一本独创原创的书,而是一本集合了从东周时期一直到明朝时期的优秀散文222篇的古籍,是两位清朝时期的教书先生所编写,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清代的语文散文教科书。不过,书中并非是只有散文,也与很多其他的内容,但是,这样时间跨度这么大的古籍,什么样的人去读才比较合适呢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作品不足

一、完全不收先秦诸子,说明作者未能摆脱《文选》的束缚,其观念已落后于唐顺之。

二、对叙事文重视不够,选史部之文多取其中议论文字,这可能是因为明清科举考试只考议论文不考记叙文之故。

三、南北朝只选一篇,金元完全阙如,致使通史性选本中间缺了两段。前者可能由于仍然轻视骈体,后者可能是学力不够。

一般真正的书评文章都是要读完一本完整的书,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可以很清晰有脉络有逻辑地概括全书内容方可成文,对于小说体裁的书最是如此,但是有一种书,甚至可以读很少几页,即可成篇,不违背书评的要旨,这类书就是选编书。

《古文观止》即是一部编者本位的书,时至今日笔者可能也读过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文章,还是我们从小教材中背诵过的文章,这样的书,大抵是要读一生的,而且,是值得读一生的。

这就要说到《古文观止》成书的背景了。

编纂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古文观止》,所收诗文均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包含多种风格,问世之后,已经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检验,直到现在以及在重印再版中,影响经久不衰。

其实,从古至今,编者本位的书是不少。名篇佳作更是源远流长,但是编纂于康熙年间的《古文观止》和同属清代的乾隆年间的《唐诗三百首》,影响力和传播力都要超过前朝的很多文学选编本。究其原因,探其本源,也正是这两个诗文选编本的伟大之处。

南朝《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分类诗文选集,后有断代选本和名家名著选本(和我们今天的名著选编类似),选本虽然保存了大量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史料,但是选文文章庞杂,篇幅不一,从普及阅读的角度来看,并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而《古文观止》是一部选本篇幅始终,雅俗共赏,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经典的读本——别说这些古文佶屈聱牙,在问世的当时,还是文言文的时代。

本书作者吴承权(字楚才)、吴大职(字调侯)是叔侄关系,他们二人均是当时的乡间塾师,类似我们今天还算熟悉的私塾先生,以课业授徒为生,二人都学识丰富,《古文观止》之所以成为我国古典选编典籍中的经典,与二人所做选编工作密不可分。他们选编此书的宗旨明确“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者设也。”这就体现了职业的敏感,以往多是文人做选编,选编的角度也出于文学性、艺术性考虑过多,但是教师这个职业,选编更多的是出于“适合做教材”。果不其然,三百多年间,这本书里的多篇反复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郑伯克段于鄢传》《曹刿论战》《捕蛇者说》《五人墓碑记》《陋室铭》等,如今依旧耳熟能详,我相信,很多人初高中,这里的多篇文章都是要背诵的,而这种记忆往往持续终生。

尽管那个时候,多数人对于古文很愁,也曾经质疑过这种背诵的意义,但是时过境迁,十年、二十年之后,才最终能体味古典文学之美,这是今天无数篇爆款公众号都无法给你的文字洗礼,而最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间好物不易得,连文学阅读也是如此。读碎片文字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翻字典,但是如水过沙滩,留不下什么痕迹,而真正的阅读是艰难的,但是带给你的享受和持续的记忆也是不可得的。

《古文观止》中,唐宋八大家文章是重头,可以想见作者叔侄二人的文学品味和文学前瞻性,直到今天,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今,我们写散文写得不但形散神也散,我们的议论文只能轻飘飘地得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看一看唐宋散文,文字之秀美,语言之力量,尽出期间,你甚至无法默默地翻着古文字典读,这些文章必须大声读出来,唇齿之间,几千年的岁月穿越,文字之美,千古悠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前人的作文,前人的编撰呢

吴乘权曾经说过,《古文观止》“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这也是“观止”之由来,“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二位作者对自己做的工作和对文学作品的眼光可谓充满了自信,放在今天来看,很多人认为《古文观止》还算不上作者所认为的已达到“观止”境界的完美选本,但是至少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本尽善尽美的读本了,虽然作品的时限只截止到明代末期,但是三百年间,它依然是最适合通识教育的古典诗文选本。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

从中医药大学权威copy过来,共81本,本本经典!读懂这81本你也是中医大师!

中医书单:入门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 豆瓣评分85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 豆瓣评分84

《黄帝内经说什么》(以下五册)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天年》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异法方宜》徐文兵 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合集》

《名老中医之路》豆瓣评分92

《中医入门到精通》石兴华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一百天学开中药方 (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豆瓣评分87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内经知要白话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灸入门》仁表 豆瓣评分79

《针灸师承录》

《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一针疗法》周树中

《针灸学》石学敏

《常用针灸100穴》

《董氏针灸注疏》

《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

《本草问答》唐容川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

《全注全译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豆瓣评分90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

《经方沙龙》黄煌

《经方使用手册》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卢崇汉

《扶阳论坛1+2》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张介宾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论》李东垣

《四圣心源 》黄元御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法圆通》郑钦安

《医理真传》郑钦安

《医林改错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张仲景50味药证》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给你一些国学经典的书籍,其实我们上学时抄了几本繁体书籍,如《论语》、《孟子》什么的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推荐 二十五史(这些是正史,着重推荐《史记》《资治通鉴》,这两部书既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亦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本纪 列传 志(书) 其它题材和总卷数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12 70 8 世家30卷;10表;共130卷 汉书 东汉 班固 班昭 12 70 10 8表;共100卷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0 80 30(司马彪) 共120卷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魏书30;蜀书15;吴书20;共65卷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10 70 20 载记30;共130卷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10 60 30 共100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8 40 11 原书60卷,亡佚1卷 梁书 唐 姚思廉 6 50 共56卷 陈书 唐 姚思廉 6 30 共36卷 魏书 北齐 魏收 12 92 30 有些篇幅过长,分为上、下卷,实130卷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8 42 共50卷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8 42 共50卷 隋书 唐 魏徵等 5 50 30 共85卷 南史 唐 李延寿 10 70 共卷 北史 唐 李延寿 12 88 共100卷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20 150 30 共200卷 新唐书 北宋 欧阳修 宋祁 10 150 50 15表;共225卷 旧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等 61 77 12 共150卷 新五代史 北宋 欧阳修 12 45 私修;世家11,考3 ,四夷附录4,共74卷 宋史 元 脱脱等 47 255 162 32表;共496卷 辽史 元 脱脱等 30 45 32 8表;国语解1;共116卷 金史 元 脱脱等 19 73 39 4表;共135卷 元史 明 宋濂等 47 97 58 8表;共210卷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24 220 75 13表;共332卷 清史稿 中华民国 赵尔巽等 25 316 142 53表;共536卷

古代读书人必读的是那些书

参考《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大概能得出元明清三代的古代文人要做的功课。用红楼梦影射的清代背景,权富人家比如贾府培养下一代的流程来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